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当官五十年,耄耋之年,写下两首家喻户晓的好诗

在朝做官五十年,备受尊重,堪称人生赢家

虽然唐朝的进士考试很难,大多数应试者都像罗隐一样熬白了头,但像陈子昂和白居易那样少年得志的诗人也不少。比如有位天オ,三十六岁中状元后就在朝廷做官,在官场上一直混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一生有幸经历贞观和开元两个盛世,六十年中从未被贬官到基层或者边远地区。

据《新唐书》记载,这位老人家临退休时,唐玄宗为了表达对他的尊重,亲自写诗相赠,还让所有的皇子皇孙都来相送,在城外大摆筵席,满朝文武都放假一天去为他践行。老人家希望得到周宫湖数顷作为放生池,玄宗下诏“赐镜湖刻川一曲”,远超过他之所求,可见恩宠之隆。

唐朝诗人当官五十年,耄耋之年,写下两首家喻户晓的好诗

耄耋之年得以返乡,满腔感触抒之不尽

这位堪称人生赢家的老者,就是贺知章贺大人。贺知章,字季真,比陈子昂大两岁,生活的时代跨越了初唐和盛唐。他的家乡在浙江,风光无限的老人家还乡后,就在镜湖前赋了一首《回乡偶书》: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准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唐朝诗人当官五十年,耄耋之年,写下两首家喻户晓的好诗

诗中的镜湖即今天的鉴湖,“鉴”字的本意是镜子,今天的名字倒比唐朝时更为雅致。《回乡偶书》一共两首,除了上文提到的这首之外,另一首更加知名: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一个人偶尔离开故乡,旅居在外,尚不免望乡思亲,孤独伤怀。而像贺知章这样年轻时便离乡背井,直到耄耋之年才回到故里则一腔感触就更加抒之不尽了。

唐朝诗人当官五十年,耄耋之年,写下两首家喻户晓的好诗

离开家乡这么长时间,对家乡来说已经是一个陌生的“客”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年少气盛时诗人离开家乡,为生活,为理想而奋斗。如今回归家园时,却已是鬓发飞霜了。几十年风雨飘泊,他的乡音没有一丝改变,因为这是永远抹不去的家乡的烙印,但鬓发却已稀疏脱落,这一变化蕴藏着多少人生况味。

而今要回家来歇息了,乡音未变,鬓毛已衰,家乡还认识我吗?“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一个可爱的顽童突然出来,见到诗人却不认识,便笑问道:“老爷爷您从哪儿来呀?”稚童这一句无心问语,怎不让诗人感叹:离开家乡这么长时间,村里又添了这一代孩子,他们都不认识我,可见我对家乡来说已经是一个陌生的“客”了。

唐朝诗人当官五十年,耄耋之年,写下两首家喻户晓的好诗

家乡的山山水水如同慈母一样迎接游子回来

一切都在变化,村里多了几代人,也就意味着逝去了几代人。“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别离故园,在外奔波了这么多岁月,或劳形于案牍,或应付于官场,不知不觉时光飞逝回到家乡,又感觉物是人非,亲朋故旧消磨过半。

可是,“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只有家门口那风景如画的镜湖,春风吹拂,掀起粼波纹。这情景,与当年少小离家时一模一样;这情景,伴随着诗人度过了年年岁岁的羁旅生活。“春风不改旧时波”,在游子的心中,家乡那湖泊春风永远也忘记不了。而家乡的山山水水也永远不会抛弃游子,她曾经微笑着送他远游,如今又微笑着迎接他归来,慈母的情怀永远不改。

唐朝诗人当官五十年,耄耋之年,写下两首家喻户晓的好诗

这是两首家喻户晓的好诗,人们教育孩子时,总是让孩子们背熟、铭记;故乡情,这份牵系人一生的情感,从这时起便深深植根于心中,即使是“毛衰”,哪怕“人事半消磨”,也不会动摇人们对故乡的眷恋与思念。在外拼搏多年的你,多长时间没有回到家乡看看了。

我们每个人都在思念家乡,情不自禁间就会夸上家乡几句,那里保留了我们最童真的快乐。如今我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离开家乡,在外努力拼搏,干出个样子来,就是对家乡最好的回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