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廷"賜新火" 官員"玩蹴鞠" 閨房"盪鞦韆" 古代人的清明節特別嗨

 皇廷

 皇廷

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閒分白打錢。

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鞦韆。

遊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唐末大詩人韋莊的《長安清明》

韋莊(約836─910),字端己,長安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一帶)人,唐末五代詩人、詞人,是唐代大詩人韋應物的第四代孫,花間派著名詞人,與溫庭筠並稱"溫韋"。乾寧元年(894年)進士。後入川仕蜀,為王建掌書記,他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前蜀政權建立後官拜宰相,最後在蜀國去世,諡號文靖,世壽七十有五。著有《浣花集》傳世。

詩人韋莊年輕時即疏曠不拘,任性自用,頗有文人氣魄,原本住在長安附近,後來移居虢州(今河南靈寶市一帶),廣明元年(880年),韋莊在長安應舉不第,時值黃巢起義攻破長安,唐王朝滿目瘡痍,韋莊與弟妹在戰亂中失散。

詩人親眼見到了昔日繁華熱鬧的神都,變成了倉惶混亂的地獄,懷念長安的興衰更迭,感嘆人世變幻無常。《長安清明》這首詩,作於清明佳節,全詩語言清新,通過描繪節日期間的人事物,透露出對以往盛世的懷念和對現實政治的失望。

 皇廷

清代評論家朱三錫,在他的著作《東巖草覺評訂唐詩鼓吹》中,這樣評價韋莊的詩作,曰"蚤是",曰"可堪",皆觸景感懷口吻也,"內官"、"上相",皆追憶昔年昇平之事,"叱撥"、"踿躚",皆追憶昔年昇平之景。獨是昇平雖異,而風光不改。曰"暗喜"者,乃遊人暗喜耳

朱三錫的評價切中要點,韋莊的詩作用典使事,詩意委婉曲折,其中不乏諷刺意味,引人思考。韋莊在全詩開篇,即奠定了"傷春"主基調,淫雨霏霏的天氣,讓詩人的情緒更加壓抑苦悶,路邊的芊芊芳草增添了對前途名譽的悽婉迷離之感。

而詩作的最末兩句,詩人卻使用諷喻的筆法,道出了心中的憤懣失望,說自己還記得唐王朝鼎盛,天下承平安樂時候的景象,現在這種繁華情境好像回到了當年盛世的樣子,朝廷用各種手段麻醉世人的神經,忘卻剛剛經歷過的顛沛流離,肆無忌憚的歡樂掩蓋下的實際是國勢岌岌可危。對過去的忘卻,是前進路上最大的危機,友人之樂與詩人之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作為唐末著名詩人詞人,韋莊的筆觸還是很值得稱讚和學習的,比如他在詩作中間的頷、頸二聯,就描述了當時社會上的一些習俗,下面來詳細說說詩中描寫的清明時候幾種宮廷和民俗活動。

 皇廷

內官初賜清明火

詩中提到的"內官",是在國主身邊侍奉的近臣,這個職務大都是宦官充任。"賜清明火",則是中國古代延續很久的一種風俗,清明又稱為寒食(冬至後第一百零五日),禁火冷食三日,還要把一年來使用到冬季保留下來的火種熄滅掉,在清明節這一天重新取火。"賜火"又稱"改火",作為非常隆重的典儀,唐宋時期的歷代皇帝,都要在這一天舉行"清明賜火"儀式,把宮廷裡取到的新火種頒賜給群臣使用,以表示對臣民的寵愛,所謂"薪火相傳"。而詩中的"初賜",則如實記錄了動亂初定、朝廷復舊的情形。

另一位唐代大詩人韓翃,作《寒食》詩云,其中"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同樣描繪了"內官賜火"的習俗。過去人們認為火是有生命的存在,一年下來,舊火要改為新火,才能有利於身體健康,所以要在一定的時節把舊火換成新火。《周禮·夏官》中記載專門負責改火的"司爟氏","

