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名研究生放弃百万年薪,决心皈依佛门后,如今生活得怎样了?

髓颂sBeB4553


我之前真没有看过这个新闻,今天看到这个题目着实让我吃了一惊:是什么力量让30位研究生放弃百万年薪,愿意皈依佛门,一世修行呢?于是我从网上搜索了一下,大致如此:

报道中没有说明这件事发生在哪年哪月,我想这也是大家关心的。是头条网友2018年12月发出来的。地点发生在四川的仙女山云海寺,30名研究生来自全国各地,至于哪个高校的研究生也没有说明,其中可能有本科生。他们有的已经就业,甚至是企业高管,其中一位当时有百万年薪。说放弃百万年薪,应该是指这一位,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百万年薪,这是我的理解。

按照该消息所说,他们来到这里的时候,寺院还是破破烂烂的,经过他们齐心协力的“重建”,如今寺院也像个样子了,香火也旺了起来。

消息说,他们虽然也觉得对不起父母,但是在这里觉得非常值,人生没有白走一趟,他们白天干活,晚上习经,过得很充实。

信息也就这些,在暮鼓晨钟之中,在香烟氤氲之中,在朗朗读经声中,或许他们的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升华。既然已经皈依,我们不必去惊动他们了。他们生活得挺好,蛮充实的。

世俗中的人觉得出家人不可理解,出家人却觉得世俗的人顽固不化。大体如此。

那么,话说回来了,为什么这些研究生会选择出家,选择逃避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繁重的学习和工作压垮了人的精神

从6岁上学,一直到研究生毕业,一共19年时间。悬梁刺股,挑灯夜读。读过的书比身高还高,做过的卷子能放几箱子,眼镜的厚度比啤酒瓶底还厚。衡水中学的百日誓师,比武王伐纣还有气势。大有经过一番努力,将来称王称侯的架势。但是,上班之后,面对的是朝九晚五,面对的是不停的加班和永远也干不完的工作,面对的是激烈的竞争和尔虞我诈。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何止是天上和地下。当心中的肥皂泡被繁重的工作击碎,人的精神差不多也就瘫了。找一个清净之所,种瓜浇菜,扫院诵经,没有尘世的喧嚣,只有内心的平和,岂不正合心意?

其次,学习的功利性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发展

我们的学校教育的功利性越来越明显,而且有些学校更是将其发展到极致。这些天热议的衡水中学就是这样,他们正在践行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办学理念。我们的学生考上了,就是范大人、孔先生,考不上,就是范进、孔乙己。30年前,我们这儿有一个人高考落榜,马上神经了。前几天,有一个大学生英语六级没过,影响了保研,纵身从楼上跳下,一了百了了。

第三,思想教育的滞后影响了三观的方向

按说,我们的思想教育课从小学一直延伸到大学,怎么说滞后呢?我要说的是,学生们只是把它当成了一门考试必考的科目,如何能够背熟后做对选择题,做对填空题,做对论述题。而不是通过学习思想政治课在思想上有什么飞跃。你觉得,思想政治课,是应该进行思想教育好呢?还是背熟了得高分好呢?我们的思想课对学生的三观影响不大,所以到了寺院里,十几年的思想教育还不如几声暮鼓晨钟效果好。

同意我的观点吗?同意的,不要忘了关注我啊。

中学高级教师,三十年从业经验,热心解答教育类问题。


爱河北人


看到这个问题,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一次初中同学聚会的时候,我问一名同学的一段对话——

“你在高中毕业之后考入了哪一所大学?”

“哈佛大学!”

“哇,哈佛大学,太牛了!你应该在我们那个初中的班级中算是混得最好的一个牛人!”

“哦不不不,我刚才说得是这所大学的简称,那所大学的全称是哈尔滨佛学院,简称‘哈佛大学’,低调低调,阿弥陀佛!”

