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名噪一時的“鎮嵩軍”是如何走向瓦解的?

阿甘4964


“鎮嵩軍”在民國時期確實很有字號,著名的混世魔王孫殿英就是該部出身,它的基本力量並沒有瓦解。“創始人”劉氏兄弟在民國政治舞臺上很會左右逢源,經過多次投靠後已成為國民黨的一支半嫡系部隊,最後被人民解放軍陳賡將軍的部隊所消滅,時間是1947年11月,番號已經是非常“正規”的整編第15師,這一支早年由豫西“刀客”組成的軍閥武裝才算徹底消亡。

(劉茂恩)

所謂刀客,就是關中和豫西地區特有的江湖組織,成員人手一把“關山刀子”,清廷稱其為“刀匪”,基本就是亦俠亦匪的地方武裝。而“鎮嵩軍”名號中的兩個字各有含義,“鎮”字代表民國初期的河南都督張鎮芳(後亦指劉鎮華),“嵩”字表示部隊分佈在以嵩山為中心的河南西部各縣,且嵩縣為其根據地,早期官兵當中嵩縣籍居多,故1912年正式命名鎮嵩軍。它起源於辛亥革命時期各路群雄並起的年代,是由豫西綠林豪強組織起來的義軍。

鎮嵩軍原屬反清的陝軍序列,袁世凱上臺後裁撤各省地方武裝,河南都督張鎮芳因豫西地區社會動盪匪患不寧,經與陝西軍政府協商,將該部召回豫西,分駐陝州、汝州等二十二個縣維持社會治安。原頭領王天縱被袁世凱調往北京任京畿稽查長,同時任命原參議官劉鎮華為鎮嵩軍協統、豫西觀察使、豫西剿匪總司令等職,這時的鎮嵩軍是個旅級單位,下轄三標(團)一營。



(劉鎮華)

劉鎮華1908年便加入了同盟會,是鎮嵩軍的實際發起人之一,而且此人乃文人出身很有些政治眼光,絕非傳說中的土匪梟雄。他掌握這支軍隊之後進行了鐵腕改造,去除了“土匪”標籤,曾先後投靠孫中山、袁世凱、段祺瑞、吳佩孚、馮玉祥、閻錫山等民國大佬,最後見風使舵歸附了蔣介石,矗立民國亂世20年不倒,絕對是個人物。

劉鎮華擅於觀察形勢,率領鎮嵩軍縱橫豫陝兩省,勢力最大時超過10萬人,成為北方及中原地區為數不多的大型軍閥,1926年劉鎮華試圖主陝,率7萬多鎮嵩軍圍困西安,這才有李虎臣和楊虎城1萬人馬"二虎守長安"的故事,圍城長達8個月不得進,最終被馮玉祥國民軍的援陝軍擊敗。

(豫西刀客)

劉鎮華眼見打不過馮玉祥且部隊折損嚴重,乾脆投降了馮玉祥,被委任為第八方面軍總指揮,轄劉茂恩(劉鎮華五弟)和萬選才兩個軍,但有幾個部將不願投馮,分別投靠了張作霖和張宗昌,孫殿英就是這會脫離鎮嵩軍的,成立15年的鎮嵩軍首次出現內訌解體,造成部隊實力大為削弱。國民黨二次北伐完成後,鎮嵩軍老底子被閻錫山改編為第十一路軍,原來的兩個軍壓縮為兩個師。

鎮嵩軍盤踞的河南地區在蔣馮戰爭、中原大戰期間都是主要交戰區,因此劉鎮華的部隊多受衝擊,但此人判明馮閻絕非蔣之對手,在軍閥混戰中保持了中立,並終於在1930年正式投靠蔣介石,鎮嵩軍更改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15軍。不久又搭上了蔣身邊的頭號智囊楊永泰,被其保舉為安徽省主席,軍長一職由弟劉茂恩接手,這就算徹底被招安為正規軍了。

(楊虎城)

