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行書,應該臨摹哪些字帖?

建軍書法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學習行書,應該是選擇一家作為主攻方向,深入臨寫,在此基礎上若有精力,可以再吸收其他字體風格,以豐富筆法與字法。麓風軒不建議沒有方向性地廣泛臨帖,那樣效果不會太好。

有哪些可以作為主攻方向呢?可以根據個人愛好選擇:

1、第一種是王羲之行書,可以說是行書鼻祖,臨寫後代其他人的行書,總能看到王羲之的影子。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聖教序》天下聞名,初學者可以從《聖教序》入手,《蘭亭序》的難度更大,可以以後再啃。

2、第二種是顏真卿的行書,以結體寬博、氣魄宏偉而著稱,著名的有《祭侄文稿》、《三表帖》、《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3、第三種是米芾風格,以八面出鋒的刷字聞名,不同時期有不同的代表作,大字小字都是,可選擇的比較多。

4、第四種是蘇軾行書,以靜謐文雅、書卷氣、大巧若拙而著稱,著名的如《黃州寒食帖》;

5、第五種是黃庭堅行書,特點是長槍大戟,向四面發散,張力很足,著名的如《松風閣詩》;


6、第六種是元代趙孟頫行書,當然比較接近王羲之,始終不離魏晉法度,但他的墨跡較多(王羲之墨跡較少),可以看清楚運筆軌跡,可選擇的範本也比較多。(附圖:趙孟頫題跋懷素《論書帖》)

以上這些都是書法史上主流的行書,可供初學者選擇作為主功方向,切記不可樣樣都去學,沒有那麼多精力的。更多書法技巧文章,歡迎關注【麓風軒】


麓風軒


題主學習行書,建議臨摹古人的行書碑帖,近代,現代和當代人的行書先不要碰之。學習行書,也要取法乎上。



根據我的經驗,題主把《懷仁集王佑軍書聖教序》臨摹三至五年後,再把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和蘇軾的《黃州寒食帖》臨摹上幾年,之後加上自己的個性,使之成為自己的書法風格,你就成功了!



根據漢字演變和發展過程,行書是出現最晚的書體。題主在學習行書的同時,可兼臨篆書、隸書和章草,這對學習行書會有極大幫助的。

書法史上,王羲之的行書寫的最高雅最有神韻。那麼,王羲之學習行書是師法哪位行書大家呢?據史料記載,王羲之學習行書是師法行書鼻祖劉德升。所以說,如果題主有興趣的話,不妨也學學劉德升的行書。學劉德升行書,目的是參考和借鑑,因為劉德升的行書傳世之作較少,這主要是年深已久的問題。

若題主想學當代人的行書,最好選擇張旭光的行書。雖然張旭光的行書尚差火候,但就當下來看,他的字和名氣,基本上無人與之比高低。

學習行書,建議先工一帖。我認為還是學晉人王羲之的行書為好。

字入晉,必有神。

學習書法書法不從晉人的字入手,最終都是野路子。

以上為為個人觀點,經驗之談,僅供參。如果各位網友對此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和評論!


中州耕牛堂主


擇帖如擇師,名師出高徒,選擇字帖是一門學問。

作為範本,就一定要選擇一流的著名碑怙,‘取法乎上’。再一,應‘尋本溯源’,如王氏書法經過幾千年流傳,學出名的名人不計其數,你不如直接學王羲之,等等。

由於每人的性格,脾氣,審美情趣,文化修養不同,對於千變萬化的各種字帖,各人要儘可能選擇自已喜愛的來臨習,凡是自己有興趣的喜歡的範本,必定有了感情上的動力,自然容易學好。

作為一本打算長期臨習的字帖,最好字數不要太少,只知道幾個字的用筆,結字方法,是應付不了創作之需的。既選定了一種碑帖,就要堅持臨習,誠心誠意的學它,不可見異思遷,有了根基以後,方可兼學別的範本。以下供參考。

《集王字聖教序》歷來認為是入門之道,字數多,形態變化豐富,沒有‘習氣’便於掌握正確筆法後,向其它風格轉化。

《蘭亭序》用筆遒勁挺健,自然灑脫,點畫各俱姿態,字的結體極富變化,全篇的行氣佈局非常生動,酣暢。臨習此帖與《集王字聖教序》結合起來,很合適。

王珣《伯遠帖》,有虛有實,十分生動自然,其捺筆頗具特色。

陸柬之《陸機文賦》,落筆穩健,結構勻正,以靜入動,從規距求變化。

顏真卿《祭侄文稿》,此帖筆勢雄奇,姿態橫生,神采飛動,是典型的草行體。

李邕《雲麾將軍李思訓碑》,體態健美,風度閒雅,字跡清晰,宜初學者臨。

不一一介紹,以下幾種你可去書店察看,瞭解它的介紹:唐太宗《晉祠銘》《溫泉銘》。歐陽詢《張翰帖》。蘇軾《寒食詩帖》。黃庭堅《松風閣詩》。米芾《蜀素帖》。李建中《土母帖》。趙孟頫《洛神賦》。


