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娘:告诉你婚姻中最可爱的女人是什么样子

芸娘:告诉你婚姻中最可爱的女人是什么样子

忘记了是什么时候,在哪一本书上看到过关于《浮生六记》只言片语的介绍。后来在一次逛书店时,偶然瞥见《浮生六记》几个字,觉得眼熟,仿佛是旧相识,就从架子上取下来,翻了翻,里面有林语堂先生的《浮生六记》英译本自序,开头一句话是: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因为这句话,有了想看看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女子的愿望,于是买了下来。

《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的小人物,在中国正统的文学史中几乎没有看到过他的介绍。但他却用最朴实优美的文笔写下了被俞平伯先生赞为“俨然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的自叙传。

书中女主人陈芸是沈复的妻子,他们是两表兄妹,打小相识,青梅竹马。陈芸自幼聪慧过人,在学语的时候,家里人给她念《琵琶行》,很快便能一字不漏地背下来。不幸的是,四岁时候,她父亲就去世。自此,家境日渐困窘,上有老母需要侍奉,下有小弟需要鞠养。在陈芸懂事起,凭借自己一手好针线活,就开始挣钱养家,供弟弟上学,陈芸也因此失去了读书的机会。日后,偶然在家里的书箱里翻到一本《琵琶行》的旧书,凭着幼年时候的背诵记忆,挨字而认,才算识字,后来通过自学,竟然能够读书吟诗。

芸娘:告诉你婚姻中最可爱的女人是什么样子

十三岁那年,沈复随母亲回娘家,见到陈芸,看到她写的“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诗句, 情窦初开的沈复心生喜悦,情意暗生。回家后,告诉母亲说,非淑姊(陈芸字淑贞,又长沈复十个月,故是呼)不娶。这一年的冬天,沈复因为堂姐出嫁,又随母亲回了次娘家。满屋子的客人,花红柳绿,争鲜夺艳,只有陈芸是一身素淡的着装,沈复满心喜欢这样朴素淡雅的陈芸。晚上,沈复城外送嫁回来,肚子饿了,想吃东西,又全都是油腻甜重的东西,没有胃口吃。陈芸暗暗把他拉到自己房间里,把早早藏好的暖粥小菜端出来,沈复一片欣喜,为陈芸的用心感动。两人结婚那天,沈复见陈芸不沾荤腥,问她是何原因,回答说是斋期。原来,陈芸在沈复出痘(我们老家又叫做天花)那年,为了祈愿沈复平平安安度过,所以开始吃斋。在古代,医疗水平有限,没有接种疫苗,出痘的时候是很危险的,常常有人因此死亡或留下隐疾。可见陈芸在沈复身上已是多么用心。

结婚后,两人的感情并没有在平淡的日子里消磨变淡,反而日久弥深,越是生动。沈复是一个多情,爽直不羁,淡薄名利的人,这样的人注定在权利场中是个失败者,正因为这一点,他没有走上通常的科举之路,而是四处习幕为生,在生计所迫时,也开过书画铺子和经过商。这样的生计,两人的平常生活自然是清苦的,但他们两个知足自适,一心享受眼前简朴生活的意味,在日常里发现点滴诗意的美。闲暇时候两人“课书论古,品月评花”,乐在其中。

芸娘:告诉你婚姻中最可爱的女人是什么样子

陈芸是个俗世的雅女子,带有人间烟火的家常味道。她爱美,喜欢在鬓边插戴浓郁香味的茉莉花,却因为讨厌奢华的性格,不喜欢珍贵华丽的珠花。在沈复弟弟娶媳妇的时候,婆婆缺送给新媳妇的珠花,陈芸慷慨地把以前婆婆给自己的拿出来,让送给弟媳妇。陈芸喜食臭豆腐和虾卤瓜。沈复故意取笑她不知臭秽。陈芸反驳说:腐取其价廉而可粥可饭,入咽当知其美,此犹如无盐(齐宣王王后)貌丑而德美也。在陈芸的影响下,后来沈复也喜食臭豆腐了。陈芸不好华服珠饰,不好膏粱厚味,但却极珍惜字画,那怕见到破烂的书籍,残缺的画幅,也犹如得到珍宝,把它们一一粘补好,然后门别类,汇钉成册,在做针线的空当,两人一起阅读。

陈芸还是个可爱率性的女子,听说离家不远的一个大庙,每年庙会时候,花光灯影,宝鼎香浮,观者如蚁,热闹非常,很想去一睹盛况。但在古代,一个妇女人家行动是要受到约束的,更不要说去那些污浊的热闹场所了。但陈芸还是很想去,最后沈复给她出了主意,让她穿上自己的衣服,来个假扮男装。陈芸对沈复的建议大加赞赏,高兴坏了。打扮完毕,俨然就是一个美男子了,揽镜自照,自己也不免狂笑不已。终于见识到了以前只是听来的盛大庙会。

