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米芾的书法当为王羲之与王献之之后的第三位吗?为什么?

书法影响力


米芾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书法家,学习他的行书有将近4年的时间了,他的书法能不能排在第三位,仅次于王羲之和王羲之呢?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1、单从技法上来看,我觉的米芾的技法是无可挑剔的,他对于笔法的运用可以说达到了极致,他自己也说自己的用笔可以“八面出锋”。单单从行书技法上来讲,冲刺前三还是有希望的,但问题在于他缺少一幅和人生相契合的书法作品,在格调上输给了同时代的苏东坡和唐代的颜真卿。

米芾《值雨帖》

2、我们知道天下三大行书,排在第一的王羲之《兰亭序》、第二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第三就是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这三幅作品都是和作者的人生高度吻合的,其中《祭侄文稿》和《黄州寒食帖》还是以悲惨的人生为背景的,好的艺术作品,除了技法的高超,都需要和人生相联系,需要以悲惨的人生为代价,比如我们熟知的梵高也是这样。

米芾手札

而米芾技法水平到了,唯独缺少这样的一幅书法作品。

3、相对于颜真卿的书法,米芾的书法又少了一点正大的气象,这样说可能会得罪一些米芾的粉丝,这是相对而言的,颜真卿确实能够独辟蹊径,融入篆书、隶书笔法,同时和人生高度融合,才写出了天下第二行书。

米芾手札


总之,米芾在技法上是有实力冲刺第三的,实力允许,却惟独少了那么一点运气。

你觉得呢?欢迎讨论。


不二斋


米芾的书当是王羲之,王献之之后的第三人吗?

各花入各眼,何必问来人。宋代的书法,在历史上评价并不算高。前面有魏晋唐一大帮大宗师级的巨匠,后面的赵孟頫,董其昌都不把宋人的书法当回事。虽然米芾很优秀,要排到第三,楷书唐代的欧虞褚薛颜柳等人,都争不上老三的位置。为什么?在二王的前面,还有楷祖钟繇坐着头把交椅呢!



草书不是米芾的强项。前三名张芝,张旭,怀素,无人撼动。也没有他的份。米芾最强的书体是行草书。行草书在古代是最便捷而又易识别的书体,大家的书信往来,大多使用这种书体。和其它人一比,他又不占优势。


明代书法理论家项穆评价米芾“气势超动,是其长。猛放骄淫,是其短。”这个评价,切中要害。米芾的书法,就是过于放纵。他自己对自己书法的评价是“刷字”。米芾的字,初学者切不可学。因其行笔飘忽不定,学者不明就里,取舍不明,把他的缺点学去了,而他优秀的地方反而没学到。


子衿书法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简称“二王”。米芾远远排不到第三,理由如下:

一、综合历史排名:汉魏东晋的“钟张羲献”,到“欧颜柳赵”,后面才是“苏黄米蔡”,“二王”后面,米芾前面有六座大山,连元代的赵孟頫都排在了宋四家的前面。

二、同代大家评价。同时代的大家黄庭坚对其评价。由于米芾过于不羁,一味好“势”,即使小楷如《向太后挽词》也跃跃欲试。这“势”固是优点,但同时又成了他的缺陷。“终随一偏之失”,褒贬分明者如黄庭坚者应该是比较客观的、公道的。他评其书法,“但能行书,正草殊不工”,正楷的确不甚工整,草书也写得平平。

从上描述来看,米芾只擅长行书,楷书草书不行。综合能力不行,相当于是个偏科生。

三、单科行书历史排名。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兰亭序》,第二行书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第三行书是苏东坡的《寒食帖》。米芾的行书《蜀素帖》虽然有名,单科成绩不错,但也未排到单科前三名。

四、元朝有高手。宋朝后面的元朝,出现了一位大家赵孟頫。他的楷行草三体都精通,深得王羲之的真传,如果不是他的政治名声不好,他的书法综合成就可居王羲之后的第二位。

尽管如此,他的排名也远超偏科生米芾。

   五、综合实力PK“。欧颜柳赵”书法综合全能,连同时代苏东坡和黄庭坚都排在他的前面,这是历史定论。

综上所述。偏科生米芾差‘‘二王’几座大山。


写字秀


米芾的书法因“刷字”显得另类,新颖有趣,但归于欹险,缺少中和之美。其书法因独树一帜而占中国书法史一席之地,但假如和二王排列,显然不然苏东坡,苏东坡的书法虽然有什么纸压蛤蟆之讥,但因其心路历程和文学的修为,其书法的艺术性和情感内涵的丰富性要比米芾优越的多。实际上,给历史上的的书法家排名次,实属无聊之举,那些大书法家都是各有千秋各有专善的,都有我们可取之处,厚此薄彼,不利于广采博取。米芾的书法和苏东坡的书法都不要作为初学入门。学习书法当以欧颜柳赵为入门途径,然后上溯钟王,下师历代百家,加以勤学苦练,善思善悟,自能有所成就。在说米芾的书法,历史早有公论,是可以取法的大家,有是取法乎上的“上”之内的书法家,要想学,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如曹宝麟就是学米的佼佼者。











