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有后代么?后代在哪里?

用户65202271152


杨家将满门忠烈,家喻户晓,其实杨家将并没有小说中那么传神,不过杨家将三代抗敌确实是有的,用忠烈二字也是恰当。

那么杨家将有没有后代?他的后代又在哪里?

《杨族氏系碑》记载:碑中最高者是杨业老令公,杨业生八子,下一代的六字杨延昭生三子,杨延昭的长子杨宗保又生三子,杨宗保的次子一支被凿掉,不知去向。

当年杨家将的征战地点主要就是山西省忻州市境内,所以杨家将的后代也主要在忻州市境内,在古代称为代州,现在叫代县。

忻州市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名门望族多,杨氏无疑是名气最大的,代县杨姓多为北宋抗辽名将杨业的后裔,杨家将保家卫国,他的家属也居住于此,现在代县枣林镇有东西南北四留属村,这是个地方皆是杨家后代人居住的场所。

不过其中的北留属村在上世纪70年代被整体搬迁,当然,除了这些地点有杨家将的后代,还有枣林镇的“鹿蹄涧村”也同样居住着杨家人。

鹿蹄涧村位于代县城东北约40里,村里有“杨忠武祠”,是元朝时期杨业的第17代孙奉旨建立,可见其当时杨家将已经名扬四海,就连蒙古人也崇拜他们的事迹。

关于“鹿蹄涧村”还有个传说,相传,杨家将第14代孙杨友和杨山兄弟二人分别驻守坚州和代州,一日,杨友上山打猎,射中一支梅花鹿,一支追到鹿蹄涧村,梅花鹿突然钻进地底下,杨友命人挖出,竟然有一块巨石,巨石上有这支梅花鹿中箭的图像,杨友认为是大吉,所以命全家人迁入此地,也改名“鹿蹄箭村”,后又有得道之人游历于此,说地理位置是好,就是名字不好,要将“箭”改成“涧”就子孙万代延绵不绝,可安乐无穷也。

确实,代州杨氏在鹿蹄涧村定居后,世代繁衍,人丁兴旺,战争平息后,杨氏人都务农,但是因为鹿蹄涧村土地面积有限,所以很多人迁移出去,这迁移地点不一,全国各地都有。

有人统计,代县的鹿蹄涧村全村有400多户人共计一千多人,其中最年长的是杨家将36代孙,最年幼的是41代孙,他们还继承了杨将军的有点,农忙时作务农田,平时就舞枪弄棍,生活美好。

时至今日,他们还有个传统,就是“认祖归宗”,在农历三月初九(杨业出生之日),杨家祠堂就举行聚会,接纳来自全国各地的杨家将后人,在这里举行认祖归宗仪式。

除此之外还有《杨氏族谱》记载,杨家将也有后人迁入五台县;

元朝末年,杨家将第20代孙杨贵从代县鹿蹄涧村迁到五台县白兰村,接着又有杨家五支迁入于此,数百年来,在五台县成了名门望族。

上面说的是哥哥杨友迁入鹿蹄涧村,接下来他的弟弟杨山则居住在繁峙县代堡村杨家,现在代堡村同样是大村子,整个村子4300多人,有4000人是杨姓,都是杨家将后代。

杨家将的后代不仅在这些地方,比如河南安阳的杨氏、四川南充杨氏、江西红土县杨柳村杨氏,甚至还有走出国门的杨家后人,据统计,杨家将后人共计有7000多万人。


羽评郡主


杨家将当然有后人,我就是杨家将后人。

我生在山西长在山西,从小爷爷就给我讲杨家将的故事。我爷爷不识字,却是一个民间的戏曲爱好者和表演家。

我的老家在晋城,流行上党梆子和豫剧,不管上党梆子还是豫剧,最主要的最流行的剧目就是杨家将的故事。小学和初中,我都在村里读书,十里八乡的集会,除了各种农贸产品展销,最主要的文艺活动就是唱戏。我们初中政治老师一句话概括我们最流行的剧目——老杨家又在打官司了!

