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出自她口,千古才女一生的綠肥紅瘦

全文約6700字,閱讀全文大概需要13分鐘。

身出名門 庭院深深

公元1084年,北宋元豐七年。

這一年,北宋名臣司馬光在耗時19年後,終於完成了史學鉅著《資治通鑑》的編纂。同年,一個女嬰誕生於齊州章丘明水鎮的一戶人家。不知那是怎樣的日光明媚,抑或月色婉約。終究是於那日,她誕生了。她的一生,也必定和許許多多同時代人的一樣,崎嶇波折。

其父親李格非乃進士出身,官至禮部員外郎,是當時極有名氣的文學家,深受當時文壇宗匠蘇軾所賞識,亦是蘇軾學生,常以文章相往來。母親王氏亦系出名門,高祖王景圖、曾祖王贊,都榮登進士,外曾祖父王準受封為漢國公,外祖父王珪在宋神宗熙寧時為中書省平章事,元豐時為尚書左僕射(音pú yè官名),受封為歧國公。

知否知否,出自她口,千古才女一生的綠肥紅瘦

大文豪蘇軾也與李家往來甚密

這樣的書香門第,為李清照營造了一個極佳的成長環境,李父藏書甚富,使得李清照自髫年便沉浸在濃濃的書卷芬芳中。讀風雅之頌,歌窈窕之章,想必是李清照的日之佳餚,也許正因這樣的成長環境,讓她自始至終骨子裡沉著一股凜然傲氣吧。

多年後,南渡更後,李清照有仿歐陽修詞《臨江仙·庭院深深深幾許》:

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常扃。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知否知否,出自她口,千古才女一生的綠肥紅瘦

庭院深深深幾許?

多年以後,自稱易安居士的她,還常記否兒時北城故居的“易安”庭院,無人知曉。

才子佳人 琴瑟知音

公元1101年,太學生趙明誠參加文朋詩會,“偶遇”時年18歲的李清照,同年喜結連理。

知否知否,出自她口,千古才女一生的綠肥紅瘦

趙明誠亦是青年才俊

說為偶遇,實為偶遇之前,早有“神遇”。李清照隨其父李格非到汴京不久,其詩詞之名相繼在士大夫圈內引起轟動。作為時任吏部尚書的趙挺之季子(三子),自幼在汴京長大的趙明誠對李清照的才名自然有所耳聞。時年李清照初至京師,正值碧玉年華,一紙《如夢令》令其一朝成名汴京: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知否知否,出自她口,千古才女一生的綠肥紅瘦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此間詞一出,“當時文士莫不擊節稱賞”,李清照成了紅人。

傳言,趙明誠為表傾心,乃假託夢辭以其父(一說以字謎暗示其父)。說是某白日明誠小憩,夢誦一書,醒來惟憶三句雲:"言與司合安上己脫芝芙草拔。"以告其父。其父為解曰:"汝待得能文詞婦也。'言與司合',是''字,'安上己脫',是''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非謂汝為'詞女之夫'乎?”,於是乎終有兩年後李清照與趙明誠結為連理之喜事。傳言不置可否,才子佳人情事,自古至今傳於街頭巷陌,其間傳奇物事林林總總,亦是常情。

趙明誠在金石學研究上造詣斐然,有《金石錄》傳世。時年新婚燕爾,當是舉案齊眉。趙明誠作為李清照的夫君,是幸運的。這位詞之才女不僅理解、尊重丈夫所酷愛的事業,更能全身心地為其"筆削"以至續成完壁,從而使被一般人看來極為艱深的金石之學,變成了一件趣味橫生的樂事。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們引向遙遠的歷史年代,帶給他們一種特有的文化藝術享受,使他們彷彿置身於無憂無慮的宇宙洪荒之中,因而“自謂

葛天氏之民也”。

知否知否,出自她口,千古才女一生的綠肥紅瘦

“燕爾新婚,如兄如弟”

那一年,她初為人婦,那一年,他如握明珠

光陰漸短 相濡以沫


如果所有的故事都如琴瑟之音般柔美,那麼一切的故事也就都有了完美的結局。只是琴瑟在御,未必歲月靜好。琴瑟不僅作華美之音,也作哀愁之韻。前輩蘇子早有詞: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在李、趙成婚剛剛一年之際,李父格非捲入逐漸升級的新、舊黨爭株連,此後,出於多方面的考慮迫於各方壓力,李清照不得不離開汴京迴歸到其父母胞弟所在的原籍明水。一對美滿的夫妻幾乎在一夜之間被無情拆散。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趙明誠除了屈從,恐怕也無別路可走。儘管在訣別之際,兩人各自不忍,亦是徒勞。其間作《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知否知否,出自她口,千古才女一生的綠肥紅瘦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每逢佳節倍思親,又是一個難熬的重陽,於是又《醉花陰》寄之: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知否知否,出自她口,千古才女一生的綠肥紅瘦

