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0年杜甫去世後,拉開了三大詩人為偶像撰寫墓誌銘的熱情

770年杜甫去世後,拉開了三大詩人為偶像撰寫墓誌銘的熱情

文·段宏剛

古今中外,不論在哪個領域夜以繼日奮鬥的才子,其人生最大理想莫過於“留取丹心照汗青”,雖然身體消亡了,但把精神和靈魂存放在人世間,讓它們如同陽光一樣普照著世間萬物,滋養著眾生,讓後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實乃是潤澤後世的美事。

在古今中外的文人眼裡,似乎對遺臭萬年都很恐懼,所以,在身前,他們會克服一切困難,把苦練技藝和苦修人格看作此生最高的奮鬥目標,趁早會為自己積攢口碑,如若哪天撒手人寰了,就不擔心別人在背後說三道四,從此,讓流芳百世變成可能。

而墓誌銘就是證明一個人的口碑是好是壞的最好證物,也是對一個人蓋棺定論的最佳憑證,生前的亮點和汙點都會被鐫刻上去,既能讓一個人流芳百世,也會讓其遺臭萬年。所以,在世時,由不得胡作非為,必須把過去、現在和未來都看得清清楚楚,方能留下美名。

770年杜甫去世後,拉開了三大詩人為偶像撰寫墓誌銘的熱情

杜甫雕像

就拿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712年——770年)來說,他很早就看清了身後事,在744年,他因思念好朋友李白(701年——762年),發出了“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的感嘆。在761年,他因不滿守舊文人對“初唐四傑”的評價,發出了“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的反駁。

與其說杜甫是為別人感慨,還不如說他是對自己進行自我安慰,因為他明白,他這一生活得太窮、太苦了,他甚至懷疑是自己把厄運傳染給了大唐王朝,以至於大唐王朝從“安史之亂”後,染上了跟他一樣的苦命。

但他對自己的詩歌很自信,因為他知道,出自他手的那些4000餘首(傳世為1500餘首)詩歌的字裡行間,起伏著大唐王朝的呼吸,讀他的詩歌,就讀懂了大唐王朝走向孱弱的歷史。因為那些詩歌,他會揚名後世,也會闡釋清楚大唐王朝是怎樣從一個八方來客慕名前來膜拜的帝國,變成了一個任人宰割的獵物。

770年杜甫去世後,拉開了三大詩人為偶像撰寫墓誌銘的熱情

杜工部集

從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到770年杜甫去世,這15年,杜甫嚐盡了顛沛流離之苦,也深深感受到了飢餓對於精神的磨鍊,因為飢餓,他的頭腦似乎更加清醒,人格也更加偉岸。

何時能讓天下貧苦的讀書人歡歡喜喜地住上高大寬敞的房子?讓他們的幸福像大山一樣安穩,到那時,即使我被飢餓和寒冷折磨得一命嗚呼,我也心甘情願。

杜甫一眼看穿了眾生的美好心願,但他看不穿自己的懦弱,從詩歌中撤離,他依然還是那個落拓的文人。

因為貧窮,他的嗷嗷待哺的小兒子,在“安史之亂”爆發後不到一年,就被活活餓死。他除過仰天長嘆“入門聞號啕,幼子飢已卒。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之外,還能做什麼?

770年杜甫去世後,拉開了三大詩人為偶像撰寫墓誌銘的熱情

杜甫

在最落拓的時候,杜甫竟然身無分文,連自己的肚子都安慰不了,那些博愛天下、博愛眾生的情懷,他能扛得動嗎?答案是肯定的,他能,他扛起這些比誰都有力氣!因為他太可愛了,他想用沉重的文字砸醒那些夜夜笙歌的酒囊飯袋。

770年冬月某天,杜甫在漂泊過程中,被洪水圍困在湖南衡陽之南的耒陽方田驛,方田驛周圍一片汪洋,變成了一座名副其實的孤島,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如果暴雨再不停止,洪水再不退去,他只能在飢寒交迫中告別人世。

足足有五天,杜甫水米未進,他預感到自己的靈魂跟肉體即將分離。

幸好,在第六天時,耒陽縣令聶大人因為是杜甫的粉絲,聽到偶像被困的消息後,立即下令讓手下划著小船,給杜甫送來了許多美酒佳餚。

770年杜甫去世後,拉開了三大詩人為偶像撰寫墓誌銘的熱情

杜甫書法·嚴公九日南山詩

被餓得奄奄一息的杜甫,看到好酒好肉後,立馬開啟了暴食暴飲模式。終於,他把自己吃撐了。

由於吃下了太多酒肉,堵塞了消化功能,胃部一直處於飽脹狀態。幾天後,杜甫死在了一條小船上,一代大詩人就這樣戲劇性的與世長辭。

他的身體死了,但精神並沒有死去,甚至因為身體的離去,精神變得更加純粹和崇高。

屋漏偏逢連夜雨。770年冬天杜甫客死他鄉後,次子宗武還沒來得及把父親的屍骨帶回家鄉安葬,也在幾年後去世。

這個意外卻促成了另一件好事,那就是,以杜甫起頭,拉開了三大詩人相繼為偶像撰寫墓誌銘的熱潮,杜甫的墓誌出自元稹(779年——831年)之手,元稹的墓誌出自白居易(772年——846年)之手,白居易的墓誌出自李商隱(813年——858年)之手,他們共同為我國文學史譜寫了一段佳話。

770年杜甫去世後,拉開了三大詩人為偶像撰寫墓誌銘的熱情

杜甫草堂

兒子去世,杜甫葉落歸根的任務就自然傳到了杜甫的孫子,一個名叫“嗣業”的少年身上。

直到813年,嗣業長大成大小夥子,也湊齊了搬遷爺爺屍骨的費用,他於這年秋天來到耒陽,欲把爺爺遺骸拉回老家,埋葬在首陽山下。

當靈車經過湖北襄陽,嗣業突然想到著名詩人元稹在這裡做官,元稹又是杜甫的忠實粉絲,何不請求他為爺爺撰寫一篇墓誌銘,以告慰爺爺的在天之靈。

嗣業說明來意後,元稹有些受寵若驚,因為杜甫不但是他的詩歌精神上的導師,更是河南老鄉,這樣的好差事他怎能錯過?

