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年在有其他路能通北京的情况下,清军一定要从山海关入关?

百世趣闻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四月,多尔衮得到消息后,决定出征,亲自率军奔向山海关。此时山海关仍然有明军据守,清军此前已经走过别的路线,为什么要走山海关?

我认为有这样几个原因:

第一,从辽东出发,通过辽西走廊和山海关前往北京,是天然形成的最便捷、距离最短的一条路径。

这一点,在今天看来已经不太明显了,但是,看一看明朝的辽东地图,便一目了然。明代辽东的长城,向北一直到开原,再折向东南,直到鸭绿江口,围住辽东平原,但把女真各部排除在外。

辽东军民前往北京,必走山海关,又近又好走。早期女真各部包括努尔哈赤入京进贡,也走这条路,对这条路非常熟悉。

第二,从更广大的视野来看,从辽沈出发,可以从多个方向进京,但路途要远得多。

比如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的冬天,皇太极亲自率领八旗军,从龙井关、大安口等处突入长城防线,杀到北京城下。

天聪八年六月,皇太极率领八旗军,杀到宣府城下,又到朔州、应州、大同等地,其实也可以从这些地方进入内地。

第三,其他路线的缺点和必备条件。

清军选择其他路线,路途遥远,山路崎岖,不方便携带辎重、粮草,只能轻装前进,不利于展开重大的战役。

最重要的一点,中途经过蒙古各部落,需要征服他们,或者与他们结成同盟,得到他们的协助与支援。皇太极能够打到北京城下,就得到蒙古同盟者在后勤和人员上的大力协助。

而在萨尔浒大战之前,明军据守开原,配合北关,阻隔努尔哈赤向西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萨尔浒惨败之后,当熊廷弼听到开原丢失的消息,就知道辽东完蛋了,局面不可收拾了,一旦八旗军和蒙古联手,明朝北方防线的漏洞太多太多。

第四,多尔衮出兵之前,清军早已经控制了锦州,吴三桂也刚刚放弃了宁远,只差山海关这薄薄的一层窗纸了。

多尔衮三兄弟带着三顺王和八旗军三分之二的兵力,于四月中旬赶到辽河一带,仍然迟疑不定。在听取洪承畴等人的建议之后,可以说是边走边打主意。

随后接到了吴三桂的求援信,吴三桂的意思,是希望他像前几次一样,从蓟镇奔往北京。多尔衮当然不会由吴三桂摆布,从锦州调运重炮,直奔山海关,因为他已经决心要角逐中原了。


于左


除了山海关,其他都是山路,

冷兵器为主的时代,行军打仗

地形地貌对战略战术的选择

影响大。

清军擅长骑射,步兵弱于明军,

而且明军有火炮,即便命中率低,震耳欲聋的炮声在山中回响,

清军马匹必然在羊场山道上,

悬崖边受惊乱窜。

因此,

两军对垒,清军很难在山路上

扬长避短,

主力一旦在山中被拖困损耗,

山海关的明军乘机进击长春,沈阳,清军大本营可能沦陷。

另外、清军远征军的死穴是粮草,

如以步兵护运,

以举国赌国运的战争意图,

预设长期战,

运粮队伍必然浩浩荡荡

拖累骑兵主力的进军速度,

且极易暴露战略意图。

等于露短避长。

因此,

————————————

清军将领如有战略眼光

必然选择

以骑兵为主力,

用速度省粮草,

用奔袭穿插应对明军虚实堡垒

辎重,步兵则主要用于攻关守险。

战场选在山海关,一旦攻下,

步兵固守山海关。

粮草暂屯关外。

骑兵继续进击关内

一马平川,相比其他路径,

由东南攻北京,明军无险可守。

清军骑兵更快施展,伤亡更少。

————————————

但是,

摄政王多尔衮选择了山路,

调满,蒙、汉兵,倾巢出动,

绕过山海关,由长城突进。

虽然明军未必能对清军

造成致命打击。

但凭清军的攻击路线,粮草库存

想让大明灭国几乎不可能。

多尔滚之所以有恃无恐

选择山路进击

源于:

