為什麼會有“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的說法?

大家在聽明史,或是在看有關明史的影視劇時,總能聽到這樣這個詞彙——“宦官亂政”。明朝後期,閹黨的實力和權力可以說是走上了巔峰,特別是在在明朝天啟年間的時候,在魏忠賢的帶頭和發展下,宦官的權力可以說是滔天的。

為什麼會有“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的說法?

在那個時候,文官東林逆黨處於一直被閹黨打壓的地步,在那個時候天啟皇帝因為寵幸魏忠賢,導致了大權的旁落,用當時人們的話說是民不聊生。可是在最近,又有人說其實在天啟快要駕崩的時候召見崇禎時對崇禎說:“魏卿是忠臣。”

其實先不說天啟對崇禎說的這句話是不是真的,是真實的還是杜撰我們暫且不管,可是就歷史上對於東林黨的評價卻從來也沒有好的,就我而言對待東林人士也是沒有多好的印象的。

我們就以東林黨的一個做法來說,在張居正改革之後,明朝開始了以工商為重點的徵稅,在一開始可以說是處理的很不錯的,魏忠賢也是對這項政策一直保持的,可是在之後,魏忠賢因為崇禎呢過的上臺而倒臺了,東林黨在消除了自己最大的政敵後可以說是為所欲為了。因為當時的東林黨以江南為其的堡壘和大本營,可是在明朝改徵收的工商稅上,大力收繳的便是這些東林黨土地的生意,也是等於說是動了東林黨額定蛋糕。所以在以閹黨為首的魏忠賢在下臺後,東林黨迅速崛起,和當時的皇帝崇禎建議將向工商業上的徵稅改為徵收農民的稅。特別是皇帝在說國家沒錢需要徵工商大戶稅的時候,一群東林黨的人們又好像懷著一顆普度眾生的菩薩心腸那樣對崇禎說:“朝廷焉能與民爭利”的話。

為什麼會有“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的說法?

可以說正是這群東林黨人,將沉重的賦稅壓在了窮苦的百姓身上,所以在之後才有了在明朝末期大規模農民起義的現象發生。

在這裡不是我去如何如何的誇讚魏忠賢怎麼怎麼,也不是故意的因為我不喜歡東林黨而去重點貶低東林黨。而是我們需要站在天啟皇帝說的最後那句誇讚魏忠賢的話說起。就以皇帝的角度出發,魏忠賢之所以被天啟皇帝重點誇讚,那是因為魏忠賢是家臣,不會不聽話。當大家看到我的觀點的時候是不是有點不知所以呢?

為什麼會有“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的說法?

其實魏忠賢也並不是在後世人所說的那樣是如何如何的推行在工商上收稅的決定,他之所以沒有改變這個收稅的方式的原因是,在一方面打擊了東林黨的大本營江南地區,在一方面也不是魏忠賢很有眼光,因為就這個收商人賦稅的決定而言是張居正那個時代開始是實行的,自己作為一個內臣也確實是沒有必要觸碰這方面的東西。況且我們退一萬步來說,魏忠賢要的只是權力和錢財,這方面的事情,他也沒有必要去插手。

為什麼會有“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的說法?

現在我們再回到天啟為什麼說魏忠賢是一個忠臣,讓崇禎帝重用,就這件事而言,並不是因為魏忠賢真的是忠臣,只是因為魏忠賢作為宦官,他的所有權力都是來自於皇帝,到後期魏忠賢的肆意妄為,說白了也是因為天啟皇帝的縱容,倘若天啟皇帝想要裁撤了他魏忠賢也不過是一句話,一個人選的事情。這一切的原因那就是魏忠賢是內臣,是宮裡的人,是皇家自己的私人奴才。所以天啟告訴崇禎這個話的原因只是想要告訴崇禎,文官不足以信任,在把控朝野上還是需要宦官來進行幫忙。可是這個崇禎皇帝還是毅然決然的將魏忠賢給弄下臺了,然後東林黨迅速做大,便開始了死坑明朝的“大作戰”。以至於在後來崇禎問諸位東林黨“賢良”捐款來支持抗金的戰爭的時候,東林黨的文人們便一個又一個的裝窮,以至於後來李自成攻破北京的時候這群東林文人卻將自己家中的錢財拿去贈送闖王來保住性命。

為什麼會有“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的說法?

其實魏忠賢被崇禎所隔出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當時的魏忠賢作為家臣實屬有點功高蓋主,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後來崇禎繼位的時候作為新君肯定要消一消魏忠賢的氣焰,因為魏忠賢作為老臣自然不會把崇禎放在眼裡,不利於崇禎統治,而崇禎在除掉魏忠賢的時候卻沒有及時的找到替代魏忠賢這個和東林黨保持平衡的閹黨首領,結果導致一家勢力獨大,最後不得不落的個被東林一黨給“坑”了自己,以至於在後來“坑”了自己祖宗基業的地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