元稹充分調動自己的靈感和才華,沉思良久,終於抓起毛筆,洋洋灑灑寫出了近千字的《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並序》一文,既是對杜甫一生文學成就的高度評價,又是對中國文學從《詩經》到唐代這1600多年的整體概括。

770年杜甫去世後,拉開了三大詩人為偶像撰寫墓誌銘的熱情

元稹

更重要的是,元稹在此文中極力肯定了杜甫詩歌的價值,對杜甫在我國文學史上地位的確立,起到了關鍵作用,從此,杜甫的影響力跟李白並駕齊驅,甚至超過了李白。

其中有這樣一段話:時山東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餘觀其壯浪縱恣,擺去拘束,模寫物象,及樂府歌詩,誠亦差肩於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

從中可以看出,元稹有明顯的揚杜抑李的傾向,只因為他的心中也有大愛。從中唐之後,上到國家下到百姓,都沒有好日子過,但一些有權有勢的官僚,該享受的還在享受,顯擺著“朱門酒肉臭”的奢靡。

“現實主義詩歌”專門打擊這些自私行為,對社會的矯正作用更大,距離老百姓的生活更近。同時,元稹和當時另一大詩人白居易又是現實主義詩歌的忠實擁簇者,他們自然要推崇杜甫。

770年杜甫去世後,拉開了三大詩人為偶像撰寫墓誌銘的熱情

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並序

831年,時任戶部尚書、兼任武昌節度使的元稹,在盛夏突然得了一場大病,終究沒有挺過來。好戰友、同屬於“現實主義詩歌”陣營的白居易聽到噩耗後傷心欲絕,提起毛筆,懷著沉痛心情醞釀許久,寫了一篇題目超長、足足有50字的墓誌——《唐故武昌軍節度處置等使正議大夫檢校戶部尚書鄂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賜紫金魚袋贈尚書右僕射河南元公墓誌銘並序》,既是對好朋友一生的總結,又是對其深切的緬懷。

其中,有這麼幾句話,可以看到兩人的關係非同一般。

在翰林時,穆宗前後索詩數百篇,命左右諷詠,宮中呼為‘元才子’,自六宮、兩都、八方至南蠻、東夷國,皆寫傳之,每一章一句出,無脛而走,疾於珠玉。

逢時與不逢時同,得位與不得位同,富貴與浮雲同……年過知命,不謂之夭。位兼將相,不謂之少。然未康吾民,未盡吾道。在公之心,則為不了。

770年杜甫去世後,拉開了三大詩人為偶像撰寫墓誌銘的熱情

白居易

跟元稹為杜甫寫墓誌純粹是評價其文學價值的書寫風格不同,白居易給元稹寫的這篇墓誌,更像是懷念跟老朋友曾經一起走過的光輝歲月,以及記錄老朋友的仕途生涯。

雖然都遵循現實主義風格,但元稹跟杜甫沉鬱頓挫、工整妍麗的詩風不同,他的詩歌是通俗易懂、哀婉綿長的,常常能在平淡的文字中吐露深沉的情感,如,那首《離思·其四》中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曾經感動了多少人。

元稹去世15年之後的846年,白居易在洛陽去世,自此,在76年裡,三大現實主義詩人全部告別了自己的肉體,唯有靈魂飛揚在空中,跟一個個追隨者吟著詩,談著世事。

白居易的後人找到此時已經名滿京城的李商隱,邀請他為白居易寫一篇悼文。面對昔日的恩人,李商隱怎敢怠慢?思考半日,他終於寫下了《刑部尚書致仕贈尚書右僕射太原白公墓碑銘》一千餘字的墓誌。

770年杜甫去世後,拉開了三大詩人為偶像撰寫墓誌銘的熱情

李商隱

李商隱撰寫的這篇墓誌延續了他在詩歌上晦澀艱深的風格,讓許多研究者難以看透他真實的用意。如,以下句子。

姓名過海,流入雞林日南有文字國。為中書舍人三日,如建中詔書,上鄭公覃自代,後為相質直。

曾祖弟今右僕射平章事敏中果相天子。復憲宗所欲得,開七關,城守四州,以集巨伐。仲冬南至,備宰相儀物,擎跪齋慄,給事寡嫂永寧裡中,有兄弟家,指響健慕,以信公知人。

不過,李商隱在開篇對白居易的生平做了較為詳盡和客觀的敘述,不失為一篇好傳記,對後人研究白居易具有較高價值。

墓誌銘跟現代的人物傳記的作用相類似,都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誠實鑑賞。

唐代三大詩人為偶像或前輩撰寫聲情並茂的墓誌銘,實乃是我國文學史上一段文人之間惺惺相惜的見證,同時也幫扶了文人實現名垂青史的理想,更是現代文學史家研究古代文人人格理想的絕好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