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欣赏不了书法?书法真的那么高深吗?

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


我们都知道书法的技法层面有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是我们老生常谈的三个方面,即笔法、结构和章法。章法是这三个要素中最后一个要素,这样的排序是按照初学者学习书法的角度而言的。

即,初学者首先要学笔法,把笔法学到手之后,再着手学习结构,最后,再学习章法。从书法的层次角度来说,笔法和结构是从单个字的角度来处理书法中的造型问题,章法则是上升到了字与字、行与行的维度上。

因此,对于初学书法的人而言,笔画问题是首先要学习解决的问题。但是笔画的学习绝对不是靠单独的笔画练习就可以掌握的,而是需要把这一笔画安排在具体的某一个字里面,通过字的学习,来间接的学习笔画。

因此,这个时候我们选择字例,就要选择那些笔画比较少、结构比较简单的字来进行临摹学习,效果会比较好。

之所以要选择笔画少的字来学习,其道理还在于笔画少的字特别锻炼笔画。假设每一个汉字的“能量”都是均衡的,那就意味着,在笔画少的字中,它们每一个笔画要分担的能量也是最多的,相反的,笔画多的字,每一个笔画要分担的能量也是最小的。初学书法的人只有多写这些笔画“能量”多的字,才能锻炼笔画的书写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欣赏者欣赏书法作品的角度而言,顺序则完全相反,对于欣赏者来说,他们所关注的重点首先是在章法上,章法布局是第一印象,是比较关键的整体感知。

接着是结构,这个时候就会深入到某一个字如何,其结构搭配如何,笔画布局安排是否合理等问题上。

最后才是笔法,笔法是最后关注的内容。这实际上也和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思维习惯有很大关系。我们观察一个事物,并不擅长以小见大,而是从大处着手,最后落实到细节问题上。因此,对于一幅书法作品的欣赏来说,自然也是这样。

其实这一点也可以用小楷作为范例来论述这件事情。对于小楷和其他楷书作品来说,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字形大小上的区别。写过小楷的人都知道,写一个小楷字是很简单的,但是写好一篇小楷就难了。

原因就在于小楷一个字写起来不难,但是写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几千个字,这个时候关系到字与字之间的安排布局等问题了。所以小楷真正的难点在于章法上。

而章法才是小楷的生命力。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小楷作品,单个字看起来并不好看,但是一旦写成长卷,写多了,气势自然就上来了。

唐代孙过庭曾经在《书谱》中说过一句话:

任笔为体,聚墨成形。

实际上,就是说的这个道理。虽然当时孙过庭是在批评这种行为,但是用来解释小楷作品还是比较贴切的。很多书法作品也是靠“章法”上的巧妙安排布局,遮盖住了他们单个字的丑。

总之,对于初学书法的人来说,笔法无疑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攻克了笔法,书法的学习才能算是入门。但是当我们在进行作品的学习,要上升到作品的书写这一阶段的时候,笔法则是次要的东西,章法占据了绝对重要的地位。

因为涉及到艺术作品,它就必然关涉到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即书法作品必须要有一个欣赏的对象,即欣赏书法的人,如果我们按照上面,对于欣赏者来说比较重要的因素来排序的话,章法绝对是第一位。


松风阁书法日讲


其实不能说有些人欣赏不了书法,应该是很多人不懂得真正的欣赏书法。什么叫真正的欣赏呢?我个人觉得就是,你看一幅作品时,你能有根有据的说出一些道道来,好它好在哪?不好它不好在哪?这才是真正的懂得欣赏。因此这就需要你自己多少练过一些,然后对这幅作品背后的知识累积要有一些。

举个个人例子,就说说我自己吧。我是初中开始自学书法,那时住在农村,八十年代初家里穷,也没条件拜老师。因为老师要求暑假练书法,就买了根毛笔,买了瓶墨水,找了一堆废报纸开始练起,结果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书法。练了很多年过去了,字写的还不错了,硬笔毛笔一起练的我是。但对于历史传下来的书法佳作并不是都能欣赏,我学的是柳体,那时就看不惯颜体胖嘟嘟的样子。特别是看了颜真卿的行书《祭侄文稿》,这写的什么啊,乱七八糟,跟胡写乱画一样。我想初看这幅作品的网友们都会跟我有一样的想法吧。

