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弘历为什么不让雍正追究自己被刺杀的事情?

红雨说历史



第216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

不得不说深得邬先生真传的弘历,还是很厉害的,以退为进之间,是杀弘时于无形中。

接下来宋安之具体来说说。

弘时刺杀弘历失败,弘历死里逃生回来以后,见了雍正并没有要求惩罚弘时,反而是请求雍正不要追究此事,相信很多朋友比较费解,弘历真的就这么大度吗?

其实弘历这是一招暗藏杀机的以退为进,看似大度,实则是使雍正痛下决心。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先看看弘历的表现。

弘历见了雍正请安的时候,就先说道“托皇阿玛的庇佑,儿臣平安回来了。请皇阿玛就不要再追究这件事了”。意思是阿玛保护的好,我才死里逃生的回来了,至于这件事,就不要再追究了。

一直闭眼的雍正并没有说话,而是冷冷的睁开眼,看了一眼弘历,似乎在说你小子打的什么算盘,是想借机强调这个事情吗,让我继续一查到底吗。


弘历也察觉到雍正的眼神,继续说道“皇阿玛圣明,儿臣实在不愿因为这件事兴起大狱,更不愿因为儿臣使皇阿玛和皇额娘伤心”。意思是我是说真心话,不想因为这件事搞的满城风雨人心惶惶的,显示自己的仁善和考虑到皇家的颜面。而且更重要的是不想让自己的父母伤心。

雍正如此一听,觉得弘历说的有道理,所以微微的点了点头,表示认可弘历的话。

弘历继续有些伤感的说道“只是刘墨林可惜了”。这时候就展现弘历的心机了,他先是表现出为了皇家颜面更是为了不使父母伤心,一再要求不要追究这件事了。然后再说起跟随自己的刘墨林之死,有意无意的强调出这场刺杀可不是闹着玩的,是稍有不慎自己也会搭进去的。

刘墨林是什么人呢?

刘墨林可是雍正拉拢新生力量的代表之一,是一个被雍正很看重的人。当年新科考试之时,刘墨林这批考生其实可以视为雍正主动拉拢的新生力量,因此雍正亲自为新科状元王文昭掌过灯。

至于刘墨林,雍正则是不顾他逛青楼的伤风败俗之事,力排众议的将刘墨林亲点为探花。而刘墨林也是个机灵鬼,跟随雍正微服私行过,后来被安排到弘历身边,跟着弘历跑遍大江南北,是雍正特意为弘历培养的人才,以方便弘历日后组建自己的班底。


果然刘墨林之死,触动了雍正,马上问道“他有什么遗愿吗”?

弘历说道“没有”。想了想又说道“对了儿臣曾听他说过,就是对不起苏舜卿,儿臣有个请求,请皇阿玛俯允”。

站起来准备出去的雍正说道“嗯,说吧”。

弘历说道“请皇阿玛赐苏舜卿一品诰命”。

诰命夫人一般来说,是皇帝赏赐高官的母亲和妻子的特殊荣耀,一般随丈夫品级而封,刘墨林当时压根没有达到一品,弘历直接要求封为一品诰命夫人,可谓是要了最高的品级,这可是史无前例的。

雍正听了一惊,看向弘历,弘历的眼光不自然的避开,但继续坚持道,说道“刘墨林是为了儿臣才被歹人害死的”。显得自己很是知恩图报。

雍正听完以后,继续往屋外走去,并且推开弘历扶他的手。弘历再次坚持道“请皇阿玛了却了他这桩心愿吧”。

雍正想了想,说道“好吧”。


就这样父子二人的对话结束,雍正也下定了要杀弘时的决心。夜晚见了见李卫,听了李卫的一番话更是给自己找了一个宽心的理由,那就是为了新政为了祖宗的江山社稷,赐死了儿子弘时也没什么的,次日,弘时被赐死,弘历彻底没有了后顾之忧。

为什么说弘历这番话使雍正下定决心呢,大家看看弘历的表现,一直是识大体的表现,并没有气急败坏的要求严惩弘时,并且说话有理有据,说道不想因为这个兴起大狱,以示自己的宽仁和顾全皇家颜面,更显示出对父母的孝顺,不想他们伤心。

