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來“鑼神仙”!從國家京劇院到社區扭秧歌,都用他們的鑼

河北懷來鑼廠,坐落於懷來新保安鎮,廠子不大,卻業內聞名,跟北京更是有很大淵源。

廠子現在由張家經營,一家兩代人,從上個世紀50年代就開始在北京制鑼。如今,他們的姓已成為這個行業內的著名商標。

——父親張憲嶺,業內美譽“鑼神仙”,連同頭像,作為商標印在每面鑼上;

——小兒子張全忠,30多年練就一門絕活,一錘定音,鑼的好壞全靠他用耳朵聽;

——大兒子張全富是廠長,負責經營管理。

“北京鑼,懷來造。從國家京劇院演出到北京社區扭秧歌的,用的全是懷來的鑼。”張全富解釋說,懷來鑼廠從原來北京民族樂器廠的一個工段脫胎而來,業內至今稱他們生產出來的鑼為“京鑼”。日前,懷來鑼廠入選首批“張家口老字號”,張全富盼望著日後能被中華老字號青睞。

怀来“锣神仙”!从国家京剧院到社区扭秧歌,都用他们的锣

鑼廠工人正在準備鍛壓工序

為國家京劇院挑鑼

鑼,常見。鑼聲,常聽。買鑼卻沒那麼簡單,需要懂行的老師傅親自上手敲、用耳聽。

好鑼聽音兒。19日,專程從北京趕過來挑鑼的劉師傅已經在懷來住了三天,他專為國家京劇院三個團挑鑼,一年要來十幾趟。

劉師傅今年73歲,10歲開始在京劇團敲鑼,退休後成為這個行業的寶,為各大劇團挑了20多年的鑼。用張全忠的話說,劉師傅就是業內挑鑼的權威。

好鑼,一錘敲下去,從音頭到音腹再到音尾,音色圓潤,一以貫之,沒有顫音。不同的鑼,不同的型號,用於不同的京劇表演場合。劉師傅一邊介紹辨別好鑼的訣竅,一邊拿起一面“京鑼107”敲起來。“這種型號的鑼是排武打戲專用,一錘敲下去必須發出‘將將將’的聲兒,仔細聽,從頭到尾,沒有邊音,那就是好鑼。”

劉師傅介紹,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國家京劇院排了一系列慶祝節目,所以他此次為國家京劇院挑的鑼要求比較嚴苛。一遍一遍敲,一遍一遍聽,100面鑼裡也就能挑出五六面來。

“百裡挑一,即便是挑剩下的,也都是精品。”劉師傅說,鑼廠的鑼按斤論價,他挑出來的精品按面付錢,每面400元到500元不等。

北京搬過來的廠

劉師傅是業內聽音挑鑼的權威,張全忠則是給鑼定音的權威。

“千錘打鑼,一錘定音。”作為制鑼的最後一道工序,一錘定好壞,30多年來,懷來鑼廠“北京的鑼”全由張全忠定音,一天定音120面鑼左右。

怀来“锣神仙”!从国家京剧院到社区扭秧歌,都用他们的锣

張全忠正在為鑼定音

制鑼這門絕活,口傳心授,傳到張全忠兄弟,已經是第二代。這種傳承從上個世紀80年代北京民族樂器廠生產鑼工段搬到懷來就開始了。

1956年,華北地區的大小樂器廠在國家實行公私合營的號召之下齊聚北京,北京民族樂器廠隨之成立,與上海民族樂器廠並稱中國兩大樂器生產基地。

同一年,在北京“天祥益”響銅廠做學徒的張憲嶺進入北京民族樂器廠響器部,一干就是30多年。

1987年,為了配合1990年北京亞運會的舉辦,坐落於亞運村的響器部搬遷到了懷來。當時,張憲嶺已經成為響器部負責人,懷來新保安鎮是他的家鄉,新廠建在家鄉有一份念家的情懷。

化銅、鍛壓、定音、車鏇、再定音,這是制鑼的基本工序,張全忠只擅長定音,而他的父親張憲嶺則是“全活”,每一道工序工序都擅長。

張憲嶺也因此獲得業界美譽“鑼神仙”。2000年前後“鑼神仙”註冊成為懷來鑼廠的商標。

怀来“锣神仙”!从国家京剧院到社区扭秧歌,都用他们的锣

“鑼神仙”商標

2000年,企業改制,張憲嶺買下了懷來鑼廠的所有權,鑼廠從此走上了家族傳承的道路。

張憲嶺接手懷來鑼廠之後,不斷精研製鑼手藝,創造性地改進了兩款中虎音鑼,比直徑較大的傳統中虎音鑼輕巧,音質也無差別,價格則更加便宜。

甚至是較為新潮的架子鼓鑔片,張憲嶺也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就開始接觸。在懷來鑼廠,張憲嶺帶領兒子對傳統鑔片進行了改良,創造出了一種適合在家中教小孩子練習,同時聲音又不太大,不至於擾鄰的“消音鑔片”。此鑔片一經推出,立即受到市場的熱烈追捧,鑼廠還為此申請了國家專利。

一半以上工序靠手工

從北京民族樂器廠的一個工段發展到今天,懷來鑼廠目前可生產戲劇鑼、鑔,民間鐃,交響樂軍鑔等400多個品種銅響樂器。

張全富告訴記者,懷來鑼廠每年生產鑼相關製品300多噸,北京市場所消費的鑼,不到懷來鑼廠產量的2%,但其餘的都作為“北京的鑼”行銷全國各地。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深入推進,懷來鑼廠也迎來新機遇。“鑼廠產品遠銷歐洲、東南亞等40餘個國家和地區,年銷售收入達1500多萬元。”張全富介紹,鑼廠生產的架子鼓鑔片主要供給外國市場,為了適應國外市場,他們還為鑔片申請了張音“Chang”商標。

怀来“锣神仙”!从国家京剧院到社区扭秧歌,都用他们的锣

鑔片上張音"Chang"商標

在懷來鑼廠生產車間,生產線上或火爐紅炙,或氣錘嘭嘭,或銅屑飛舞。錫銅合金被燒製成黑色的銅鑼,在工人的飛刀轉動下變為金黃並露出光澤。

“產品不斷豐富,規模不斷擴大,但是整個工序有一半以上依然靠純手工打造。”張全富感嘆說,這門手藝靠口傳心授傳承,機器代替不了。

正因為靠手工,懷來鑼廠也為當地群眾提供了70多個就業崗位,計件工資,每個工人每月收入3000元至4000元,鑼廠還為每位工人交了社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