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山胆囊长有息肉,这个病危险吗?会危及生命吗?

摄影维度361


胆囊息肉是临床中比较多见的一种疾病,简单说就是胆囊粘膜向着胆囊腔息肉样凸起。一般无特殊临床表现,有些有类似胆囊炎的表现,像腹胀、右上腹痛、厌食油腻食物等,通过B超、增强CT、核磁共振可以发现病变位置及大小。

胆囊息肉可以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其中非肿瘤性主要包括胆固醇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腺肌瘤;肿瘤性主要包括腺瘤、腺癌。其中胆固醇息肉及炎症性息肉未发现有癌病的病例;腺瘤样增生、腺肌瘤、腺瘤、腺癌均有癌变的可能。腺瘤及腺癌一般发现及治疗及时的话,预后良好。

在临床中,一般认为胆囊息肉直径在15mm以上的均是恶性肿瘤性病变。因此及时观察息肉直径是预防癌病的有效手段。一般息肉10mm以上建议手术。

胆囊息肉的发病年龄一般在23~55之间,且男性大于女性,并且疾病的发生和饮食不规律、饮酒及进食高脂高胆固醇食物、工作压力大以及生活不规律有关。因此,为防止胆囊息肉的发生,应该饮食及生活规律、低脂低胆固醇饮食、禁烟忌酒、睡眠充足、心理平和。



注:图片均下自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用户108431445035


其实张一山面对的胆囊息肉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比较常见的。现代人基本上每年都会做体格检查,体检项目中多数包括腹部彩超,包括对于肝胆胰脾肾的彩超检查。在体检之后很多人都会发现自己胆囊上长了息肉,有些人会比较紧张,以为自己得了绝症。其实面对胆囊息肉处理方式还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来对于>10mm的胆囊息肉建议患者到肝胆外科进一步治疗比较好。而对于<10mm的胆囊息肉如果没有明显症状则建议患者定期复查腹部彩超即可。大家可以拿出自己的腹部彩超结果对照一下,看看是否超过10mm(也有资料建议此标准是8mm),如果达到标准,那么真的可以到正规医院肝胆外科看一下。说了这么多,可能大家特别想知道到底什么原因造成胆囊息肉的出现,下面就跟大家好好说一说。

胆囊息肉的发病原因和形成机制非常复杂,日常生活以及生理和病理影响也非常多,各种因素之间还可能相互影响,共同造成胆囊息肉的发病与发展。截止到目前,研究和报道最多的是高脂血症及高胆固醇血症,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胆固醇代谢与胆囊息肉有着明确的关系,与炎性胆固醇结石、胆囊慢性炎症等有一定的联系。除此之外,年龄、性别、遗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不健康的生活与饮食习惯等均是胆囊息肉的危险因素,这也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


张之瀛大夫


说到张一山小编真是满眼小星星,痞帅的北京瘫真是帅死人不偿命~在这个小鲜肉泛滥的时代中依旧脱颖而出,用自己的作品用自己的演技征服众多迷妹,同样超越了他的“刘星”!一直实力诠释着“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帝都二踢脚”!对于这样耿直的糙汉,小编只能说——“没sei了!”咳咳言归正传,说说这胆囊息肉吧。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包括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因在临床上和影像学检查上很难明确其性质,故又称“胆囊黏膜隆起性病变”。

胆囊息肉是否癌变

胆囊息肉在病理上有良性息肉和恶性息肉之分,以良性息肉更为多见。良性胆囊息肉又包括了胆固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肌增生和组织异位性息肉等。良性息肉中也不是完全不会癌变,其中的胆囊腺瘤性息肉是潜在的癌前病变,与胆囊癌的发生有关。与此相比,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及胆囊腺肌瘤等非肿瘤息肉则不会发生癌变。

胆囊息肉的日常护理

1、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2、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对预防此病也很有帮助。

最后,希望男神好好照顾自己,这样才能更好的工作,有更多好看的作品~还有余罪什么时候再开拍啊!大家是不是都等的“泪眼朦胧”了。


百科名医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个人健康状况非常关注,再加上国家对全民卫生投入加大。估计每个人都有体检经历吧!体检工作中,我们比较熟悉应该就是彩超检查,彩超检查大多就是腹部检查,如肝、胆、胰、脾、肾等部位检查。

在体检过程中,胆囊息肉检出率是非常高,所以经常有朋友和周围亲戚问我关于胆囊息肉问题,由于对胆囊息肉知识缺乏,很多人可能有类似疑惑,胆囊息肉危险吗?会危机生命吗?