  • 老杨家和老潘家打官司,潘仁美害死杨七郎,造成杨家父子战死沙场。杨六郎回到开封府告御状。这就是《审潘美》。
  • 老杨家还和耶律家打官司,杨四郎流落契丹,因为长得帅成了驸马,准备当间谍,还准备回家看望老母亲佘太君。这就是《四郎探母》。
  • 老杨家还喜欢和自己家打官司,杨宗保阵前娶亲违反军法,杨六郎一定要杀了他,佘太君柴郡主都来求情。这就是《辕门斩子》。

我是一个急性子,对咿咿呀呀磨磨唧唧的戏曲一点兴趣也没有。我们家族有关的戏曲曲目就知道这几个。小时候还特喜欢去看戏,因为墙上的字幕有我不认识的字,等我认全了就不去了。所以,有时候一看没字幕,直接回家看书去。

小时候,村里小孩都喜欢搜集小卡片,拍着玩,这是了解杨家将的另一途径。

长大后,读了很多书,尤其喜欢历史,才知道杨家将在小说评书中故事十分丰富。从北周到南宋,杨家将总共有十代英雄,人们所熟知的七郎八虎,其实是杨家将第三代英雄。

去读《宋史》,发现真实历史中的杨家将其实只有杨业,杨延朗,杨文广三代。

杨业是北汉名将,让太原之战中的赵匡胤赵光义吃了不少苦头。投降北宋后不受重用,作为潘美的副将参加雍熙北伐,被猪队友坑死了。

杨业有7个儿子,只有杨延玉战死,其他孩子都长大成人,所以杨业虽然为国捐躯,却没有绝后。杨延朗继承了父亲杨业志向,长期担任雁门关守将,契丹人十分畏惧杨延朗,给他取名“杨六郎”,因为契丹人有崇拜“六郎星君”的传统,但其实,杨延朗是杨业的长子。

杨延朗的儿子杨文广,曾跟随狄青四处作战,是杨家将第三代中官最大的。

杨家将在宋朝,其实并没有很高人气。公认的北宋名将主要是曹彬和狄青,在北宋末期,种家将在西北很有地位,张叔夜先后灭掉宋江和方腊。杨家将此时,已经当了多年的太平公子哥,在没有北宋初期那样辉煌的状态。类似的还有小说中更为流行的“呼家将”。

岳飞的部将杨再兴,其实和杨家将没有什么关系。在杨再兴的传记中,从来没有提到过他和杨家的关系。

事实上,杨家将的真正流行,开始于南宋的说话,有《杨令公》、《五郎为僧》;元朝戏曲兴起,有了《谢金吾诈拆清风府》、《吴天塔孟良盗骨》、《八大王开诏救忠臣》、《杨六郎私下三关》、《杨六郎调兵破天阵》、《焦赞活拿萧天佑》等杨家将戏;到了明朝出现了通俗小说《杨家府演义》、《北宋志传》。这两本小说,基本上成了杨家将故事完整版本,可是这两本书都只有五六十回,影响力比起明代三大奇书《三国》《水浒》《西游》来说,差太远了,甚至都比不上《金瓶梅》《封神演义》。

杨家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家族,其实不是杨家将,而是弘农杨氏杨震家族。杨震是东汉人,曾任太尉,世代居住在弘农。杨家的兴起,开始于司马迁的女婿杨敞,到东汉末年,杨修为代表,也是四世三公的大家族。杨震因为一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拒绝贿赂,成就了“四知堂”的美誉。杨震名气太大,以至于原本出身鲜卑的杨坚假冒弘农杨氏,编了家谱非要给杨震当孙子。弘农杨氏在汉朝到唐宋中间几百年,是北方最强大的“五姓七族”的一员,很多人都以和弘农杨氏攀亲戚为荣。



闲话一句,我媳妇姓佘,佘太君的那个佘。出去别人总是不会写,看来杨家将还是不够流行!


历史知事


很多人所了解的杨家将都是从演绎当中而来,真实历史当中的杨家将并非如此。


真实历史上的杨家将

虽然演绎的版本很多,但是杨家将确实存在。第一代名叫杨继业,曾经先后投靠过后汉、后周,归顺北宋之后成抗辽大将。可惜被潘仁美陷害,惨死在阵前。

生前留下七个儿子,最出名的是大儿子杨六郎杨延昭。之所以取名为六郎,是因为北宋把第六颗星认为是战星。为了表彰他的抗辽战绩,给他的一种尊称,实际上是大儿子。

其他六个儿子的记载不详细,杨家第三代代表人物是杨延昭之子杨文广。当时前方战事比较缓和,北宋已经与辽国签订停战协议。杨文广是因为祖父辈的庇护出名,实际上的战功并不多。

