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只认虎符不认人?任何人拿着虎符都可以调兵吗?

五分音


虎符是出现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调兵遣将的凭证,也叫“兵符”,大多数为铜制品,也有金子的,其形状是一只卧着的老虎,长宽高尺寸基本在10厘米,4厘米,6厘米之内。整体造型圆润、敦实,代表了2200多年前青铜时代末期,人们所遵循的那种凝重浑厚的审美趣味。

当然也有袖珍型虎符,比如,陕西凤翔曾出土过秦国早期的金虎符,长宽高都在5厘米之内,造型比较夸张、写意,是我国古代为数不多的金虎符代表。

实际上,虎符的雏形在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大约在周朝初年,国家领土不断增大后,君王把许多地方交于其他兄弟,或者有功之臣来管理。但为了控制地方管理者手中兵权逐渐扩大后对朝廷造成威胁,所以,就出现了一种可以调动地方兵将的信物,它代表着朝廷的绝对权威。

据传,这个信物是周朝开国军师姜子牙发明。那时,信物是一节刻上字符的竹片或木片,或者是一块有字符的甲壳。到后来,姜子牙认为老虎是百兽之王,自带威严,就把老虎刻在了竹片、木片或龟壳上,再到后来,就逐渐演变成用金属铸造成老虎形状的信物,俗称“虎符”。

制作好的虎符沿着老虎脊梁从中间劈开,右半边保管在君王手中,左半边由将帅或者地方长官保存。若要去下属地方调兵遣将,必须拿到君王手中的右半边虎符,跟地方长官的另一半虎符能完整地配套在一起,虎符的作用方可生效,才能搬得动兵将。

在古代“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下,很多时候,见到皇上手中的虎符,如同见到皇上本人,因此,地方统帅必须乖乖交出兵权,听令于皇上派来的调兵遣将者。若有不从,后果可不是闹着玩的。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比如,见虎符如见皇上,不用皇上亲自赶到目的地来下达命令,很好地争取了出兵时机。又如,在攻城战中,如果有敌方的兵符,就能顺顺当当让守城人投降,可以避免双方由于针锋相对,而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在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正是依靠兵符的魔力,轻松收取了南郡、荆州和襄阳三座城池。“窃符救赵”的故事也属于此类。

但并不是任何人拿出虎符都可以调动兵马,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即使拥有右半边兵符也未必能调动地方兵马,还需要皇上的圣旨做另外的凭证。

尤其在军阀混战时期,势力庞大的地方大军阀,对朝廷一副爱理不理的姿态,皇上派来的使者即使亮出兵符,信服力依然不够,若没有看到皇上的亲笔诏书,这些大军阀往往是按兵不动的。


鸿鹄迎罡


去年年底,文化节目《国家宝藏》大热,第四期介绍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重量级藏品——杜虎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铜制虎符。

虎符代表着军权,在古代足以改变一个国家的走向。杜虎符的惊艳亮相,又勾起大家的好奇:古代为何只认虎符不认人?任何人拿到虎符都可以调兵吗?

古时候,天高皇帝远,一生有幸得见天颜的人只占少数。

可皇帝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要调兵遣将,军队却不认识他,车马又很慢,怎么办?这就需要一个信物,兵符就应运而生。

加上古人以虎为百兽之王,虎在丛林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兵符就做成虎的形状,讨个好寓意。

据载,虎符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战国和秦汉两代。虎符多用青铜做成,上刻铭文。杜虎符上的铭文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之事,虽毋会符,行殹。”

杜即秦国杜县。由此可知,虎符分两半,一半在皇帝手中,一半在地方将领那里。当时中央集权,将领调兵超过五十人,就必须出示完整的虎符。但如果遇到烽火台燃起烽火,情况紧急,也可以不要虎符直接出兵。

那时候,中央调兵时,会派遣使臣带着君主的半符前去。两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对应,就好像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一样,只有同为一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形成调动军队的信物。

