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献之和郗家离婚,看琅琊王氏的“善处兴废”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子,在书法成就上,和其父并称“二王”。

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为王羲之第七子。他少负盛名,高超不凡,放达不羁,虽终日在家闲居,但形貌举止并不显得懒散,才华气度超过时人。

他曾与兄长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谢安,两位兄长多谈世俗事,王献之只随便说了几句问候寒温的话。离开谢家后,客人问谢安王氏兄弟的优劣,谢安说:"小的优。"客人问原因,谢安回说:"大凡杰出者少言寡语,因为他不多言,所以知道他不凡。"

他的原配是他母亲郗夫人的侄女,他的表姐郗道茂。

东晋初期,郗氏由于郗鉴苦心经营,成为东晋门阀政治中举足轻重的名门望族,王谢庾桓亦不敢小觑。随着北府兵兵权逐渐被桓温所控,郗家后趋没落。

王羲之和郗昙均是公元361年离世,当时两人成婚只有半年之多,面对至亲故去的接二连三打击,两人相互扶持,共济患难。郗道茂和王献之少年夫妻,情真意重,志趣相投。

郗道茂与王献之生有一女,名玉润,不久夭折,后无所出。

从王献之和郗家离婚,看琅琊王氏的“善处兴废”

王献之最初出任州主簿、秘书郎,后转任府丞。 谢安十分敬爱王献之,请他担任自己的长史。

太元五年(380年),谢安因功进拜卫将军,王献之仍担任其长史。 不久,授职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征拜入朝担任中书令。

然而,好景不长,新安公主司马道福,是简文帝司马昱之女,先嫁给桓温的儿子桓济。桓济后来欲篡权失败被贬,新安公主与其离婚,却看上了王献之。

王献之风流蕴藉,乃一时之冠,新安公主仰慕已久,便要求皇帝把她嫁给王献之。皇帝下旨让王献之休掉郗道茂,再娶新安公主。王献之深爱郗道茂,为拒婚用艾草烧伤自己双脚,后半生常年患足疾,行动不便。即便如此仍无济于事,王献之只能忍痛休了郗道茂。

从王献之和郗家离婚,看琅琊王氏的“善处兴废”

那么,王献之的离婚是否自愿呢?

其实,琅琊王氏本是顶级门阀,如果不愿意离婚的话,皇帝也对其无可奈何。至于郗道茂无子,这也不是离婚的理由。须知,中国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妾生子从法理上说,也是正室之子。

而当时,桓温已死,作为桓温谋主的郗超已经失势,而王献之想要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必须要和郗家划清界限。果然,离婚之后,王献之在仕途上青云直上,最后拜为中书令。

从王献之和郗家离婚,看琅琊王氏的“善处兴废”

其实,琅琊王氏在历史上被评价为“善处兴废”,即,善于变通。

举两个例子。

《世说新语》:“王右军郗夫人谓二弟司空、中郎曰:“王家见二谢,倾筐倒庋;见汝辈来,平平尔。汝可无烦复往。”意思就是,右军将军王羲之妻子郗夫人对两个弟弟说:“王家见谢家兄弟来,恨不得把所有东西都翻出来款待人家;见你们来,不过平平常常罢了。你们可以不必再去了。”

《晋书郗超传》记载:“王献之兄弟,自超未亡,见愔,常蹑履问讯,甚修舅甥之礼。及超死,见愔慢怠,屐而候之,命席便迁延辞避。愔每慨然曰:‘使嘉宾不死,鼠子敢尔邪!’

就是说,郗超死后,王献之兄弟见舅舅郗愔,礼节怠慢,郗愔感叹,如果郗超不死,鼠辈不敢如此!将王献之兄弟骂作鼠辈。

从王献之和郗家离婚,看琅琊王氏的“善处兴废”

然而,王献之在感情和仕途之间,选择了仕途,内心有无波动和内疚呢?应该是有的,比如他晚年,宠爱小妾桃叶,还留下了桃叶渡的传说,说明他和公主的感情并不好。

郗道茂父亲郗昙已死,离婚后只好投奔伯父郗愔篱下,再未他嫁,生活凄凉,郁郁而终。

过了几年公主生一个女儿。便安心的守着孩子过,王献之外出游历时,在桃叶渡口遇见了与郗道茂一模一样的女子。把他带了回去。也算是多年心中的憾事冲淡了一二。女儿最后渐渐大了,也嫁了人。一切都看似那么美好,但王献之始终没能忘了郗道茂,他在临终时,说了一句话:“不觉有余事,唯忆与郗家离婚”

我今生唯一的憾事就是对不起道茂。我想他爱的那个人,从头到尾都是他心底的那个人。没有变过。时间在流逝,也无法抹去他在她心目中的身影,也无法改变他对她的感情。我想,如果有来世,他们一定会再相遇,让前世的憾事,在今生化作圆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