息肉是生长在人体黏膜表面上的赘生物统称为息肉,包括增生性、炎症性、腺瘤等等,胆囊息肉就是生长在胆囊内壁赘生物,胆囊息肉属于良性肿瘤的一种,临床最为多见炎性息肉、胆固醇息肉,还有是腺瘤性息肉。胆囊息肉发病率非常高,由于大多没有症状,大多体检及普查中发现。胆囊息肉引起具体原因,当前不是完全清楚,也没有一个非常有效的预防措施!



胆囊息肉非常多见,没有什么危险一说,也上升不到危机生命。大多数人胆囊息肉可能就是几个毫米,它是不需要特殊处理,也没有影响,只需定期到医院做腹部超声即可。胆囊息肉≥1cm者或最近增大过快者,建议及早到医院进行手术切除,以免发生恶变。

总得来说,发现胆囊息肉不要过多紧张及焦虑,一般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现在彩超检查非常普及,费用也不高,在加上现在体检比较多,注意观察就可以了!


耳鼻喉科高医生


张一山是大家非常熟知的演员,半年前他在采访中说长期患有胃病,而且已经发展成胆囊息肉,由此不再参加真人秀节目。胆囊息肉是什么病?会危及生命吗?很多人片面的认为胆囊息肉会恶变为胆囊癌,并为此忧心忡忡。

胆囊息肉,全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指来源于胆囊壁并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因此也称为胆囊隆起性病变。胆囊息肉其实是一种影像描述,泛指胆囊内生长出来的息肉样的病变。胆囊息肉分为真性息肉和假性息肉。真性息肉,也就是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和息肉型胆囊腺癌,其他少见的有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假性息肉包括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胆囊腺肌病、腺肌增生等。临床上诊断胆囊息肉,首选B超,但B超判断良恶性有时有一定的困难,这时候可以行增强CT、超声内镜及胆囊造影等作为补充检查,提高诊断准确率。

无论是单发还是多发,如果B超报告提示胆囊息肉小于1.0cm的话,其恶变的几率非常低,不必太焦虑担忧。大部分胆囊息肉是无症状的,无须过分担心,可以长期存在,不会对生活造成影响,不需行手术干预,目前也没有任何药物消除胆囊息肉。但是当胆囊息肉直径大于1.0cm时,癌变发生率明显增加,而大于2.0cm时,几乎可以直接认为就是恶性肿瘤。此外胆囊腺肌症被视为癌前病变,其癌变率为3%-10%。

1.息肉直径≥1cm(约1/4发生恶变)。2.胆囊颈部息肉或息肉生长部位邻近于胆囊管开口。

3.息肉直径<1cm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者。4.息肉直径介于6~9mm,有以下任一项恶变高危因素,均建议手术治疗:年龄>50岁;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单发息肉或无蒂息肉,且迅速增大者(增长速度>3mm/月);局灶性胆囊壁增厚,厚度>4mm。对于没有任何高危因素且息肉较小,直径6-9mm者,需定期做B超随访复查,一般建议6个月做一次B超。


胡洋


做为一名普外科医生,我来回答一下。

什么是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指的是胆囊腔内突出的或者隆起性病变,大多数球形的或者半球形,有蒂或者没有蒂,可以单发或者多发,大多数胆囊息肉是良性的。



胆囊息肉只是一个统称,根据息肉的性质可以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

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腺癌,脂肪瘤,平滑肌肉等等。

非肿瘤性息肉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肌增生等等。

胆囊息肉的症状

大部分胆囊息肉都没有症状,都是通过体检发现的。少数病人有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不适。



胆囊息肉的检查,首选B超检查,还可以选择CT或者核磁检查。

胆囊息肉的性质,术前难以明确,由于少数的胆囊息肉会恶变为胆囊癌,因此胆囊息肉要引起高度的重视,恶变的高危因素有:直径超过1cm,年龄超过50岁,单发病变,息肉逐渐增大,合并胆囊结石等。