捨得書屋王永江



學習行書最好的範本很多,但作為入門級的字帖,莫過於《集王聖教序》了。原因如下:一是《集王聖教序》是經典的歷代公認行書範本,雖然是集字書法,但完全可以說是下真跡一等。自唐代懷仁集成一來,歷朝歷代都把它作為最優秀的行書書法範本之一,造就了不少的大書法家。二是由於《集王聖教序》是集字書法,其中包括了王羲之一脈行書技法的精髓以外,還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新字形創造的規律和技法,對於我們不如書法的創新,寫出自我的階段,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思路。這一點上,對於我們現代書法的發展有提供了深刻的啟示。最突出的如張旭光的行草書等。三是《集王聖教序》是集王羲之書法之大成的作品,也是古代集字作品最有效的沒有之一精彩作品。我們臨摹學習《集王聖教序》,有承上啟下的功用,就是說,有了《集王聖教序》的功底以後,可以上下追溯,潛移默化,無往不利。不過在學習《集王聖教序》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由於《集王聖教序》屬於集字作品,雖然集字非常巧妙,但仍然沒有字源的那種書寫是的勁緊氣息,難免有疏散之氣。當然學習行書不僅僅侷限於《集王聖教序》一家法帖,歷史上有有不少可以供我們學習的法帖,如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李邕、楊凝式、趙孟頫、蘇東坡、黃庭堅、米芾、文徵明、王鐸、何紹基等的行書。





翰墨書道


樓主您好

個人認為學習行書最好的範本應該是《懷仁集字聖教序》,這本字帖雖為集字,隨為刻本,但是融入了王羲之精華,是懷仁幾十年的心血所鑄就,這本字帖可以說是王羲之行書字典,在裡面幾乎可以找到您所要臨寫的字的偏旁部首和結構處理關係,是不可多得的一部經典法帖!

當然在臨習的時候最好不要通臨,應該找有特點的字單字進行臨寫,比如方筆,圓筆,開合,圓轉等等這樣有特點的字,既練習了筆法,又練習了結構關係,大量的臨寫單字,以像為標準

當然不可以一直臨聖教序,您可以轉入二王手札系列,尤其《喪亂貼》《姨母帖》《二謝帖》《得示帖》《孔侍中帖》等等,這樣會是你的法更豐富一些,有助於對聖教序的理解和鞏固!

您還可以從大王跳出來,從明清時代開始學起,學習王鐸,學習董其昌等等

可以學米芾,蘇黃米蔡宋四家都是不錯的選擇!我現在寫米芾,像米芾的《德忱帖》《張季明》《李太師》《面諭帖》《賀鑄帖》《晉紙帖》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如果您追求好看,可以學習趙孟頫,比如《洛神賦》等等

您還可以學習《韭花帖》《祭侄文稿》等等,只要喜歡都可以,但最終還要上溯到二王,追到二王才是最重要的!

說了這麼多,也不知道對您有沒有幫助

學什麼帖不是很重要,關鍵是如何學,怎麼學,反正功夫不到,學再多的字帖都是沒有用的,因為根本沒入帖,泛泛的臨習,沒有任何用處!

其實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現在科技這麼發達,有的是可以學習的經典字帖,古人只有一兩本字帖就可以學的非常好,為什麼?一是沒有好的資源,二是因為他們專注一家,在一家或者一個帖上大下功夫,然後學有所成!

我現在臨米芾,已經寫一年多了,很疲憊,也很乏味,不知道怎麼寫,很迷茫,但是堅持住一家一定是對的!我也相信只要肯堅持,一定會有所收穫!

