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有戲!

中國戲曲,始於南戲,而溫州是南戲的發源地,素有“南戲故里”之稱。溫州戲曲歷史悠久,經過不斷得革新與發展,逐漸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身為溫州人的你,對溫州戲曲知多少呢?快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南戲

溫州,有戲!

“說南戲,溯源頭,書會才人揮毫春秋;八百年,方寸臺,悲歡離合生旦淨醜。”當悠悠甌江水從古城溫州,溫柔地蜿蜒而過,這裡也成為了無數戲曲家們追根溯源的地方,因為中國戲曲之祖——南戲,就誕生在這裡。

溫州,有戲!

南戲是我國最早成熟的戲曲形式,形成於南北宋之交,誕生於溫州,又稱“溫州雜劇”或“永嘉雜劇”。從宋末到元初,南戲在溫州誕生,漸漸向外發展,遠至雲南,南戲遍地開花。

溫州,有戲!

高則誠,人稱“東嘉先生”,曾中進士,入仕途,為官清廉,後辭官歸隱,潛心於《琵琶記》。作品問世後蜚聲劇壇,達到“演習梨園,幾半天下”的盛況,是我國南戲史上第一部由“名公”文人作者參與創作的戲文,代表了南戲藝術的最高成就,是宋元戲文的終結和明清傳奇的先聲,它的誕生標誌著南戲創作藝術上的成熟,是傳奇的典範之作,對後世傳奇的發展影響深遠,被譽為“南戲之祖”。

溫州,有戲!

《張協狀元》是現存宋代南戲的唯一傳本,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戲曲劇本。它比較全面地保留了早期南戲的基本面貌及演出形式,呈現了我國古典戲曲劇本體質的雛形,被現代史學界譽為“戲曲活化石”,是研究中國古代戲曲的重要史料。

溫州,有戲!

而《荊釵記》、《白兔記》、《拜月記》和《殺狗記》四大南戲的出現,讓溫州南戲從純粹的民間藝術,登上了大雅之堂。若時光能夠倒流回宋朝,你會看到瓦舍勾欄散落在城裡的各個角落,社戲的鼓樂響側田野村莊,悠揚綿密的唱腔久久不曾消失。

溫州,有戲!

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發展,原生態的南戲早已不復存在,但並不意味著南戲這一古老的戲曲形式的失傳,它只不過是以不同的面貌繼續流傳著。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溫州成立南戲研究小組開始,南戲又一次在故鄉煥發魅力,一直到1997年啟動“南戲新編系列工程”、2007年列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大批新編南戲在舞臺上演出:溫州越劇團的《荊釵記》、《白兔記》、《宦門浪子》……南戲劇目在各劇種中演出,南戲腔韻融入各劇種聲腔,在溫州繼續流傳著。

代表曲目:《琵琶記》《張協狀元》《荊釵記》《白兔記》等。

甌劇

溫州,有戲!

甌劇,是一種流傳在浙江溫州一帶的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古老劇種,它以“書面溫話”作為舞臺語言,原稱“溫州亂彈”,1959年定名為“甌劇”。據史料考證,溫州一帶最早的亂彈班是“老錦秀”班,成立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故,甌劇大約有三百年左右歷史。

溫州,有戲!

明嘉靖年間,海鹽腔與弋陽腔先後流行於溫州,其後,亂彈腔盛行。明末清初,高腔、崑腔、亂彈腔“合流”於一班,後又有徽調(皮簧)及灘簧、時調的“入盟”,逐漸形成了集高、昆、亂、徽、灘、時等多聲腔融合的劇種——甌劇。但因其以亂彈腔為主,故曾名“溫州亂彈”。

溫州,有戲!

數百年來,甌劇紮根於民間,融匯了溫州特有的風土民情和人文特點,逐漸形成了細膩婉約、靈秀生動、剛柔並濟、富有鄉土氣息的風格特色,具有貼近生活的質樸簡約之美。竹板絲簧聲中,甌劇傳遍浙南閩北,遠及贛東,成為溫州最具影響力的劇種,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代表曲目:《高機與吳三春》《陽河摘印》《東甌王》等。

永嘉崑曲

溫州,有戲!