战国到秦朝时期,虎符作为军权的象征,是每个士兵的入伍必修课。他们可能不认识皇帝和元帅,但肯定认识虎符。

一个人官再大,没有完整的虎符,也没人会听他号令。

嬴政亲政前,吕不韦掌握着国家军队。后来嬴政亲政,把右符捏在手中,就顺理成章地接管了吕不韦的军队,将堂堂相国架空。

也就是说,皇帝授予虎符军权,却未对人授权。所以,士兵们只认虎符不认人。

但,并不是任何人拿着虎符都可以调兵遣将。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他贵为魏国相国,威望很高。

又盗取了魏王手里的半个虎符,在调兵时依旧受到大将晋鄙的质疑,不允出兵。

逼得他假传王命,诛杀晋鄙,才夺得兵权解邯郸之围。

由此可见,很多高级将领都是直接听命于君王的。未受王命,在虎符面前,他可以有所质疑,让持有虎符者不能顺利地调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将虎符制度予以完善:当时凡是需要调兵的都需要出示合在一起的两半虎符,同时还要有加盖玉玺印的诏书。

诏书里会明确规定谁是统领、调兵数量与目的,战争期限等,十分详尽。战争完毕之后,右虎符必须立马交还。

此后的历朝历代都是君主专制,纷纷效仿这种虎符加诏书的制度。

所以,就算一个人能偷得皇帝处的虎符与地方虎符合二为一,没有天子诏书,他依然不能调动兵马,反而会因此暴露自己的野心,得不偿失。

在这样的制度下,一个人只有虎符是无法调兵的。

当然,这些都建立在军权至高无上的前提下。若只是傀儡皇帝,虎符的约束力就形同虚设。

如今,虎符已不是权利的载体,而是历史的见证,成为博物馆里文物,向人们讲述着那些过去的传奇故事。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大家进入一个误区,古代调动兵马未必都是需要虎符的,除非是大型战争,因为虎符是分为两半,一半是将军保管,一半是皇帝保管,毕竟很多地方的士兵更本没见过皇帝,所以基本都是一级管一级,如果换人或者越级调兵,这时候就需要虎符。

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只认虎符不认人,当然为了防止有的士兵不服从,所以大多将军还是会用虎符调动。虎符分两半,主要就是为了避免一个人持有,导致独断专行,势力过大影响中央集权统治,虽说虎符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但是那时候的诸侯都有自己的兵马,而且可以随意调动,天子的权力并没有太大。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将虎符调兵这一制度彻底贯彻,就是为了将权力集中,所以当时凡是需要调兵都需要用虎符,将军将自己的虎符和皇帝的虎符一起使用,同时还需要加盖玉玺印的诏书,诏书里明确规定谁统领兵马?调兵多少?做什么?期限多少?基本上都写的非常详细,战争完毕之后另一半虎符还得上交。

君主专制实行之后,虎符调兵登上历史巅峰,历朝历代都效仿,所以这时候士兵们就形成了“只认虎符不认人”的观念。

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由原因的,上面提到过,有的士兵跟随将军多年,甚至只对将军忠心,功高震主的将军在历史上太多,皇帝为了防止这些人万一发动叛变,军权在握,到时候很有可能面临亡国的危机。

所以只要是出现不用虎符就调兵的事情,皇帝便会猜忌,同时还有监督的官员,以至于很多将军其实不用虎符也能调动兵马,但是依然会走这波流程。

如果换成其他将军或者比将军官职更大的人来调动兵马,这个时候没有虎符的确是调不动的,这是这几本的士兵素质,即使他们知道这个人官职很大。

任何人拿着虎符就可以调动兵马,其实条件不明确。

在一定程度上,无论是谁,只要能拿到两个虎符外加皇帝的诏书,调动兵马其实是不成问题的,甚至有的不需要诏书也能调动兵马。

为什么能带动?如果有一个人,无论是谁,他能从将军的手里拿到虎符,这只是一半就已经很不错,就算他是偷来的,他还得拿到另一半虎符,另一半在皇宫,他要有本事拿到,那本事已经非常大了,要么就是这个将军和皇帝都是形同虚设。

这样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来讲的确可以调兵,但是未必能成功,毕竟你是个“陌生人”,所以会严格检验虎符,确认虎符是真之后,则需要出示诏书或者手札,毕竟每一次大规模调兵都是有记载的,如果不能出示诏书,最后就不能调兵,要么再等到皇帝的知道,等皇帝知道一切都太晚了。

看看信陵君,威望非常高,即使拿到了虎符因为没有调兵手札,最后还是斩了将军通过自己的威望调动了军队,试想如果是普通的一个人能调动吗?

