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南通的方言會有這麼多?

南通光影


南通話為什麼與蒙古土話發音非常相似,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元末有一支數萬人的蒙古軍隊及家屬駐防在南通城郊,由於長期與當地人的語言交流,而形成了範圍很小的南通話方言島。

元朝被明朝推翻後,明朝政權勒今這支蒙古軍隊放下武器,不許返回蒙古草原,全部改成漢姓(以保姓為主),就地生活,可以和漢族通婚,可以從事農業、手工業、經商,但不許從軍和進官府。後來這支蒙古軍隊及其後代一直留在南通,與漢族人通婚後同化。

六十歲以上的南通老年人應該知道:南通老城區八仙城一帶,在沒有舊城改造之前,有一個大保家巷,還有一個小保家巷(南通地方誌可以查到),這裡的原住居民大部分是蒙古人的後代。


遙遠的天邊


南通的方言之所以多,是有多種因素造成的:

1. 地理因素。南通地區是沖積平原,西北角一帶成陸時間大約五千年左右。現代長江入海口就在啟東寅陽,而古長江入海口卻在如東洋口港一帶。由於地球旋轉和水流的共同作用,長江每年約裹脅四五億噸泥沙入海,這些泥沙大都堆積在北岸的如東沿海一帶,加之北邊三百多公里處還有黃河入海口的大量泥沙湧入,使江蘇南黃海地區形成了巨大的幅射狀沙脊(又名沙州),逐年增高,慢慢成陸。僅如東一百多公里的沿海灘塗,每年還在向外延伸五至十米。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從唐朝初開始,這裡逐漸開發,有了人類居住、生產活動。

2. 移民因素。如上所述,從唐初開始,這裡逐漸人口增多。當時朝廷把許多犯人流徙到此,取海水燒鹽。到處是一人多高的紅草,只要把泥土築成一個個高土墩,架上鐵鍋,汲海水熬製即可。所以本地至今還有許多以“墩"命名的地名。如陸家墩、十八總墩,我老家就在四總墩附近。到明朝時,朱元璋攻佔蘇州,把四千餘戶平民驅至鹽城淮陰,部分流落在南通沿海,世稱“洪武趕散"事件。更使移民人口激增。

3. 區位因素。南通緊靠長江,北、西與淮鹽揚相鄰。南通東南部與上海崇明接壤(隸屬於南通的啟東市至今還有一塊“飛地”啟隆鎮在崇明島上),淮鹽揚操淮揚官話,崇明島操吳語,兩種主要語種在這裡交匯、碰撞、融通,至今形成了許多方言“變種"。就拿如東縣來說,東部是啟海(吳)話,西南部是金沙話,西部是如皋話,西北部是淮揚話。一個個“語言島"各霸一方,頑強固守陣地。甚至有一戶人家,每人操一種方言的。時不時鬧出點笑話,甚至是誤會。而阿祥我,什麼南通話、啟海話、如皋話、本場話,統統不在話下😄😄😄





阿祥文事


在南通十二年,對當地風土人情文化也算是稍有了解。個人也談談看法吧。

南通地處長江以北,是吳文化和江淮文化的過渡地段,以至於此地的方言文化極其複雜,這和南通有洲變陸,歷史上各個時期接受各個地區移民有關係。

1.南通話:南通話(市區以及一部分郊區)目前被歸類為江淮語系泰如片,其實現實中南通話自成一派,南通話和泰如地區幾乎無交流的可能。

2.吳語區: 南通開發區,海門,啟東等地以吳越語為主,屬於吳語蘇滬嘉小片,這些地方的居民可以和金山 ,餘杭,嘉興 ,吳江盛澤,張家港市區方言幾乎一樣,在口音方面,甚至和吳語區浙東南的寧波,台州市區都可以互通交流,此地一直以啟海人自居,雖然南通地處江北,但是當地人都以江南人自居。

3.吳語區通東話:通州地區和啟東 海門北部,主要說兩種方言,通東話(據稱是古常州話,啟海人稱呼他們為江北話)和金沙話。其中個人認為金沙話是吳越語和淮語的過渡語言,基本上不存在和其他吳越語互相交流的可能。在不久的將來,通州金沙話將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南通最先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普通話以及淮語。