雍正对于弘历可是寄予厚望,认为弘历才可以将自己的新政延续下去。此时弘历表现的很完美,有着人君的气宇,自然使雍正更加肯定他了。而且弘历那句不想让皇阿玛和皇额娘伤心,其实也是一语双关的话,我孝顺,我不想让你们伤心。可弘时要是继续丧心病狂,伤了我的话,伤心的还是你们。

所以弘历表现的如此完美,雍正为了这个继承人的安全,为了自己新政的延续,自然要痛下决心赐死弘时了。

其实这招以退为进,还是很不错的,也是很容易可以分析出来的。但背后透露出弘历的心机,才是关键所在。


不得不说神机妙算的邬先生,当年身为王府世子先生,教导的弘历和弘时,还是弘历得到了邬先生的真传,知道杀人于无形。而不是像弘时那样没脑子,听了老八的教唆,就派人刺杀弘历,自己找死。

其实这两个人的差别,在当年热河狩猎,邬先生教导他们的时候,就显示出来了。当邬先生说到关键的地方,弘历是日有所思,最后一鸣惊人,在狩猎大会上说康熙是大清第一巴图鲁,拍了一个天大的马屁,获得康熙的重视。而弘时呢,自己尿急却跑了,错过了邬先生的教导,可见这两个兄弟还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还有大家都说弘历一直学习自己的爷爷康熙,甚至雍正都教弘历学习康熙,但其实弘历学习父亲雍正,也是学习到了精髓。

像这次以退为进的杀死弘时,就像自己父亲雍正当年以退为进,举荐老十四为大将军王,既分化了老八和老十四的关系,还获得了康熙的肯定。

在竞选大将军王之时,当时雍正是非常渴望,甚至破天荒的跑去练习箭术,奈何自己实在是差的太远,又要举荐自己这方的老十三。

邬先生点出大将军王肯定是老十四的了,因为老十四出任大将军王,背后没有八爷党放冷箭,所以康熙肯定会选老十四。并且这也是康熙在借此考验雍正有没有人君的气宇,有没有大局观的时候。


雍正马上改变主意,以为国为民的态度,举荐老十四为大将军王,换取了年羹尧担任可以牵制老十四大军的陕甘总督,并且获得康熙的肯定,更是使老十四和老八对立,成为最大赢家。

当年九子夺嫡,兄弟自相残杀,康熙很重视亲情,老四能举荐自己对立一方的老十四,这种识大局的做法,还是效果很不错的。到了弘历说起刺杀的弘时上面,更是如出一辙,知道雍正也重视亲情,也会考验自己,所以识大体的要求不追究,还说是为了不使父母伤心,还真是高。

说道这里恐怕还有人疑惑,这似乎也不足以说明弘历学习雍正吧,别着急,还没有说完呢。

雍正当年为何能逆袭成功呢,是因为他知道康熙需要办实事的儿子,所以在下江南赈灾回来,接下追缴国库欠款的差事时,信誓旦旦的要做一个孤臣,才获得了康熙的赞赏和重视,开始了逆袭之路。

弘历在被派往视察并安抚河南生员罢考案回京以后,也是如雍正当年猜透父亲康熙的想法一般,猜透了父亲雍正的想法,知道雍正派他下去,是要让他替自己说话。


弘历是怎么做的呢,回京以后,表态支持新政,说道新政决不能停止,河南巡抚田文镜就是有错,为了新政也不能惩罚他。雍正大为感动,弘历又接着跪下来说道“苟利社稷虽千万人吾往矣,让儿臣跟他们去斗,就是得罪了全天下的读书人,儿臣一个人担下来”。这和当年雍正向康熙表态支持新政何其相似,简直是学到了精髓。

弘历把握雍正的心理也把握的很好,雍正当然是感动的一塌糊涂,但并没有让弘历当孤臣,而是说道“要得罪人要留下骂名,你阿玛一个人担下来,你记住啊任何时候,都不要得罪天下的读书人。在这方面,你要学你皇爷爷”。

就这样学习到雍正当孤臣精髓的弘历,是无往而不利,骂名父亲背了,自己没事下去微服私行,结交诸如两江总督李卫这些大员,为组建自己的班底打下基础,最后更是以退为进的使雍正下定决心赐死弘时,也是个隐藏高手。

弘历的帝王心术,大家现在看明白了吧?