又经过好多年,自己能静下心来去看看书法史,认真了解了这些书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后,再去看一些作品时,看法就发生了改变。颜真卿的书法贡献是他打破了二王一脉延续下来的一种风格,用篆籀的笔法写出一种雄伟的气势,打破了二王一脉比较俊秀妩媚的书风。另外就是颜真卿的书风中体现了他对国家对人民的忠心耿耿。古人对书品的评价往往跟人品联系紧密,颜真卿之所以被后世推崇,他的对皇帝的“忠”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而《祭侄文稿》的背后还隐藏着安史之乱时的一段英雄悲情故事,颜真卿写文稿时是面对着侄子的头颅写下的。他的哥哥和侄子在安史之乱时,不畏叛军的威逼利诱,誓死守城,最后“孤城围逼,父陷子亡,巢倾卵覆”。过了很长时间后朝廷才剿灭叛军,收复失地,这时才找到侄子的一颗头颅和兄长的残肢。颜真卿就是对着装着侄子头颅的匣子,挥泪下了流传千古的《祭侄文稿》。

知道了这些之后我再去欣赏《祭侄文稿》,能从作品中感受到颜真卿当时的心情,感觉一下子就穿越到了唐代,就站在颜真卿的身旁,看他在痛苦和哽咽中写的这篇草稿。

说了这么多,您说书法高深吗?这还没从书写的技法上说呢。技法上我们看作者的起笔、收笔、行笔,藏锋还是露锋,中锋还是侧锋,行书的牵丝萦带,笔画之间的呼应、使转等等。这些都是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我们可以去品位的元素。


翰墨今香


为什么说有些人欣赏不了书法,书法真有那么高深吗?

对于没有真正接触过软笔书写者,虽有不写书法,却有的很懂书法艺术,从中能够看出门道,看出艺术的真正内涵,因为读书的缘故,文化高深,学养高,有艺术文化修养,故有艺术细胞,有艺术感悟,有艺术欣赏能力。

而不具有艺术修养,无艺术灵感,仅仅有文化,虽然很高的学识,倘若对于艺术不感兴趣,则有没有艺术细胞,更没有艺术天分,不具有艺术鉴赏力。




随遇书法人,懂得不是很全面,有的仅仅停留在楷书,或某种书体,并不全面,同时有一种偏爱,对书法史的了解少,缺失一种全方面了解,在艺术理解上有局限性,因为寡闻鲜见,对于欣赏与看法就有具差异性,由此可见在学书法人群中,存有良莠不齐的鉴赏力。

虽然学书,而又固执己见者,也存在一种保守自己对书法独有的看法,例如正楷才是书法的真正最优秀,以此为 标准来衡量某书者的书艺水准。有的认为书法正统乃楷脉,其他都是没有功夫的书写。因而误导了对书法内涵的理解。应该是书法艺术无论那种书体都是相互依存,不可孤立的,有联系有旁通,有转化,从汉字演变历史就可以端倪,其中书体的转变,都有其演变过程之规律。



尤其于草书与篆书,应该说还是普遍存在一种难以辨认识读,其欣赏更有不得其要领,对于初学者更是有难度,就是对于学习书法若干年,若是未涉入这个领域,也与初学一样,作为爱好者,一般也是局限在一个方面,没有读过书史,对于古典书法作品,也是了解不多。更不不要说典籍作者的历史背景,以及书写特征,与书路如何,因此欣赏书法不仅仅是一种心有灵犀,更重要有历史学,文学,哲学,艺术美学原理。还有书外的诸多学问,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的感知感悟。当然常识性的欣赏习惯,可略知一二,也可意会,而系统把握艺术的灵,与之高度深度还有一定的距离。

那么书法艺术是否高深?,答案是深厚的艺术文化,确切无疑,但是并不是高不可测,深不可学,并不是宗教那般神秘,因为汉字是人类所创,并不是神话,故有其规律可循,只有遵循书之道,书之法,有人文,有人之情性,生机盎然,表达的形式虽然是书墨,而是人的精神面貌所在,其属性是人的能动而达及的一种艺术,载体是汉字,标书的是人之情怀与风雅。