4.江淮官話:如東,海安 ,如皋三地區被稱為通城北部三官話,屬於江淮官話區。包括如皋,海安全境以及如東大部分區域,該地區人口占南通人口十分之三。

南通的方言裡,南通話的形成和發展目前還沒有權威論證,大部分人認為南通話和通東話是江南吳越語和淮語,以及各地移民通過前年以來相互磨合後自行發展出來的一種新的方言。通東話和沙地吳語是古代江南吳越居民躲避戰亂或者北上拓荒形成至今。而南通話目前除了可以和通東話交流外,無法和境內其他方言交流,現代南通話被歸屬於江淮官話通泰片是頗有爭議,曾被建議單獨劃出吳方言區成為一個“方言島”。可能具有較濃厚的吳語色彩。南通話可以和屬於吳語的金沙話無障礙交流,但在江淮官話區內無法於的其它方言交流。不得不說這是一種讓人驚歎的文化方言




周小三郎


很久以前,海門、啟東、通州的金沙往東地區以及南通市區南部都處於大海與長江裡,宋朝詩人文天祥就是從現在的十總渡海南下的。通州古時屬揚州府管轄,因東面靠海,南面是長江,朝廷就把囚犯發配到通州來,朝廷利用囚犯在海邊加工提煉食鹽,形成了最大的食鹽交易市場,各地的鹽商們也紛紛在此安家立業,後逐步形成了揚州府下轄的一個州。南通方言眾多,不下十幾種,究其正宗語言,應該是如皋話、南通話。海門、啟東、通州東部、如東東部地區在經過數百年曆史演變後才形成的,所以,南通、如皋方言和淮揚話相近。南通其它地方方言,基本上也是從附近城市遷徙而來的,分散在南通各個地方。以前各家都有自家的祠堂,一查就可以知道老祖宗是哪裡人,現在祠堂很少能見到了。南通人的老祖宗大部分都以做生意為主,直到現在,南通人的生意頭腦都很靈活,聰明靈巧、吃苦能幹,豪爽好客,勤儉持家。


情感壹說


座標:呂四(順便為呂四打Call),方言大概範圍,以呂四天汾為中心東到秦譚鎮,海復鎮北邊口音也相似。往南口音靠近沙地話,呂四往南到通興鎮北邊,往南口音靠近沙地話了。呂四往西至海門六甲再往西正餘鎮方向都是相似口音。…南線從東往西,以海復鎮北邊一直向西延伸經通興鎮北邊往西四甲壩正餘方向,北線以海岸線往西延伸到正餘方向,基本是一個口音,海門包場鎮口音也有呂四口音。…我們這一個語系分支是古常州話,幾百年海門往東都是一片灘塗地圖邊界線幾經變遷,據說是一次海嘯,淹死了大部分的戍邊軍人。當時的統治者一紙令下,從江南浩浩蕩蕩遷了百萬人口(具體數字以史書為據),其中常州的一支就定居在現今的包場正餘之間繁衍生息。百多年間,灘塗衝擊沙漸成陸地,形成今包場正餘往北至海岸線東至呂四秦譚的大片可生息的陸地。加之人口繁衍生息慢慢的往東遷徙。現今呂四天汾地區大部分居民先祖是百多年前從“大宛橋da wan qiao”(因為是老人口述實在是不知漢字如何標註)遷來。插鍬為界(就是一大片空地往地上用鍬往地上一插東邊你家住,西邊我家住,就這麼個意思)。但是說話的口音倒是沒怎麼大改變,或許是基因裡的語言記憶吧。後來有小孩到常州讀書發現與一部分常州孩子說話交流大致無誤,這就驗證了史書記載的百萬江南居民北遷的記載。……

另外啟東海門的我們一般形容的沙地話應該是一個語系分支近似古吳語。南通市區附近的形成語言就是個奇蹟o(∩_∩)o據考證南通話裡有很多的元朝時期的蒙古族口音。反正我是聽不懂o(∩_∩)o。

注:據瞭解“da wan qiao大碗橋”就是現今海門正餘鎮的一個位置,具體在哪不清楚。

話題補充:今天飯桌上巧遇一位退休老師,正好聊到這個話題,巧就巧在他也比較關注這個話題,講到人口遷徙,應該是明洪武八年大潮氾濫(應該是海嘯),導致呂四場被淹,三萬餘鹽丁淹死,加之早年朱元璋攻打蘇州張士誠異常艱難,一直懷恨在心,於是將當年擁戴張士誠的士民七大姓(杜盧季周毛顧彭),連同祖宗枯骨遷往海門和呂四,於常熟白茆集結渡江,史稱白茆抽丁。同一時期由江南其他地區的移民遷移江北淮河流域,史稱洪武趕散。…另:從海門往東有通東地區的說法,歷史上有通東人是唐代以前古常州人,通東地區方言和南通有別,自成一體,融合了很多因素。[酷拽][酷拽]