吃药打针对于胆囊息肉没有明确的治疗效果,对于有症状的患者,建议手术治疗;如果没有症状,出现以下情况,也建议手术:直径超过1cm的单个病变,年龄超过50岁,B超检查发现息肉不断长大。手术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如果怀疑恶变,应当选择开腹手术,方便探查。

如果没有上述的情况,胆囊息肉可以定期复查,每六个月做一次超声检查。

综上所述,大部分胆囊息肉都是良性疾病,不定期复查即可,并不会危及生命。如果患者有明星的症状,怀疑息肉恶变或者息肉有恶变倾向,建议手术治疗,因为胆囊癌是有可能危及生命的。


普外科曾医生



说实话,胆囊息肉一点都不危险,更谈不上会危及生命。明显拿胆囊息肉说事,有时候是一种矫情,以博得同情的眼球,让人觉得得了这么重的病还坚持演节目。 20年前,胆囊息肉很少被人提及,近年来,B超技术的进步和普及,加上人们健康体检意识的加强,促进了医学诊断水平的细化和深化,使得体内脏器细微改变,就能很教早捕捉得到,胆囊息肉就是其中典型代表。在现有B超下,1.5-3mm的息肉就能清楚展示出来。这种小息肉十分常见,就像人身上的一颗痣,绝大多数都不会增大或者恶变。 不少人被查出胆囊息肉后老觉得自己右上腹胆囊疼,实质上90%以上的胆囊息肉都非常小,根本就不会造成不适症状,即便右上腹疼痛不适也可能不是胆囊息肉造成的。所以远远谈不上胆囊息肉就离癌不远了,因此说拿胆囊息肉说事真是一种矫情。医学上专业认定:息肉直径在6mm以下者,每年B超复查一次,6-9mm的人群,最短6个月,一般仍每年查一次B超,根据息肉大小动态变化决定是否改变复查间隔期;达1CM时,可综合息肉在影像形态学上的变化情况等,由外科医生决定是否采取手术去除。



胆囊息肉是常见病,一般认为与不规律饮食,尤其是不吃早餐,导致胆囊分泌胆汁排空胆汁节奏紊乱,或者长期吸烟酗酒,嗜食油腻,暴饮暴食等导致胆囊结石、胆囊炎等因素有关。发现胆囊息肉后,除按上述定期复查外,应注意规律饮食,合理运动,避免不良饮食习惯,戒烟限酒。


肿瘤何大夫



看了一下这则消息,说是长期吃饭不规律引发了胃病,胃病变成胆囊息肉。

首先,长期吃饭不规律未必能引发胃病,人们的胃病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原因。其次,胃病是不会变成胆囊息肉的。

那么胆囊息肉是怎么来的?答案是不知道。

胆囊息肉是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病变,其形成原因不明,但和年龄增长与胆结石相关。胆囊息肉的发生率占人口总数的5%,男人比女人易患胆囊息肉,随着年龄增长而多发,大多数患者无症状。中国人胆囊息肉高发,原因并不是因为存在人种差别,而是因为在体检的时候特意查出来的。

各种息肉之所以受重视,是因为可能癌变。胆囊癌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如果早期发现的话,治愈的机会很高。但由于胆囊癌往往没有症状,胆囊的位置也很隐秘,导致胆囊癌往往在晚期才被诊断出来,为了早期发现胆囊癌,中国式体检着重查胆囊息肉。

大约5%胆囊息肉是恶性的,鉴别良性或恶性的主要标准是息肉大小,息肉直径小于10毫米通常是良性的,大于10毫米则有癌变可能,直径大约18毫米的息肉则需要切除胆囊。

对于直径大于10毫米小于18毫米的胆囊息肉,如果癌变迹象不明显,就每6个月复查一次。

对于直径在6-9毫米的胆囊息肉,6个月之后复查,如果结果正常,再过12个月后复查。

直径小于6毫米的息肉不必复查。


京虎子


因为《家有儿女》火起来,后来在影视圈越来越好的张一山,自曝自己得了很久的慢性病,需要休息。

很多网友不仅要问,张一山说自己的是什么病?

根据媒体新闻,张一山说自己胃痛,做检查发现了胆囊息肉。

胃痛,一般来说,原因大多数是胃炎、胃溃疡,或者胆囊的疾病。

张一山说自己检查发现胆囊息肉,而且有胃痛的情况,说明合并有胆囊炎的表现。

那么胆囊息肉危险吗,会不会恶变癌变那?

