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比较狂妄的诗词?

一笔红创意签名


李白有很多浪漫奇想的诗篇。但是他实际上是个道士,思想和行文风格偏向于庄子。

我们读《将进酒》,更重要的时发现他心里所想。他其实是在被弃用之后心有不甘,在又想逍遥五湖四海,又恐怕年华荒废的纠结中左右摇摆。只不过他的文采太过瑰丽,写出来的东西让很多人误以为他在轻狂疏放。关于《将进酒》的详解我曾在问答中讲过,有兴趣的可关注去问答中寻找,这里不再复述。

至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听起来是非常嘚瑟,但是这算狂妄吗?李白在得到皇帝召他入京的消息,得意大笑,把门一拍就出门去了,再结合这两句诗的前两句“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感觉这更像一个被嫌弃窝囊的老公中了五百万之后的嚣张。要是没有这种飞黄腾达的改变,他也只有把这种豪气的形象藏在心中。

李白其实是个非常苦逼的诗人,一生极其坎坷,到最后也没有扬眉吐气。他的文采天纵,帮助他在困厄的官场生涯中为自己添加了大大的亮色。后人只读诗文,不去探究他心中的苦,把他的诗歌单纯解读为“浪漫”、“乐观”是片面的。他的诗文,有狂,但是并不妄。

而作为文人士子的诗句,大抵如此,敢“狂”并不“妄”。作为帝王和真正站到顶峰的人,气魄自然不同,但是成功者也不能称之为“妄”。如高祖的《大风歌》,太祖的《沁园春·雪》,这些作品虽然极有气势,但是他们有本钱,狂得起来,不算妄言。

古诗中突破了文人心境,既狂而取了天下,最终却成为镜花水月,让一切成为妄语的人也有,但是以诗的形式写出来就不多了。杀人如麻,以人肉为军粮的唐朝倾覆者黄巢写的诗算两首。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只因科举不第,写诗泄愤。倘若中了举,只怕就没有后来的兵乱长安,血洗古都了。黄巢站在皇榜下,看着周围人的嗤笑,心中的杀气已经蠢蠢欲动。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回到院子里,看到迎着寒风盛开的菊花,因为时令的不合难以得到蝴蝶的垂青,不禁想起若我取青帝之位代之,一定让这些没有门阀的学子和那些富贵子弟有平等的机会出人头地。

杀机已露,反心已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王朝,够狂。最终因为对老百姓太血腥而被抛弃战死,让这些雄心壮志成为泡影,够妄。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喜欢请点关注,谢谢。


梧桐树边羽


前言:

纵观唐诗宋词,若论风格不外乎“豪放婉约”,自古诗词界早有定论,前人已评述殆尽!题主所谓“比较狂妄”,我的理解就是通常所说的放荡不羁,应归类为“豪放派”范畴。宋词盛行于宋代,若论豪放之最,世人瞩目,不外乎“苏辛”。



文史观点:

自古文史学者认为:“北宋无良将,南宋无良相,崖山之后,再无华夏”,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若放眼南宋诗词文坛,清一色是“豪放派”的天下。上至士大夫文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有一股慷慨悲歌的气息,都有一腔热血。这个历史原因,人所共知——那就是由当时的政局所致,尤其是“靖康之耻”的烙印,国土分裂,朝廷偏安,奸佞当道,打压主战。所有的这些,无时无刻地刺痛着当时词坛文人的壮志雄心,有的志不得遂,有的怀才不遇,只得赋之于慷慨激昂的豪放诗词,聊抒愤慨。



南宋豪放派至辛弃疾为巅峰,以至于后世择其风格,单称其为“辛派”,辛弃疾成就最高,当仁不让,当之无愧。这都是家喻户晓,无可厚非。

如果提及“辛派三刘”,很多喜好宋词的人也许未必明白。他们的名望虽然没有“苏辛”那么高,但他们的影响可圈可点,若论辛派传承,这三位姓刘的词人堪称其中翘楚,功不可没。

他们便是——刘克庄、刘辰翁、刘过。

主题回答:

今天咱们讲的便是著名“草根词人”——刘过。

关于刘过的生平,由于是平民身份,所以史料记载不多,如果感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借助“百度”或者别的渠道察遗补缺,这里不作赘述。

这位仁兄一生坎坷曲折,四次科举不第,终身只得布衣之身,行走江湖,流落乱世。虽为草根,但并没有泯灭其爱国情怀。身无长物,心忧天下,时常挂念国家动态,处处关注动荡时局。

报国之心常存,慷慨激昂,故其所作诗词大多为抗金疾呼,奔走相告,悲壮之风,溢于言表。据史料记载,刘过常以布衣之身,与当时名士陆游、陈亮等爱国人士相交颇深,最值得一提的是刘过与辛弃疾是莫逆之交,忘年之交甚至刎颈之交。

两首佳作,例证说明:

【六州歌头•吊武穆鄂王忠烈廊】

中兴诸将,谁是万人英。

身草莽,人虽死,气填膺。尚如生。

年少起河北,剑三尺,弓两石,定襄汉,开虢洛,洗洞庭。

北望帝京。

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

过旧时营垒,荆鄂有遗民。

忆故将军。

泪如倾。

说当年事,知恨苦,不奉诏,伪耶真。

臣有罪,陛下圣,可鉴临。

一片心。

万古分茅土,终不到,旧奸臣。人世犹,白日照,忽开明。

衮佩冕圭,百拜九原下,荣感君恩。

看年年三月,满地野花春。

卤簿迎神。

试想,一介布衣,身处乱世,一般人只能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如此慷慨激昂志士,如此激情爱国青年,历朝历代屈指可数。而且其词作雅俗共赏,深入浅出,“北望帝京。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过旧时营垒,荆鄂有遗民。忆故将军。泪如倾。”,寥寥数语,当赞好评——刘过乃千古奇人。



其二,我们很多人都是因此佳作而认知此人。欣赏刘过这一阙经典之作《唐多令》,来领略一下他的狂妄,忧伤的千古名句!

【唐多令】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

二十年重过南楼。

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

旧江山浑是新愁。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这首词被后人评价为“狂逸俊致”。“狂逸”者,狂放不羁,“俊致”则将他特有的风格一览无遗。写这首词时,正值南宋名将韩侂胄意欲北伐,刘过与诸多好友登临武昌安远楼,感叹时事,抒发今昔之慨而作。

简析释义:

上阕描述登楼所见之景,笔墨略过,便宕开一笔,由空间之景写到时间之回溯,接着层层递进,一波三折,昔日“系舟游历”,今日“暮年蹉跎”,字里行间,感愧盈盈。

下阕怀古抒情,“黄鹤矶头”化典无形,引申带起,道出“故人”之念,深沉凄冷,后一句蓦然“旧江山浑是新愁”,深化了词人所要表达的双重忧愁:江山分裂乃旧恨,却又平添了韩将军冒险北伐之新愁。然而身为一介布衣,面对时局,无能为力,空悲切!

结尾一句“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可谓千古名句。

特别解析:

如此强颜欢笑,苦中作乐,虽桂花载酒,却物是人非。少年壮志不再,难以忘却这国家之恨、身世之悲。整句浑然天成,读来悲壮,哀戚无穷,令人共鸣不已,脍炙人口。所以,刘过的这首《唐多令》被后世词坛赞誉为“数百年绝作”。

据“钦定词谱”所记载,《唐多令》这个词牌在此之前颇为冷僻,少有词人填写,几乎鉴定为“孤谱”,然而刘过这首词问世后,传唱于天下,世人纷纷效仿填写,就连与他齐名的刘辰翁都以刘过词韵和了七首《唐多令》。

可谓一首微词,成就了一个词牌,千古流芳!

温馨提示: 原创作品不易,敬请文友关注,留言转发,善意批评,指点迷津,交流互动!


兵法天下


1.狂妄一词,一般属贬义,把诗词说成狂妄,太不妥当了。诗词是艺术表现形式,是文化遗产。岂能贬义称之?

2.古诗词有豪放婉约之别。你把豪放说成是狂妄,古人大度,不与你计较。虽粉丝无数,仗义执言者甚少。毛泽东的“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估计提问者无论如何也不敢把它称之为“狂妄”。告诉你,这叫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的革命乐观主义。而且,当时叫夸张,现在就是写实。

3.如果提问者是想说历史上有定论的哪个坏人,曾写过什么类似“英雄主义”的诗句,后来被正义消灭了。如此这般的说法还可以。应该有,但记不起来了。不过,首先得把词语用对了。再者,即使记起来,也没有什么意义。


高歌吟诗


言诗之狂莫如黄巢的《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意即他想改变季节特点,让菊花和桃花一样开在春天。诗言志,一个颇懂文墨、屡试不第的落第文人,以菊花自喻,言自己远大志向,意图一朝得势,扭转乾坤,随心所欲,逆天而行 。

小时候读黄巢诗 ,知是历史上一位杰出农民起义军将领,且文采斐然,俨然文武双全之英雄也!但黄巢起义其兴也勃 ,其衰也忽,曾经轰轰烈烈,抢州夺县,攻占长安,做起了皇帝美梦,但其表里不一,残忍至极,没有休养生息,而是荼毒生灵,有过于晚唐暴政,最后兵败被杀,下场可怜。

他的两首颂菊诗很有气势,言尽男子汉大丈夫之气概,如落第后咏菊“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气势虽足,但得天下而不识时务,不恤民生,终落昙花一现。我曾探究黄巢为何未能取唐而代之,原来他是所谓文人表象下的一介“武夫”而已,只是满脑子帝王梦,只想自己如何得势,一旦拥有天下,便骄奢淫逸,连封建王朝的政治家素养都不够,于其他农民起义领袖如李自成、洪秀全等没有什么不同,某种程度还比不上朱元璋等,也就是诗虽狂,人也狂,违天意,命不强,徒留叹息!当然这不仅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贬义啊!