因为两人对朴实生活的热爱,即使是在艰难的生活环境里,他们依然也能享受到意外的诗意之景。沈复的弟弟结婚后,家里房子不够住。沈复和陈芸搬到了院窄墙高、一无可取的“仓米巷”(其实现在人何曾不是住在豪无生气美感的水泥森林里)。夫妇两不能忍受那样的 枯燥,想起家里一个老仆人来,她家在乡下,那里“绕屋皆菜圃,编篱为门,门外有池约亩许,花光树影,错杂篱边…”。夫妇俩毅然放弃枯燥都市一隅,回去跟老仆谈好,租她两间屋子,开始了简朴的田园生活,被沈复描绘得如同绝迹的世外桃源:“时方七月,绿树阴浓,水面风来,蝉鸣聒耳。邻老又为制鱼竿,与芸垂钓于柳阴深处。日落时登土山观晚霞夕照,随意联吟,有“兽云吞落日,弓月弹流星”之句。少焉,月印池中,虫声四起,设竹榻于篱下,老妪报酒温饭熟,遂就月光对酌,微醺而饭。浴罢则凉鞋蕉扇,或坐或卧,听邻老谈因果报应事。三鼓归卧,周体清凉,几不知身居城市矣。”

春天,田里菜花黄了,沈复与友人相约出游赏花,却苦于无酒无菜助兴。陈芸为了不扫他们的雅兴,大力为他们筹划,最终想了个好办法,自己找人挑了炉火担子,这样到田间就可以烹茶暖酒了。那天一伙人一边品茶喝酒,一边赏花吟诵,最后尽兴而返。

陈芸不管对事对人,始终都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一意地天真、善良、爱美,见不得别人的丁点悲痛,即使是看戏也是如此。一次,沈复的母亲做寿请了戏班子来凑热闹,公公偏偏点了《惨别》一出戏。陈芸不忍心看那种过度悲痛的场面,就赌气走回自己房间不看了。问她为何不看,回答说:“观剧原以陶情,今日之戏徒令人断场耳。”大家听完,都笑起来了,因为这样的话只有小孩子才说得出来。从朋友那听说有个名叫憨园的歌妓很美,后来一见倾心,视为旧识,结为姐妹,一心想把她纳为沈复的小妾。在她眼里,也许根本不存在什么忌讳,只是觉得憨园很美,就想留在身边做个知己。

因为天真,因为善良,心中只有无暇的美好,这样的性格却让她受尽屈辱、误解。先是因为好心遵公公的嘱托,为婆婆代写信,后来招致家里人闲言碎语与暗诟,导致婆婆对她生了嫌隙,不让她代笔了。公公那边却认为她不愿代笔,最后又把公公得罪了。再是帮公公物色侍妾之事,失爱于婆婆。又是替沈复的弟弟借款作保,弟弟无钱还贷,去信给弟弟说借款的追上门来了。弟弟却反说她多事。因为结识歌妓憨园,被公公骂为:不守闺训,结盟娼妓;不思习上,滥伍小人……一连串的事,公公终于把夫妇俩扫地出门。两人开始是寄宿在沈复的朋友家,后来又投奔陈芸早年结拜的一个姐姐,这一次因为路途遥远,带着儿女奔逃不便,只能生生地把还未成年的女儿托嫁出去,把小儿转荐去学贸易。安顿好后,夫妇俩忍悲含泪瞒着儿女半夜离开了家,开始了悲惨的寄人篱下的漂泊生活。

陈芸经历着这许多的磨难与煎熬,加上自幼体弱多病,又传来弟弟在外突然失踪,母亲因悲痛过度,撒手人寰。接二连三的打击,最后病倒在床。沈复寸步不离,守在床头服侍,万般慰藉,延医治疗。但自己的身体自己最清楚,陈芸感到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就阻止沈复不要浪费再请医生了。临别前,握着沈复的手,还没说话,一时泪如雨下,几次哽咽不能成语:……满望努力做一好媳妇,而不能得。忆妾唱随二十三年,蒙君错爱,百凡体恤,不以顽劣见弃,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神仙几世才能修到,我辈何人,敢望神仙耶?强而求之,致干造物之忌,即有情魔之扰。总因君太多情,妾生薄命耳!……”咽气时,陈芸眼里大滴大滴的泪水涌出,口里断断续续重复着“来世”二字,终于一灵缥缈,怀着:“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这个简朴的愿望,离开了她经历的这个美好又苦难的人世。

后记:几次提笔,想写一点对陈芸喜欢的话,可恨于她那苦难的遭遇,让我心痛含泪,提笔又作罢,可想到人生也不过如此——满是苦难,也满是温暖。许多时候,读《浮生六记》,从陈芸那里我都会获得无限的慰藉,给我以希冀,孤独无依的灵魂有所依托。于是我还是决定写一点关于她的拙语,希望更多的人能从她那里感受到朴素生活之美的温暖,以及爱情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