从杨文广之后,杨家基本上就算是没落了。不过由于演绎的版本太多,杨家似乎又在演绎当中逐渐扩大。比如说七郎八虎,以及杨家二十二位女将,这些人物都不存在。

不过佘太君确实存在,他是杨继业的老婆。不过演义当中的百岁高龄挂帅,现实当中并没有。不过杨家的后人却很多,只给大家介绍几个找到的。



江城杨家将后人

吉林市的市民杨永玖从家中翻出了来了一本《杨氏族谱》,虽然只有简单的300多页,但是根据上面记载的内容看,如:

溯查杨姓始祖原籍系贵州人,自康德年间携眷属移居永吉州……康德元年岁次甲戌夏四月”、“追远堂记”等字样。

似乎是杨家后人迁移过来,而且里面还记载了很多杨家后人立功的故事。比如在清朝的时候,就有5位杨家后人被清政府封为将军,超过30多人都在军中担任过职位。

后来经过查找发现,他们这一脉来自于杨继业的28世孙,名字叫做杨荣。家中除了他之外,还有一个哥哥。当时父亲已经在山西的鹿蹄涧居住,是杨荣在后来迁到了贵州。

后来又由于战乱,杨荣带着全家老小从贵州来到了吉林。再后来他的孙子和侄孙生了8个孩子,然后形成了8个分支。他的八世孙是黑龙江副都督杨凤翔,曾经是非常出名的抗沙俄大将。

后来根据吉林省文物管理部门考证,此地的杨家将后人确实是杨家将一脉。

九世同村的杨家将后人

在高淳淳溪镇往西10多公里的地方,有两个紧挨着的村子——杨家村与新杨村,两个村子当中的人基本上都是杨姓,共同供奉着同一个宗祠,乃是杨家将的后人。

两个村子当中辈分最高的是102世的杨广木,如今已经是90多岁的高龄。辈分最小的是还在上二年级的杨麟间,中间整整差了8倍,正好是九世同堂。

虽然他们自称是杨继业的直系后人,但是并没有把杨继业当成第一祖辈,而是一直尊称第七十八世的杨千一为世祖。因为他们本来也并不居住在高淳淳溪县,而是在杨千一的时候搬迁过来。

整个村子还恪守着很多的传统,比如说不听不唱《双龙会》。孩子入学之前,每个人都必须先到祠堂前面跪着,聆听家族当中的长辈讲述杨家将的故事。


湖南凤凰阿拉阳寨杨家将后裔

一处位于湖南凤凰县的偏远小山寨,居住着200多户杨姓人家,他们自称是杨家将的后人。现年36岁的杨秀河,自称是杨家将的第37代传人,甚至还拿出了了一本扫描版的《杨氏族谱》。

族谱当中记载他们这一脉的来历,是由于当年苗民叛乱。杨六郎的第3子杨再思,奉命南下平乱。由于此地地势险要,杨再思就决定留在这里。后来朝代更替不断,他们也没从这里走出过。

整个村子依山而建,除了没有西门之外,村子还有着上中下三个部分。整个村子家家户户的设计方式,似乎形成了一种迷宫的形式。可能是由于早年匪盗为患,特意打造的一种防范模式。

虽然是杨家将的后人,但是都是靠种地为生。整个村子几千口人,但是只出来了几个大学生。他们希望最好致富的途径,就是通过旅游来让村民的生活过得好起来。

因此这些年来,整个村子都在积极申请旅游文化的相关事宜,只是一直未能成功。他们这一脉到底是否是杨家后人?仍然要留有疑问。



不过他们的书家堂确实是一座古城,如今已经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实他们是否是杨家将后人已经不重要了,保护好自己所在地的文化才更为关键。

熟练杨家枪法的杨开华老人

既然提到了杨家将,就不得不提到大名鼎鼎的杨家枪。然而过去千年时间,杨家还有后人会使吗?让我们来看一下杨继业的第37代传人杨开华老人。

当年为了躲避元朝大军,杨开华老人的祖辈带着家人来到了四川。由于四川本来就是一座天险,所以当时杨开华的祖辈就决定定居在这里,也就一直到了现在。

杨开华告诉记者,如今后辈当中会使用杨家枪的人已经不多了。大多数人都出去打工,家族里面只留下来了一些老人和妇女。自己年轻的时候,曾经还用过这套枪法救过人。

他还告诉了记者,当时家族也留下过传统。每个到一定年龄的男子,都必须学会一点绝学,以此来缅怀祖辈的光辉岁月。可是随着太平盛世的不断变长,很多人就把吃饭的家伙都忘了。