有人说为什么不能仿制一个虎符?

《国家宝藏》提及:“虎符引申出来的是我们今天的密码学。杜虎符的背面是有不规则凸起的”。

这是什么意思?意思是虎符的背面全都是凹凸不平的符文,每个符文大小不一、凸起的高低不同,怎么仿制?就算你见过也未必仿制的出来,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记载过有人仿制了虎符,一是难度程度太高;二是危险程度太大。

以上说的所有一切都是建立在皇帝权力至高无上的基础上,要是强主,如果是非常平庸的皇帝,中央集权并不统一,有没有虎符其实关系并不大。

还有一种情况就比如刘邦,他也有虎符,但是汉朝建立的初期,很多异性诸侯都有自己的兵马,无需得到刘邦的虎符便可以调动,而且这种情况还不能和平解决,刘邦为了稳定只能一个个除掉。


羽评郡主


这是绝不可能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既认虎符又认人,人、符缺一不可,否则可以拒绝发兵,“信陵君窃符救赵”是其中一个特例。

虎符是古代兵符的一种,兵符既可以做成老虎的样子,也可以做成麒麟、鱼、龟甚至兔子,材质一般使用玉石、青铜、黄铜等质地坚硬、密度大的珍贵材料制成,设计复杂,雕刻精巧,伪造难度极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当然它最大的用途还是用来调兵。

古代兵符样式大同小异,用途相同,一般分为两半,一半由皇帝本人或委托专门机构保管,一半由日常管军将帅保管,当需要发兵调兵时,需两半兵符合二为一,严丝合缝,查验是真,才能调遣部队,否则后果很严重。

但真实的历史没那么简单,并非是个人拿着兵符就可以任意调动部队。

以北宋为例,军事制度十分完善,“枢密院—三衙—帅臣”三位一体,枢密院握有军政权,掌握兵符、军令和禁军兵籍;三衙将帅握有管军权,负责军队日常管理训练;帅臣掌握统兵权,负责战时统兵,指挥作战,三足鼎立,相互制衡。

和平时期,三衙将帅负责军队管理训练,但他不能调动军队;战争时期,皇帝决定委任帅臣统兵作战,帅臣到枢密院领取兵符,同时还有枢密院的宣文,到三衙将帅处调兵。

三衙将帅拿出自己那一半兵符,和枢密院的另一半兵符核对无误,然后严格按照枢密院宣文所载的部队番号、数量,发兵给帅臣,想多调部队或调动其他部队是不被允许的。

由此可见,一个人想要调动北宋禁军,首先要有皇帝任命的诏书,才能到枢密院领取兵符、宣文,然后再到三衙管军处调兵,三者缺一不可,仅有兵符是无法调兵的,因为只有兵符的话,三衙管军根本不知道皇帝任命谁统兵,也不知道调拨多少兵力、哪支部队。

“信陵君窃符救赵”实际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信陵君虽盗窃了虎符,却担心仅有虎符无法奏效,大将不听自己的话,做了两手准备。大将晋鄙合符之后发现虎符是真的,但他仍然起了疑心,因为他并没见魏王派使者前宣布命令,之是信陵君口头传达而已,信陵君不得以椎杀晋鄙,才掌控了军队。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在通讯手段与技术不发达的古代,人们为了保障信息传播的准确性,防止伪造信息,采取了多种手段。如在信件上加戳个人印章,使用各种凭证、符印等等,其中虎符就是中国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的重要信用证明,只要有了虎符,军事统领必须听从调遣,因为虎符代表了皇帝的旨意。也正因为虎符的重要性,皇帝都会派遣绝对的亲信手持虎符去调兵遣将,而不会随随便便把它交给别人。