說的不對的還請諒解,以下是我的臨作,請各位網友多多指正











墨寶


老百姓有句俗語說:貪多嚼不爛。

確實是,需要我們學習的法帖真是有如汗牛充棟,單就王羲之的行書作品,我們學習一輩子也許還學不完。

況且還有別家的,比如說趙孟頫,王鐸呀,米芾等等。你不必去管他們,你要會尋根溯源,找到萬事萬物的根源。


趙孟頫,米芾,王鐸他們,歸根結底學的都是王羲之的行書。學習書法的關鍵就是要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聽我的,你就跟王羲之一條道跑到黑準沒錯。

王羲之的行書,你需要學的可多了去了,像蘭亭集序,平安帖,聖教序,當然這些法帖的風格不完全一樣,選擇一個風格的,學上那個十年八年,然後再旁及其他,融會貫通,則你的書法可成矣。


京東千里行書法


這個範圍很寬,歷史上那麼多書家留下來的東西不算少,學習行書,繞不開以二王為代表的挺秀和以顏真卿為代表的雄強,古拙的風格,兩種風格都應該學習。

但應該從哪入手呢?初學行書,有兩點不建議學,

第一,古人的信札,尺牘之類的書信,不適合初學,因為這類作品大都比較隨意,能表達作者當時寫作時的狀態,但是用筆變化一般都比較大,初學者不易掌握!相似的,蘭亭序,祭侄稿這種也不適合初學是同樣的道理!

第二,碑刻的行書帖也不建議初學,因為經過了刻工的手,難免有失真,而且刻帖往往不容易看到筆劃的起收轉停,對於初學者來說是事倍功半。

說完了不建議的,再來說說建議。

我以前說過,建議找一本清晰點兒墨跡本,能看到筆劃的來龍去脈,哪裡快,哪裡慢,是如何停頓的,寫的時候要思考古人是如何做到貼上面呈現的效果的。

還有就是找一本類似於古代書家寫來送人的,或者說有人向書家索要為別人而寫的,這種帖往往書寫得比較認真,沒有特別隨意!相對來說變化較小,所以適合初學者!

最後推薦幾本帖,趙孟頫的前後赤壁賦,洛神賦都是比較適合初學者的。




至愛無言8819


學習行書一般可以按這樣的步驟來練習。

初學的話適合學習《聖教序》,此碑筆法精湛,結構平中寓奇,對於學習行書可以打下很好的筆法結構基礎。



學好《聖教序》,可以再繼續學習王羲之的手札摹本,可以避免學碑的一些弊病,增加行書的氣韻感。



學好之後可以可以自由選擇喜歡的行書學習,可以轉學米芾的《蜀素貼》,這個貼是米芾40多歲時書寫,用筆酣暢淋漓,結構縱橫恣肆,學此貼可以得行書氣韻。


當然也可以學習,顏真卿的行書像什麼《祭侄文稿》,顏真卿的行書筆力遒勁,結構大氣開張,學習此貼可增強筆力,可得雄強之氣韻。

可以學習的行書碑貼很多,當然後續學習主要是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碑帖或者根據自己的不足和缺點去臨習合適的碑貼。


雅逸齋主


自古至今,書法大師,名家有很多。

古代以王羲之、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蘇軾最為出色。

王羲之被稱為"書聖",晉代人,他7歲開始練習書法,經典之作《蘭亭集序》。

歐陽詢,唐代人,受王羲之的影響,形成了"險勁"而"平穩"的書法風格。

顏真卿也是唐代人,書法剛健有力,氣勢雄偉,富於創新。柳公權是唐代與顏真卿齊名的書法家,作品受王羲之和顏真卿的影響較大,風格清瘦、秀麗。

蘇軾是宋代大文學家,學問淵博,書法蒼勁、豪放。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

近當代書法名家有很多:啟功、沈鵬、李鐸、龐中華、田英章、田蘊章、盧中南、張旭光、張旭、張榮慶、王正良、行宵鸝......

應該來講,每個書法家,都有自己不一樣的風格。根據個人喜好,臨誰的帖都可以。都可以練出一手好字。

個人來說,比較偏愛王義之、王正良、田英章、行宵鸝的字帖。他們的字帖都有買來學習,練習。聚眾家之長,學眾家風格,形成自己的書寫特色。


成長空間自媒體


不管是學習行書也好、楷書也好,首先先從大篆入手看、讀,讀到心領神會,達到一眼就能看出來如何藏鋒、用鋒、怎麼樣運筆、快慢程度等等,不要寫,搞另外紙試試是否是你觀察的一樣否。這樣一個目的,就是先掌握好前面最早的東西,對今後知道如何去變了。