由此,走进书法领域,不可畏难发愁,也不可简单化的理解,书法乃小技,只有辩证的对待书学,一则不可迷信其高度,又不可忽视其真实的一定的技术含量。因为艺术无止境,那么作为书法艺术也同样无止境,因此人书俱老,充分说明了艺术的至境。


狂喜淡墨a


有些人欣赏不了书法,那是因为缺乏书法理论或者书法实践。毫无疑问,书法的确真的很高深。

如果书法不高深的话,那么现在满大街上都是书法家了,整个书坛里都是书法大师了,今天谁谁谁又成了“书圣”,明天谁谁谁又成了“草圣”了,对吧。


书法是随着文字的诞生而产生的,文字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书法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古人造字时就量身定制了书法,文字是神圣不可随意更改的,所以“用笔、结体、章法”成了书法的重中之中的三大要素,书法的“法”寓意深远,小到“笔墨”文化,大到“人与自然、哲学伦理”,这就是书法的高深之处,

因为书法的魅力无穷无尽,所以爱好学习书法的人很多很多,同样喜欢欣赏书法的人也很多很多,之所以有些人欣赏不了书法,那是因为他没有任何一点的书法实践,只要拿起笔练习一天的书法,就知道只有完美的运笔技巧才能把字写好,或者只要稍微了解一些书法理论知识,就大概明白,书法精髓的重要性,



确切的说,书法是一种抒情的视觉艺术,不论你有文化还是没文化,只要认真用心的去欣赏,就会感受到书法呈现给自己的视觉效果感受如何,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你可以说不出它好在哪里,但是却愿意多盯着看几眼,反之,那些“伪书法”,看了一眼就不想看第二眼,


对于一个欣赏不懂书法的人来说,一定要多看古代名家的书法作品,视野开拓了,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书法,如果总是把眼光局限于当代的书法作品中,那么审美认知是没办法提高的,欣赏书法就好比外出旅游一样,路走的越多,才更能感受什么叫风景,仅此而已。


诗夜城主


目前来说,对于书法解释最重要的有两点∶

第一,大多数人审美性一致导致的书写认可。

第二,即使真正的高手在整个篇幅书写中也有其个别字的弱项,能做到最少的同时,而又被大多数(写手)认可,即为高手。

我加一点,书法必须入古,但也不能盲从。(兰亭序)也不是尽善尽美的,个别字写的也不好,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就是不好。

书法并不是小众的,说到底,书法就是写字。看起来舒服是最重要的。

王羲之为什么重要?书写界的孔子也!后人对于文字的审美皆来于此。

江湖体为什么总被嗤之以鼻?是书写审美观念的根深蒂固所造就。

还是那句话,能够愚弄群众的,或是自身深陷的,或是表彰古法书写艺术的,皆不为法。

势无定势,法无定法也!





审美是需要文化氛围的熏陶,否则不可能找到那个欣赏书法的适合角度。

首先书法需要欣赏他的基本技巧。也就是基本概念的灌输,笔法,结构,章法,甚至最好去亲自实践经常写几年。

其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听相关的故事,多看展览,多交书法家朋友,陶冶其中,学习他的文化。

然后便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了,多读书,多在实践的基础上在书中寻找值得参考的经验。

最后说书法核心规律性我们管他叫做——道,也就是阴阳,追求自然,顺应形势,道器合一,象数合一,字如其人。











法永禅师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想请朋友们尝试一下,下次在电视上看乒乓球比赛时,不妨把声音关掉,只看画面,看看你会有什么感受。

我是试过的,虽说我也打了多年的球,但关掉声音,感觉错过了很多精彩之处。

乒乓球很多人都会打,但专业竞技还是有很多不同,没有职业球员的解说,很多地方我们是看不懂的。



书法与乒乓球比赛类似,我们都会写字,但书法却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艺术,没有专业的学习,我们不太可能看清其传承,了解其艺术风格,明白其笔法、字法、章法特征。