我是宋安之,主打历史文章和分析经典电视剧中隐藏的人生道理。故事在笔下,我们都在路上,茫茫人海中你我这么有缘分,正好让你看到我的文章,那么还请继续这种缘分,点个赞关注一下吧!

第216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

下期再见!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


宋安之


《雍正王朝》中,弘时派人刺杀弘历依然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弘历不让雍正去追究,反而就是更加坐实了这件事出自弘时所为。

尽管八爷党串联关外的铁帽子王和隆科多逼宫雍正的行动已然以失败告终,弘时并没有如同八阿哥和他之前预想的那样登基皇位,但是弘时对于皇位依然没有死心,特别是在八阿哥胤禩的挑唆和鼓动下,弘时竟然对于弘历起了杀心,安排了一众杀手前去暗杀弘历。然而,最终的结果再一次让弘时失望了,在李卫、图里琛和刘墨林的保护之下,弘历安然无恙的回到了北京,刘墨林更是为了保护弘历而牺牲。


尽管弘时已经将派去的杀手全部杀掉灭了口,然而这些派去灭口的人害怕弘时再把他们杀掉,因而选择了自首,这才让整件事情有了确凿的证据。在此之前,大家包括弘历、图里琛、李卫等人都已经非常清楚这件事情是弘时所为,但是谁也没有捅破,特别是在弘时和弘历在潞河驿相遇的场景中,李卫和图里琛极力追赶弘历避免两人发生争斗,而弘历在见到弘时之后也没有直接戳穿,而是故意找了其他的事情圆场。可是,事情的真相大家都非常的清楚。

而在弘历面见雍正的过程中,弘历一而再再而三的阻止雍正追究自己的被刺杀的事情,无疑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再向雍正证实,这件事情确系弘时所为。

在处理什么样的事情上才会让雍正为难,必然是骨肉相残,弘历明面上告诉雍正不要追究,目的就是为了不让雍正背上杀子的骂名,而这也是更加坐实了弘时就是想要暗害自己的人。

更为关键的是,尽管弘历不让雍正追究弘时,但是又将刘墨林的死提给了雍正,这也是使得弘历这样做非但不是为弘时开脱,反而是更加增加了雍正对于弘时的厌恶,也就此下定了杀掉弘时的决心。


弘历不让雍正追究此事,实际上也是表现自己对于兄弟的“大度”给雍正,因为此时的雍正除了弘时、弘历,还有一个儿子,就是弘昼。

雍正自己经历过“九子夺嫡”,体会到了在权力争夺下毫无兄弟情谊可言,而他自己也先后惩治了自己的兄弟们,包括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和十四阿哥,无一例外都成为了雍正制裁的对象。

而在雍正的儿子之中,再一次上演了兄弟阋墙的一幕,甚至竟然为了夺位暗杀自己亲兄弟的事情,这是雍正不管是以君主的角度还是以父亲的角度,都没有办法接受的事情,雍正必然会严厉的处置弘时。可是即便是自己除掉了弘时,这个时候还有两个儿子,弘历和弘昼,而他知道弘昼始终对于皇位没有觊觎之心,他担心的是弘历对待这个没有太大野心的弟弟,毕竟弘昼也是雍正的亲儿子,并且也是他非常喜爱的儿子。

所以,弘历的做法可以说让雍正感觉到了宽慰和放心。

自己的哥哥为了皇位想要杀掉自己,而自己都可以为了骨肉亲情和朝局稳定大局而不去追究,这就是康熙所倡导的“仁恕”之道,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表态,雍正对于弘历才更加放心,同时对于弘昼的未来也更加放心。

可以说,弘历这样做既让雍正下定决心杀掉弘时,同时也为自己在雍正心目中加分不少,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雍亲王府


弘时刺杀弘历失败,弘历死里逃生回来以后,见了雍正并没有要求惩罚弘时,反而是请求雍正不要追究此事,相信很多朋友比较费解,弘历真的就这么大度吗?