因此杨开华心里也充满了担心,因为自己年龄都比较大了,但是孩子和孙子辈都没有人表现出对枪法的上心。他担心他们这一脉所学会的绝技,很有可能断送在他的手上。

雁门关下的鹿蹄涧村杨家后人

一直以杨家祠堂著名的鹿蹄涧村,虽然整个村子不过1000多口人,但是一半以上都是杨姓,而且都自称是杨家将后人。在村子的正中央,还有着一座建造辉煌的杨家祠堂。

这座祠堂始建于元,是当前中国存在最大的杨家祠堂。里面是供奉的太尉杨继业,祠堂也被称为杨忠武祠。祠堂前面有着一块非常大的鹿蹄石,背后还有着一段传说。

杨家将的14代孙杨友,打猎的时候曾经打中一只梅花鹿,但是被他带着箭逃跑了。于是一路追了上去,便来到了如今鹿蹄涧村。他眼看着梅花鹿钻入地底不见,等到挖开的时候,发现了一块石头。

上面有着一只鹿,身上还带着一支箭,而且下面还有着一排鹿蹄印。于是他把这块石头搬走,带到了如今的杨忠武祠,整个村子也根据这块石头改名。


村子每年都会举行祭祀,而且全村人聚集在一起,高唱杨家将的戏曲,可谓是好不热闹。而在此地的鹿蹄涧村,也被很多流散在祖国各地的杨家将后人,共同认为是最大的祖地之一。

到底真的有这么多的杨家将后人吗?

通过我之前的讲述,大家也可以看得出来。很多自称是杨家将后人的宗族,他们的辈分动辄都是几百世。但是要知道杨家将距离现在也只不过是1000多年,几百世人意味着什么?

虽然古代人一般都是早婚早育,但是大多数结婚也都是到了18岁左右,生了孩子就得20多了。但是总不见得每一个人头胎都是男孩子吧,再加上古代由于医疗条件问题,就算真的是男孩子,也不一定可以留得下来。

所以综合下来,预估差不多30多年可以有一代人。而且越是靠近杨家将故事发生的时候,这个间隔的时间越长。比如说我家族的族谱,最远的记载是600多年,到现在还不过20世不到。

再拿孔子的后代说事情,由于孔子被尊为儒家之首。所以基本上每朝每代,都会册封孔子的后人,他们这一脉的族谱基本上从来没有断掉过。

距今2500多年的孔子,他们家族现在也只不过是80多世。那么距今不过是1000多年的杨家将,为何能够出现100多世的人。
其实可以给出一种猜测,因为现在很多的族谱都是明清时期编纂。而就在这一过程当中,明清之前有很多攀龙附凤的嫌疑,所以如果能够找到明清以前的族谱,可信性才是足够的大。


史之策


这个肯定有。毕竟杨家将这是个金字招牌,一提起杨家将,全都是褒义词,什么满门忠烈、忠肝义胆、精忠报国。

所以从宋代开始至今,宣称是杨家将后人的大有人在,谁都想沾一沾杨家将这个招牌的名气,似乎只要贴上这个商标,立马身价倍增,脸上有光了,找工作好找了,找媳妇好找了,提拔有希望了!



从没听说过,有哪位姓秦的,宣称是秦桧的后人的。即便知道自己是秦桧后人,也不敢说出来,因为怕姓岳的过来找麻烦。

有哪些人宣称是杨家将后代,又有哪些是冒牌货呢?不妨罗列一下吧!

杨铁心首先站出来说话了,杨铁心是《射雕英雄传》里面的人物,他拿出的最有效证明,就是他是杨再兴的儿子,而杨再兴是岳飞旗下的一员猛将,后来与金国作战时不幸中箭身亡。



野史上说,杨再兴是杨家将的后人,因为杨再兴曾祖父是杨邦玉,杨邦玉的父亲是杨文广,而杨文广是杨家将第四代。

如此说来,杨康也是杨家将后代,杨康的儿子杨过也是杨家将后人,那么杨过和小龙女的儿女们是谁呢?这得问问金庸老前辈了!

接着,青面兽杨志要出来说话了。《水浒传》中说的非常清楚,杨志是杨家将第四代传人,而且说他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杨令公就是杨继业啊,按照此说法,那杨志是名副其实杨家将后人了。



只是,杨志运气不好,押送花石纲翻到了黄河里,押送生辰纲又被梁山草寇劫了去,最后只得落草为寇,杨继业要是泉下有知,估计得诈尸,这不肖子孙,太有损名节了,当场就会将他除名。

当今社会,有一个叫杨开华的老人,自称是杨家将后人,他不仅有族谱为证,而且还会使杨家枪法,一条红缨枪耍的虎虎生风,令人望而却步。可惜的是杨开华日渐衰老,子孙们又不愿意学习杨家枪法,恐怕杨开华百年之后,这一武林绝学就要失传了!