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據說趙明誠讀後,讚歎不已。卻又有意勝之,便閉門謝客,廢寢忘食三天,最後得與詞十五首,中夾雜李清照的詞。找人評鑑,友人陸德夫品讀後說:“只三句絕佳。”趙明誠忙問是哪三句,陸德夫回答後,趙明誠不禁啞然。原來正是李清照的“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趙明誠由此自知於詞比其不如。(李易安作重陽《醉花陰》詞,函致趙明誠云云。明誠自愧勿如。乃忘寢食,三日夜得十五闋,雜易安作以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銷魂’三句絕佳。”正易安作也。——《詞苑叢談》)

再次聚首,已是1106年(崇寧五年),只是,好景又不長,1107年,趙明誠之父趙挺之亡故,加之奸相蔡京復職,在政治上與蔡京素有仇怨的趙家亦難以繼續留居京師,這一年,李清照與趙明誠屏居青州,次年,取義於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李清照自此命其室曰“歸來堂

”,自號“易安居士”。從錦衣玉食的官宦之家到節衣縮食的清貧之室,看似一落千丈,卻也頗有焉知非福之兆。在李清照為趙明誠《金石錄》所作《後序》(這《後序》相當於李清照晚年的回憶錄)中,有:

後屏居鄉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餘。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籤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捲,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札精緻,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

時間好似又回到新婚伊始,二人攻於經學之術,樂於修整典玩,其間你儂我儂,好不快活。

接著,其序又云:

甘心老是鄉矣

知否知否,出自她口,千古才女一生的綠肥紅瘦

甘心老是鄉矣!

“甘心老是鄉矣”,似是平述般的輕描淡寫,實是欲語淚先流的哀嘆!一個甘字,早放棄了浮世芳華,一個老字,早甘奉獻此生。這是一個女人畢生幸福所在,宛若李清照這樣的才女,終究最大的心願,亦不過是一個相敬如賓的溫柔鄉罷了。只是,天意無故愛弄人。

李清照在《後序》中憶:"屏居鄉里十年”,又“故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這十年,對李清照而言,大體是似水般溫柔的流年。這十年,在李清照協助下,趙明誠完成了《金石錄》的寫作。趙明誠除自作序言外,還特請當時著名學者劉跂題寫了一篇《後序》。至於李清照之《後序》,是為後話了。史稱,趙明誠撰《金石錄》,李清照“亦筆削其間”(張端義《貴耳集》捲上)。

公元1121年(宋徽宗宣和三年),李清照38歲。春、夏兩季仍在青州。四月二十五、二十六日,趙明誠嘗遊仰天山水簾洞並題名刻洞內石壁。不久即知萊州。初,李清照未同行。至秋八月,清照才由青州赴萊州。這裡說李清照三十八歲之時仍在青州,是有所對應的,事實上,李清照在其《金石錄後序》中所言“屏居鄉里十年”多半是指同趙明誠屏居鄉里十年。有史料和相關論證指出,1107年-1118年這“十年”期滿一直到1121年期間,趙明誠已複用於朝廷,歷任知州一類官職,李清照則一直獨守青州“秦氏樓”。有學者指出在趙明誠單獨離開青州居官過程中,或有"天台之遇",或獨攜其妾前往。在李清照《後序》中,或有隻言片語可予以佐證。有理由認為李部分詞亦作出自此時,若趙明誠納妾之事坐實,再解其詞之幽怨亦不算附會。有《點絳唇·寂寞深閨》:

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

倚遍闌干,只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

知否知否,出自她口,千古才女一生的綠肥紅瘦

望斷歸來路

又如《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知否知否,出自她口,千古才女一生的綠肥紅瘦

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道不盡的的感慨傷懷,皆在這寥寥數句中。終日凝眸,有若望夫石,瘦作嶙峋於風中。

金戈破鐵馬,隨夫南渡


公元1127年(宋欽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李清照44歲。這一年金人大舉南侵,俘獲徽宗、欽宗父子二帝北去,史稱“靖康之變”,北宋朝廷崩潰。五月,康王趙構即位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為高宗,南宋開始。

知否知否,出自她口,千古才女一生的綠肥紅瘦

靖康恥,終未雪

是年三月趙明誠因母親死於江寧(今南京),是故趙明誠已南下奔喪。八月,起知任江寧府,兼江東經制副使。北方局勢愈來愈緊張,李清照著手整理遴選收藏準備南下:“既長物不能盡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後又去書之監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凡屢減去, 尚載書十五車,至東海,連艫渡淮,又渡江,至建康(今南京)。”(《金石錄後序》),十二月,青州兵變,殺郡守曾孝序,青州剩餘書冊皆被焚燬。