1936年10月楊永泰被刺身亡,劉鎮華聞迅驚嚇過度精神錯亂(心理素質也忒差了),次年被免去省主席之職,從此脫離政治舞臺,劉茂恩全盤繼承了他的衣缽。抗戰爆發後,劉茂恩率部參加過太原會戰、1939年冬季攻勢、中條山會戰、豫中會戰等戰役,應該講,作為曾經的一支軍閥甚至土匪武裝,劉茂恩的抗日立場還是非常堅決的,中條山會戰時他是衛立煌麾下的第14集團軍總司令。

1944年在豫湘桂會戰中,接手第15軍軍長職務的武庭麟率部堅守洛陽,拒絕日軍誘降,苦戰經日,斃傷日軍8000餘,全軍最後突圍者不足2000,很是勇敢。武庭麟這個傢伙從鎮嵩軍的營長做起逐漸成為劉茂恩的心腹,心狠手辣並且貪財好利。



(楊永泰)

日軍侵佔洛陽後,平日受武家欺凌的村民將其老家花園圍牆多處拆除,武庭麟聞迅後大怒:“我要拿他們的骨頭把牆砌起來”,果然日本投降後,那些參與拆牆的人無一倖免,盡顯地方武裝的複雜性和多面性。

抗戰勝利後,第15軍被改編為整編第15師,駐於新鄉等地,1947年8月中原野戰軍的陳謝兵團南渡黃河挺進豫西,作為“河南省主席”劉茂恩的看家部隊,整編15師在武庭麟率領下參與圍追堵截。當年11月4日,整15師在伏牛山東麓的郟縣地區被解放軍全殲,武庭麟被中野名將周希漢生俘,自此,橫行河南三十多年的“鎮嵩軍”徹底告別歷史舞臺。

(影視劇中的鎮嵩軍形象)


度度狼gg


很多人都是通過電視連續劇《白鹿原》裡面知道“鎮嵩軍”這支部隊的。

作為活躍在民國舞臺上的一支地方武裝,它確實沒有蔣介石、李宗仁、閻錫山等人的部隊出名,但它也曾在歷史上留下過足跡。

民國成立那會,對原有的地方武裝進行了整編。其中包括陝軍首領張鈁領導的部隊。張鈁想保全一些部隊,就上報國民政府,將手下一部分主要由河南籍士兵組成的部隊改編成一支新的部隊,因為這支新成立的隊伍主要是在河南嵩山一帶活動,又加上當時河南督軍叫張鎮芳,就兩下一綜合起了個響亮的名字——“鎮嵩軍”。

鎮嵩軍劇照:


鎮嵩軍的統領叫劉鎮華,本來這個軍長不是他的,他是耍了點手段,才得以被委任的。 鎮嵩軍成立之初,下轄三個團(標)和一個營,總兵力有3000多人,主要駐紮在以洛陽為中心的豫西地區。

1925年,劉鎮華投靠了吳佩孚和閻錫山,並利用吳和閻撥給他的裝備,招兵買馬,隊伍不斷壯大。特別是1926年打敗了國民軍第二軍,聲威大震,部隊迅速發展到十萬人馬。

《白鹿原》中對再現了鎮嵩軍圍攻西安的歷史場面,劉鎮華和鎮嵩軍圍困西安整整8個月,後來馮玉祥援軍到來,才將劉鎮華趕跑。


這次戰鬥過後,劉鎮華感覺馮玉祥勢力挺大,有人有槍,能罩得住,不久就又投靠了馮玉祥的西北軍。老馮委任他為第八方面軍總指揮。

他手下也有不願意投馮的,包括“東陵大盜”孫殿英分別投靠了張作霖和張宗昌。中原大戰前,鎮嵩軍馮玉祥和閻錫山改編為第十一路軍,在中原大戰,馮、閻被老蔣打敗後,劉鎮華又投靠了老蔣。

劉鎮華劇照:

劉鎮華屢次改換門庭,和他的出身是分不開的。他原是清末秀才,酷愛習武,光緒末年加入王天縱的“刀客”組織,在陝、豫一帶活動。

那時候的鎮嵩軍,軍紀松馳,部隊燒殺搶掠,和土匪沒什麼區別,也屢遭排擠和白眼。為了改變這一切,劉鎮華整肅軍紀,將豫西一帶的土匪剿平,也因此受到了河南督軍張鎮芳的賞識。

土匪做派:

劉鎮華牆頭草的本性,在民國剛成立時就已經顯露無遺。他起初參加反袁陣營,後來見袁世凱勢大,就投靠袁世凱;袁世凱倒臺後,又投靠了段琪瑞,與陝西軍閥陳樹藩勾結起來,當上了陝西省長。

皖系倒臺後,又背叛陳樹藩,投靠吳佩孚,任陝西督軍。 劉鎮華在陝西強迫農民種植鴉片,對百姓橫徵暴斂,縱兵殃民,陝西人民在他的治下痛苦不堪,人民發動了聲勢浩大的驅劉運動。

但劉鎮華有鎮嵩軍在手,瘋狂鎮壓,保住了自己的位置。 中原大戰時,劉鎮華擁兵觀望,後來見老蔣穩操勝劵,便投入老蔣的懷抱,幾經努力,坐上了安徽省主席的寶座。

也許是惡有惡報,當安徽省主席才一年,劉鎮華突然精神失常,從此消失在政治舞臺。 劉鎮華瘋了,鎮嵩軍還在。

鎮嵩軍後來被改編成國民革命軍第十五軍,由劉鎮華的弟弟劉茂恩統領,參加過抗日,還和八路軍並肩做戰過。這一點還是要肯定的。

參加抗日:

1944年4月在“豫湘桂戰役”中,奉命守衛洛陽的15軍同日宮進行了決死的抵抗。他們死守洛陽14天,15軍幾乎被打殘,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鎮嵩”兩個字的真正含義。

解放戰爭時期,整編後的15軍被人民解放軍消滅,從此消失在歷史舞臺。

參考簡又文的《馮玉祥傳》


剛日讀史


鎮嵩軍本是臭名昭著“烏合之眾”,後來為了民族大義,獻身抗戰!抗戰時期,其和日軍從山西打到河南。最後,為了守住洛陽,全軍僅存十分之一!

鎮嵩軍的“出身”不好,算是一支流氓武裝。

武昌起義後,河南人王天縱在嵩縣組織武裝反清,攻打洛陽。戰敗後,王天縱到陝西和張鈁匯合,組建了“秦隴豫東征軍”。清帝退位後,袁世凱為了縮減軍費開支,令全國縮減軍隊。

“秦隴豫東征軍”的首領張鈁便呈請民國政府,把陝軍中的原以王天縱為首的河南綠林義軍改編為“鎮嵩軍”。之所以叫“鎮嵩軍”,是因為當時河南都督是張鎮芳,而軍隊又分佈在嵩山的幾個縣附近。

而此時,王天縱升職去了北京,張鈁就推薦德高望重的石言當鎮嵩軍統領。劉鎮華利用石言謙虛,推辭不就的機會,自己當了鎮嵩軍統領。因為劉鎮華的名字也有一個“鎮”,所以,也有人說“鎮嵩軍”的“鎮”取自於劉鎮華的名字。

鎮嵩軍靠吸納流氓武裝壯大起來。

鎮嵩軍建立之初,只有3000餘人。1925年,劉鎮華利用閻錫山和吳佩孚的關係,被任命為“討賊聯軍陝甘總司令”,開始擴編軍隊。其吸納的主要是鎮嵩軍舊部、土匪、紅槍會、大刀會等烏合之眾。

之後,劉鎮華率部打敗了逃到河南的國民第二軍軍長嶽維峻,陝西軍務督辦李雲龍和國民第二軍第三師師長田玉潔等仨人。經此一戰,劉鎮華名鎮一時,號稱擁兵十萬!此時,劉鎮華膨脹了,竟然率軍攻打西安,將西安圍困了8個月。

在《白鹿原》中,也有講這個事。到滋水縣白鹿原徵糧的,就是鎮嵩軍。幸好,西安有李虎臣、楊虎城"二虎守長安",又有馮玉祥援軍救援,鎮嵩軍大敗而回。劉鎮華本人,也是先投馮玉祥,又投蔣介石。

就是這樣的烏合之眾,抗戰八年,有7年在前線抗日!