而且,山西省代堡村和鹿蹄涧村全村村民都宣称是杨家将后人,都有族谱为证,而且还经过杨氏专家考证。

到底谁是杨家将后人,都无史实可考了,如果能找到杨家将遗骸,再通过DNA技术提取DNA一一比对,或许能证明真伪。只是,这样做又有什么意义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一半秋色


答:这里是覃仕勇说史,为您讲述最真实的历史。

杨家将当然有后代,后代遍布五湖四海。

据我所知,山西代县马峪河附近有一个名叫鹿蹄涧的山村,村里有一千多村民自称为杨家将后代。

忻州市代县在北宋为代州,是杨令公戌边的地方,即杨家将后代在代县,有点靠谱。

而鹿蹄涧村民自称有传家宝,可证明是杨家将传人。

他们说,杨令公在陈家谷被俘就义后,他的子孙在代州成家立业,生活了下来。

在元朝时期,杨继业的十四世孙杨友外出狩猎,射中了一头梅花鹿。梅花鹿虽中箭,却突然消失。杨友只在梅花鹿消失的地挖掘出了一块印有梅花鹿印记的怪石头。杨友把石头带回家,当成传家宝代代往下传。

故事很精彩,怪石头也的确传承了下来。

但用这块怪石头来证明杨家将后人的身份,似乎有些牵强。

鹿蹄涧村民不服,说鹿蹄涧的村名也是由“鹿蹄箭”讹传而来的。

但还是看不出杨友射鹿和杨家将有什么直接关系。

不过,吉林省吉林市有一个名叫杨永玖的人,他家有《杨氏谱书》,曾得吉林市文物管理部门的确认。

杨永玖家的《杨氏谱书》编写于“康德元年岁次甲戌夏四月”,上面附有杨家建功立业的英雄,称其祖籍为山西代县鹿蹄涧村,后迁贵州,再迁吉林。

以杨永玖家的《杨氏谱书》作为旁证,似乎可以断定鹿蹄涧村民为北宋爱国名将杨业之后。

另外,南京高淳淳溪镇有两个比邻而居的村子,分别叫杨家村和新杨村。两个村里的大部分人姓杨,并且都自称是杨家将后人。

杨家村老人杨学松说,村里人人会讲杨家将的故事,但从来不听不唱《金沙滩》、《双龙会》,没办法,后人不想听先人惨死的故事。这两出戏,如果是附近有村子上演,杨家人也必会出面干涉,绝不会让他们上演。

杨学松家还保存有《芦溪杨氏宗谱》,查该宗谱可知,当地的杨姓始祖杨时荣,属杨家第78世传人,是宋靖康年间迁居溧阳崇教乡(今高淳长芦杨家村)的,但没有任何关杨家将的记载。

杨学松很坦然地解释说,主要是元清两代的统治者为少数民族,杨家将抵御外族入侵的事迹属于敏感话题,祖上为了保护杨氏家族不得不在宗谱里把这一段家族史隐去。

好吧,高淳杨村应该也是杨家将后代。

湖南凤凰县阿拉营镇的古老土家村寨书家堂也有杨家将后人。

这个村寨有二百多户人姓杨,其中的杨秀河家里珍藏有一本扫描版的《杨氏族谱》,上面记载:北宋皇佑四年,南方苗民龙志高谋反,杨六郎第三子杨再思奉命平南,后来在此地屯兵繁衍。

对于书家堂杨姓是否真为杨家将后裔,专家尚不敢轻下结论,但一致认书家堂古城保留着浓厚民俗文化气息的明代雕花门窗和木质建筑,向上申报,国务院后将之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管如何,代县鹿蹄涧村、高淳杨家村和新杨村、凤凰县书家堂都有自己的一套《杨氏族谱》,虽然这些族谱互相间几乎没有什么交集,但都脉络分明,多少有些说服力。