……

根据题主的描述,30名研究生,居然集体放弃令人垂涎欲滴的百万年薪,成为传说中的“研究僧”,确实让人匪夷所思。不过,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出,这30个人确实是把钱财看作身外之物,从此遁入空门,过着“吃斋又化缘,悠然见佛祖”的闲适生活。

我不知道这些“四大皆空”的“研究僧”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我知道,他们的父母,为了他们的成才成长,花费了大半辈子的精力和心血,国家为他们即将成为栋梁之才耗用了海量的资源,然而到最后他们都“悟”了,成为传说中的“佛门弟子”,家长说不心痛是睁眼说瞎话,身边的亲朋好友说不郁闷也是假的。

30名研究生选择集体出家,我不敢反对,毕竟每个人都有信仰自由,但对这样的决定更不敢恭维。人生在世,我觉得不能只贪图自己的清净而将家人的牵挂和企盼弃之如履。

每一名研究生,都是小家的“脊梁骨”,也是国家的“顶梁柱”。如果每个研究生都是这种“遁入空门,四大皆空”的想法,那么那些研究生的家长要让谁去养老送终呢?国家的兴旺发达要考谁去建设操劳呢?这些“研究僧”到最后过得怎么样我不关心,我更关心的是他们的父母到最后都怎么样了……

树高千尺不忘根,人若辉煌别忘恩。身向佛,不如心中有佛。寻千山拜万佛,不如拜一拜家中的“活佛”,这“活佛”就是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


微雨润苗


先分享当年一个美女同事的经历,与此类似。

当年美女同事A,市里的高考状元,成功考入了北京大学,绝对是集颜值与才华于一身的学霸。进入北京大学后,由于人长得漂亮,刚入学就有很多人追求。第一学期就恋爱了。这一点都不稀奇,要是美女在大学里不恋爱反而稀奇。

然而也是由于这次恋爱,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大二的时候,这份初恋分手了,据说还被这份感情伤得特别重。失恋经历了很长时间,都没有走出阴影。后来,一次偶然机会,在学校里听了一次佛学讲座,从此就跟被洗了脑一样,迷上了佛学。

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保送至中科院,硕博连读,毕业后,留在中科院研究所工作。这期间,她自己研读了许多佛学相关书籍,也经常到寺庙里去高僧的讲学。当然,这期间再也没有谈过恋爱。工作两年后,她自己选择了辞职,选择了出家,至今没听说还俗,大家都觉得非常可惜。

后来,偶尔听跟她比较熟悉的同事谈起,现在的这份美女A,每天研读佛经,对她来说,日子过得非常踏实,用自己的话来说,过得非常轻松愉快。

再回到题目中来,这30名研究生放弃百万年薪皈依佛门,也许是厌倦了平时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厌倦了大城市中的压力和苦闷。在自己喜欢的前提下,选择皈依佛门,或许这也是最好的选择。祝福他们。


教育有故事


说说我大学一个同学,在社团里一直是干部,工作能力超强,有一段时间,他竟然全身心都扑在了社团工作上,负责社团工作的老师也是十分待见他,给他放权,感觉社团在他的带领下运转的十分好。后来慢慢大三大四,他便逐渐放手,开始着手准备研究生考试还有其他考试,但是最终他考上了也没有去,最终去了北京,结识了一些人,经常参加一些聚会,后来可能机缘巧合,认识了一些佛门弟子,就一起参加了朝拜,就是那种走一步叩拜一步的活动,从北京一直到河北,就那么走一路磕一路,最后竟然剃发为僧人了。他说,对于他来说,就是回家了,在寺院过的清心寡欲,每天就是打扫院子,一天三食,念念经诵诵佛,心里杂念也没有了。

前几年他考了上海的佛学院,后来好像因为种种原因又放弃了,不知道他内心真实的想法。但是,至少他此生大概没什么压力吧,因为他家里有个哥哥已经结婚生子,父母对他本来要求也不高,他这样做家里自然也反对,可他太固执,总是从佛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认为父母总会理解他的。

