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流的人生


下流的人生


周末,读了日本13年前的畅销书。

书名挺惊悚的,叫《下流社会》。作者是个社会学家,全文数据和结论,来自在东京做的几个调查问卷。

说实话,样本量不大...

每个调查只有至多2000个人参与,有点草率定论了。

但据说当年在日本引起了轰动。

书主要是讲——

50年代-8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那时大家奋斗起来都很有劲头。

日本从一个大多数人特别穷的社会,迅速变成了有「1亿中产」的社会。

超过60%的日本人,觉得自己是中产阶层。

只要找到了工作,就坚信自己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会越来越高,不用担心落后于同龄人。

于是大家都拼命努力工作,当起了「企业战士」。

勇往直前、不死不休。

但随着后来日本经济衰退,高龄化、人口持续减少。

年轻人求职难、结婚难、还总是加班。收入又没有明显提高。

于是大家发现——

“奋斗就像攀登险峰,我已经爬到七成的高度了,却知在险峰之巅,不会再有更美的风景——很多人便没有意愿再继续攀登了”

所以日本诞生了一种新的价值观:

不再追求财富的迅猛增加、社会地位的提升,而是追求对自己而言最舒适的生活、最合适的消费。

大量的中间阶层的人,开始向下流动了。

这就是书名的来源——下流社会。

书的论调还挺有意思的。

比如作者觉得,下流阶层的人,有什么特征呢?

比如男性,有5P神器:

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手机(Pager)和游戏机(Play Station),再加上两P——瓶装饮料(PET bottle)和薯片(Potato Chips)

也就是肥宅快乐套餐喽...

坐在电脑前,喝着瓶装饮料,一边吃薯片,一边上上网打打游戏、刷刷手机。这个就是下流阶层的生动模样。

那女孩子是啥样的呢?

我觉得和男的也不会有啥区别...肥宅哪分男女。

但作者说,下流阶层的女孩子还喜欢唱唱跳跳、画个插画什么的。

用他的说法就是——

阶层越是往下,越是热衷于亚文化。

所有的亚文化,最后都会成为主文化——这句是我瞎掰的...

不知道大家对上面的说法,有没有共鸣。

我觉得,按作者的这种定义,我们这边相似的群体也蛮庞大了嘛。

尤其是...抖音、快手还有B站如今如此流行。

充分证明了大家生活和兴趣爱好的多样性。

比如快手,好多人觉得快手上面都是荒诞,但我一个朋友沉迷快手的原因只有一个——

他喜欢看「打弹弓」...

自己还买了一把铁弹弓,研究了很长一段时间。

还有抖音,一打开可能全是俊男靓女和笑话段子,但也有很多人关注它,是因为上面有各种的生活工作场景。

例如汽车改装、铁器锻造、海外生活、交通事故处理视频、外语达人秀、玉器买卖、废品交易…

“在抖音了解真正的中国”,倒也不是玩笑话。

还有B站,全称Bilibili网站,我也是深度用户。

大家可能觉得B站上都是二次元,动漫什么的,但其实内容非常丰富多彩...

我曾经在B站看过以下这些视频:

把一个烧红的金属球,扔到各种各样东西里,会发生什么;

液压机压碎世间万物的慢速回放...

把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扔到真空里会出现什么事——剧透一下,蟑螂10分钟之后仍然存活...宇宙的主宰果然是蟑螂...

男孩子如何化妆、考研大军直播看书做题、农村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唠嗑...养一些稀奇古怪的小动物...blabla

各种各样,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看不到。

而且观看的人都相当多。

很多时候我是带着一脸“Whatttttt???”的表情点进去,然后又一肚子“囧囧囧”退出来。

但这丝毫不影响弹幕讨论的热情。

利益相关:

我挺看好B站的。美国上市之后,我还买了一些它的股票。

扯远了。

我最近看书比较多,倒是很想从中看到未来的影子。

人生的理财,其实是为了应对不确定的未来。

看完这本书呢,其实我个人的感觉是,下流就下流吧。

大家专注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没啥不好。

有点「小确幸」的意思吧,幸福本源是参差多态嘛。

不过作者并不这么认为。

他觉得——

下流阶层喜欢一个人独处,轻轻松松做自己的事,而不是努力奋斗。

尤其现在互联网特别发达,上网的成本几近于零,不管是有什么样的兴趣爱好,都能在网上找到同好。

所以下流阶层的人,给自己筑了一道「下流的围墙」——

大家只找志趣相投的人、感兴趣的事儿。不知不觉的构筑起了一道围墙,把他人拒之门外,只沉溺于眼前舒适的小世界。

所以,「下流阶层」不仅仅是对收入没有欲望了,而且沟通能力、 生活能力、 工作热情、 学习意愿、 消费欲望... 全面下降。

也可以说是“对人生,全盘的热情低下”。

所以婚也很难结了、孩子也很难生了、升职加薪更难了,人生陷入死循环了。

社会也就越来越糟糕了。

唔...这个观点吧,我个人不置可否。毕竟调查样本太小了,凭几个很小范围的调查,就得出这个又悲观又惊悚的言论来,而且对单身群体特别不友好。

我个人不是很推荐这本书啦。

但有些段落又确实挺有意思,有点正中膝盖的感觉。

比如这一段,收入和结婚难度的关系:

对于男性来说,年收入低于150万日元,结婚几乎毫无希望(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币9.2万);

年收入超过300万日元,才勉强具备结婚必需条件(人民币18万);

超过500万日元的男性,结婚会很顺畅(人民币30万);

超过700万日元(人民币43万),90%的男性可以轻松结婚;超过1000万日元(人民币61万),100%能结婚。

以上是2005年的结论,今日中国如何呢?

年收入多少,是结婚难易的一个门槛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