FigoLoo


南通市地處長江三角洲,南與滬、錫、常、吳語區隔江相望,北接江淮平原,與泰、鹽、楊、淮比鄰,南通成陸後曾居“流人”,唐宋以來人口流徙,給南通帶來了講各種方言的居民,他們長期共同生活,互相交際,逐步形成既含有吳語底層成分,又帶有北方方言基本性質的南通話。

南通市下轄區域,其中地處東南的啟東、海門,及由此向北的如東、海安少數臨海地區講吳語系的啟海話;地處西北的如皋與如東、海安的絕大部分地區,講屬於江淮方言的如皋話;而南通話則界於啟海話和如皋話之間。從性質上講,南通話屬於江淮方言。在南通話與啟海話之間,還有一個狹小的過渡地帶,通州東南與海門接壤的二甲、餘西等地區,講“通東話”,它的聲、韻、調系統已與經典的吳語大相徑庭,而帶有某些南通話的特徵。

除了方言的融合之外,古今語言的演變也是造成南通話特殊性的一個根本性原因。由於南通環境的相對封閉性,現代南通話與中古音有其特殊的對應規律。

由於南北融合,八方人口雜處,現代南通話往往一字多音,有音無字或字面的意思與字義沒有關係。

總括起來說,由於南北方言的滲透融合,南通地區的方言異常複雜,異常特殊。從東南部啟東、海門起經通東二甲、餘西,向西至南通市及周圍。然後,一支由東興仁向北石港,再向如東、海安西部,另一支由西平潮向北劉橋,再向如皋及如東、海安西部,遠及泰、揚、鹽、淮,吳語的影響逐漸減弱,而江淮方言的特徵逐漸明顯。而南通話作為二者的結合點和分歧點,在漢語方言上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學術研究意義。它是一種混合了北方方言和吳方言底層成分而與北方方言親緣關係更密切的,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裡,長期發展,形成的較為特殊的方言。


揚眼


座標:如東

月亮:涼月兒

小板凳:爬爬凳兒

聊天:港趴

筷子:筷兒

碗:三紅

廁所:茅崗

還有好多好多好多好多好多好多好多好多好多好多好多,我真的很愛如東啊,雖然如東的發展總是有些怪怪的😂但是我還是想畢業回如東,嘿嘿嘿,給個贊吧!我大二咯~還有兩年!✌🏻


鐵柱寶寶


南通曆史上都是一些沙洲,這些沙洲從西北向東南漸次並接,與大陸相連,形成了南通這塊平原,由於這些沙洲與大陸長期相隔,來自四面八方的居住者各自的方言在沙洲上交混融合,形成了這種獨特的方言。南通地區方言極其複雜,這和南通地區逐漸由水成陸,各時期接受了各地移民的歷史有關。

隋唐時,南通的主要人口構成是來自江南吳語區的移民。可以看成是南通話的雛形。


娛樂一代


這一遷徙使“江南”概念陷入了一個略微尷尬的境地。上文提到,位於長江以南但說江淮官話的南京、鎮江不能被看作是江南,因為它們體現的不是“吳文化”——這是“江南”的核心。但由於人口的遷徙,使得位於江北的南通市的東部成為了吳語區——毫無疑問,他們也帶來了吳文化。他們雖然在長江以北,但方言和習俗仍舊是江南故地的習慣,這就為南通內部長期存在的啟東、海門與市區的相互鄙視埋下了伏筆。

南通處於吳語區與江淮官話的過渡區域,而南通又足夠大,所以自東南向西北可以大致分為啟海話(吳語)、通東話(吳語)、通州話(過渡1)、南通話(過渡2)、如東話(江淮官話)、如海話(江淮官話)。說吳語的和江淮官話的相互之間根本不可能有認同,反而對上海、蘇州這樣的吳語區溫情無限,而傳統上,“剛波寧(吳語:江北人)”也不包含位於江北的說吳語的人群。


諸君一笑


南方的方言確實多,在南方通最多省份的語言就是中國客家話,又叫廣東客家話。客家語言通了半個中國的省份地區,有江西省,海南省,廣東省,湖南省,香港,四川省,奧門,重慶,臺灣,廣西等省。為什麼叫廣東客家話呢,因為廣東各地市都有當地客家語言人,比如廣東的廣州市,白雲區,芳村,增城,天河,從化,花都,在這個省城裡都有幾百萬當地客家語言人,所以就叫廣東客家話,大家在網上一搜就出來了,我雖然住在廣州白雲區同和鎮,那裡的公園天天有人唱客家歌。我也天天搜廣東客家語言歌曲來聽,是十分好聽,特別是客家人繫有料、細妹俺靚、涯愛講客家話、涯愛食客家菜等。希望大家可以試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