我觉得那30名研究生和我这位同学大同小异,皈依佛门,大概就是为了心里那片净土,可能无法承受世事的压力,可是生活在我们这样的年代,哪怕你工作着不结婚生孩子,都比你皈依佛门要强。一生就这样不牵不挂,无忧无虑,岂不快哉?也许他们在他们成长的阶段里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这是我们无法得知的,也许这是他们皈依的原因。现在他们具体过得怎样,我们无从得知,但至少他们是可以看庭前花开花落的,可以欣赏四季的雨雪风霜的,也可以怜悯人世间的悲苦,但他们余生都走在了救赎自己的路上。我们平常人却无暇思考人生,只能奋力前行,一路向前,为了这一家老小。


送你一首小诗歌


我有个特别熟的发小我们小时候经常在一起玩,她父亲和我父亲在一个单位工作,又住在一个大杂院里,她是家里的老大下面有个弟弟和妹妹,平时她弟弟和妹妹都不和我们玩耍,少了一种儿童时期的顽皮,我父母经常表扬她弟妹说他们如何的懂事又不惹祸又学习好,后来大了她弟妹都考上好大学特别是她弟弟是重点大学毕业,在我父母口里都是教育我的好教材,我也自甘惭愧,再后来逢年过节都没有看见她弟妹,我也问过,我这朋友总是敷衍过去,偶尔有一次听别人说她弟妹都出家了,我不相信的去问了一下我朋友,她承认了此事,我目瞪口呆的脑子没有反应过来,好好的生活条件为什么要去当和尚呢?一家人其中一个去当和尚就算了干嘛她妹妹也去当尼姑呢?现在我这个小时候玩起的朋友她现在也有出家的想法,只是她父母老了没有人照顾是她暂时无法出家,反正平时就感觉她一家人和我们这些平凡的人思维有点不一样,咋都想出家呢?到现在我都想不通!


优雅女人55


我越来越发现随着挣钱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大城市,可能会发现自己已经迷失了,不知道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以及什么才能让自己真的开心。

虽然我的收入一般,但是,却发现自己在工作5年之后,也没有之前刚毕业的时候那么开心,那么无忧无虑。每天的生活很简单,起床,上班,加班,下班,睡觉,周末的时候洗衣服,自己做饭,每一天的生活都很规律,也很平淡,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再让自己欣喜,兴奋,激动,开心。

或许自己已经死在了27岁,只是等几十年之后再进行埋葬。

对于那30多名研究生来说,其实也是一样,或许他们已经看透了城市生活,想要回归最本质的东西,回归自己内心的平安喜乐。

但我觉得皈依佛门其实并不是最好的方式,大眼鱼是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即使你在城市之中依然能够找到自己内心的平和。

比如说我朋友圈里面有一位单身母亲,他每一天都会画一幅水彩画,并且在朋友圈分享,完全看不出一位单身母亲的辛苦。他朋友圈也会出现说压力特别大,但是因为画画让自己的内心获得了平静。

想要寻找自己的内心是可以的,但是,我们生活在城市中,不仅有自己的父母,妻子,小孩,如果为了自己而选择皈依佛门,或许自己的内心可以平静,但是有没有想过自己的亲人,他们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终究我们只是社会人,没办法完全做自己。



滴水在成长


说实话,要是以前我看到这类的新闻我会感到非常惊讶,感觉不可思议,在我的认知里,我会觉得不正常的人才会皈依佛门(请原谅我的浅陋),这些人大都是经历过坎坷波折,才会看破红尘了断俗缘的。现在,我却能够理解他们的行为了,这源于我的同学。我的同学之中就有信佛的,其中一位应该也是出家了,他经常在我们同学群里发一些见解或转发一些文章,总之都是教人向上向善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想求得内心清净,度己度人。下图就是我的同学们在群里发的文字。

(上图:我这位同学应该是出家了或者在出家的路上)

(上图:我同学有人过世,其中一位信佛的同学就送了他往生咒)