1.情报网严密,人脉深入

策反了大量明军将领

2.已从孔有德等那里学来

火炮制造技术

3.自崇祯登基,11年中,

清兵4次入塞,

3次直逼北京城下。

有进犯经验

4.皇太极对天下大势作出了判断:

“以朕度之,明有必亡之兆。何以言之?彼流寇内讧,土贼蜂起,或百万,或三四十万,攻城掠地,莫可止遏。明所恃者惟祖大寿之兵,并锦州、松山之兵,及洪承畴所领各省援兵耳,今皆败亡已尽,即有召募新兵,亦仅可充数,安能拒战?明之将卒,岂但不能敌我,反自行剽掠,自残人民,行赂朝臣,诈为己功;朝臣专尚奸谗,蔽主耳目,私纳贿赂,罚及无罪,赏及无功。以此观之,明之必亡昭然矣。”

5.

一改以往掠夺财物女人的惯例,

战略目的改为问鼎中原。

接受范文程、洪承畴的建议,

整肃军纪,规定

“有抗拒者必加诛戮,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军民秋毫无犯”。

6.

进军路线则采纳洪承畴的意见,

由蓟州、密云破边墙而入,

避免顿兵山海关坚城之下。

改变历史进程的转折是:

1644年4月15日,清军进至翁后

(今辽宁阜新附近),

多尔滚接到镇守山海关的明辽东总兵

吴三桂以明朝孤臣的身份

送来的“乞师”书,

(三桂受国厚恩,悯斯民之罹难,拒守边门,欲兴师问罪,以慰人心。奈京东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王以盖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会,诚难再得之时也。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酧,不敢食言)

于是,立刻改道向山海关进军。

(他给吴三桂回信:“伯虽向守辽东,与我为敌,今亦勿因前故尚复怀疑。……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一则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如山河之永也)

而吴三桂也不是

当时及后世一些人指责的

所谓“卖国贼”。

影响他政治,军事判断力的

主要有四点:

1. “当时,人们的意识还是

皇家天下”

大明皇帝上吊自杀,

国已亡,君已死,

无国可守

无君可保

2.自己留在京城的女人

被李自成的将领玷污

家无可恋

(吴三桂所率辽东官兵一直忙于同清军对峙,与李自成的大顺军并没多大恩怨血仇,听说京城不少明朝旧臣归顺了大顺,吴三桂也曾有意投降,毕竟父母等直系亲属居住在北京已被大顺政权控制,归降或敌视大顺政权必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命运。

大明也好大顺也好、都是汉人江山,归顺新主 适用 识时务为俊杰 价值观。

因而,他率领兵马前往北京准备接受李自成的任命。3月26日左右,行至河北玉田县,离北京已不远,突改主意,由投降转持敌对态度。产生这一急剧变化的原因在史籍中有三种说法:

一是吴三桂听说他的父亲吴襄被大顺政权拘捕追赃,

二是从京中逃出的奴仆谎报吴襄全家被大顺军抄没

三是吴三桂留在北京的爱妾陈圆圆被大顺军将领所掠,

北京传来的消息使他疑窦顿生,猜测李自成的召见可能是骗杀,于是,带领部下兵马直奔山海关杀回马枪,从背后突袭击溃镇守关门的大顺守军。

此时,吴军在山海关有5万将士,一隅之地难以筹措粮饷。

对外不足以抗清,对内无力对垒李自成,原地不动 空耗粮草,军心不稳,左侧是山,右侧是海,前有狼,后有虎,脚下是虚土,地盘不足,自立为王是痴人说梦)

3.孤军不敌李自成

生无可望

李自成、刘宗敏前往平叛的兵马大约为近10万名;吴三桂、高第的关、辽兵合计约为5万;

4.辽东籍随同将士的个人利益

死有其责

说到底就是

被自家汉人伤得“心如死灰”时,

求外援,

满人抛来一根稻草。

多尔衮所统满、蒙、汉军队大约为七万精兵赶到山海关时,

关内汉人的内战双方共15万人正打得惨烈。

三支军队中清军战斗力最强;

吴三桂部是原明朝官军中的精锐;大顺军是自崇祯1641年迅速扩展起来的队伍,兵员素质不如清方,但是,他们纪律严明,有朝气,

不像明朝官军那样腐败。

击破吴三桂、高第部原明朝关、辽兵是绰有余裕的;