家住四川省梓潼杨开华老人家没有《杨氏族谱》,但他家代代相传有一套枪法,自称是杨令公首创的杨家枪,有这套枪法,足以证明自己就是货真价实的杨家将后人。

虽然《杨家将演义》里的杨令公是使刀不使枪,但没人能证明历史上的杨令公没有开创过杨家枪法,而杨大爷耍弄的“杨家三十六路枪法”又有模有样,那么,他可能也真的是杨令公后人了。

实际上,杨家将后人是有很多的。

2012后8年14 日,《中华杨氏通谱》(当代卷)在重庆举行首发式,该书共编入国内27个省市中有代表性的房族545支,其中就有杨家将后人的分布统计。

该书主编杨青和副主编杨光建称,经过上千年繁衍,单单生活在重庆的天波府杨家将后人已超过了7万人,主要分布在大足、璧山、永川、万州以及开县等地。

那么,前面提到代县、吉林、南京、湖南、成都等地出现有杨家将后人,又有什么奇怪的?


覃仕勇说史


说起宋朝这段历史,很多人就会不自觉的想起宋朝时期的杨家将。的确,杨家将在宋朝可真的是一个强大的存在。当时在辽国向宋朝开始战争的时候,如果不是那时的杨家将们拼尽全力与辽国抗争,估计宋朝在那个时期就会被辽国所吞掉。

即使是时隔今日,还是有人会谈论起杨家将。很多人总是在纳闷这个问题,那就是杨家将有后代么?如果有后代的话,那么他们的后代又在哪里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查找了一些资料,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讲讲吧。其实我们大家在电视上所看到的那些杨家将很多都是由作家所设想出来的,真正的历史并不是电视上所演的那样。

而且当时历史上是存在着杨家将,但是人数却没有这么多。真正历史上的杨家将其实只有三代,而且家里的人也没有电视上表演的那样,人口很多,家族很旺盛。

相反的是,这个仅仅存在了三代的家族,人口稀零。

杨家将的创始人也就是杨家的祖先其实是杨业,而杨业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宋朝的将领。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希望大家接着往下看。

原来在刚开始的时候,杨业是北汉朝廷中的一个将领。在那个时候,杨业可是北汉的一个十分勇猛的将领,即使是赵匡胤在世的时候,都没能将北汉给收复下来。不过在赵匡胤去世之后,北汉倒是被宋朝给打的不得不投降。

最后迫于无奈,北汉的统治者只好向宋朝投降,而在后来的时候,杨业这个本来不想向宋朝低头的将领,最后也归属了宋朝。

既然已经是宋朝的将领了,那么就要尽心的给宋朝效力了.

后来宋朝又被契丹人骚扰,于是宋朝的统治者为了国家领土,便派杨业和潘美两人带兵前去和契丹人作战。潘美这个人其实很怕死,在战争的时候总是喜欢躲在后面,而当邀功的时候又总是脸皮厚的冲在前面。

契丹人因为身材高大,而且一个个的很凶猛,所以即使是很能打仗的杨业也招架不住他们。再加上潘美害怕自己会丢掉性命,在得知杨业被困之后,不但不前去帮助,反而是带兵逃跑。

可怜的杨业最后因为抵抗失败,而在战场上失去了自己的性命。

杨业去世了,但是杨业有一个儿子,而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杨延昭。杨延昭也是一个武将。或许是因为杨家人为了保卫宋朝而牺牲了人吧,所以朝廷对于杨家人的待遇还是不错的。

而杨延昭的一生也是一直在为宋朝效力着,不过他的运气不错,一生征战沙场,为宋朝立下了不少的功劳。而他的功劳也是被宋朝统治者看在眼里的,在杨延昭晚年去世之后,他的儿子杨文广也和自己的父亲一样,继续为宋朝效力着。

可以说杨家的这三代人在后期就是宋朝的忠实护卫者。杨文广这个人估计大家了解的不多,但是历史上却是真的有着这个人物的。

而且此人还因为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多次被宋朝的统治者奖赏。另外在西夏和宋朝的战争中,此人又是立下了巨大的功劳,使得当时的统治者更加的重视他了。

据说在后来将西夏平定了之后,宋朝这个国家就开始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平静了,而杨家的后代杨文广也可以过上一段平静的生活了。

而大家疑惑的杨家将后代,其实我觉得杨家将是有着后代的,只是在后来宋朝被金兵攻打的时候,他们开始了大逃亡。

而因为逃亡的地区不同,所以他们也就分布在国家的一些不同地区了,尤其是南方。如果是要找到他们,那估计是很困难,但是他们还是存在着的。甘肃有一个完颜村住着5000多金兀术后人,杨家将战斗过的山西也有一个村子,虽不叫杨家将村,但村子里有杨家将的祠堂,并且90%的人都姓杨,也许他们真是杨家将的后人吧,英雄的事迹或许并未落幕。


