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不如貧:古代隱士的世界我們不懂!

提及隱士的生活,大多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的場景,以及桃花源記裡面的場景。事實並非如此,據史料記載,漢代隱士中確實有一些過著怡然自得的生活,很愜意,但也有很多人面臨各種壓力和困難。

隱士的去處,大多在偏遠山區,比如,深山、鄉間或者市肆。他們之所以會選擇這些地方,不僅僅為了躲避官位,躲避世俗政治,還為尋求清靜,希望過上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生活。例如,隱於田園的汲黯。

富不如貧:古代隱士的世界我們不懂!

他們或歸隱深山鄉間,或歸隱到市肆。例如:濮陽嚴仲子事韓哀侯,與韓相俠累有卻。嚴仲子恐誅,亡去,遊求人可以報俠累者。至齊,齊人或言聶政勇敢士也,避仇隱放屠者之間。還有隱於屠者之間的朱亥。

有些過著相當安逸清靜舒適的生活,但他們當中也有很多過著相當清貧的生活。根據史料記載,有不少隱士他們出身本就寒微,歸隱之後仍然過得很清貧。這就需要從他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來看這一問題。

“檀敷字文有,山陽瑕丘人也。少為諸生,家貧而志清,不受鄉里施惠……不就……以郡守非其人,棄官去。家無產業,子孫同衣而出。年八十,卒於家。”

富不如貧:古代隱士的世界我們不懂!

從這則材料可以看出:第一,檀敷自幼讀書,家境清貧的他志高節清。第二,儘管他的經濟條件很差,但是他卻不願意接受鄉里人施捨恩惠,由此可見他有文人的那份傲骨。第三,他被舉薦為孝廉,可見他在鄉里得到認可,並且頗具影響力。第四,他有著真正為民之心。在當時的大環境中他知道自己無法實現自身的理想抱負,因此不願意當官。第五,歸隱之後的他仍然在用自身的方式實現人生價值:教授生徒。

在這種情況下生活自然過得不會殷實,最後甚至是吃穿等基本的生活條件都不具備。“臺佟字孝威,魏郡鄴人也。隱於武安山,鑿穴為居,採藥自業。建初中,州闢不就。刺史行部,乃使從事致謁。佟載病往謝。刺史乃執贄見佟曰:孝威居身如是,甚苦,如何?佟曰:佟幸得保終性命,存神養和。如明使君奉宣詔書,夕惕庶事,反不苦邪?遂去,隱逸,終不見。”

歸隱於武安山的臺佟,住的是洞穴,靠採藥維持生計,這確實稱得上靠天吃飯,這種情況,連刺史都覺得很艱苦。儘管如此也不接受官員送來的救濟品,更不接受徵辟。

富不如貧:古代隱士的世界我們不懂!

隱士們有自己維持生計的方式。他們歸隱地點不同,其所賴以生存的方式也不一樣。歸隱於鄉間田野的多以農耕維持生計。歸隱之後的趙諮則“躬率子孫耕農為養”。隱居之後的梁鴻則與妻子過著“以耕織為業”的生活,他們在經濟上雖然清貧,但精神上卻怡然自得。承宮與妻子隱居在蒙陰山,“肆力耕種”。認為清貧即為安的龐公領著家人一起歸隱山中,“與妻子耕於隴上”。

並不是所有人都是歸隱到深山田野,亦有隱於朝市者。孔嵩便曾改名換姓隱於集市,其以傭工為生。史載:“孔嵩家貧親老,乃變名姓,傭為新野縣阿里街卒……嵩曰:侯贏長守於賤業,晨門肆志於抱關。子欲居九夷,不患其陋。貧者士之宜,豈為鄙哉!式來縣代嵩,嵩以為先傭未竟,不肯去。”

富不如貧:古代隱士的世界我們不懂!

從這則材料,看出孔嵩作為一名隱士,他所歸隱的地點是熱鬧的市井。在這裡他是一個無名小卒,從事著傭人的工作。對這樣卑賤的生活,他並不覺得是人生的遺憾。恰相反,他認為堅守低賤的工作能為今後實現理想抱負奠定基礎。因此,面對徵辟,他婉言相拒。這與他的志節操守有關。

從上述的幾個隱士的生活來看,無論是家無產業,子孫同衣而出的檀敷,還是住巖穴,採藥為生的臺佟,亦或是為街卒的孔嵩,或是耕織為業的梁鴻,他們的生活狀況無一不向世人證明了作為士人貧賤不能移的高尚志節。也正因如此,他們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很大,並受到世人的尊敬。

富不如貧:古代隱士的世界我們不懂!

歸隱之後的士人們己經不再與世俗政治有過多往來,他們所交往的對象主要是志同道合之人。拒絕徵辟,隱居“自絕人事”的楊倫。拒絕徵辟和政治優待,“常隱處竄身,慕老耽清靜,杜絕人事”的周勰。“雖子往,亦不得見”的袁閎。他們很少再與外界交往。

基於隱士自身高尚的節操和情環,物質上的貧乏並不足以降低隱士生活的質量。根據各自條件的不同,以及歸隱狀況的不同,他們的生活也不盡相同,並非苦行僧。因此,他們根據自身所具備的條件依然可以過得舒服,沒有世俗事物所牽絆,能夠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比如著書立說或遊歷山水。

富不如貧:古代隱士的世界我們不懂!

“仲長統字公理,山陽高平人也。少好學,博涉書記,贍於文辭……統性俶儻,敢直言,不矜小節,默語無常,時人或謂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輒稱疾不就。常以為凡遊帝王者,欲以立身揚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滅,優遊堰仰,可以自娛,欲卜居清曠,以樂其志。”

從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多被時人稱為狂人的仲長統,他喜歡看書,涉獵廣泛,知識廣博,常遊學各地,得到眾多遊士的歸附。再加上他性格耿直,不拘小節的個性,不願意入仕為官。他所追求的並不是名和利,而是自身的的志趣。因此得以過著自由自在,怡然自得的愉快生活。事實證明,這種生活方式很適合他,同時也讓他有精力進行著書立說,惠贈後人。和他一樣過著優遊自得生活的還有田盛。田盛與郭林宗同好,“亦名知人,優遊不仕,並以壽終。”

富不如貧:古代隱士的世界我們不懂!

想要過這種悠閒自得、無拘無束的生活,也需要有一定的精神覺悟和支撐。例如“與同好北海禽慶俱遊五嶽名山,竟不知所終”的向長,他最初就過著隱居不仕的生活,這期間他主要是學習傳統典籍。在讀書學習的過程中受到前人的啟發之後,認識到富不如貧,貴不如賤。

概而論之,隱士的生活呈現出經濟上清貧,精神上富足的特點。他們在高官厚祿面前絕不摧眉折腰,堅定不移,不忘自身最初的心志。如果沒有富足堅定的精神作支撐,他們或許不能夠過得怡然自得,甚至不能夠忍受住獨處深山幽處的寂寞。

來稿/豔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