言歸正傳。經歷上述,進入行書學習,還是先讀、看,記住:讀、看本身就是臨摹。這個方法主要是不被傳統臨摹方法套住手性和大腦!一旦被傳統臨摹練習方法套牢:就會如同,一個鳥、動物在籠子內。反之是一個在野生園林生活。藝術培訓來訓練去講穿了就是培養、建立個性。到了很好的水平後,別人怎麼樣的字,你不看他寫,也知道他的藏鋒是怎麼樣藏的、用的什麼樣的工具等等,都可以判斷個一二出來的。我看他人刻的印,就能知道刀是怎來的、怎麼樣去的、切刀、還是衝刀、還是什麼別的方法等等,一下子可以判斷出來的。什麼是功夫?這才叫功夫。修練幾十年,我可以不用筆、壞筆、等等都可以進行。墨法、彩法、透視全部達到創新了。全部靠自己這樣搞出來的。到了外面表演,別人看的就是真正功夫了。很多大名家,換了大斗筆就不能寫出好字出來了,為什麼?訓練問題。吃的是:''自來食''。自來食,連麻雀還不吃呢!寧願死,也不吃!二者區別非常大的。很多人為什麼沒有自己的藝術原因,全是這個該死的''傳統臨摹''。取本人之法,全在信心、信念堅定。不要:''紅旗到底能夠打多久''這樣的無信心之心態。毛主席就是堅定信念自己能成功,最後才會是成功結果。把上面的學習方法用進來,反覆提出問題、分析、熟記重要的東西,行書結構變化不是很大,容易的記住結構。和草書不同。草書跨度大、又有自己的專屬結構,加起來一起進行研究。我讀範本重於眼睛臨摹,把基本藏鋒等等東西搞相當好了、結構也記得牢固了,就專心專意寫,看自己手筆出來的什麼效果,可以儘自己的個性、氣質發揮於字裡行間。我讀帖、範本的方法是:把所有的範本、不管什麼字體範本全部打開進行讀看,進行對比,從中找出共同點、不同點。不好在什麼地方、好在什麼地方等等,進行強記於頭腦裡。自己就是辨別''批評家''了。這個方法非常靈,訓練了眼睛和大腦。傳統臨摹方法好是好,可惜容易把手臨僵化了,這種僵化就是由於範本,把作者的手性練僵了,很難跳出來的。想換個口味寫很難改變的。這樣的傳統臨摹方式方法,是古人學習方式方法,古人想象力相當的好,以為這樣的臨摹學習會有成果,其實落後的很。信不信由你。

練習方法:練習任何一種範本、書體,一次不貪多,吃透消化為主。抓住有興趣的字寫,這樣興趣不會枯燥,能保持長久,如同考試,先把容易的題目做出來,然後做難的。與此同理。讀好了,不要看範本寫,這樣的方法才是正確的方式方法。例如:毛主席在抗日大學上課講話,就不要聽者記筆記,全神貫注的聽,反而效果好。這樣的練習好處是,全神貫注,把自己的容於進去。從而達到作者指揮筆,而不是筆來指揮你了。寫字不要一次寫很長時間,達到完全消化了為重要。關鍵是平時要有心思去掛念寫字情況,這個重要的。大師學習階段並不硬是用上幾十小時的寫,關鍵是心到。做生意、做任何事都是講究心到。也就是用心做這句平常話。平時沒事、空閒中手指在大腿、左手掌上寫也是很重要的方法之一。是勞動者,每天要上班,就靠這個辦來補充練習。我有個大畫案,只存在了六年時間,後來再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書寫了,全部是這個辦法進行。還達到了創新呢。辦法是人想出來的。我主要是八年基礎時期訓練的紮實,才會有這樣的效果。放心,只要手、肘、臂基礎訓練正確,廿年不拿筆手性、肘、臂丟失不了的。例如:游泳、騎自行車等等,廿年不進行遊、騎,也丟失不了一個,此一個道理呢!運送肘的訣竅是平推、平送,手掌腕不要變動。先練坐姿,手掌腕保持胸前移動可以了。練好了坐式,站立式好辦了。還要進行地上彎背朝天練習大字。練習字:先練習省報大開版整張寫一個大字,練習任何字體都是這樣進行!不要用有任何格子紙、摺痕進行練習。目的訓練手性、眼睛、頭腦。把力貫穿進去。知道與人生氣嗎?把這個理直氣壯內氣效果運送到手肘、臂上。根據自己的情況自己可以想出好辦法出來。(累了,請自己幫我糾正丟字、錯字、標點等等 )。

我這個練習方式方法,你的坐式怎麼樣運肘、筆,站立式寫,擺動動作基本上不變,在地上書寫大字,肘直臂書寫,三指:拇指、食指、中指,成三角狀抓鬥筆鬥處,只是握筆稍微握得方便寫字可以了。其他同上。