其实弘历这是一招暗藏杀机的以退为进,看似大度,实则是使雍正痛下决心

尽管八爷党串联关外的铁帽子王和隆科多逼宫雍正的行动已然以失败告终,弘时并没有如同八阿哥和他之前预想的那样登基皇位,但是弘时对于皇位依然没有死心,特别是在八阿哥胤禩的挑唆和鼓动下,弘时竟然对于弘历起了杀心,安排了一众杀手前去暗杀弘历。然而,最终的结果再一次让弘时失望了,在李卫、图里琛和刘墨林的保护之下,弘历安然无恙的回到了北京,刘墨林更是为了保护弘历而牺牲。

弘历的城府要远远高于弘时,弘历其实早就知道弘时的狼子野心。在帝王心术里弘时是欠缺的,弘历经过康熙帝的亲身教导更明白不争就是争的道理。

弘时的表现欲望太过突出,做事够狠,但是却成了八爷党争取势力的棋子。

弘历与雍正的这番对话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既把自己的隐忍和孝悌的形象表露无遗,又坚定了雍正除掉弘时的决心,可见弘历的心机真是深不见底啊。


历史读书库


弘历不让雍正追究,实际上更显示出了弘历的帝王心术。

《雍正王朝》最后两集,出现了一个小高潮,那便是弘时再也按耐不住,派手下在弘历微服出访之时,将其暗杀,以谋夺皇位。当然,这个情节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历史上,弘时在此时早已去世了,所以《雍正王朝》中所演绎的这个事件,实际上是在展现事发之后,弘历和雍正的态度问题,十分值得人品味。

雍正在见到隆科多之后,隆科多道出了一个惊天的秘密,那便是弘时意图刺杀弘历。雍正得知后,立即命图理琛找到李卫,共同保护弘历。

图理琛找到李卫之后,得知弘历已经到了扬州,所以二人匆匆赶去护驾。当然,期间暗杀的情节没有过多演绎。在弘历被解救之后,可以看出弘历是怒火滔天的。图理琛劝弘历待会到了潞河驿一定要压住火,否则会坏了皇上的安排。而弘历并没有理会图理琛。李卫见势不好,骑马上前追赶,生怕弘历与弘时殴斗。

对于一个只有二十来岁的青年,得知自己被暗杀,火气大是肯定的。而弘历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十分沉得住气。可以说前一个赶路的情节,弘历还怒火冲天,后一个情节,在见到弘时之后,二人便如平时一样,上演了一幕兄弟和睦的把戏。

因为弘时刺杀没有成功,内心十分忐忑。所以在谈话中,装作十分关心弘历的样子,特别是十分在意刺客有没有抓到,听说全被杀了,便松了口气。又对弘历进行一番误导,企图将真凶引至其他方面。而且还特别强调,自己和皇上有多么担心。而弘历呢,明知道弘时是凶手,面对敌人之时,还能沉得住气,并告诉弘时给他带了碧螺春。显然一副不知弘时是凶手的表情。

那么弘时是否就此罢休了呢?显然不是。

在面见雍正的时候,弘历一共说了如下几句台词:

“托皇阿玛的庇佑,儿臣平安回来了。请皇阿玛就不要再追究这件事了。皇阿玛圣明,儿臣实在不愿因这件事兴起大狱,更不愿因为儿臣使皇阿玛和皇额娘伤心,只是刘墨林可惜……”

这几句台词,内涵了很多想法的转变。第一句话,“托皇阿玛的庇佑,儿臣平安回来了。”是感激皇上救命之恩的话,和我们平时回信说谢谢某某是一个道理。可以说这是礼仪上必须说的。儿臣平安回来了,一句话同时暗含着弘历在外所受的惊险和委屈。

弘历在请求雍正不要再追究被刺杀的事情之时,理由是弘历不愿因为自己而兴大狱。这一方面是将自己的仁慈之心告诉皇上,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自己降低了身段,没把自己看得如此之重要,身在皇家,这样的儿子,没有一个父亲是不喜欢的,比起那些仰仗皇家背景,骄横跋扈的儿子不知道要强上几百倍了。

而后面那句不想让皇阿玛和皇额娘伤心。就直接告诉了雍正弘时是杀人凶手。如果不是皇子,皇上皇后也就不会有伤心之说了。可以说,这个告状,告的就很巧妙了。当然,这个场景是建立在雍正和弘历双方皆知幕后凶手是谁的情况下,不必点破,所以君王之间的对话,也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准了。