文可之


大家都知道,李白的《将进酒》的题目的意思其实是劝酒歌,李白是借用古题来抒发自己的情绪。读懂此诗一定要知道其写作背景,这是李白被诽谤之后离开长安,在心情郁闷之下写的。读者之所以从这首诗中的读出“狂妄”的情绪,大概与该诗是以气势恢宏的排比诗句来展开铺陈有关,一下子就能抓住读者,从自然景观到古往今来的漫漫人生,都在该诗中有所呈现。尤其是还有“酒”,还有那有恣意之浪漫主义的情感,都会让读者一下子就进入到情境中。

不过,如果只从李白的《将进酒》中读出了“狂妄”、“乐观”和“天上我才”之类的情绪,那其实是没有完全读进去,或者说没有读透。李白写的貌似在说人生得意须尽欢,其实是人生有太多不得意,所以才要此时此刻的尽欢,不要让时间在不得已的情绪中流逝,莫使金樽空对月。一个人在什么状态下写出什么东西,以及读者在何种状态下读出什么东西,是不一定完全一致的。比如一个人有诸多的不安分,心怀期待最多的一件事,却以一种完全不在预料之中的形式出现,好比哑火的一枪,顿感失落与惆怅。但其实失落的不是挫折或行路难,就像“时不利兮骓不逝”,TA在莫名其妙的的状态下就会想起这个句子,然后低头深思了一阵,感叹人生至此,一事无成,愧对的何止天地父母。仿佛一只陷入泥泞里的铁牛,越挣扎越蛮横越挫败。于是读到李白的《将进酒》,感悟到,李白写的“人生得意须尽欢”,现在读来,怎么感觉味道不对呢,仔细读完《将进酒》整个儿一股化不开的愁,只是李白不是那杜甫、李煜,从不将“斯人独憔悴”写出“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这豪气干云的“会须一饮三百杯”五花马千金裘换美酒,又如何不是千金买醉一饮万古愁呢?他写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潇洒飘逸,不正暴露了他遭受了千古第一愁,又何必说他人生从来未曾得意过呢?千千万万次的失意,究竟有没有换来李白一次的“得意”呢?“与尔同销万古愁”,请与李白共勉。

因此,读懂一首诗,首先应该知道其写作背景,然后能更深入地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这样与作者的共鸣也就更有重合度,否则只读了一个侧面,忽视了另一个侧面,那其实并没有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也会错过一首好诗,一个好作品。



例外状态


我感觉正因李白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不是一位政治家,导致了他的关怀国事为国分忧的宏伟理想不得实现 ;所以,他豪迈的情怀,奔放的才华全部用以歌咏祖国的壮丽河山,在他的笔下,奔腾咆哮的黄河,崎岖险阻的蜀道,落自九天的瀑布,无一不给以汪洋恣肆的描绘,向我们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壮丽。

他曾凭借想象,描写幻梦中的天姥山,展现了雄奇瑰丽的神仙世界,表达了他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而他写月、写山的诗句又极为幽静安谧,表现了恬静而又富于哲理的情思。这些诗词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珍爱,不仅使我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更加喜爱和向往,也让我们的精神得到了无比的感染与熏陶。

我特别喜欢李白《将进酒》前半部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特别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充满着极度自信的又极度潇洒霸气的狂放。




宇麟321弘扬正能量


抒情言志本来就是诗歌这种文学形式的主要功能之一。这样的诗句很多: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于桃花一处开。唐.黄巢《题菊花》

男儿何不带吴鈎,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园十三首》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唐.杜甫《饮中八仙歌》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候。清.李鸿章

海水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清.林则徐《出老》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毛泽东《沁园春.雪》

天地何用,不能席被。风月何用,不能饮食。

纤尘何用,万物其中。变化何用,道法自成。

面壁何用,不见滔滔。棒喝何用,一头大包。

生我何用,不能欢笑。灭我何用,不减狂娇。

踏歌而行八荒路,物我两忘九霄游。

芒鞋斗笠千年走,万古长空一朝游。

哈哈哈,自在逍遥,神仙老子管不着。

《斗战神》歌词


飘落的感觉2008


对于李白比较狂的诗句,我更喜爱的是李白的这首诗

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这是一种真正的豪情壮志,最后一句也是我比较喜欢的座右铭,想如果我在唐朝,也许跟李白非常合的来呢?谁知道呢?


思维转向


如李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敢笑孔圣人,自是狂妄至极。如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一介书生,豪气中带狂妄。再如汉末民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在那等级森严的年代,怀疑天子非龙种,非狂人不敢。又如:敢教日月换新天,欲将东海洗乾坤。狂到天上了!


归零140844425


待到龙鱼东南下,化作长虹贯天涯,他年我若为白帝,手持星芒消魔砂!袖里乾坤胆气粗,阴阳化气为穹庐,三上金城人不识,朗吟飞过海心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