此外,不同的军队有着不同的虎符,专符专用,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这就保障了军队的稳定,皇帝得以有效控制军权。需要调兵时,皇帝的使臣持右半部分的虎符前往军营,与军中的左半部分的虎符相符合时,才可调动军队。

虎符相传是姜子牙发明的,盛行于战国和秦汉时期。隋朝时改用麟符,唐朝改为鱼符、兔符、龟符,南宋的时候又再次使用虎符,元朝则使用的是虎头牌,明清则改为铜牌。


老照片


灿烂辉煌的古代手工艺发展史上,有一种尺寸很小的动物型青铜器,它看似粗糙笨拙,实际上匠心独运,内含无限乾坤。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调兵虎符。

虎符的设计充满了现代感,粗略一看,这只老虎似乎还有一点萌萌的感觉。如果不是它身上那些字字千金的铭文,表明了它的特殊身份,人很难把它跟肃杀战火联系起来。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围绕虎符上演了很多历史事件和传奇故事,它可以决定一个人,一座城,甚至一个国家的命运。现在已出土的古代虎符实物仅有两件,最著名的莫过于杜虎符,现藏于古都西安的陕西历史博物馆。

这枚虎符上的铭文清楚写着:虎符一半由君王管理,另一半归领兵将军管理,如果调遣兵力超过了五十人,必须持此虎符调动。如果情况十分危急,防线烽火台点燃,千钧一发之际可直接调兵。从这段铭文的内容看,可见君王对兵权的高度重视。


既然如此重视,真的只凭这一个兵符就能调动千军万马吗?

一旦兵符被盗,任何人凭兵符都能调兵,皇帝还怎么睡安稳觉。实际情况显然没这么简单,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领兵将军都是君王亲自提拔,视为亲信的人。这些将领对君主往往也比较了解,如果感觉来调兵的人有些违反常理,肯定会提出质疑。

所以说,并非任何人都能凭借这件小青铜虎调遣兵马。

根据《史记》的记载,位列战国四大公子的魏国著名政治家信陵君曾经冒险盗取兵符,并成功调动了魏国的主力军队。这件事被历代史家评为战国时代最重要且最大胆的事件之一。当时的信陵君拥有极高的威望,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当时魏王畏首畏尾不敢营救赵国,而信陵君则坚持一定要援助赵国,两人无法达成一致。眼看赵国首都邯郸情势越来越危险,信陵君直接盗取了兵符,去魏军驻地调动兵马。


魏军的领兵将军是晋鄙,他是魏王的心腹,对魏王的性格也比较了解。他虽然领兵在外,但消息并不闭塞,大概了解到魏王和信陵君在出兵一事上的分歧。因此信陵君提出调兵后,晋鄙立刻提出质疑,要求看魏王的诏书。信陵君只好在诏书上造假,杀掉了晋鄙。出兵解除了赵国的危难,同时也稳住了魏国的安全,避免了"唇亡齿寒"的处境。

信陵君牺牲自己而救国家的壮举,值得称赞。但值得思考的是,如果所有大臣都像信陵君这样做,君主的权威又置于何处呢?

这显然是高度集权时代所不能容忍的。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再发生,秦国统一天下后,制定了更加严格的兵符调兵制度。要求调兵者必须持有兵符和加盖玉玺的调遣诏书,两者缺一不可。

诏书上还要言明领兵将军是谁,调兵多少,以及军事行动的具体任务和时间安排。到了汉代,这些制度更加严谨。兵圣孙武曾说过"兵者,国之大事…"所以仅有虎符还不够。需要持符人身份合适,虎符吻合,诏书可信,三者合一,方可调兵。


篱上青


我们知道,军队的天职就是服从!中国古代为什么会有虎符呢?为什么虎符有那么大的威力呢!这个和当时的军事环境有关系!