鎮嵩軍被馮玉祥打敗後,被收編為西北軍(第二集團軍)第八方面軍。馮玉祥敗給蔣介石後,又被編成第11路軍,後改為15軍。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15軍調往前行,先後參加了太原會戰、中條山會戰、豫中會戰、豫西鄂北戰役等。最終,到1944年4月,“鎮嵩軍”在洛陽保衛戰中,打了成軍之後的“最後一戰”!

此時,15軍軍長是武庭麟(洛陽伊川人),副軍長姚北辰,都是跟隨劉鎮華征戰多年的鎮嵩軍舊部。而且,15軍下轄的64師師長劉獻捷,還是劉鎮華的兒子。

1944年5月7日,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和副司令長官湯恩伯先後棄官逃跑了。只留下15軍的兩個師:64和65師,以及94師(川軍)防守洛陽。94師有8000餘人,15軍參戰官兵15980人,共計約2.4萬人。

湯恩伯說"反正我是守不了,誰能守誰來守。"

5月10日下午,蔣介石又下令:

"若15軍固守洛陽十至十五天,即督促外圍大軍增援洛陽。"

1944年5月11日,日軍從東西南三面包圍了洛陽城,洛陽保衛戰全面展開。當時,防守洛陽需要12個團,而這三個師才7個團,兵力不足。但是,15軍多是豫西人,為了保衛家園,大家群情激昂,鬥志旺盛。日軍方面,也沒把洛陽雜牌守軍放在眼裡,畢竟,幾十萬國軍嫡系都被他們打崩潰了。

5月13日,日軍讓主力追擊國軍逃兵,只派了戰車第三師團進攻洛陽。結果,被我軍打退。

5月14日,日軍調來第63師團,在坦克、飛機、大炮配合下,再次進攻洛陽。5月22日,再經過多次白刃格鬥後,15軍主力退到城內,和94師一起全力守衛城廂。

5月23 日拂曉,日軍12軍司令司令官內山英太郎被洛陽守軍的頑強精神折服,開始勸降:

“皇軍自入中國以來,所向無敵,攻城沒有超過一週而不下者,今將軍及其將士堅守洛陽,十日有餘,盡到了守土之責,......而今洛陽外圍百里內已無中國軍隊,援軍無望,坐以待斃,實屬不智......為防止洛陽古蹟毀於戰火,切望守軍停止作無益之抵抗......"

洛陽守軍拒絕投降。

5月24日13時,日軍在炮兵、戰車和航空兵配合下,分六路發動總攻。僅日本炮兵,半天就打出8000發炮彈。洛陽守軍與日軍逐街逐巷進行爭奪,經過一日激戰,斃傷敵人8000餘名,15軍官兵也傷亡3000餘人。

5月24日22時許,由於無力再戰,15軍軍長武廷麟召集各師長分路突圍。在突圍的時候,我軍還搗毀了日軍後勤兵站。最終,共計有2400人突圍成功。

15軍和川軍94師在沒有重武器支援下,以血肉之軀堅守洛陽14天!其英雄事蹟,值得後人敬仰!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民國名噪一時的鎮嵩軍是什麼鬼?

