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勞鳥特徵,喜歡鳥類朋友關注交流

雀形目(Passeriformes)伯勞科(Laniidae)鳥類,約64種,體型中等,掠食性;尤指:伯勞亞科(Laniinae)伯勞屬(Lanius)25種鳥類(真伯勞)。能用喙啄死大型昆蟲、蜥蜴、鼠和小鳥。會將捕獲的餌物穿掛在荊刺上,正如人類將肉掛在肉鉤上,故又名屠夫鳥。真伯勞獨居,鳴聲刺耳,灰或灰褐色,常有黑色或白色斑紋。大灰伯勞(L. excubitor)分佈最廣

伯勞鳥特徵,喜歡鳥類朋友關注交流

俗稱胡不拉,是重要的食蟲鳥類。它們的主要特點是嘴形大而強,上嘴先端具鉤和缺刻,略似鷹嘴。翅短圓,通常呈凸尾狀。腳強健,趾有利鉤。性兇猛,嗜吃小形獸類、鳥類、蜥蜴等各種昆蟲以及其他活動物。大都棲息在丘陵開闊的林地。常棲於樹頂,到地面捕食,捕取後復返回樹枝;常將獵獲物掛在帶刺的樹上,在樹刺的幫助下,將其殺死,撕碎而食之,故有人稱其為屠夫鳥。巢呈杯狀,置於有棘的樹木或灌叢間。卵上常具有略呈暗褐色的、大小不等的雜斑。它們大多數為我國的候鳥。

伯勞鳥特徵,喜歡鳥類朋友關注交流

主要特點是額和頭頂前部淡灰色,背面大部呈灰褐色,腹面棕白而無雜斑。頭側具穿過眼部的黑色寬帶紋,尾羽呈棕紅色。平時棲息於平原或山地的小樹或灌木的頂枝上,性格兇猛,舉目張望四周,一見有昆蟲或其他食餌,即急飛直下而抓住它,然後再返回所棲的樹枝上。性貪食。鳴聲粗厲響亮,叫時仰首翹尾,激昂有力。5~7月繁殖,巢呈粗大的杯狀,由草莖、草根、草穗及梗等編成。巢大多建在闊葉樹上,每窩產4~6枚乳白色卵,上面密佈有深淺不一的藍灰和黃褐色斑點。

主要以昆蟲為食,如蝽象、蝗蟲、毛蟲、螻蛄等,也吃少量的益蟲如螳螂等。紅尾伯勞分佈廣,幾乎遍佈全國,在繁殖期所吃的,除極少數益蟲外,其他均為害蟲,對農林有益,應加以保護

伯勞鳥特徵,喜歡鳥類朋友關注交流

雄性成鳥:頭頂至上背青灰色;自前額基部、眼先向後,經頭側過眼達於耳區,有寬闊的黑色過眼紋;肩、背至尾上覆羽以及內側翅覆羽為慄褐色,各羽具數條黑色鱗狀斑,使整體顯現密集的黑色橫斑;尾羽棕褐,各羽具有寬約1.5mm的暗褐色隱橫紋,橫紋之間的間隔約1.5~2mm;外側尾羽具淺淡色端;飛羽暗褐色,各羽外緣染以棕紅,內側飛羽更為顯著,最內側數枚飛羽(三級飛羽)的內、外均染棕紅,並有類似尾羽的暗褐色隱橫紋。下體幾全部為純白色,僅脅部顯有暗灰色澤及稀疏、零散的不清晰鱗斑;覆腿羽白色沾淡棕,具黑褐色橫斑;腋羽白色。

雌性成鳥:羽色與雄鳥相似,但前額基部黑色較小,眼先及過眼黑紋沾褐,頭

伯勞鳥特徵,喜歡鳥類朋友關注交流

伯勞

頂灰色及背羽的慄褐色均不如雄鳥鮮豔;脅部綴以黑褐色鱗狀橫斑。

幼鳥:頭頂與背羽均為慄褐色,滿布黑褐色橫斑;過眼紋褐色或不顯著;下體的胸、脅部滿布黑褐色鱗斑。

背腰、肩及尾羽均為棕紅色,不同點在於頭頂至上背為純石板灰色;背腰及肩羽雜以波狀黑色細橫斑;尾羽也具有暗褐色的橫斑。習性和紅尾伯勞也相似,廣佈於平原、山丘、溝谷等樹木茂密地區,但在山區的數量較多。性亦兇猛,不僅捕蟲為食,還會襲擊小鳥和鼠類。

食物中絕大部分是害蟲,如熊蜂、蝗蟲、松毛蟲、蠅類及各種昆蟲。分佈於全國各地。這種伯勞與紅尾伯勞一樣,主要以昆蟲為食,而且大部分時間是完全吃蟲的。所吃昆蟲,除少數為益蟲外,均為農林業害蟲;它雖然也吃一些其他動物,這些動物或是有益的,或是有害的,但所吃數量顯然有限,無足輕重,應加以保護。

講解哪裡不懂得可以點擊 關注 私信發給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