在古代,军事最高统帅就是皇帝!皇帝所统帅的将军们不可能随时都在皇帝身边!如果有突发事件,或者秘密调动军队,又或者临时管理绝对的节制权!这就用到了虎符!虎符又叫做兵符,相传是姜子牙发明的!

我们知道虎符是皇帝和将军各有一半的信物!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呢?因为这里面是中国人的智慧,把一个繁琐的事情简单化处理了!在古代使用虎符调兵遣将,必须还带一样,就是诏书!那我们来看看,如果是没有虎符只有诏书会如何!因为诏书保密性不强,另外就是造假成本低,容易伪造!这样一来,很容易造成失误和失去控制军队的节制!完后虎符就发挥了作用!

首先虎符是皇帝和将领各有一半!另外虎符上有铭文!从形状和材质还有铭文都极其严格的增加了保密性和严谨!另外皇帝会根据需要来决定虎符的多少!这里面玄机很多!因为古时候人真是聪明啊!他可以在虎符上把铭文更改,或者换个材质!完后皇帝私下告诉将领,你如何严明正身,见虎符就是见到我本人了,就是我的命令!所以一般不敢伪造,另外就是偷盗虎符也是不敢轻易使用!除非真是了解内情,否则很容易漏出马脚,被杀身亡!虎符在一种情况下没有作用,那就是皇帝就在眼前!

在后来,虎符渐渐失去了作用,就是大家都聪明了!告诉你一套暗语,或者另外一种信物!就可以表示这是皇帝本人的命令!所以后来虎符就越来越少用了!

此外多提一下,虎符不是随便什么人拿去就有用的!因为你不知道怎么验明正身,风险是很大的!举例就是三国演义里描述曹操杀杨修时,起因就是巡逻的口令引起的!这种随机性,保密性都更加优于虎符!以至于智取威虎山,是对说黑话,对暗号也是如此!中国智慧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谢谢观看,请看下集!


九富盛


电视剧里,常常会有这样的场景,皇帝把虎符交给了将军,将军凭借虎符就可以调来兵马,特别厉害。那是不是只要有虎符,任何人都可以调动兵马呢?为什么士兵都只认虎符不认人呢?

其实古代皇帝用虎符调兵,主要是为了防止皇帝兵权被架空。镇守边关的士兵绝大多数这辈子都没见过皇帝,要是将军一句话就能调走兵马,那皇帝不就形同虚设了嘛。虎符的存在使古代军队行动有序避免,出现自相残杀的情况。在战国的时候信陵君就曾经用盗来的魏国虎符,杀了统帅后顺利调走了士兵,而且虎符的制作非常的精密还有特定的防伪技术。

虎符上的符文大小不一还有不规则的凸起,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想要仿造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士兵们也就渐渐形成了,只认虎符不认人的习惯。而且也不是任何人拿着虎符都可以调兵啦。一般来说如果是个完全陌生的人,驻守的将领从来就没见过你。

即使虎符是真的也需要出示皇帝的诏书,或者手札才可以调动兵马。万一这人的虎符是偷的呢贸然出兵可是要承担责任的呢。但如果是熟人单凭虎符也是可以调动兵马的,虎符在手天下我有嘛。归根结底,虎符是时代的产物有着它的特殊意义啦。


找靓机科普君


虎符是兵符的一种,以虎为造型,主要是源于古代对老虎的崇拜,主要是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狩猎阶段,比如在古代神话体系中有重要地位的西王母,最初原型就是虎豹的形象,后来被神化,在古代龙虎结合又有吉祥昌盛,象征权威的意义,也一直把龙虎视为文明象征,虎又被称为百兽之王,也被视为拥有自然的威力,所以也被常用于军事相关的一些题材上,虎符就是其中之一。

虎符的诞生,其实原因也是非常简单的,就是为了遏制造反,将兵权集中在皇室手上,看过封神演义的读者,可能都知道,在古代的诸侯他们手上都掌握有兵权,特别是到了东周时期,诸侯实力远比天子强大,他们手握重兵,天子根本号令不动他们,于是就开始诸侯争霸,不断战乱,正统王室不断走向衰败,这些诸侯国,在内部也还在有分封的,诸侯们自己率军作乱,自然也会担心内部分封的这些小诸侯以后也拥兵自重,于是到了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这种虎形符节,用来遏止地方叛乱。