相信很多人可能並不瞭解當年名噪一時的鎮嵩軍,在前一段時間大火的《白鹿原》中,出現的土匪軍閥就是鎮嵩軍,民國軍閥雖多,作惡多端如鎮嵩軍這樣的軍閥勢力,還真就少見。

鎮嵩軍的前身是清末民軍,脫胎於豫西刀客,是一個有著綠林性質的軍閥組織,武昌起義爆發後,王天縱率領這支綠林軍參加反清起義,在反清運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清朝被推翻後,袁世凱擔任大總統在全國範圍內進行裁軍,大家都知道這支部隊原來是幹什麼的,一旦被撤銷編號就會重回山林,落草為寇,為禍地方,紛紛請求袁世凱保留這支軍隊。

袁世凱本身就是河南人,對這支部隊也有所瞭解,因此,同意改編,因此才有了鎮嵩軍。

關於鎮嵩軍名字的由來,還有一些說法,畢竟這個名字還是很獨特的,“嵩”字很好理解了,河南西部以嵩山最為出名,而這個鎮的說法就多一點了,一種說法是,根據當時河南都督張鎮芳起名的,還有一種說法是根據鎮嵩軍領袖劉鎮華的名而來。

縱橫文化比較淺,以前一直以為是為了震懾嵩山。。。

總之,鎮嵩軍最後保留了下來,後來又因為在鎮壓白朗叛亂中立下了很多功勞,最後成為河南境內一支有一定實力的地方軍閥。

1918年劉鎮華率領鎮嵩軍進入陝西,正式成為主政陝西的大軍閥,在主政陝西的八年裡,劉鎮華的鎮嵩軍實行了殘暴的統治,陝西人也開始了對其的驅逐運動,直到1926年北伐期間,馮玉祥率領軍隊打敗了鎮嵩軍,鎮嵩軍才徹底被趕出陝西。

但是要說鎮嵩軍是如何瓦解的,還得細細說來。

地域性質、封建家長式的作風使得鎮嵩軍固步自封

為什麼說鎮嵩軍不出名呢?還是這個名字的問題,前面說到了這個名字的由來,卻並未知道這支部隊的性質,在民國時期,大部分軍隊是中央軍,或者是軍閥性質的省軍,然而,鎮嵩軍卻都不是,他是一種遊離性質的地方軍隊。

因此,鎮嵩軍是一支地域性色彩特別大的軍隊,其軍隊骨幹大部分來自河南西部,以地域觀念抱團取暖一直是我國近代重要的軍事發展形勢,早在晚清的湘軍、淮軍時期就以地緣建立政治關係。

在民國時期閻錫山的隊伍也是以五臺山人最受信任,但是鎮嵩軍更要狹隘,只有河南西部的人才能夠成為高級將領,後續加入的外省人,不論再有能力,都得不到重用。

而鎮嵩軍又在陝西發展,不免有巨大的衝突,地域觀念的狹義直接導致了鎮嵩軍高層的血緣性。

任人唯親的現象普遍存在,比如劉鎮華的弟弟全部在鎮嵩軍中擔任高級將領,除此之外,像一些高級將領甚至出現兄死弟繼的傳統,這種古代的封建家長性作風,一定程度上凝聚了部隊的戰鬥力,維護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但是卻導致軍隊高層逐漸弱智化,有能耐的人往往會有異心。

鎮嵩軍將領大多土匪出身,接受教育少、文化素質低

民國時期地方軍閥比較強的省份,都是以講武堂為基礎,培養了一大批的軍事人才,比如山西閻錫山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雲南、四川都有講武堂,廣西有速成學堂,李宗仁正是畢業於此,正是在這些軍事人才的領導下,才使得這些軍閥在混戰中獨佔鰲頭。

可以說,軍事長官的素質決定了軍隊的戰鬥力,現代化軍隊脫離不了軍事教育。

前面已經說到鎮嵩軍因為脫胎於綠林土匪,所以很少接受教育,因此整體文化素質低,這是鎮嵩軍的短板所在,然而鎮嵩軍又是一個極具排他性的地方私軍,並不能吸收外來的軍事人才。