而介于顺、清之间的吴三桂部则具有举足轻重之势:

降顺则李自成的兵力约为来犯之清兵一倍。

降清则李自成的兵力处下风。

清军到时,并未立即参战,

在离战场一公里外的威远台

先坐山观斗,经过几天的使者往返和亲身考察,

等双方都耗得凄惨时,

多尔衮确定汉人内斗无诈。

吴三桂处境和降清诚意洞然于心。

才投入兵力解救吴三桂,

他对吴三桂等官绅说道:“汝等愿为故主复仇,大义可嘉。予领兵来成全其美。先帝时事,在今日不必言,亦不忍言。但昔为敌国,今为一家。我兵进关,若动人一株草、一颗粒,定以军法处死。汝等分谕大小居民勿得惊慌。

清兵进关后,见大顺军从北山至海边排列成一字长蛇阵,多尔衮令清军沿近海处鳞次布列,吴三桂军排列于清军的右边,采取重点突破战术。正值大风扬尘,能见度很低,清军得以从容布阵。

风止,多尔衮一声令下,清军呼啸出击,万马奔腾,飞矢如蝗。

强弱易形,大顺军兵员同吴三桂军已鏖战一昼夜,面对以逸待劳的清军很快就被击败,大将刘宗敏负伤。李自成立马小岗阜上见败局已定,下令急撤。行至永平府范家店时,将人质吴襄(吴三桂父亲)处斩。26日,回到北京,再杀吴三桂家属34口。

逃回北京城的李自成判断残余兵力难以固守待援,

加上之前入城时大顺将士烧杀抢掠,如今,城内居民亲眼看到大顺军败阵而回的狼狈样,讹言四起。

于是决定29日称帝即位后

迅速撤离北京。

离京前“分付阖城人民,俱各出城避难”,同时下令

放火烧城,焚毁明代宫殿和各门城楼。大顺军撤退时,“城中扶老携幼西奔者络绎不绝”。

多尔衮在蓟县获悉大顺军已经撤离北京,命令多铎、阿济格和吴三桂等带领精兵火速追击,进一步重创大顺军,尽量截留被掠夺走的金银财物。他自己率领部分兵力于五月初二日由朝阳门进入北京。

当时北京城里的官绅士民并不清楚吴三桂已投降清朝,纷纷传说吴三桂率军杀败大顺军,

夺回明太子朱慈烺,即将送回北京即位,因此准备了皇帝的卤簿法驾出城迎接。

没想到昂然而来的是清摄政王多尔衮,许多人大吃一惊偷偷溜走,少数官僚则将错就错地把多尔衮迎入劫后仅存的武英殿。

大明满朝文武,明白人也不少,

为什么,吴三桂的“卖国贼”骂名

广为流传?

一是因为,南明流亡政府的文宣。

二是因为,

亡国奴们需要一个最大替罪羊

为自己开责。

明朝灭亡后,福王朱由崧监国南京,后即皇帝位,改元弘光。

天天讲“讨贼”、喊“中兴”,报君父之仇,把主要危险和敌人看成是李自成和张献忠,以全力防御。

其实他们对北方的情况完全不了解,不知道威胁南明存亡的已不是农民军,而是清政权。

六月间,史可法在《款清灭寇疏》强调:“目前最急者,无逾于办寇矣。”事实是,农民军已被清、吴军击败,退到陕西后,一蹶不振了。

而清已据有北京及其畿辅地区,正在准备南下。

史可法及南明决策人不以为意:“但清既能杀贼,即是为我复仇。予以义名,因其顺势,先国仇之大而特宥其前辜,借兵力之强而尽歼其丑类,亦今日不得不然之着数也。”