知否知否,出自她口,千古才女一生的綠肥紅瘦

多少經典一朝盡毀

在時局動盪不安的情況下,是她獨自押運"十五車"貴重的書畫器物,"至東海,連艫渡淮,又渡江",終於以完壁到達建康。可見清照一女流之輩,不僅詞才八斗,武略亦能獨“負”十五車。以往趙明誠主要是靠自身的辛苦和與清照的共同節衣縮食,逐步形成其金石書畫等幾無前人的豐富收藏,可以說,這十五車的精髓,是李趙夫婦二人畢其一生所集所著在舍之又捨棄之又棄後的唯一遺存。只是,物隨人運,人非物亦非。

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二月,趙明誠罷守江寧。三月與李清照“具舟上蕪湖,入姑孰,將卜居贛水上”(《金石錄後序》)。舟過烏江楚霸王自刎處,清照有感而作《夏日絕句》以吊項羽。以楚霸王項羽引頸烏江以謝江東父老的壯烈史蹟,對南宋統治者進行諷喻。關於《夏日絕句》,曾有一說釋其為李清照譏諷趙明誠所作,筆者以為此說法頗有後人牽強附會之意。若說以此影射能夠更加直接影響國運的“統治階層”還更為可信。為什麼這麼說呢,趙明誠雖歷任宋朝多個官職,不過皆可說是文官屬性,其一介研究金石學的書生,不過是宋朝廷的眾駐城命官之一而已,從這個角度看,趙明誠本身就無法與“霸王”項羽作比較,倒是最高決策層的一些人更能與之對比,況且趙罷首江寧,亦有原委,史載這次罷守是因為“內亂”而非“金人”之侵,趙明誠因亂被困於城中,才棄城而走,因此“罷”城亦為相對說法。當然了,關於這個問題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國破家亡的關頭,背井離鄉的苦難到底應該歸罪於誰,誰又能說得清呢?《夏日絕句》(一稱《烏江》):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知否知否,出自她口,千古才女一生的綠肥紅瘦

霸王自刎烏江

世人談及李清照,多以其詞見長。清·徐釚《詞苑叢談》亦有“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之評價。事實上,李清照不僅詞才獨步天下,同時也工於詩文,早在《如夢令》一朝成名後,就繼有長詩《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問世,同樣讓時人拍案叫絕。到南渡後的“

南來尚怯吳江冷北狩應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消息欠劉琨”等句,都顯露出詩體已成為李清照表達愛國情感或政治訴求的“良器”。這種先入為主的習慣導致的我們對一個人瞭解程度的狹隘,常作為常態存在於現實之中。正如我們往往多隻記得達芬奇是個出色的畫家,而淡漠他在醫學數學科學等領域的傑出成就。李清照在金石學上的成就,難道相比趙明誠就差的遠嗎?趙明誠作為趙家三誠之一,金石學大家,難道就僅僅是李清照的夫君嗎?太多的“不然”,需要我們深入瞭解之後方能感慨。

同年五月,趙明誠被旨知任湖州。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回憶說,趙明誠將

“過闕上殿。遂駐家池陽,獨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負擔,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爛爛射人,望舟中告別。餘意甚惡,呼曰:‘如傳聞城中緩急奈何。’戟手遙應曰:‘從眾。必不得已,先棄輜重,次衣被,次書冊卷軸,次古器,獨所謂宗器者,可自負抱,與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馳馬去”。

知否知否,出自她口,千古才女一生的綠肥紅瘦

此一別,竟成永隔

不幸的是,由於途中感疾,趙明誠竟於八月十八日卒於建康。

池陽一別,天人永隔。斯人已逝,對李清照的打擊甚大,趙明誠亡故,李清照大病一場,到了僅存喘息的嚴重程度。這一年,她四十六歲。這一場病給她後半生所造成的影響,遠遠超出了此病本身給她帶來的軀體痛苦。

死者長已矣存者且偷生。杜工部的兩句詩調換順序後大概可形容李清照“國破家亡”的處境。當時國勢日急,趙明誠妹婿李擢權兵部侍郎,從衛太后在洪州(今江西南昌)。為保存趙明誠所遺留文物書籍,李清照派人運送行李去投奔他。不料當年十一月,金人陷洪州,所謂連艫渡江之書散為雲煙。李清照只好攜帶少量輕便的書帖典籍倉皇南逃。之後,李清照曾一度往依時任敕局刪定官的弟弟李迒。這時傳有密論列趙明誠者,有所謂“頒金”(賄賂金人)之謠,李清照被迫以所有銅器等物追隨帝蹤,希圖投進朝廷。顛沛流離中,所餘文物又散失大半。