為了改變這種武人掌權的局面,鎮嵩軍採取和湘、淮軍時代的統軍方式,儘管將領文化素質低,但是可以招募一些有文化的師爺來幫助他們。

這雖然一度提升了鎮嵩軍將領的文化水平,但是無論是鎮嵩軍的這些土匪元老,還是師爺都無法適應現代化戰爭的軍事需求,部隊平時缺乏鍛鍊,武器也較為落後。

劉鎮華投靠吳佩孚後,吳佩孚派遣了大量的軍校畢業生,這才使使得鎮嵩軍的實力有所增加。

儘管鎮嵩軍人數曾經一度高達十萬之眾,但是大部分軍隊都是按照以前的發展模式發展起來,其中抓壯丁,收編土匪是最主要的方式,兵源的質量得不到保證是鎮嵩軍發展的瓶頸。

最終的失敗,也很大一定程度上源於軍紀敗壞有關,在被馮玉祥收編後,鎮嵩軍逐漸轉型為正規軍,然而原來的鎮嵩軍也算是土崩瓦解了。


史論縱橫


鎮嵩軍本來就是由地方和土匪武裝組成的雜牌軍閥,政治上又是隨風倒的牆頭草,在軍閥混戰裡被瓦解再正常不過了。

鎮嵩軍也算是歷史悠久的地方軍閥了,辛亥革命時陝西同盟會在陝西發動起義,陝西新軍和綠林武裝響應者不少,張鈁將起義部隊命名為秦隴復漢軍。辛亥革命後秦隴復漢軍裁減,其中以王天縱為首的河南綠林武裝被改編為“鎮嵩軍”,以劉鎮華統領,駐紮豫西。

劉鎮華原本是個秀才,後來參加了同盟會,不過他很會投機,是一個標準的牆頭草,先後投靠過袁世凱、段祺瑞、陝西督軍陳樹藩,直皖大戰以後直系進攻陝西,他又出賣陳樹藩,倒向直系,並積極結交入陝的馮玉祥等人。第一次直奉大戰馮玉祥率軍離開陝西,劉鎮華得以出任陝西督軍。並抱上了吳佩孚的大腿。

劉鎮華

第二次直奉大戰吳佩孚兵敗以後逃回河南,試圖利用劉鎮華等人繼續頑抗。然而劉鎮華髮現吳佩孚失勢後立刻翻臉,派鎮嵩軍第35師師長憨玉琨率軍入河南,逼吳佩孚下野。而國民二軍胡景翼、國民三軍孫嶽兩軍因為奉軍大舉入關,不得不離開河北進入河南發展。憨玉琨在河南大肆收編遊雜武裝,部隊擴充到4萬多人,佔據了豫西,自然不肯讓步。劉鎮華也垂涎河南的地盤,因此親自率鎮嵩軍主力5萬多人支援憨玉琨。1925年2月2雙方爆發戰爭,結果劉鎮華戰敗逃往山西,憨玉琨自殺,柴雲升、張治公率殘部1萬多人逃到山中。鎮嵩軍第一次瓦解

鎮嵩軍以10萬大軍被5萬國民軍擊敗,主要是因為其所部大多由土匪武裝改編,訓練和紀律都嚴重缺乏,所以戰鬥力很差,而且很難統一指揮。不過劉鎮華並沒有死心,在吳佩孚東山再起,率軍和奉系聯合進攻馮玉祥的時候,劉鎮華再次投靠吳佩孚,1926年4月,劉鎮華組織舊部和地方土匪武裝10萬殺回陝西。

陝西此時國民三軍第三師楊虎城部,還有從河南敗退回來的國民二軍李虎臣、衛定一、田玉潔等部,兵力嚴重不足。因此劉鎮華入陝僅10天就包圍了西安,楊虎城、李虎臣、衛定一所部1萬多人死守西安,雙方激戰8個月,這就是民國曆史上有名的西安保衛戰,因為楊虎城、李虎臣名字裡都有一個虎字,所以又叫二虎守西安。

楊虎城

劉鎮華以10萬大軍圍攻西安而不能得手,還是因為他的部隊大多是土匪武裝有關,戰鬥力差,紀律差。而且鎮嵩軍在陝西燒殺劫掠,引起了陝西民眾的反抗,各地民軍主動圍攻鎮嵩軍,有力的增援了城內的守軍。