但是,弘历并未就此罢休的意思,画风一转,弘历说,只是刘墨林可惜。刘墨林是谁?那是雍正皇帝最喜欢的新科进士了,为了他,破例将其录取,微服出巡的时候,也经常带在身边,后期还让他常伴弘历左右。可以说十分重视了。刘墨林为了救弘历被杀,雍正皇帝怎能不记在心上。弘历说这话,一方面为了给刘墨林争取些身后名,更重要的是为了委婉的告诉雍正帝如果不是刘墨林死了,自己就没命了,可见此事有多严重。至于后续工作,就交给雍正办了。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每句话都处处扎在了雍正的心里。这个情节,没有愤怒,只有平和,但却为此后雍正皇帝赐死弘时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由此可见弘历这个人不可小觑。


历史系大师姐


弘历要的就是这效果,一方面表现出自己的隐忍和大度,另一方面又句句扎在雍正心上,彻底把弘时逼入了死境。

我们看看弘历是怎么说的:

托皇阿玛的庇佑,儿臣平安回来了。请皇阿玛就不要再追究这件事了。皇阿玛圣明,儿臣实在不愿因这件事兴起大狱,更不愿因为儿臣使皇阿玛和皇额娘伤心,只是刘墨林可惜……



此时弘历已经是板上钉钉的皇位继承人了,谁也没法撼动他的地位。弘时如此急着杀他,就证明了弘历在雍正心中的地位极其稳固,稳固到除了肉体消灭弘历,没有任何办法把皇位继承人的位子夺回来。

那么作为弘历,此时再去朝雍正告状,就显得特别没有必要。因为反正命已经保住了,雍正也知道是弘时搞的鬼,图里琛、李卫都是见证人,所以再叫苦叫屈就显得特别小家子气,没有一个帝王的容人之量。

但是弘历又不能任由弘时逍遥活着,因为他活着始终是个威胁,所以他必须在雍正面前表现出自己的大度宽容,还要顺便把状告了,在雍正心里坐实了弘时的罪过。



于是弘历先表示自己不想再追究此事,因为我是未来的帝王,我有容人之量;

接着他又说不想因此事再兴起大狱,因为雍正这辈子为了兴利除弊,杀了太多人,抄了太多的家,弘历说这话就是做出一个替雍正着想的姿态,不希望老父亲临到晚年还要背负一个杀子的罪名。

然后他又说,不希望阿玛额娘伤心,雍正是经历过九子夺嫡手足相残的人,从某种意义上,他是很期待这种父慈子孝、兄弟和睦的状态,所以看到弘历能有这样难得的孝心,他心里是很欣慰的,但更增加了些许担心,他害怕这样善良的弘历迟早会遭到弘时的毒手;



最后,弘历又给雍正加了个码,提到了死去的刘墨林,刘墨林是雍正最器重的人才,是他专门从恩科考试中选拔出来的,这更增加了雍正对弘时的仇恨。

弘历与雍正的这番对话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既把自己的隐忍和孝悌的形象表露无遗,又坚定了雍正除掉弘时的决心,可见弘历的心机真是深不见底啊。


达摩说


弘历的不争就是争!

弘历的城府要远远高于弘时,弘历其实早就知道弘时的狼子野心。在帝王心术里弘时是欠缺的,弘历经过康熙帝的亲身教导更明白不争就是争的道理。

弘时的表现欲望太过突出,做事够狠,但是却成了八爷党争取势力的棋子。

古之帝王,除了有狠心,更多的是要有仁心。在弘历和弘时的争夺帝位过程中。弘历即使是假的,他也表现出了他的仁心。


发飙闪人


那是在变相告状。

他知道是三阿哥干的,但没抓住活口,倘若直接告三阿哥,没有证据空口无凭。但是,他是皇帝派图里琛去救回来的,他那里没有证据皇帝那里会有。

这时候他采取什么策略呢?高姿态,给三阿哥讲情是非常高明的一招。

因为太子之位已在囊中,他已经和三阿哥不在一条水平线上面了。三阿哥越用这样下三滥的手段对付他,越说明他的地位已经难以撼动了。这事雍正的态度不明,万一雍正念及父子之情,包庇三阿哥呢?他要非追究到底就有一定的风险。

现在拿到皇位比什么都重要,赢棋不闹事说的就是这会儿。雍正当年当上隐太子,邬先生不也是教他一切求稳?

只要确定了太子位跑不了,还怕啥三阿哥?他的问题他阿玛自然帮他全都给解决。何况三阿哥都出这烂着了,还有啥可怕的!