这里我们就要说一下,在古代,其实很多人参军没有那么高尚的,就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所以对于这些人,什么大王,皇帝,对他们可能还没在日常直接管辖自己的上级军官重要,所以他们其实也只听这些军官的命令,毕竟对于普通士兵而言,这些军官才是给自己这口饭吃的人,而不是皇上,所以一旦地方造反,这些士兵是只认人,不认什么诏令的,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才出现了兵符制度。

现存最早的兵符是在战国时期的"辟大夫虎节"和"韩将庶虎节",又根据地区,作用分为不同兵符,兵符是一分为二的,一半在君主手上,另外一半在军队最高长官手上,并且不是只拿这个兵符就能去调兵的,通常是要和诏书一起配合使用,在军队出征时,国君派人将诏书和兵符一起带到军中,两半兵符合二为一才能出兵。所以在战国时期开始征兵,新兵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先认虎符,让士兵记住调兵是只认兵符,不认人。但是在历史上其实曾经出现过兵符被盗而遭调兵的情况,也就是信陵君盗兵符解困赵国,由此可见特殊情况下有了兵符就能调兵。

另外在说一下,虎符只是兵符的一种,还有鱼符,兔符和龟符,材质多以玉石,青铜为主,外镶缀金银,通过增加制作难度,来降低防制的可能性,到了元朝,兵符又逐渐演变成了铜牌,令牌,上面刻有虎头。


玄坤


这件事情倒是不一定,如果说遇到某些特殊的情况的话,作为统兵大将的将领是有责任怀疑调集军队的,这个人是不是皇帝派过来的?

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之一,大家都听说过他到符救赵,但事实上,这中间遇到的情况可以要惊险的多。

信陵君交给当时魏王的一个宠妃,让他从魏王的枕头底下盗取了虎符以后立刻想要去军队里面命令统军大将晋鄙,赶紧率领大军前去救赵国。

结果这个时候信陵君一个谋士就告诉他说千万要做好准备,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你必须要做好这层心理准备,应付这个将领,不会听你命令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情况?

信陵君立刻去找了一个杀猪的,叫他带着流星锤,然后把那虎符交给统兵大将以后这个将军觉得有问题,想要去向魏王亲自验证这个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时候,这个杀猪的拿出流行锤把这个将领直接给打死了!接着信陵君带着这1p魏国的军队去救赵国。

从这个故事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统兵在外的将军,看到皇帝的虎符,事实上心里面都是存在怀疑的,必须要得到皇帝亲自任命他的诏书,以后才能够率领自己的军队听从执有虎符的人,当然,电视剧里面关于这方面的描述,只不过是盗取一个虎符这么简单,不会展示出那么血腥的东西。主角嘛,都是白莲花。

在古代,皇帝管理自己的军队,那是有一整套方法的,首先第一条就是军饷和粮草,军饷和粮草这个配给是由皇帝亲自任命的,没有军饷和粮草,光你一个将军事不可能变出那么多粮食来喂饱你手底下的士兵的。

除此以外,每一支军队的建立都有自己特殊的使命。这一点统兵的将领是自己心里有数的,不会说我到底要干什么,自己脑子一头雾水,啥都不知道。皇帝在组建这支军队的时候,肯定会事先跟你说明白的,如果有的人命令你做的事情太过于荒唐,统兵的将军可以有权利反驳的。

第三点,石有虎符的人必须要只有王上的手令。关于军队究竟干什么,这个人是不是来统率军队的?统兵的将军是谁?(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必须有明确的著名,如果只有一个虎符,很有可能会引起对方的怀疑,就像信陵君这次一样。

所以说电视剧上面这种拿着虎符就可以直接命令军队真是不可能的,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不是一句空话,这是皇帝对于统兵将军的一种信任,没有这种信任感,让你带着几万的军队在外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