公元1131年(紹興元年)三月,時年四十九歲,李清照赴越(今浙江紹興),居土民鍾氏之家,臥榻之下五簏(竹箱)文物被盜賊穴壁盜去。她悲痛不已,立重賞收贖。鍾氏鄰居鍾復皓遂出十八軸文物求賞。可見鍾復皓為樑上君子。(後世張居正為此事殊不平,嘗辭退會稽籍鍾姓部吏)至此,李清照趙明誠夫婦二人歷史數十年所累圖書文物大部散失。

遇人不淑 “毀家紓難”


公元1132年(紹興二年),李清照到達杭州。圖書文物散失殆盡造成的巨大痛苦,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給予的無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傷痛百般走投無路的絕境。與此同時清照又患重病至牛蟻不分,孤獨無依之中,張汝舟巧言惑其弱弟得以騙婚。張實覬覦清照手中殘存之文物已久,當婚後發現李清照家中並無多少財物時,便大失所望,隨即不斷口角,進而謾罵,甚至拳腳相加。張汝舟的野蠻行徑,使李清照難以容忍。後發現張汝舟還有營私舞弊、虛報舉數騙取官職的罪行。李清照便於秋季報官告發了張汝舟,並要求離婚。經查屬實,張汝舟被除名編管柳州。李清照雖被獲准離婚, 但依宋代刑律,妻告夫要判處2年徒刑,故亦身陷囹圄。後經翰林學士(qí)崇禮等親友的大力營救,關押9日之後獲釋。獲釋後為表示感激之情,清照以《投年翰綦公崈禮啟》謝之。時年五十歲,秋冬作《攤破浣溪沙》:

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

知否知否,出自她口,千古才女一生的綠肥紅瘦

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

小人遠去,孽緣亦破,想必清照此時暫得了一掊清淨。

海角天涯 梅花無處賞

公元1135年(紹興五年),時年五十二歲,八月,清照在杭州作《金石錄後序》。九月,金、齊合兵分道犯杭州等地。十月,清照逃往金華避難,擇居陳氏宅。是時趙明誠二兄

趙思誠知台州。十一月,作《打馬賦》、《打馬圖經》並序等。《釣臺》詩當系是年或下年經桐廬江往返於杭州、金華時,親睹東漢嚴子陵垂釣處所作。

春及初夏,仍居金華,於此地作《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知否知否,出自她口,千古才女一生的綠肥紅瘦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一句“物是人非”早已“載不動許多愁”,縱有千番話,又予誰說?

又《清平樂》:

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知否知否,出自她口,千古才女一生的綠肥紅瘦

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有學者推測,《聲聲慢》亦作於前後: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知否知否,出自她口,千古才女一生的綠肥紅瘦

如今有誰堪摘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是啊,舊時看這鴻雁南歸,正是與明城推窗遠眺映入眼簾之景,那時一切尚好,此刻緣何傷心?竟是物是人非。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本是良辰美景,如今這心境,又怎堪此愁。

公元1148年(紹興十八年),李清照時年六十五歲,清照仍居臨安,嘗憶京洛舊事。有學者考《永遇樂》、《添字醜奴兒》或作於是年或稍後,《永遇樂》其詞:

落日熔金,暮雲合壁,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知否知否,出自她口,千古才女一生的綠肥紅瘦

你曾是華年

“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惜佳人遲暮?“簾兒底下,聽人笑語”,這是怎樣的釋懷與安逸,聽人笑語,自身亦笑看紅塵,萬千往事,平沉心底,“聽人笑語”似也有任由後人評說之意吧!

陸游《夫人孫氏墓誌銘》雲易安晚年欲以其學傳孫氏,孫氏雲"才藻非女子事也。"學者推清照當卒於此時。李清照與趙明誠一生無子嗣,清照卒年約71歲。

最後援引《中國文學發展史》劉大傑先生對李清照的一段評價:

李清照是南渡前後的女詞人,是中國古典文學史上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她是遵守著詞的一切規律而創作的。她一面重視音律,精煉字句;同時,她的詞富於真實的性情與生活的表現。她生逢國變、家破人亡,她的筆下,雖沒有直接反映現實,但我們要知道她丈夫的死,她的流浪貧窮,她改嫁事件的受冤,都是那個亂離時代、封建社會直接給她的迫害。她正是當日一個受難者的代表;她的生活情感,也正是當日無數難民的生活情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