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很美好,但歷史的真相很殘忍!

歷史已經成為過去,誰也無法重現,留在時間長河之中的只是歷史的碎片。歷史的還原如同把散亂軼失的拼圖從新復原,這一過程充滿敘述歷史主體的主觀性和任意性,但歷史能有客觀的真實嗎?

想象很美好,但歷史的真相很殘忍!

胡適說過,歷史就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弔詭的是,據考證,就連這句話也是以訛傳訛,並非歷史的真實。這句話出自胡適的名文《實驗主義》,原意正好相反,是說“實在是我們自己改造過的實在。這個實在裡面含有無數人造的分子。實在是一個很服從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順地由我們替她塗抹起來,裝扮起來。好比一塊大理石到了我們手裡,由我們雕成什麼像。”

比如我們熟知的楊門女將,算是歷史上很美好的一段佳話了,作為家喻戶曉的故事,“楊門女將”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可是在男尊女卑的古代中國,真有的這樣一群英姿颯爽的女將軍嗎?

想象很美好,但歷史的真相很殘忍!

在最初的故事和傳說中,楊家都是男將,沒有女將;楊門女將最早出現在元代的文學或戲曲作品中,到了明清,她們的戲份越來越重,逐漸成為故事的主角。也就是說,她們“成長”在女人逐漸把腳裹起來的時代。唐代宋若莘、宋若昭姐妹倆,鬼迷心竅地搞了部所謂的《女論語》,這書在北宋以前影響並不大,但到了南宋之後,程朱理學大行於世,《女論語》就成為女性必須學習的行為準則。“行莫回頭,語莫掀唇,坐莫動膝,立莫搖裙,喜莫大笑,怒莫高聲;內外各處,男女異群,莫窺外壁,莫出外庭,出必掩面,窺必藏形。”試問列位女讀者,有幾個人能受得了這些?有意思的是,楊門女將就“成長”在女人必須如此這般的時代。臺下的女人笑不露齒,並且把腳越裹越小,而臺上的她們胯下高頭馬,手中梅花槍,掛帥出征,馳騁疆場,面對強敵,勇猛陷陣,談什麼“行莫回頭,怒莫高聲”?又怎麼能“內外各處,男女異群”?除了保家衛國,楊門女將的出現,似乎還有別的使命。

想象很美好,但歷史的真相很殘忍!

明清時代,女性深居閨閣、行不露足、笑不露齒,那個時期的文學作品中,女性也大多嬌喘吁吁,弱不禁風。眾多的講史小說和英雄傳奇多敘述帝王將相和英雄豪傑的故事,女子不過是其中點綴,並且不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唯獨在楊家將的故事中,女將們個個武藝高強,智勇兼備,甚至使男人們黯然失色,所謂“(楊家)婦人女子之流,無不摧強鋒勁敵以敵愾沙漠,懷赤心白意以報效天子”。

想象很美好,但歷史的真相很殘忍!

楊門女將中最核心的人物當屬佘太君,她不僅跟隨丈夫楊業一同作戰,而且公開打出自己的旗號――楊業出戰打紅字令旗,她打白字令旗,號為“令公令婆”,同放光芒。北漢主被困太原城,楊業染病,令婆一人前往救主,力敵四將毫無懼色,且愈戰愈勇,宋將或傷或亡,膽戰心驚。楊家將歸宋後,遼國遣大將土金秀、麻哩招吉、麻哩慶吉約宋軍觀兵,實為探察虛實。剛一交戰,宋軍主將賈能被麻哩招吉剌落馬下,情況危急之時,“宋軍中忽一騎青驄馳來,一女將如風驟出,接戰三合,女將把一紅錦套索拋出,招吉遂被絆落馬下,活擒而來”。此女為誰?楊八姐是也。後來宋將趙彥被慶吉殺敗,宋陣中又走出楊九妹,拍馬舞刀迎敵,只數回合,砍慶吉於馬下。在與宋將的對比中,八姐、九妹大放異彩。

在演義故事中,楊門女將忠勇報國,先後打敗遼國和西夏。其實在真正的歷史上,女性封官的很少,封軍職的更少,而演義故事卻讓朝廷對她們大規模封賞。小說故事中佘太君掛帥,穆桂英被封為先鋒,她以下的十四名楊門女將,俱封為誥命副將軍。在中國,只有提拔當官才意味著一個人的價值被認可,民間說書藝人安排這樣的情節,可說是深通箇中意味。

想象很美好,但歷史的真相很殘忍!