翰墨书道


此处纯就魏晋笔法而言,在行书领域,米芾或可谓“二王”后第三位。

因为唐代虽为书法史上不可逾越的巅峰,其群星璀璨,各种书体都达到了最佳状态,但是在行书领域却略显薄弱。颜真卿当为二王后行书届的扛鼎之人,但是他却打破“二王”妍美瘦劲的笔法,行以丰腴粗犷的笔风,在“二王”体系外另开一派,实为天才。所以说颜真卿重在打破而不是继承魏晋笔法。

五代虽有杨凝式一大家在书法衰败的时候力挽狂澜,但是其真迹存世甚少,世人难以窥其书法全貌。

苏轼的书法信奉“无意于佳乃佳”,信笔为体,天真浪漫,多自然少做作。苏轼也是重在打破而不是继承魏晋笔法。

反观米芾,自称“集古字”,对魏晋笔法极力推崇,也深入实践。苏轼评其书法:“风墙阵马,沉着痛快。”其书法“八面出锋”,深得晋人笔法神韵。所以说纯就魏晋笔法而言,米芾或可谓“二王”后第三位。


写字那些事儿


我认为不足第三位。个人认为米元章书法在奇姿和妙趣。代表作《蜀素帖》,奇正相生,提按分明,八面生峰。流利而不轻佻,稳重而不呆板。肥不没骨,瘦不漏筋。这是大众审美,灵彩动人。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过分求奇不免有做作之嫌,各个字奇态各异,难以通篇取势。而且奇姿趣味多而显媚态,妖气。故虽然说蜀素帖在书法史上熠熠生辉,但从矛盾的双方面来考究,亦有不足之处。此处仅个人观点,无不敬之意。

由此可见排第三不足以服众。

再看米芾前面的几座大山。

颜真卿承前启后,开辟书法新天地。他的书法有顶天立地之感,雄伟宽博,如《颜勤礼碑》,《多宝塔碑》等。他的的《祭侄文稿》在书法史上震古烁今,书法沉郁顿挫,将悲痛的心情发挥的淋漓尽致,率意而真。有除了王羲之书法的兰亭序之外的天下第二行书的美誉。所以这座大山不可逾越。

大文豪大书法家苏轼亦不可逾越。从苏轼的诗词功夫看出其豪放,家国天下的气魄。之外功夫,修为不可望其项背。而且一生经历坎坷,跌宕起伏,可谓一代传奇。他的书法忌奇技淫巧,重视天然之美,自然而成。《黄州寒食帖》为其代表颠覆之作。通篇可以看出被贬的惆怅之心情,气势磅礴,而无草率之笔,是为天下第三行书,故亦不可超也。

仅此个人观点,方家指正。


田间一壶茶


难!在二王之后还有颜真卿这座大山。因为颜真卿是王羲之之后又一个书法集大成者,其楷书之精彩,可以说是千古无二,多宝塔,勤礼碑还有自书告身帖,三个帖三种风格,尤其是其自书告身帖,把楷书写出了行书的动感,浑厚,遒劲,舒展。虽说大家都说勤礼碑是颜体楷书的最佳,但我认为应该是自书告身帖第一。颜真卿的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足以说明颜体行书的高度,我不多说了。其草书至今未有墨迹留世,但从其行草的风格可以推断即使不是在古今书法家中最好的,也不会排出十名。米芾的行书也是我的最爱!虽说天下第二是颜真卿,但真正以行书技法论,窃以为米芾为上。米芾在行书上可以说不下于颜真卿,但综合而论,还是不如颜真卿。


一笑貫长天


米芾是宋四家之一。苏轼很赞赏他;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马阵,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米芾书,一方面沉着,一方面痛快,这本是一对不好处理的矛盾,但他处理得极好。在世时即有时名,其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其书法以行书为最好,小楷也佳。值得推崇的是,他的书法成就,是以艰苦努力达到的。一日不书,便觉思涩。他儿子说他大年初一也在写字。仕途失意,他用写字来补。其性格也怪癖,一身毛病,人称之为米颠。他死得早了点,五十八岁卒头疡之病。若活到文征明的八九十岁,可以给后世留下更多墨宝!至于提问所说,米排二王之后第三,不知这是谁排的。颜真卿,赵孟頫等呢。不知这排名第三的依据是什么?其实排不排名的,书法爱好者照着自己喜欢的书法家学,好好写字就行。


四端书法


米芾是宋四家之一,书法精通五体,行书尤佳。他是“二王"的学生和粉丝,从二王书中汲取了很多营养,书中二王的影子很多。其书作八面出锋,纵横捭阖,使转自如,遒媚酒脱。蜀素贴被誉为十大行书之一。但我不赞成哪家第一第二第三的排序,应是各有传承,各有特色,均为影响深远的书法大家。


赵新法书法艺术


米芾不能称第三,仅算是苏黄米蔡的佼佼者之一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