公民有信仰的自由,这30位研究生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遁入空门的原因有的嫌“家与单位二点一线”奔波劳累,有的倍感压力山大,生活无味……于是选择出家,寻求万事皆空,无欲无求。他们亲自动手整修寺院,让昔日破败的四川仙女山的云海寺重新香火鼎盛,他们在这里过着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生活,静心打坐参禅,潜心修炼佛法,研究佛道。我觉得这对他们来说,或许是最好的选择,我们不能用世俗功利的观点去评判他们这么做值得还是不值得。因为值得还是不值得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与旁人无关。

中国文人历来受儒道佛思想共同影响,当一个人在现实中碰壁,“达则兼济天下”行不通时,就会退而求其次“穷则独善其身”,这些人在现实中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迷失了奋斗的方向,找不到心灵的归途,他们求助于佛学,是很自然的选择。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抑郁症病人因为陷于精神痛苦而选择自杀,这些人的选择更让人难以接受。因此,与其精神上痛苦无法排解,走向绝路,还不如置身佛学,寻求精神上的超脱和心灵的宁静。再说,我们的佛学博大精深,也需要继承发扬,如果这30位研究生真能潜心向佛,在佛教领域深入研究,为佛学事业贡献一己之力,也算是功德圆满吧!


道道快谈


这是个真实故事,发生在四川仙女山云海寺,30名研究生皈依佛门。

来自五湖四海的他们,也和普通人一样去上班,有的在大学里当过教师,有的是银行职员,还有的是外企高管,最高的那位年薪都超百万,但是他们感受不到幸福,找不到内心的宁静。



后来,他们发现云海寺十分破败,与昔日香火兴旺的样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令人唏嘘! 不约而同的萌生了想要复兴云海寺繁华样貌的想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经过两年的努力,寺院修缮完成。

他们就这样在寺院落户了,打扫寺院,研习佛典,皈依佛门,心如止水,静心修行。



在我们常人看来,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别说这三十名研究生遁入空门是对国家的损失,单是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培养的研究生也是多么的不容易。对他们,我们有太多的不理解。但是,信仰的事情,真的没法说。

我有一个同事,非常虔诚,天天吃素念佛,行善心。在别人看来就是神神道道的,但是,她自己的内心真的是平静的。即使看到一只瑟瑟发抖的小鸟,她也得花时间去帮助它。

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世俗的社会里,他们的父母也要遭遇别人异样的目光,对他们来说是多么的不公平。他们父母眼中的泪,估计只有默默的往心里吞吧。



可是对这30年研究生来说,自己的内心平静了,追求自己的梦想,应该得到尊重与肯定。

是的,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人生匆匆几十载,我们都是在做着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不是吗?朋友,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睿妈教育在线


三月初各高校的考研复试线会相继公布,有多少考生心急如焚,期待知道最终的结果。可是却有这样30名研究生出身的人放弃原有的生活,皈依佛门,静心修炼。

出家前,他们有的是教师、有的是银行职员、有的是企业高管,有的年薪甚至超百万。有着稳定的工作,却嫌奔波在家与单位之间太累;有着百万的年薪,却感到压力太大,生活索然无味!于是,选择出家修行,期待寻得一方心灵的净土。这种生活方式,即让人唏嘘,又不敢苟同!

众所周知,对父母而言培养一个孩子从牙牙学语开始到考上研究生,再到工作、成家,其中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是无法估量的。有句话说得好,海水再深,也没有父母的养育之恩深。如今,父母把孩子培养成人,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可是,这些“不孝之子”却皈依佛门,寻找清净,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是不是太过于自私?我敢肯定,30名研究生的父母,绝对没有人对孩子的这种做法表示支持的。他们这样做,是把父母所有的希冀全部斩断,让他们在未来的岁月里,背负太多的无奈和痛苦,绝对是不孝的表现!