據傳,曾統領歐洲盟軍戰勝法西斯德國的蒙哥馬利將軍上世紀60年代初訪問中國,外事活動之餘,他對中國方面安排他看的一出京劇《楊門女將》大惑不解,通過翻譯,蒙哥馬利提出質疑,認為女人當元帥不可能。中方工作人員年輕氣盛,對從小就耳濡目染的傳說深信不疑,遂回敬了一句:“怎麼不可能,你們的女王不就是三軍統帥嗎?”事後這位工作人員受到了嚴厲批評。很顯然,除了犯有外交禮儀上的錯誤以外,這位工作人員還和成千上萬的中國人一樣,深信楊門女將的存在,從而不知不覺地進入了一個誤區。其實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很簡單,史學界基本上沒有爭議:北宋時楊家都是男將,至於女將,除佘太君、穆桂英還有點影子外,其他人物都是虛構出來的。在小說和電視劇裡轟轟烈烈的“楊門女將”,正史中卻一點影子都沒有。

想象很美好,但歷史的真相很殘忍!

有史料說:“(楊)業初名繼業,仕北漢,任鍵為節度使,娶折德女,後歸宋,複姓楊。折性敏慧,嘗佐業立戰功,號楊無敵。後戰死陳家谷,潘美、王優畏罪,欲掩其事,折上疏辯伕力戰獲死之由,遂削二人爵,除名為民。”“折”與“佘”音同,相信這則史料的人認為,佘太君是折氏演變而來。但這則史料出現的時間實在太晚,是出自光緒十年續修的《岢嵐州志・節婦類》,難以令所有人信服,並且其對潘美的處理也與《宋史》不符。

《宋史・楊業傳》中只收錄楊業及其子延昭等7人,和其孫文廣一人,並無一字提及女眷。倘若楊門女將確曾有過的話,那麼,專收“義婦節婦”之事蹟的《烈女傳》也會記載。但是翻開《宋史・烈女傳》查看,卻發現該傳共收近40名“奇女子”,但是她們卻沒有一個人出自楊門。

想象很美好,但歷史的真相很殘忍!

古人說:“豹死留皮。”楊家將故事的流傳,是由於楊業、楊延昭、楊文廣祖孫三代忠勇報國。但楊家將故事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男將一個個戰死疆場的悲壯感人故事,如楊令公血灑陳家谷、楊延玉隨父戰死,楊五郎出家五臺山,楊四郎被遼國收入駙馬等等。這些故事在民間已深入人心,其人物形象已經形成定位,不可能做更多修改。

楊令公戰死了,楊六郎、楊文廣繼承遺志繼續戰鬥;男人犧牲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人繼承遺志繼續戰鬥;主人戰死了,楊排風等家丁、丫環也要繼承遺志繼續戰鬥……於是楊家將的故事就凝聚了滿門忠烈、前仆後繼、忠心報國的感人精神。

元明清三代,中原文化備受外族侵擾,因此對楊門女將形象的塑造和包裝也就成了大眾心裡的一個美好寄託,成為了文學藝術貶惡揚善的題材了。楊家將的傳說已成為一種藝術真實,一種社會存在。

想象很美好,但歷史的真相很殘忍!

堪破歷史,方知真相難求,楊門女將這樣的歷史現象還有很多,如今看來,我們千萬莫把文學作品當成歷史去看待,就像電影一樣,被賦予了太多個人情感的文學作品,很容易就影響了我們對真實歷史的判斷。往往我們深信不疑的“事實”,其實不過是幾百年來被不斷充實的一段美麗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