胆囊息肉,是胆囊壁向胆囊腔内突起或者隆起的一类胆囊病变的总称,从成因成分来说,包括了很多比如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样增生、胆囊腺肌病、腺瘤性息肉等等多种病。

红色箭头指出为胆囊息肉

一般来说,很多人体检都会发现胆囊息肉,但大不必过于紧张,因为绝大多数息肉都是良性的,而且胆固醇息肉的比率在60-70%。

那么当发现胆囊息肉以后,需不需要处理,怎么处理?

原则上来说,胆囊息肉大多不用处理,但是胆囊息肉可以诱发胆囊炎,也有一定的几率癌变,因此对于必要的人群还是建议手术切除胆囊。一般来说,当胆囊息肉有一下特征时,建议咨询专业的肝胆外科医生就诊,考虑是否切除胆囊。

1、单发息肉较大且年龄超过50岁以上的患者;

2、有症状的胆囊息肉,或合并有胆囊功能异常,比如息肉位于胆囊颈部,比如合并胆囊炎有反复疼痛的,合并胆囊浓缩、排泄功能异常的;

3、息肉较大者,临床上一般认为超过1cm的,蒂较粗大者,另外位置位于胆囊颈部或者底部的;

4、息肉较大直径超过1cm,,基底部宽大呈广基型的,且有胆囊壁局限性增厚,并有增大趋势;

5、短期内随访,复查影像学,一般建议彩超,发现息肉生长速度较快的;

6、合并有胆囊疾病,比如胆囊息肉合并有胆囊结石、胆囊炎的,或硬化性胆管炎的;

7、肿瘤标记物检查明显升高,且排除了其他胃肠道肿瘤的胆囊息肉患者,即CEA、AFP、CA199等明显升高;

总的来说,就胆囊内息肉直径大于1厘米以上,单发的息肉,或者胆囊息肉位于胆囊的颈部,另外合并有胆囊结石、年龄大于50岁以上的、胆囊息肉生长速度较快短期快速长大的患者,目前认为有行手术的指证,标准的治疗方法是胆囊切除术。

至于张一山的胆囊息肉属于哪一种,没有过多的信息不好顽强下结论,但他说是很多的息肉,说明是多发的胆囊息肉,加上年轻,长期饮食习惯不好,应该恶性的可能性不大,属于胆固醇性息肉可能性大。

但是,胆囊息肉,部分类型比如腺瘤样增生、胆囊腺肌病、腺瘤性息肉等等是有一定恶变可能的。

所以,为了自己的健康,还是要注意预防和体检的。检查的话,B超是首选。

一般来说,50岁以上人群、肥胖人群、合并有脂肪肝、高血脂等,合并有胆结石、另外合并有慢性肝炎病史的人群,以上均属于胆囊息肉的高发因素。另外吸烟、不规律饮食、喜欢荤食等等,也是促进胆囊息肉的不利因素。而且胆囊息肉男性居多,可能与男性中肥胖者居多有关。


医护讯


我是一名胃肠肿瘤外科医生,胆囊息肉是临床常见病。多数人在B超检查中发现。

什么是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包括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胆囊息肉包括良性息肉和恶性息肉。良性息肉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在临床上良性息肉多见。

胆囊息肉有哪些临床表现?

大多数胆囊息肉可无任何临床不适,多数在体检中发现,少数人可有上腹部闷胀不适。



(1)胆囊息肉的大小:一般来说息肉越大恶变的可能性也会越大,小的(小于10mm)多数是良性的,可定期复查,大于10mm的胆囊息肉有恶变风险建议切除。

(2)年龄:超过50岁胆囊息肉恶变的可能性大,建议及时就诊。

(3)息肉的数目和形态:单发,广基的息肉恶变风险高,胆囊息肉的恶性病变倾向发生在年龄大,单发,大的胆囊息肉。

(4)是否合并有胆囊结石:合并有结石的息肉,由于结石反复刺激可导致息肉癌变。

综上几点,如果息肉较小的年轻患者,可以定期复查,如果息肉超过10mm,年龄>50岁,合并有胆囊结石等高危因素建议手术治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