正如维纳斯,不懂艺术的人,以为其是一件没有完成的像,只有懂艺术的人,才能看出她的美。


欣赏书法,欣赏者是主体,作品是客体,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欣赏者是不可能欣赏书法之美的。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单人录音(1)

一个人对一个书法的欣赏,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小时候,认为规整、清楚那就是好字,稍长,会觉得会写连笔字的很帅,很多也会模仿尝试写连笔字。如果是有志于书法的人,他会接触到欧阳询、颜真卿、王羲之等大书法家的字,就会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美学思想,欧阳询、颜真卿、王羲之,各有自己的美学特点,期间需要一些专业的书法鉴赏一类的书,去做指导,通过揣摩去不断地加深自己的认识,丰富自己的美学思想。所以说。要想欣赏美,首先得有一双欣赏美的眼睛,只有有了欣赏美的眼睛,我们也才能写出美好的字。我很反对现在的一些教学,拿起一本字帖就让学生去练。其实你应该先从美学思想去入手。教育学生去怎么欣赏这个字,从而提高他的美学思想。只有提高了他的美学思想,他才有兴趣,才会不确不断的去琢磨怎么把这个字写好。所以说。书法教学应该伴随着书法鉴赏、书法历史去进行,单纯的练字帖是很狭窄的,学生也会觉得枯燥,失去兴趣,中断学习。当然。中国的这个美学思想,也是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原来认为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好。后来颜真卿,把它突破了。出现了一种雄强刚正之风,对中国书法的美学思想是一个极大的丰富提升。到了宋代,又有所突破,出现了宋四家,提出来文人书法这个美学思想,代表人物就是苏东坡。明代清代,美学思想也在不断丰富前进。所以中国书法的进行史同时也是美学思想的进行史,看到各朝代的书法就会看到各朝代的人文思想。书法当然有基本的书写规律,但同时也要看到美学思想的变迁,当碑学极盛之时,连王羲之的字都被评为“恶札”,当然这并不是说王的字写得有问题,而是他的美学思想不符合时代要求。另一方面,中国人口众多,各种美学思想都有自己的市场,没有哪一种思想能做到一统全体,就看谁更有话语权有号召力了,形成一时风尚。李世民推崇王羲之的字,从而令王羲之成为了千古一人。苏轼提倡文人书法文人情怀,从而也坐定了自己的书法地位。傅山、郑板桥都曾提出自己的美学思想,但影响有限。现代书法界还没有出现全新的美学思想,只是一些“丑书”蹦来蹦去,可惜也蹦不出名堂,不被大众认可。


中流10


书法毕竟是专门的学问、专门的艺术。就像奥运会上的体操、跳水,看着都觉得好看,如果没有专业的解说,有几个能看懂?音乐厅里的交响乐、芭蕾舞,画廊里的油画、版画,甚至大学里的数学、物理,如果不是下功夫学过,哪个能说清楚美在哪里?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可是书法又是和中国人最接近的艺术,凡是上过学的中国人都会写汉字,每天几乎无时无刻都会接触到汉字,写汉字写了那么多年,还能不会分辨什么字是好,什么是不好?

正是因为写字和每个人太接近,很多人才会把基于写字的书法艺术与一般的写字混为一谈,把好的书法与好看的字混为一谈。就像有人说的,老百姓喜欢的就是好书法。

书法是门高级的艺术,如果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大量的练习,就无法真正理解什么是好的书法作品。这个道理是和其他艺术一样的,只不过很多人不自知。

写汉字和书法艺术确实是两回事。汉字不是看着好看就是书法。印刷体、美术体汉字都不难看,可那根本不是书法。


Guyang1


书法毕竟是少数人的艺术。最起码在大陆是,台湾应该是很重视,从小孩子就写。咱大陆也写,但也是糊弄。我写书法已经三十多年了。真心的讲,也就是最近,才感觉对书法有点了解了。感觉自己才刚刚悟到了一点点的东西。才能真正的欣赏书法了。以前看大爨,小爨。如孩童所写,毫无美感,现在爱不释手。当然,我个人悟性有限。有局限性。但我敢说,没几十年的功夫,不要谈自己懂书法。更不要说自己是狗屁书法家了。个人意见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