小小嬴政


当然有呀,我就姓杨,但不一定是杨家将的后人。

如今姓杨的,按人口排序在全国第六名,人数约4000多万人,而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6位,依旧是中国人口大姓,姓杨的朋友可以点个赞。

根据历史资料现实,杨家将的确有后代传世,并不是电视剧所讲的杨家儿郎都战死疆场了,只剩下一门女将,但还是有男儿传了下来。

如今的杨姓,分布在全国,山西、云南等地比较集中,我是陕西人,听长辈常常说起,我们祖上是从江苏迁移到此了,至于原因也闹不清楚了,家谱上也没有记载。

如果你也是姓杨的,大家露个脸,报个地名,咱们可以认识一下,都是杨家人。


以上纯属个人陋见,如有任何意见或想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交流!感谢!


语见文化


(一)个人观点认为,这个问题只有杨氏的嫡系子孙的回答,才是最权威的回答。其他的回答都只能够是猜测而已!

(二)中国历史上的两宋(北宋和南宋)时期,因为还有辽,金以及西夏等政权同时并立,而且各个政权(国家)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相互之间争斗杀伐不断。由此,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英雄事迹。其中,呼家将,狄家将,杨家将和“岳家军”等等,都可以说是活跃在这一个时期的“忠烈世家”了!

(三)杨家将满门忠烈,人们都希望杨(杨业)家忠义永存光耀千秋,然后后代子孙满堂……接着,

(1)据有关的史料记载,北宋时期(960年建立),杨家将从杨(继)业杨老令公算起,然后杨业只有一个儿子杨延昭,也就是演义小说当中的“杨六郎”了。接着杨延昭也是只有一个儿子名叫杨宗保,杨宗保之后就到杨文广了!这样杨家将的“嫡系”(四代人单传)就是:杨(继)业---杨延昭---杨宗保----杨文广。

(2)关于杨再兴和杨志。这两位“杨家将”的后人,都是演义小说当中的人物形象了。事实上,史料当中并不见有记载说,此二人都是杨家将的后代的。其中,杨再兴是《说岳全传》当中的人物形象,据说还是岳家军的第一猛将,后来在“小商河”误中金军的埋伏而壮烈牺牲了!

(3)关于“杨家枪”。按演义小说的描述,杨业所用的兵器是“长柄大刀”(类似于关羽的大刀),根本就与枪法没有半毛钱关系的。然后在《岳飞传》或者是《说岳全传》小说当中,岳飞在收服杨再兴的时候,曾经做梦梦见杨延昭(杨六郎)传授岳飞“杀手锏”,仅此而已。








红船之歌


杨家将当然有后代了,如今杨家将的后代,恐怕早就遍布全国各地了吧。

但是,宋朝的时候,杨家将主要是活动在山西太行山一代,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北宋对抗北方强大的契丹人。

可是意外的是,到了北宋末年的时候,杨将军的声明已经不存在了。甚至北宋末年,亡国的时候,我们都没有听说过,著名爱国将领杨家将来救国的故事,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呀,正史上对杨家将的记录,真正的杨将军,仅仅只有三代人。像演义里的七郎八虎,杨宗保,穆桂英之类的人,根本都是不存在的。