他们把清军入京看成是帮助明朝复仇,意淫与清议和,实行“联虏击寇”。

领兵南下的豫亲王多铎

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辛未,围攻江北重镇扬州。

督师江北的兵部尚书史可法率城中百姓抵御清军,最终扬州在被围五天后沦陷。

清军攻破扬州之后进行了10天屠杀,史称“扬州十日”。

五月初八己丑,清军自瓜洲渡江。攻克南京,多铎命降将刘良佐带清兵追击弘光帝。

五月二十二日癸卯,总兵田雄、马得功、丘钺、张杰、黄名、陈献策冲上御舟,劫持弘光帝,将其献给清军。

豫王多铎命去锁链,以红绳捆绑。五月二十五日丙午,朱由崧乘无幔小轿入南京聚宝门,头蒙缁素帕,身衣蓝布袍,以油扇掩面,两妃乘驴随后,夹路百姓唾骂,有投瓦砾者。多铎在灵璧侯府设宴,命朱由崧居于北来太子之下 。宴罢,拘弘光帝于江宁县署。

弘光政权覆灭后,

东南地区先后又出现了两个明政权。

逻辑上,灭干净南明残余势力,

吴三桂才能洗刷 卖国罪名。

因为,以他本人的立场,

开山海关时,大明已亡,

轮不着他卖还是不卖。

所以,此后的岁月,

吴三桂成为剿灭南明势力的先锋。

1661年底

南明永历帝被缅人交出,

1662年,永历帝

被吴三桂绞死于昆明。

同年,

吴三桂被清廷晋封为平西亲王,

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

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

狡兔死,走狗烹

11年后的1673年,

康熙下令撤藩。

于是,吴三桂反清、自称

周王、

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

兴明讨虏大将军,

发布伐清檄文。

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

1678年秋在衡阳病逝。

追谥为开天达道同仁极运通文神武高皇帝。

其孙吴世璠支撑了3年之后被清军攻破昆明,三藩之乱遂告结束。




seibu


其实,入关抢掠和入主中原是两码事来的,这一点大家还是先要区分开来。而如果大家能够将两者分开来讨论,那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清军一定非得控制了山海关以后,才敢全面入关。

的确,清军入侵关内的路有很多条,不一定非得从山海关过。在崇祯时期,清军就已不止一次绕开山海关,直接从明朝长城防线中较为薄弱的关隘入侵,短时间内便能打到北京城下。但清军这样入关,只能干些抢掠的事情,给明朝当局制造恐慌而已,却无法让他们在关内站稳脚跟,更别说是入主中原了。

因为山海关的位置实在太重要了,它刚好处于北京和沈阳的中间,是明清对峙的最前线。山海关不仅地理险要,而且形成了坚固而完备的防御体系。最关键的是,山海关里头还屯驻了明王朝最为精锐的边军——关宁铁骑。因此,清军要突破长城防线轻而易举,但要攻下山海关,却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如果清军不攻下山海关,就大规模进入到关内。虽然以其强大的野战和机动能力,短时间在关内抢掠钱财和人口,攻夺京畿周边的县城确实轻而易举,一时间如入无人之境。但时间一长,那其在关内的大军与关外的后方之间的联系,就随时都有被身后的山海关明军切断的危险。

而一旦清军后方补给被明军给截断,而此时各地勤王之师又相继赶到,来个关门打狗。到那时,即便清军再能打,也分分钟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啊。

所以,在没夺下山海关,保障自己前线大军与后方的联系无阻之前,清朝的统治者们是不可能把全部家当都投入到关内,去争夺中原的统治权。他们当时的入关行动,其实都是短时性的军事行动。其最主要的战略目的除了抢掠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为了疲明。

因为,明朝虽然当时已到了大厦将倾的地步,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明朝依旧坐拥关内,可不是清朝能在短时间内消耗得了的。这一点满清的统治者们是很清楚的,所以他们选择通过入关滋扰京畿,给明朝施加军事压力,进而引诱尽可能多的明军出城野战,寻找机会将之消灭,达到不断给明朝放血的目的,一步步削弱明军的有生力量。

因此,我们都能看到,清军在崇祯时期的入关行动,基本上都是抢够了,杀够了,就会直接北返,从来不在关内逗留太久。尽管清军在关内屡屡吊打明军,但始终都没有在关内建立稳固的立足之地,这山海关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而等到吴三桂献关投降时,多尔衮此时就确切的认识到,大清入主中原的真正时机到来了。一来,清军入关的首要障碍山海关没了不说,还获得了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实在是如虎添翼;