上述至少練習五年至八年,根據情況而定的。自己可以作出決定。關鍵是提按達到控制完全自如、滿意為止。此法練習階段的字,不要給任何人看。每個月留一張滿意字,年終自己作比較、總結性使用。不要用水寫紙練習。適當可以練習好宣紙。什麼大、小筆都是要這個時期練習完成好。不要再去認什麼師傅了。按此進行好。好壞程度,需要時間認識、練習。不要性急,關鍵修練身心。

其次在外看商店門牌字……等等,看、學習可以提高認識,不好、很好是什麼?就要迴避。自己的去判斷。這也是學習!再就是自己書寫後的習作,反覆看就是了,專挑毛病。好的發揚。整個五年練習都是反覆這樣進行。其實一生都是這樣一個方式方法。還是要注意讀畫、印、詩詞等等。功夫在詩外!做學問的關鍵,不能只知道其一,其二……,應該要徹底的知識更多、更長徹底。很多,很多號稱全國名家,你只要認真去看,並不是徹底的知道,這個是我說的,我負責。真正的好字,來自於地。怎麼理解這句話,自己動動腦筋好了。我看了號稱全國性知名度大家,換了大斗筆寫出來的字,讓人作嘔。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專門吃:''自來食'',沒有吃''野食'',籠中物,沒有生存能力。想要他人說好,自己要把學問做到家!沒有做到家,就不要怕人說。圍繞著這些事進行好了!沒有他法!!!這個練習方法同時,也是摸索、建立自己的獨特方法。建立自己的藝術體系和與人不一樣的技法了。根據正確的藝術理論指導自己的藝術實踐、自己在實踐中摸索從中獲得奇妙的東西,用這個方式方法進行藝術實踐。別人已經經歷了這個環節、也許沒有經歷過這樣的環節,當示範給你看的時候,不要以為是在幫助你,其實你是在走捷徑、類似於吃自來食,丟失了很多你並不知道的寶貴東西。藝術不要看他人怎麼工作,只需要正確理論告訴你怎麼去做好了。其他奇妙的東西自己去獲得。基礎篆刻書上說的東西也有不正確的東西,例如:怎麼把自己設計的印稿上石,很多書教你:先用白極水塗在打磨平的石上,然後,把印稿寫在紙上覆印上去,再然後,用水塗抹並吸乾,這個叫:清水複印法。本人就沒有這樣做,直接''象內行''一樣,直接用墨筆把印稿內容寫於石上。這就是我的第一次篆刻實踐。告訴大家,開始確實不行,多寫幾次熟了就很好的了。熟了才會生巧。現在很多人不用毛筆直接刻,是不正確的刻印方式方法,必須用毛筆上石稿,按這樣操作好了。其道理何在?我不說了,該保留的我還是要保留的,這個保留不是針對你們的。其中道理刻久、刻多了自然掌握好了。什麼才是正確的藝術實踐:在正確的藝術理論指導下,有方法、有目的''亂刻'',這個''亂刻''是有目的、目標的嘗試性獲得東西的''亂刻'',只有通過這個方法去獲得東西,獲得的多了,羽翼才會豐滿。才會成為我們期望的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家、藝術作品。這些上述才是我向大家宣傳理論、實踐真正目的。未來的中國藝術界應該由這樣的若干人組成的藝術隊伍,國家才會稱得上具有真正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洋為中用、推存出新!!!(過去師傅保留關鍵性經驗,是防止徒弟在師傅的頭上拉矢拉尿,今天這個方法是防止投機取巧者,你只要誠實為藝,可以悟出道理的)。

永遠,永遠記住'老師'的一句話: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想到了就意味著後面是成功了!沒有做到極致,就是沒有達到足夠努力到極致。'老師'沒有講到的,舉一返三自己也能夠做到了。你才是我的好'學生'!'老師'沒有白白浪費口適哦!!!做學問,一半做自己滿意,一半做給後來者看的,防止:後生可畏!後來者才是先生!炒菜的是徒弟,吃菜的是師傅!做學問必須要做到後來者歎服於你,才是真正極致。至於別的知道不知道不重要,關鍵是專業性這一塊,必須要知道得徹底!寧肯其他方面是白痴,專業性這塊不可一知半解。大名家沒想到的,就是成就你有一席之地了!!!永遠記住這句話!!!(唉呀,寫文章比畫畫還麻煩,修改錯字漏字……等等)

細心,聰明的源泉!

成敗在細節!

學問在細心!

祝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