2001年,中國崑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佈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永嘉崑曲作為當時全國的“六團(院)一所”,共同享有這份榮譽。

溫州,有戲!

永嘉崑曲的歷史,相傳已有六百多年。它既是崑劇的一脈流派,也是南戲延伸發展的產物。宋元時期,崑山腔與弋陽腔、海鹽腔、餘姚腔並稱為南戲四大唱腔。據考證,明萬曆年間,崑劇傳入溫州,逐漸吸收海鹽腔的遺響和本地語音特色而發展形成獨具風格的永嘉崑曲。

溫州,有戲!

永嘉崑曲劇目繁多,有《張協狀元》、《琵琶記》、《金印記》等。永嘉崑曲長期紮根於民間,於鄉村戲臺演出,表演質樸粗獷,行腔明快流暢,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透露出自然樸素的生活氣息。崑劇大師俞振飛曾讚譽說:“南昆北昆,不如永昆。”可見,永嘉崑曲在戲曲界具有極其重要的藝術價值。

代表曲目:《張協狀元》《金印記》《折桂記》等。

平陽和劇

溫州,有戲!

溫州平陽和劇,雖知名度不高,卻也是平陽當地土生土長,最能代表當地人真實性情的地方戲曲。

溫州,有戲!

據《溫州文化藝術史料》及《中國戲曲志》的記載:平陽和劇誕生於明末清初,由平陽當地人林椿組建“和合班”,以村坊小調和時調為曲調,演出燈馬班的《大補缸》等十八出小戲。後學習高腔、崑腔、亂彈的劇目和唱腔,融入平陽民間拳術,終於發展到八十四本大戲,在戲曲界站穩腳跟,由“和合班”改為“和調班”,成為和劇。

溫州,有戲!

平陽和劇的表演,具有文武兼長、載歌載舞的特點。文戲表演粗中見細,善於運用細膩而有真實感的動作表演,刻畫人物的複雜心理和環境的複雜形態。武戲表演真實而驚險,常常融入平陽一帶民間拳棒武術打法於其中,武打套路自成一格。平陽和劇至今依舊流傳在平陽地區,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代表曲目:《白蛇傳》《雙金印》等。

溫州鼓詞

溫州,有戲!

有溫州人的地方,就有溫州鼓詞聲,溫州鼓詞流行於溫州地區,起源於瑞安,是溫州民間喜聞樂見的說唱曲藝。

溫州,有戲!

溫州鼓詞於明代由當代民間曲調發展而成,保留了較多的南戲特點,特別是溫州亂彈的聲腔和傳統曲目故事,因以往多盲人以此為業,亦稱“盲詞”,它用溫州方言表演,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溫州,有戲!

溫州鼓詞長於抒情,善於敘事,通俗易懂,並夾有豐富的群眾詞彙和民間諺語。鼓詞有唱有說,以唱為主,它的唱腔、曲調,帶有濃郁的南國民歌風味。鼓詞題材大多來自於民間傳說和歷史小說,以表現家庭的悲歡離合和愛情故事為多。其唱詞講究押韻,音節諧和,保持了民間演唱文學的特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代表曲目:《陳十四娘娘》《雌雄玉蝴蝶》《十二紅》等。

小貼士·南戲博物館

溫州,有戲!

南戲博物館依託溫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益康錢莊舊址布展而成,建築坐北朝南,由門廳、正廳和廂房組成合院式,外立面裝飾為西方的巴洛克風格。

溫州,有戲!

館內有南戲的源流廳、南戲的發展廳、高則誠和《琵琶記》的介紹展廳、溫州地方戲廳、溫州戲俗廳、新編南戲與南戲研究成果廳等八個展廳,展示了南戲的起源、發展與成熟的過程,並運用現代的多媒體技術展示還保存在各類劇種中的南戲聲腔遺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