另外,他也没忘了提醒雍正别放过三阿哥,他不是提了刘墨林了吗?刘墨林是雍正的人,派到他身边的,不是他自己提拔的。


名利不如闲86380201


历史上的雍正王朝中,弘时得确没有派人刺杀弘历。《清世宗实录》也没有记载,只不过编剧艺术加工也罢。弘历十三岁即被密定为皇储,弘时无须为此耗费精神,加之他的父亲(雍正)鉴于康熙晚年诸子卷入政治的殷鉴,回想自己当年,从康熙晚年争储混战中厮杀出来,雍正之际的噩梦岂能再次上演呢??弘历定为太子后养育宫中,雍正也绝不允许弘历过早地与外界社会接触。派高手保护弘历的安全。雍正在处心积虑地维护弘历皇储地位的同时,也贯注精神于其教育,期望他在登基之前,具备作为一个帝王的足够资格。值得一提的是三阿哥弘时,他出生于康熙四十三年,比弘历大七岁。弘时之兄俱早夭折,因此雍正诸子,以他年长。弘时居长,且生母名分较高,无论从哪方面考虑,弘历也不应后来居上,所以弘时阿,他无论如何也难以咽下这口窝囊气,这口恶气。雍正对弘历,弘时,的爱与憎在以前早已有所流露,作为父亲的雍正他没有顾及到自己的偏爱之心会引起亲生骨肉之间反目成仇!!甚至酿成大祸,更何况弘时,弘历,他俩兄弟又非一母所出。特别是康熙大封诸王世子时而为独弘时没有,兄弟俩之间根本的利害冲突已趋明朗,大约在雍正元,二,年弘历奉命两祭景陵之际,弘时就没有好果子吃,雍正与弘时的关系逐渐发展到了决裂的程度,其实,弘时的遭遇一方面是因为卷入了雍正即位后手足相残的政治纠纷,他十分同情被父亲残酷迫害的诸叔伯,加以弘时行为不谨慎,说了不应该说的话,语言有所流露,最终酿成了父子绝情的伦常巨变。个人认为最主要这一方面:因为弘时他又是弘历皇储地位的最大威胁,如果他寿命绵长,也是弘历嗣位后最严重的隐患,从雍正的个性:他是从康熙夺嫡混战中杀出来的,如今又被储位之争的余波搞到焦头烂额,对此仍心有余悸的雍正,又怎么可以在雍正朝发生呢?雍正从自身痛楚的经验中总结出,与其兄弟间骨肉相残,不如在自己在世时痛下决心,斩草除根,永绝后患!!所以雍正费尽周折,先将弘时遗出宫中,继而挑带削籍,不承认他是爱新觉罗子孙,最终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使弘时永远加永远地退出了逐鹿问鼎的政治舞台。不久后,弘时去世,时年二十四岁。雍正对弘时无情,正是对祖宗付托的宗庙社稷有情,(对康熙付托有情)。也正是对自己(雍正)密立为皇太子的弘历的的确确有情。弘时之死,意味着弘历从幼岁的浮灾中彻底地解脱出来了。这一年弘历十七岁,在他面前展开的是一条通向最高权力的光明大道。


茹叔敬


《雍正王朝》中在刺杀弘历这一段,剧中谁都能看出来,是弘时派人刺杀的弘历,弘时即使在八爷党的支持下,仍然没有能够得到登基皇位的权力,此时在八阿哥胤禩的挑唆和鼓动下,弘时便对于弘起了杀心,安排了一众杀手前去暗杀弘历,虽然在李卫、图里琛和刘墨林等人保护之下,弘历安然无恙的回到了北京,但是刘墨林却为了保护弘历而牺牲。弘历很想报仇,但是他更清楚形势,现在报仇对他来说十分不利,所以他请求雍正放弃追查。


我是土土君


作为未来的皇位继承人,玩点权术绰绰有余,雍正和弘历都知道是谁指使的,此时他的态度,下策是自己直接让雍正调查,中策是指使他人上折子让皇帝调查,比如李卫等,上策则是以退为进,自己表示不予追究,道德上给自己博得仁的名声,政治上,也给不支持自己的官员一个台阶下,另外,雍正听了只会感到欣慰,特别是弘历说的那段话,但是,以雍正的性格,肯定不可能不调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