掌行火之政令,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疾"。

改火習俗,並非總在清明,比如《後漢書·禮儀志》載"日冬至,鑽燧改火",說明漢代的改火在冬至日。魏晉以降,這一習俗曾經中斷,至唐時重新恢復,定在清明節。到了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熄滅火種,寒食過後燃起新火,唐代詩人沈佺期寫道"普天皆滅焰,匝地盡藏煙,不知何處火,來就客心然,"形象道出這一景象。

 皇廷

據載,民間百姓在寒食節,用鑽木取火的方式改火,遵循古代相傳的"煌煌是求,必鑽木而成燧"的舊俗,所用的木頭非榆即柳,所謂"曉榆新變火,輕柳暗飛霜"(唐·方千《清明日送鄧芮還鄉》)。那麼,宮廷內苑如何取火呢?據唐代《輦下歲時記》記載,到了清明時節,內苑會安排尚食內園的官小兒,集會在殿前鑽火。誰先鑽出新火,就能得到"絹三匹,金碗一口"的厚重賞賜。

取到的新火,由榆柳枝捧獻陛下,由皇帝過目後頒詔"賜新火"。於是,內官們將準備好的蠟燭在新火上點燃後,用香爐盛放引至宮廷外。等待領取火焰的官員,心理上都是無比欣喜的,拿著新火叩謝皇恩,發誓效忠朝廷。這實際上是皇家通過嚴肅的儀式,來樹立和強化個人威望,進而實現御下的高明權術,用皇恩的分派,換回臣子的忠誠奉獻,也是自己合法地位的宣示。

到了此時,新火可以護佑身體健康的說法,已經不那麼重要了,這種活動更像是春天到來的儀式感,以此感受大自然帶給人們的生機盎然,杜甫詩"

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淨客船"可做明證。

 皇廷

上相閒分白打錢

上相,狹義來說,指的高級官僚,能夠參與朝廷決策的大臣,詩中所指的是朝廷各類官員。"白打錢",類似一種賭球的蹴鞠遊戲,優勝者受賜金錢。遼代樞密副使、南府宰相王棠的《知新錄》記載,"

白打,蹴毬戲也。兩人對踢為白對,三人角踢為官場。"

說起來,蹴鞠就是足球的前身,它的產生,主要來源於軍事目的和戰陣訓練,一群身強體壯的戰士們,利用攻防技巧,在活動中增強了彼此的相互配合,也提高了對戰仗靈活應對的能力,這是古代蹴鞠運動規則設置的初衷。

唐代時期的國勢強盛,經濟繁榮,寒食節這一天也增加了很多民俗活動,除了"慎終追遠",還有踏青、鞦韆、蹴鞠等內容。唐時的"蹴鞠"之風尤盛,而清明節的蹴鞠活動,更是受到官方鼓勵的全民項目。

唐代詩人王建,在一首《宮詞》中寫道,"寒食內人長白打,庫中先散與金錢。"詩中的"白打",就是唐宋時期民間非常流行的無球門踢法,因其不設球門,所以稱為"白打",如果加上金錢作為彩頭,就叫"白打錢"了。

不僅民間,皇宮內院對"蹴鞠"也是情有獨鍾,《新唐書》中專門記載皇宮按需供應的物品中,就有"

寒食獻球",這個球就是蹴鞠的意思。據載,內廷教坊司和皇宮內苑都有專門的蹴鞠藝人,他們技法專業、富有經驗,在寒食節或者重大宮廷宴會時,要進行蹴鞠表演,作為儀式保留項目。

 皇廷

據說,唐代玄宗時期遇到一次天災,旱情嚴重,無法緩解。玄宗十分焦急,就下詔要求臣子們進言,坦誠研究解決辦法。這裡面有一位大臣叫做張廷珪,他是開元年間的禮部侍郎,河南濟源人,他直言說,希望皇帝陛下"屏後宮,減外廄,場無蹴鞠之玩,野無縱禽之樂",當然這個建議是否能夠緩解旱情,還不好說,但張侍郎直指的問題核心,是希望皇帝勤政,不要整天跟後宮(楊玉環)觀賞蹴鞠之玩。這說明,玄宗皇帝很喜歡的幾樣事情之一,就是帶著楊貴妃欣賞宮廷蹴鞠表演。