对于社会而言,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花费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有多少人在他们成长的路上无私地帮助、提携他们。现在,学有所成是该回报社会的时候,是该尽到自己做公民应尽的职责的时候,他们却逃离现实,寻求自我的宁静,这岂不是逃避责任?有人说过:如果人人都追求陶渊明式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社会如何进步,如何发展?当然,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和今天不能相提并论。我相信大多数人,可以理解陶渊明,却无法理解这些高学历的修行者!


这世上没有一种工作不辛苦,没有一处人事不复杂。来世间一趟,做自己该做的事,尽到自己该尽的责任,就是最好。与其到寺庙中修行,不如在自己心中修篱种菊!你说是吗?欢迎留言,欢迎评论!


静等花开2579


在四川达州海拔980米的仙女山山顶,有一座千年古刹,名为“云海寺”,早年云海寺破败不堪,山高路险,水电不通,香火自然也不旺盛,但是如今慕名上山朝拜清修的人却越来越多,云海寺也在众僧及信徒的修建和经营下,香火也越来越兴旺起来。

云海寺的光复,首先归功于仁卿法师,仁卿法师是湘潭大学法学专业的研究生,出家前,曾在蒙古一所大学当老师,后机缘指引,来到云海寺,发现云海寺,青山环绕,云海松涛,茂林修竹,环境静谧清幽,犹如世外桃源,是难得的清修,光大佛法的好地方,因此决心留下来重建云海寺,复兴古刹。

不久,他的师兄中一位四川大学硕士毕业的觉华法师,和另外两名本科毕业的法师也留下来,接下来,越来越多的僧侣慕名而来,而且吸引的多是高学历的年轻人。

2017年3月被成都商报报道时,僧团已扩大至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一半以上都是大专及以上学历,还有西南交大的博士、川大研究生等真正的“学霸”。

当初为了重修“云海寺”,他们肩挑手抬,修路筑墙,全部人工修建。他们之所以能从繁华的都市中抽身而出,放下世间的灯红酒绿,来到如此简陋的清苦之地,相信绝不是因为享乐,也不是因为避世,而是对佛法的追求,是不为自己享乐,唯愿众生脱离人生苦海而钻研佛法的理想追求所致。

如今,他们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云海寺也得以光大,越来越多的信徒慕名而来,在这里住上三五两日,让自己的心远离俗世的喧嚣,寻得内心上的沉静。

僧人为了让满足更多的信徒沐浴佛法的光辉,于2018年4月启建云海寺念佛中心,总面积400多平方米,与信众朝拜区隔离,适合信徒清修,另设计35间住房,两人间,卫生设施一应俱全,工程总造价350万元。建成后可供信徒在此理佛念经,荡涤心灵。

另外,寺院还建有一生活区,方便寺内僧侣的父母暂住,供僧侣们给父母尽孝。

从今天云海寺众僧侣的生活和建设情况来看,云海寺这座千年古刹已经得以复兴,如此香火不断,年轻的高学历僧侣们,过着清灯古佛伴终生的清静生活,远离俗世的利益纷争,与佛法相伴,研究它并光大它就是他们毕生的追求。

就像云海寺的云卿法师所言,他只有钻研佛学文化,才能找到人生无限的乐趣,越钻研越放不下,除了佛法对其他东西都提不起兴趣。相信年纪轻轻,有着不菲薪酬的研究生、博士们愿意来此清修同样也是因为对佛学文化的无限向往和兴趣。如果不是因为此,相信从一开始一砖一瓦用双手重建云海寺,缺衣少食,水电不通的情况下,不是对佛法的真爱一定会坚持不下去。

记得曾有一个父亲对儿子说,我们一代一代的努力就是为了让下一代能过上自己真正想过的日子,不必讨好别人,也不必被世人左右,依从内心,找到自己要走路,就是成功,就是圆满。不知在世上忙忙碌碌、追名逐利的你真正找到自己内心的圆满了吗?如果没有,就不要对任何的生活选择加以指责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