二来,但是明朝刚刚覆灭,而大顺又立足未稳,中原地区混乱不堪。如此一来,多尔衮果断抓住了历史赋予他们的机遇,率领满清的全副家当——满汉蒙二十万大军入关,进而定鼎中原。


这些历史要读


如下图所见,清军可以三路攻击风雨飘摇的大明朝。但是山海关有吴三桂率领的辽东集团军驻扎。

此时的形势是,清军坐山观虎斗。在关外正在观看大明朝和内部的起义军互相拼杀。

京师被李自成攻陷,崇祯帝在煤山上吊自杀。

这时候的吴三桂是有几个选择的:

一是投降李自成的大顺。

二是自立,

三是做汉奸投清军。

由于局势紧张,吴三桂必须做出选择了,不然清军和李自成都会攻击他。

作为一个军阀集团老总,吴三桂当然考虑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了,

自立:背腹受敌,且后勤物资贫乏,不日即亡。

投大顺:一样是当辽东军阀,与清军拼杀。没有任何好处。

投清军:清军属于外敌,。可以假投清军,借清军之力帮自己打天下。得了天下,凭自己汉人身份登高一呼,就可以驱除鞑虏。

所以当时风传是李自成杀了吴三桂的家属并强占高圆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才投了清军。其实我猜测这个理由是给吴三桂一个台阶而已。

吴三桂的投清,清军入关将毫无障碍。一马平川。

吴三桂带引清军由山海关入关。而不是绕道蒙古,或者海路。不必要那样。此时清军有监督吴三桂的辽东军必要。吴三桂也要借助清军的力量打天下。所以吴三桂军和清军属于不可分割的一路人,所以清军主力不能从其他路进攻,所以只能从山海关入关。

清军入关,使华夏文明倒退了200年,资本主义萌芽回到农耕时代。





刚日读史


我们认为更多的是地理位置的原因。清军入关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道路平坦的地区,而在晴初,从东北到河北平原最平坦的路就是辽西走廊。这个走廊的两端,一遍是辽宁锦州,一边就是山海关。其他的道路的确有,但大多崎岖,要考虑当时的地理环境,清军入关不仅是将士,还有大批粮草。因此我们认为,地理因素是首要的,什么吴三桂之说,没有历史根据。


我i北京


其实当年清军入关最初并不是选择从山海关进入中原的,而是选择蓟州和密云的长城,破城墙而入的,这是洪承畴给皇太极的建议,因为出兵前山海关有明朝重兵把守,清军根本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攻破山海关。但是当清军出兵行军到翁后时,碰到了吴三桂派遣的使者,使者向清军表明了吴三桂的投诚之意后才果断改变行军路线,快速奔袭山海关。清军这样做,主要是因为两点,第一,吴三桂投降,清军可以兵不血刃拿下山海关,还能收编数十万的明朝军队。第二,当时中原除了明朝军队外,还有李自成的大顺军和张献忠的大西军,这两支军队虽然是农民军,但是人数庞大,战斗力并不弱,就算清军从其他地方攻进了中原灭了明朝,也还要面对这两个劲敌。而此时李自成的大顺军已经攻陷了北京,正和吴三桂在山海关进行战斗,这个时候清军如果改道山海关,即可以收服吴三桂又可以给李自成的大顺军一个措手不及的打击,一举两得。所以清军就中途改道从山海关入关,轻松拿下了这个重要的关口,还给了大顺军致命的打击,李自成在北京还没坐热屁股,就被清军的八旗军杀的大败,没多久就彻底倒台了。所以,清军从山海关入关并不是计划中的,而是根据战场形势临时做出的决断,假如当时吴三桂直接投靠了李自成的话,清军是绝对不会选择进攻山海关,甚至能不能有清朝都难说了





军兔点评


一是山海关外有后金重兵集结;二是吴三桂邀请后金军队由该处通行,并在此举行结盟仪式;三是山海关外后金后勤保障完备;四是大顺军队与吴三桂军队正在激战,便于快速增援。


空山新雨后19012193


是因为走辽西走廊进入中原,后勤的压力是最小的


zxcg345234


其他路途太远导致问题很多。


克拉玛依10


其它都是山路,还路程远,搞偷袭一把是没问题的,清军也做过,但要入逐中原,只能走大道,后勤保障人员物资不然没法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