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陰:清明與大荔何干?!


洛陰:清明與大荔何干?!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到了。

說到清明節,不能不說感恩節,說到感恩自然離不開古老而神奇的大荔。


感恩緣於大荔

清明節源於“春秋五霸”之首晉文公。與大荔何干?


洛陰:清明與大荔何干?!


《史記》有云:“洛左皆晉”。什麼意思?就是說春秋時期,大荔洛河的左邊即現在的洛河河東和河北(那個時候洛河在趙渡南邊一公里處直接入黃河)都屬晉國的勢力範圍。公元前659年,晉國發生驪姬亂政,重耳(據說其一生下來眼睛是雙瞳,所以應該叫重目,即後來的晉文公)受冤被人追殺,逃亡去母舅之翟國(現在大荔縣段家鎮翟村一帶),走上了十九年的逃亡之路。逃亡,雖說是公卿逃難,不同於百姓,偶爾也有風光悠樂,但顛沛流離,東躲西藏,飢無食,渴無飲、住無所,定是司空見慣。話說有一天重耳君臣流亡到段家鄉卿避村附近,“日午,未晨飲,公暈厥。”就是說已經過了中午,大家還沒有吃早飯,重耳餓得暈了過去。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怎麼辦?忠誠的臣僚介子推抽出刀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大塊肉,烹調給重耳吃,言曰“鵂(xiu)鵂肉”,救活了奄奄一息的重耳。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門板上留下一首詩:

顛簸流離十九春,

從隨都成得意人。

恥於言功難為類,

綿山鵂鵂亦助君。

原來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 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丹心呈,

顛簸流離商顏行。

柳下作鬼終不見,

強似伴君諫臣情。

倘若主公心有我,

勤政清明覆清明。

烈火九泉心無愧,

但見主公常清明。

晉文公看後喟然長嘆,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寒食節這天,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掏出介子推的衣襟詩反覆誦讀,見其中連續出現“清明”二字,且有“但見主公常清明”的未句,於是睹物思人,自己也要做一個“清明”的君主,治出“清明”的國家,就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洛陰:清明與大荔何干?!


以後,晉文公為感戴介子推的救命之德和患難與共,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用了三四年時間,就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晉國的百姓也得以安居樂業。因此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感念,感念因他而來的安定生活,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的上方,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現在大荔的某些地方,清明節都要“栆箍冷麵,蘿蔔絲加苆蓮”,每家都要蒸燕窩,裡面放滿面球做得燕子蛋,用小棍插上五六個燕子面花。

此後,寒食、清明成了黃河中游兩岸百姓的隆重節日。再後來歷朝統治者為教化百姓感戴“浩蕩皇恩 ”、百姓為教育子女感戴先人養育之勤苦,牢記先人之恩惠,就將寒食節演化為全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一個固定的祭祀節日。

每逢寒食,人們不生火做飯,全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 、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人們還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每逢此節,是官、皇上給假歸鄉;是商、掌櫃停業祭祀。無論遠近忙閒、無論山險河阻,都得風塵僕僕,掃墓祭祖。甚至通過遠播的唐文化、遠征的蒙古軍、下洋的鄭和等中外交流,使這一習俗在西方諸國流行開來,只不過名字變得直觀了許多---感恩節!

至此,你還能說清明,與大荔何干?

清 明 必 須 感 恩

洛陰:清明與大荔何干?!