说白了这些英雄了得的人,都是小说家或者戏曲作家,给演义出来的故事。

那么正史上的杨家将,存在的这三代人,又是那三代呢?下面我们大致说一下。

杨将军的第一代人,就是杨业,第二代杨延昭,第三代杨文广。

这三个人,都是北宋著名的将领,他们带领的杨家将,都是当时最英勇无敌的部队。

不过他们先后为北宋抵御的敌人,随着北宋矛盾的不断转移,也是为之转移的。

杨业就是杨家将的创始人,一开始他是为北汉效力。

北汉被北宋灭了之后,杨业就成了北宋的大将,开始为北宋抵御北方强大的契丹。

在这期间,杨业带领的杨家将,和契丹打的最声名赫赫的战役,就是雁门关大战。

在这一战,杨业带领的杨家将,曾用八千人马重挫契丹十万骑兵。

这一战对契丹造成的威慑力,还是很大的。以至于以后数年,契丹的铁骑,都不敢踏入杨家将所管辖的地盘。

不过契丹和北宋始终是敌对的矛盾。

宋太宗赵光义一直想要统一全国,拿下燕云十六州来。

因此,战争就在所难免了。

在这期间,杨业两次跟着宋太宗亲征契丹,还救过宋太宗的命。

在杨业最后一次为大宋打契丹的时候,因为主将潘美的临阵退缩,杨业被契丹人所包围,直到战到最后只剩一兵一卒为止。

末了杨业被契丹人给俘虏,然后绝食死在了契丹。

杨业去世后,为了感念他对国家做出的贡献。

宋太宗命令杨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六郎),继续为大宋抵御契丹。

在这期间杨延昭也和契丹打过几次大仗,杨家将英勇无敌的事迹,再次广为世人流传。不过随着宋真宗签订的《澶渊之盟》开始,北宋和契丹就没有了战事。

这时候杨延昭,也就不需要和契丹打仗了。

到了杨家将的第三代传人杨文广的时候,北宋的主要敌人就是西夏了。

杨文广开始带领杨家将,跟随名将狄青和西夏作战,杨文广也是战功赫赫,受到了北宋皇帝的褒奖。

但是,杨文广之后,再也没有杨家将的消息了。

所以,北宋亡国的时候,也没有听说过杨家将救国的消息了。

不过,北宋灭亡之后,杨家将所在的雁门关一代,都落入到了女真人的手里,成为了女真金国人的地盘。

那时候的杨家将,开始大批量的迁移到了南方,在没有沦陷的地区开始繁衍生息起来了。

所以说如今的杨家将应该是遍布全国各地的了。


汉史趣闻


杨家将肯定是有后代的,而且遍布全国。不信的话,作者在此发布召集令,欢迎全国各地的杨家将后人留下您的家族渊源,让我们看看全国到底有多少杨家将后人?


历史上的杨家将

杨家将的故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忠君报国的赤胆忠心令人景仰,他们抗击外侮的英勇事迹万古流芳,尽管历史上真正的杨家将事迹和演义中的杨家将故事有很大差别,但他们的爱国精神是共通的。

历史上的杨家将有三代,简略事迹如下。

第一代杨家将杨业,即演义中的杨令公,他是宋初名将,因抗击契丹英勇善战,得名“杨无敌”,最后被契丹俘获,绝食三日而死,壮烈殉国。杨业的事迹和演义差别不大,他的妻子折(音she)氏是陕西府谷一带豪门之女,即演义中的佘太君佘赛花,不过真正的佘赛花不像演义中那么强悍,也没有什么杨门女将。

第二代杨家将杨延昭,即演义中的杨六郎,但在历史上他是杨业的长子,“六郎”是契丹人送给他的绰号,因为契丹人崇拜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星,认为是自己的克星,所以称呼骁勇善战的杨延昭为“杨六郎”。

第三代杨家将杨文广,历史上是杨延昭的儿子,但演义中却说他是杨延昭的孙子、杨宗保的儿子,实际上历史中并没有杨宗保这个人,也没有这一辈人。

杨家将后人何在

杨家将的成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宋朝前期战争比较频繁,辽、西夏都是北宋的劲敌,双方大仗小仗打了无数次,但自从宋真宗澶渊之盟与辽国和平,宋仁宗与西夏议和,北宋就马放南山,无仗可打了,杨家将逐渐失去表演的舞台,后人销声匿迹,不见记载。

但杨家将的后人肯定是有的,因为历史上的杨业确实有七个儿子,除杨延玉战死外,其他几个儿子都顺利长大成人,并未战死沙场,所以杨家将后裔应该是枝繁叶茂的。

北宋末年发生靖康之耻,金国占领北方,宋室南迁,大量士人百姓迁往南方,杨家将后人也随之南迁,大体有两条迁移路线。

一条是经河南、湖北、湖南,进入四川、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地,一条是经河南、安徽、进入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地,真的是开枝散叶,遍布全国了。

据新闻报道,一位住在四川梓潼的杨开华老人就自称是杨家将第37代传人,精通三十六路杨家枪法,但现在的子孙宁愿出去打工,也不学习杨家枪法,精妙绝伦的杨家枪法即将后继无人,让他十分苦恼。

当然,杨家将战斗过的山西、河北等地也有杨家将后裔,比如杨业长期抗战的前线——山西代县有一个叫鹿蹄涧的村子,就建有杨家将祠堂,这个村子90%以上的人都姓杨,据说就是正宗的杨家将后人。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