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谷奇謀,偷渡陰平,從這兩大戰略決策異同來淺析蜀漢滅亡

前至一嶺,名摩天嶺,馬不堪行,艾步行上嶺,正見鄧忠與開路壯士盡皆哭泣。艾問其故。忠告曰:“此嶺西皆是峻壁巔崖,不能開鑿,虛廢前勞,因此哭泣。”艾曰:“吾軍到此,已行了七百餘里,過此便是江油,豈可復退?”乃喚諸軍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吾與汝等來到此地,若得成功,富貴共之。”眾皆應曰:“願從將軍之命。”艾令先將軍器攛將下去。艾取氈自裹其身,先滾下去。副將有氈衫者裹身滾下,無氈衫者各用繩索束腰,攀木掛樹,魚貫而進。鄧艾、鄧忠,並二千軍,及開山壯士,皆度了摩天嶺。-《三國志》

《魏略》的記載:"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茂聞延奄至。比東方腥聚合。'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以上史料簡要說明了三國曆史兩個精彩戰略決策,那就是諸葛亮首次出兵伐魏時,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謀和公元263年開始的滅蜀之戰中的鄧艾偷襲陰平。不管是小說三國演義還是史料三國志都對其有著詳細記載。由於這兩個戰略決策中的魏延戰略構想並沒有實現,所以本文的分析只能基於有可能的基礎上進行推測。分析兩大戰略決策異同之處進而淺析蜀國滅亡的原因。

子午谷奇謀,偷渡陰平,從這兩大戰略決策異同來淺析蜀漢滅亡

子午谷奇謀和偷渡陰平的相同之處

首先兩大戰略決策不得不面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那就是一條極其難走的路。據《長安志》載,谷長六百六十里,北口曰子,在西安府南百里;南口曰午,在漢中府洋縣東一百六十里。從史料就能看出,子午谷比較難走,一旦埋伏,那麼有去無回。諸葛亮拒絕魏延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便基於此。而鄧艾面的摩天嶺就更不用說了,只是劉禪撤走諸葛亮的佈防。不然這次進攻根本不可能有效果。

子午谷奇謀,偷渡陰平,從這兩大戰略決策異同來淺析蜀漢滅亡

其次軍糧都有可能不足。從史料上來看,如果魏延的戰略構想能夠實現,按照他當時所說的來看,所帶軍糧必然不可能久戰,隨時可能沒糧。因為史料上明確寫明瞭負糧五千。而鄧艾到了成都城附近後,所屬士兵已經從原來三萬變成二千。糧草輜重更是沒有。

子午谷奇謀,偷渡陰平,從這兩大戰略決策異同來淺析蜀漢滅亡

無論是偷渡陰平,還是子午谷奇謀偷襲長安是否成功都依靠另一路配合。先說魏延,即使他的戰略構想能夠實現,如果沒有諸葛亮的配合,是根本不可能長久安住長安。而鄧艾的成功,更是離不開當時在劍閣拖住姜維主力部隊的鐘會。

子午谷奇謀,偷渡陰平,從這兩大戰略決策異同來淺析蜀漢滅亡

子午谷奇謀和偷渡陰平不同之處

首先二者戰略目標不同。魏延向諸葛亮提出的戰略構想,最主要戰略目標就是拿下長安城。正常情況下他是必須攜帶大量攻城器械。否則就是靠運氣。但是如果按照正常進軍,必然無法達到奇襲的目的。所以魏延戰略構想能否實現的關鍵就是寄希望夏侯楙自己逃跑。這顯然實現的可能性不大。

子午谷奇謀,偷渡陰平,從這兩大戰略決策異同來淺析蜀漢滅亡

而鄧艾恰恰不同,對於他來說是從山地進入平原,是為了尋找對方主力作戰,進而消滅敵方有生力量的戰略目標。所以綿竹之戰的結果,也讓鄧艾完成了最初戰略構想,從而讓成都城蜀漢君臣投降。鄧艾這樣做的目的,就正好避免自身劣勢,沒有攻城器械。通過消滅故方主力,進而摧毀對方心理防線。

子午谷奇謀,偷渡陰平,從這兩大戰略決策異同來淺析蜀漢滅亡

曹魏與蜀漢兩方高層的戰略應對

蜀漢首先攻魏,儘管首諸葛亮事發突然,前期取得不錯戰果。但是魏國高層在當時皇帝曹睿帶領下很快做出了應對。一方面調兵遣將,另一方面甚至不惜親自己率兵出征。君臣可謂是上下一心。從一定側面也能看出當時魏國政治清明,國富兵強。所以諸葛亮首次出兵自然也無功而返了。

子午谷奇謀,偷渡陰平,從這兩大戰略決策異同來淺析蜀漢滅亡

反觀蜀漢面對偷渡陰平成功的鄧艾並沒有做出有效的應對。先是派出沒有領兵經驗諸葛瞻倉促出戰。當得知前方戰敗之後,整個國家內部上下更是亂作一團,朝中絕大多數重臣並不是商量怎麼抗敵,反而商量往哪跑。最後讓力主抵抗劉諶悲憤自盡。

子午谷奇謀,偷渡陰平,從這兩大戰略決策異同來淺析蜀漢滅亡

筆者認為綜合偷渡陰平和子午谷奇謀兩大戰略決策來看,不難看出一個國家是否強盛,政治清明是個最重要的因表。蜀漢後期政治腐敗,宦官當道,這也讓蜀漢國力日趨下降。面對曹魏集團政治清明,能人輩出的局面。兩個國家最後走向已經是註定的事了,儘管曹魏最後是司馬家族當道,但不能否認曹氏後代還是能人的,如果曹髦真的能夠當政,筆者認為魏國局面未必會比司馬家族當道差。各位看官,你們又是怎麼想的?

《三國志》

《魏略》

《長安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