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之千古骈文名篇《秋日宴洛阳序》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之千古骈文名篇《秋日宴洛阳序》

《秋日宴洛阳序》

(王勃 公元672年)

夫以东京胜地,南吕高秋,

三涂镇而九派分,

白露下而清风肃。

或出或处,人多朝野之欢;

以嬉以游,时极登临之所。

征衣流寓,切下走之蓬襟;

解榻邀期,属上宾之桂席。

於是齐道实,款琴樽,倜傥论心,

留连促膝,但有潘杨之密戚,

得无管鲍之深知?

簪组盛而车马喧,

庭宇虚而管弦亮。

近临铜陌,斜控银墟。

菊照新花,泛轻香於远次;

荷凋晚叶,翻翠影於长波。

听瞩方穷,献酬逾洽。

年忘小大,傲天地於平生;

志混荣枯,得林泉之意气。

愿长绳以系日,几近光阴;

思短札以凌?,或陈歌咏。

人采古韵,成者先呈。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之千古骈文名篇《秋日宴洛阳序》

东都名胜之地,八月高爽之秋。

三涂险要而黄河九分,

露水纷下而秋风肃穆。

或出世隐逸或处世凡尘,

朝廷民间多欢乐之声;

又嬉戏喧闹又优游山水,

登高望远恰最佳之时。

旅行的衣服流离的居所,

切合在下草莽的胸怀;

专设的坐榻事先的邀请,

属于嘉宾丰盛的宴席。

于是看齐至真切实的道理,

喜爱琴酒悠闲的生活,

洒脱无拘直抒胸臆,

留恋顾盼交谈知己。

只有潘岳杨经那样的密友,

岂无管仲叔牙那样的深知。

簪缨冠带众多而车马喧闹,

庭宇宅院空虚而音乐响亮。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之千古骈文名篇《秋日宴洛阳序》

近旁面临铜驼街市,

西南远控伊阳银矿。

菊花映照新开的瓣蕊,

轻香漂浮于远处的房舍;

荷花凋谢衰败的叶子,

绿影翻动如连续的波浪。

倾听观览方将结束,

宾主敬酒愈加融洽。

年纪忘记大小老少,

平生傲视于天地人间;

志向混淆困顿发达,

情趣得之于山林泉石。

愿意用长绳系缚住白日,

几乎迫近于太阳月亮;

思量以短文纵身于云霄,

或者陈示以诗词歌赋。

每人选韵而赋,完成先予呈现。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之千古骈文名篇《秋日宴洛阳序》

《秋日宴洛阳序》作者和作品介绍

《秋日宴洛阳序》作者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王勃。

王勃约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约公元650年),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为“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高宗皇帝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公元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舆新修滕王阁成,重阳节时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王勃于南昌阎都督宴上赋《滕王阁序》的佳话,实乃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故事。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之千古骈文名篇《秋日宴洛阳序》

那一年,王勃二十六岁。他用一首诗和一篇文,让一座楼和一座城,还有一顿饭和几个人,从此千古留名。

唐高宗上元三年(公元676年)八月,王勃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据说唐高宗看见此文后,曾“一惊三叹”: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高宗便给出五星好评:“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见序文后,尚有《滕王阁诗》一首,皇帝老儿大为称奇:“这娃,文思泉涌,势如雪崩,根本停不下来啊!”

一篇读罢,高宗回味良久,突然问左右:“王勃现在哪?朕当初不该赶走他啊。”

侍臣却回答:“启奏陛下,王勃离开洪州后,前往交趾探亲,返程时,在南海溺水,受惊吓而死,年方二十六岁。”

高宗一下子愣在原地,痛惜不已。

除了王勃,“初唐四杰”中,其他三人,结局也都较为悲惨:杨炯四十余岁,便卒于盈川;卢照邻因文入狱,后又患病致残,自投颍水而死;骆宾王参与扬州起事,“亡命不知所之”。

“初唐四杰”共同的特点是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这就是”天妒英才“吧!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之千古骈文名篇《秋日宴洛阳序》

《秋日宴洛阳序》当作于咸亨三年(公元672年)秋。这一年,王勃在洛阳与他的好友饯别时完成此文。文中一方面描写了秋天的美景和宴席的盛大场面,另一方面写出作者与朋友的深厚情意,并抒发了内心的不平之气。

《秋日宴洛阳序》前三句开门见山,交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简单直截,一目了然。时间为“南吕高秋”,“白露下而清风肃”的季节。地点为“东京胜地”,是“三涂 镇而九派分”的地方。人们“或出或处,人多朝野之欢;以嬉以游,时极登临之所”。这三句紧扣题目而展开,直奔主题。

中间三句交待“我”和朋友的深情厚意, 是“留连促膝”、“潘杨之密戚”、“管鲍之深知”,交往十分密切,志同道合,相知有素。

后面几句转而描写宴席的盛大场面和周围美丽的景色。场面描写和景色 描写互相照应,互相映衬。场面盛大热闹,人声鼎沸,车马喧嚣;而周围景色是菊花泛香,荷叶翻翠,清香扑鼻,翠影婆娑,闹中有静,静中有闹。人们献酬逾洽, 一派欢乐。

结尾处作者不忘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虽然自己“征衣流寓,切下走之蓬襟”,但是依然要傲立天地,志混荣枯,保持高洁的品质和美好的人格。

《秋日宴洛阳序》全文以记叙为主,夹杂着议论和抒情。借宴会的情事写与朋友的交往,抒发对自身遭际的感慨,把个人的感受和环境氛围的渲染交织在一起,自有一种真挚情感的流露和激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之千古骈文名篇《秋日宴洛阳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