清明節,作為祭祀先烈、感念祖先、敬重神明的節日,最重要的元素是祭祀,最敏感的氛圍是莊重,最應有的心裡是感恩戴德。因此清明節的一切活動,都必須從敬重出發,以做典範、教後人為前提,注重每一個環節。

一、 時間選擇。按照大荔的習俗,一般人家,清明祭祖要選在清明節前一個星期內的農曆三、六、九日。因為“清明時節雨紛紛”,此時節雨水較多,所以要提前注意天氣預報,根據自己和親族人的實際確定日期。新喪人家如果是父母一人健在,新喪未出三年,則過單清明,就是清明當日;如果父母都不在了,就過雙清明,也就是清明節第二天。時辰一般都選擇在巳、午、未這三個時段,也就是9-15時。

二、 祭奠先人要準備什麼樣的東西?古代祭祀要上整豬、整羊,將宰殺的豬羊去毛煮了之後,由專人抬著獻貢。現在簡單了,主要是表達心意,可準備紙錢、紙掛子(白紙條連成的一大束紙條)、炷香、茶、酒、肉(需在開水中煮過)、水果、鞭炮等。大荔地區現在還要蒸棗箍、燕子窩;要準備覆蓋著淖熟的菠菜的涼長麵條;要準備熟雞蛋(一般為六個);要準備苆蓮絲和熱蘿蔔絲加芥末涼菜。就如前邊所說“栆箍冷麵、蘿蔔絲加苆蓮”

如果是單位公祭或在公共墓地,還應向逝者獻花。

三、那些人員參加?過去由於歧視婦女,一般情況下只讓家中所以男丁參加,婦女是禁止進墳的。只有當年新過門的媳婦(二婚除外)才可認墳歸宗。如今已經沒有這麼講究了。

四、回農村上墳都有哪些程序?

現在在城市裡長大的年輕人對農村風俗多有不懂,以為就是踏青旅遊,這就犯了大忌。回農村上墳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情、面帶莊重的表情,在本家中德高望重的或年長者的帶領下,統一前往墓地,到達後先要嚴肅地佇立墓前,由長者面對著墓穴介紹逝者的情況,然後將祭品擺放在墓前,點上炷香,一齊動手在墳冢上壓五行白紙,再從紙掛上扯下一綹紙壓在墳頂,接著一邊燒紙錢,一邊唸叨讓九泉之下的之靈來領取,並可說一些想對親人說的心裡話。燒完紙錢,要按輩份站在墓前(兒孫站前,長輩站後),在長者主持下,向墓冢三磕頭(或鞠躬)。禮畢之後,要燃放鞭炮,以示親人知曉一年一度又清明。

五、上墳的最後環節幹什麼?

行完禮之後,就要在墳的周圍剷土,為墓堆添新土。一般參加的人都要動手給墳墓添土。這是為了把墳墓一年來被風吹雨淋的土找回來,另一方面墳墓不斷增高也預示著後繼有人。如果立有墓碑,則必須將碑檫洗一邊。如果發現墳上有枯死的樹木,一定要及時拔掉。添完土,要把貢品留一部分在墳上,祭天拜地。最後檢查墳地周圍沒有火災隱患,方可離去。

六、現在很多人有手機,上墳是否可以拍照?

大家掃墓的目都是為了感恩戴德,祭祀祖宗,而非玩樂。舉頭三尺有神明,大家掃墓的時候,最好心懷敬意,專心謹慎,千萬不要在墓地合影,甚至隨意的照相,否則引來了不好氣場,就有陰陽失衡的可能,會損害個人的運勢。不過有人說這是迷信,那麼到底對不對?你懂得!

就在這篇文章即將完稿之際,忽然收到一條短信,內容如下: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父母在世常孝順, 勝過死後空祭墳。 山珍海味滿靈桌, 冥錢燒得滿天昏。 如此排場行孝道? 分明是在哄鬼魂! 親在一飯知冷暖, 死後怎能聞腥葷? 活著不給父母錢, 死後燒錢更愚蠢! 世間為人兒女輩, 父母健在勤過問。 烏鴉尚知反哺乳, 羊兒跪乳懂感恩。 為人在世孝為先, 免得亡後假殷勤。

好!!!

清明節,對先烈先輩要祭祀懷念,那麼當親人尚在人世,我們就更應感恩戴德!更應孝順有加!

要知道“烏鴉羊羔尚孝親,子女不孝遜獸禽”啊!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

清明節,請善待和孝敬我們的父母吧!

當然,踏踏青、散散心,也不是不可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