西安被圍8月,城內糧食匱乏,軍民死者甚多,所以馮玉祥五原誓師以後,立即派軍入陝救援西安。10月中旬孫良誠部進抵咸陽,和鎮嵩軍激戰一月,11月23日終於攻克咸陽,此時劉汝明、孫連仲等部也趕到陝西。於是西北軍於11月26日發起總攻,城內守軍、各地的陝軍、民軍、紅槍會等武裝也紛紛參戰夾擊鎮嵩軍,經過一天激戰,鎮嵩軍全線崩潰,敗逃回河南。

西北軍

西安被圍8月,城內缺糧,軍民死者多達3萬,所以解圍後將西北軍入城的城門改名為玉祥門,表示感謝

經此一敗,鎮嵩軍已經失去了獨立存在的可能,不過劉鎮華本來就是牆頭草,所以此後繼續依附馮玉祥、蔣介石等人,在中原大戰以後所部被改編為15軍,劉鎮華的劉茂恩出任軍長,鎮嵩軍徹底成為歷史。


不沉的經遠


有關民國煊赫一時的鎮嵩軍話題,總能引發歷史愛好者們的口水戰。因為無論是這支軍隊的“成色”、首領及主要將領,大多都是一些很有爭議的人物。鎮嵩軍的首領劉鎮華,曾考取過秀才,1908年加入同盟會後,開始以書生身份從事革命,並且說服嵩縣的一支“刀客”武裝加入反清隊伍。這支部隊也成為其日後發跡的資本。

劉鎮華戎裝照


劉鎮華文人出身,領兵打仗非其所長,但卻頗具政治眼光,善於籠絡人心、投機取巧:1911年帶著“刀客”武裝投入陝西軍政府張鈁部,參與反清戰爭;民國成立後不僅沒有被裁撤,反而被改編為鎮嵩軍駐紮於豫西。


由於鎮嵩軍官兵多為“刀客”出身,為了向時任河南都督張鎮芳表明心跡,劉鎮華等除了在轄區用心剿匪以外,還不惜在全軍範圍內“大義滅親”,誅殺鎮嵩軍“通匪”人員兩千餘人。袁世凱去世後,劉鎮華又先後投靠皖系、直係軍閥及馮玉祥等實力派(並先後背叛),一度被任命為陝西省長、督軍。可以說,劉鎮華在政治上的反覆投機才使得鎮嵩軍逐漸站穩了腳跟,隊伍也從幾千人擴張到鼎盛時期的十萬人。


然而,劉鎮華擴充鎮嵩軍是以收編土匪為主要方式,軍紀敗壞,擾民不斷,為害一方;1925年,劉鎮華被胡景翼的國民二軍擊敗,不得已率殘部逃往山西投靠閻錫山。1926年又糾集人馬殺回陝西,妄圖捲土重來,從而上演了李虎臣、楊虎城"二虎守長安"的慘烈故事,最終,馮玉祥派援軍支援西安,擊潰劉鎮華。由於懼怕被馮徹底消滅,劉鎮華又託人說情,取得馮玉祥的諒解,被馮收編為西北軍第8集團軍。

影視劇中的鎮嵩軍軍官形象


但是,鎮嵩軍的部分將領不願跟隨劉鎮華投馮,而是各選其主、遠走他方,鎮嵩軍就此解體。隨後,在中原大戰中原鎮嵩軍各部再度四分五裂,唯有主力隨劉鎮華投靠蔣介石,被編成第11路軍(後改為15軍),劉鎮華之弟劉茂恩為軍長。在經歷了抗戰、國共內戰之後,“鎮嵩軍”猶如秋風中的落葉一樣,逐漸湮沒在歷史長河中。


參考文獻:

郭潤宇:陝西民國戰爭史 上冊,三秦出版社,1992年5月第一版

蔡少卿:民國時期的土匪,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歷史研習社


民國的軍閥多如牛毛,大家對直軍、皖軍、奉軍、晉綏軍、川軍、湘軍、滇軍等軍閥都比較熟悉,像鎮嵩軍這種影響力不是很大的軍閥瞭解得並不多,今天就介紹一下民國的軍閥之鎮嵩軍。

1912年,河南豫西的地方部隊組成了鎮嵩軍,由劉鎮華出任統領。其兵力最盛時達到十餘萬,1925年胡憨戰爭時,被胡景翼的國民二軍打敗。1926年進軍陝西,在西安被馮玉祥的國民一軍(西北軍)打敗。1927年鎮嵩軍加入馮玉祥的西北軍,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第8方面軍,下轄第23、26、28三個軍。1929年,鎮嵩軍投靠了蔣介石。1930年中原大戰時依附閻錫山反蔣,中原大戰馮玉祥和閻錫山失敗,鎮嵩軍解體,餘部分為幾支。

中原大戰時,劉鎮華之弟劉茂恩率一部鎮嵩軍投靠蔣介石,所部被編成國民革命軍第15軍,劉茂恩任軍長,下轄第64、65兩師。抗戰中,劉茂恩曾出任第14集團軍總司令、第11戰區副司令長官、河南省主席。1947年,該軍在豫西被解放軍殲滅。

1930年,鎮嵩軍一部被討逆軍第20路軍張鈁收編為下轄的第32軍,由宋天才任軍長。中原大戰之後,該軍縮編為第20路軍第75、76師,抗戰勝利後第75師番號被撤銷,第76師由黃埔畢業的劉平擔任師長。

鎮嵩軍的其餘部隊如李萬如、範龍章、趙冠英、王殿閣、李萬林、王凌雲等師長,被蔣介石派往鄂豫皖剿共,結果被紅軍消滅,這部鎮嵩軍不復存在。


歷史軍魂


相信聽過這支名為"鎮嵩軍"武裝的人並不多。其實,這是一支由被裁軍人組成的地方武裝力量,保護河南西部二十二縣,因為駐地靠近嵩縣,所以也被稱為是鎮嵩軍。圖為鎮嵩軍首領劉鎮華

鎮嵩軍的成名之作恐怕非圍攻西安莫屬!1925年,直系吳佩孚招兵買馬再起東山,自封討賊聯軍總司令。當時的鎮嵩軍首領劉鎮華率部投靠吳佩孚,並被吳任命為討賊聯軍陝甘總統領。

於是,劉鎮華依靠充足的兵源外加閻錫山提供的武器,短時間內就組建起了一支不可小覷的武裝力量。1926年,率部敗退的國民第二軍軍長嶽維峻在河南境內遭遇劉鎮華的鎮嵩軍並大敗,且嶽維峻最後被閻錫山俘獲。

而原本打算趕去支援嶽維峻的陝西軍務督辦李雲龍和國民第二軍第三師師長田玉潔也被劉鎮華的鎮嵩軍所打敗。此役過後,劉鎮華和他的鎮嵩軍氣焰更加囂張,隊伍也得到了極大的擴充,巔峰時期達到了十萬人的規模。圖為"二虎守長安"紀念雕塑

同年,劉鎮華應吳佩孚之令進攻西安城,十萬大軍將西安圍了個水洩不通!而城中的李虎臣(即前文所說的李雲龍)和楊虎城二將誓死堅守長達八月,這也就有了著名的"二虎守長安"。

鎮嵩軍圍困西安八個月,城內因傷、餓、凍致死的人多達4.5萬餘。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素有"布衣將軍"之稱的馮玉祥率軍馳援而來,劉鎮華和他的鎮嵩軍也在馮將軍的兵戈之下一敗塗地!劉鎮華見大勢已去,索性直接投到了馮玉祥麾下!

圖為"布衣將軍"馮玉祥(左一)和蔣介石

如今,西安還有一處名叫"玉祥門"的城門,就是為了紀念當年馮將軍的解圍之恩!

我是軍武最前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