看過《水滸傳》都知道宋代的蹴鞠高手叫高俅,憑藉高超的技藝,居然進入廟堂,掌握了國家權力。在唐代,也有幾位蹴鞠界的達人,比較有代表的人物,是唐中宗之子太子李重俊帳下的門客楊璬和武崇訓,李重俊一大愛好就是蹴鞠。楊、武兩人投其所好,不學無術,只有一技傍身,就是"惟以蹴鞠猥戲,取狎於重俊",擁有過人的球技,自然成為紅人,而李重俊成為太子,也算政治投資成功。

除了不學無術的楊、武二人,唐朝五代時期,還有一個球技高手,叫許存,他像漢代的霍去病一樣,顏值非常高,又英氣逼人,更重要的是,他既能踢球又有軍事才能。許存後來被前蜀開國皇帝王建發掘出來,不僅委以重任,還收為義子,賜名王宗播。王宗播果然不負皇帝重託,為前蜀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這也算是球星從政的成功案例。

 皇廷

綠楊高映畫鞦韆

首先要說,"鞦韆"並不是今天這樣的惺惺作兒女態,而是充滿野性的味道。最初的上古時期,人們為了提高獵獲能力,不得已進行各種高強度訓練,鞦韆就是其一,在奔跑和攀援的時候,抓住粗壯的樹枝和藤條,依靠慣性搖擺前行,跨越溝壑山崖,這就是"鞦韆"的雛形。

唐武德年間成書的《藝文類聚》中記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鞦韆為戲"的景象,用來鍛鍊輕身敏捷的身法。山戎是春秋以來生活在北方的少數民族,活動在燕山一帶,齊桓公剿滅戎族,鞦韆也隨之流傳中原地區。

漢文化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吸收和同化。鞦韆在傳播過程中,由原本的戰士訓練職能轉化為閨房遊戲工具,增添了很多女性味道。據載踏板鞦韆最遲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漢武帝時宮中盛行盪鞦韆遊戲,唐人高無際在《漢武帝后庭鞦韆賦》中提到"鞦韆者,千秋也。漢武祈千秋之壽。"鞦韆在漢武大帝的心中還有祈壽延年的作用,並因此成為後宮的流行。

進入唐代,鞦韆仍在後妃中流行不衰,五代文學家王仁裕在筆記《開元天寶遺事》中寫道"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競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市民因而呼之。"這種宮廷寒食節的雅戲,後來流傳到民間,也變成"眾樂之樂"。

 皇廷

清明時節春年花開,雖然不能"面朝大海",但的確是盪鞦韆的好時節,並且主要作為女孩子的閨房之樂而存在。詩人韋莊還有一首《浣溪紗》,"

欲上鞦韆四體慵,擬教人送又心忪,"把懷春少女的羞澀靦腆情愫寫的惟妙惟俏。李清照筆下的鞦韆女孩,羞澀中更添幾分天真活潑,"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有人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最是促狹的,還屬那位春宮高手,號稱吳門四才子之首的唐秀才,在他的香豔筆下,鞦韆少女變幻出另一種獨特韻味,《鞦韆詩》雲"二女嬌娥美少年,綠楊影裡戲鞦韆。兩雙玉腕挽復挽,四隻金蓮顛倒顛。紅粉面對紅粉面,玉酥肩共玉酥肩。遊春公子遙鞭指,一對飛下九重天。"嬌娥並有美少年,閱讀文字如香風撲面,不可方物。曹雪芹筆下,那位以半老姿色吸誘賈雨村的薛寶釵君,"鞦韆架上春衫薄",二者情景類似,韻味大大不同。如果再聯想到西門大官人與潘氏金蓮的"葡萄藤下鞦韆戲",就更是勿言、勿視、勿聽了。

宋代以後,出現了一種稱為"水鞦韆"的百戲,雖然名曰"水"卻是男性雜耍。據南宋文人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記載,"水鞦韆"是在水中船上表演,畫舫船頭豎起鞦韆架,。表演時,以鼓聲伴奏,藝人在船頭杆上往來上下,翻騰悠盪,晃到一定高度,他們雙手脫繩,在空中翻跟斗投身入水。以各種姿態取勝,動作驚險卻優美變化,其實類似於現在的跳水運動。算是鞦韆運動的變種。

 皇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