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那些兵制,包括府兵制、募兵制?

苏纪龙侃历史


兵制,是一项重要的制度。主要包括兵农合一制、全民皆兵制、征兵制、军户制、团结兵制、民兵制、募兵制、卫所制、八旗绿营制等。

这种制度的产生与中国独特的社会情况密切相关,军队的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准,当然这是古代了,现在我们强调的是科技兴军。

但是农业社会的性质,底下的生产力,注定了养兵一直是一个痛苦的事。

早期兵制

西周时期,这时候是兵农合一制,寓兵于农。所谓寓兵于农,就是以农器为兵器。这时候的兵器是铜做的,农器也是铜做的。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才发给,即所谓授甲、授兵。

兵还不能作为一个职业出现,还没有脱离生产,没有系统化训练军队战斗力始终有限。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征伐作乱,战争的规模扩大,兵制也发生了变化。这时候全民皆兵。战国七雄,秦灭六国,召集全国十六岁以上男子,可谓是,孤独一掷了,全国甲士百万,而其他五国军队人数也在30-50万之间。中国历史上的全民皆兵,恐怕也只有这个时候了。

大一统时期的兵制

征兵制,这个是广泛存在于各个时期的,只是 各个朝代征兵的标准不同,秦赵长平之战,秦王亲自到河内郡征发所有成年男子上前线。

汉代,中央政府基本建立了普及义务兵役制度,但复员制度还不健全,所以有了汉乐府中所说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现象,没有服役期限,有人从军就是一辈子。


三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征兵的数量更大,如曹操曾一次“收青州黄巾百万,择其精壮三十万号为青州兵”,吴国还迫使山越出山为兵,见于史书的就有十几万。

军户制

古代户籍制度非常严苛,四民分业,户籍也是分开管理。所谓军户制,就是把军籍与民籍分开,列入军户籍的人家世世代代要出人当兵,而民户则只纳租调,不用服兵役。中国历史上采用这一制度的大体上是南北朝、隋、唐、明。军户制著名的是明代。

这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军队战斗力的低下。

虽然便于管理,但是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缺点:1.容易废弛,国家一旦长年没有战事,军户就会因为军官奴役、掠夺军户妻女、征派徭役而逃亡,久而久之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不能战。明代中期以后卫所兵不能战,不得不大量募兵,著名的抗倭军队“戚家军”就是募兵。

另一个就是,军事贵族势力抬头,南朝宋齐梁陈都是军事政变,李渊祖上也是军事发家,设置节度使酿成“安史之乱”,最后导致五代割据,军户袭府兵养出了一批难治的骄兵悍将。

募兵制

募兵制也就是雇拥兵役制度,我国历史上实行募兵制最典型的例子是北宋、南宋以及元、清。

最著名的就是宋,弱宋养兵百万。宋代募兵制最大的目的是防止军事割据,使兵无常将,将无常兵,兵将分离。而且为了防止人民反抗,在发生灾荒的地方,把灾民募为兵。常常应征的都是泼皮无赖,没有纪律性,战斗力可以想象。可以说是军备最为废弛的朝代。

八旗绿营制

清代的兵制前期中期以八旗和绿营为主。清朝驻防的旗兵,和汉人分城而居。汉兵,谓之绿旗,亦称绿营。后期组织地方团练,大量私军出现,湘军,淮军,军阀的前身。

清前期用兵,外征以八旗为主,对内以绿营为主,八旗入关之前有强悍的战斗力,入关之后逐渐颓废。三藩之乱时,八旗兵已不足用了。而到太平天国时期,绿营兵也已不堪使用。太平天国之后,清军主力以湘军、淮军为主,袁世凯训练新军,后演变为军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