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法国有300多万强悍的精锐正规军,仅仅30多天法国沦陷,这是什么原因?

biubiuBO


二战期间、法国在很多地方都略强于德国。

火炮数量 法国10700门 德国7378门

坦克数量 法国3250门 德国2439门

军队数量 法国600万 德国540万

特别是与英军联手后、法国可以说各方面都是碾压德军的。

然而1940年5月德国开始进攻法国以后、仅用了44天法国就举白旗投降了。德军以15.6万伤亡的代价、歼灭法军29万人。同时有190万人当了德军的俘虏。 简直令人咋舌!


法国战败的原因有很多、要综合起来看。

从国民反抗意志上:整个一战、极大了消磨了法国人的战斗意志。仅凡尔登战役、号称凡尔登绞肉机。德法两国总计投入100多个师、军队总计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


法国虽然打赢了一战、但是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一战法国丧失了十分之一的人口、7%的富庶地区遭到破坏。全体法国国民及高层都极度厌战畏战。

二战前期整个法国的反应就能看出来、德国进攻波兰以后、英法已经对德宣战、但法国一直奉行绥靖政策、对德“宣而不战”。希望自己能置身事外。

当德国发动闪电战、坦克长驱直入、坦克推进到哪里、法军就投降到哪里。德国虽然推进到法国境内、但是大局还未定。巴黎就直接宣布为不设防城市、仅仅44天一战的战斗英雄贝当元帅就代表法国宣布投降了、几百万士兵放下了武器。让人耻笑。

要知道中国凭着小米加步枪都苦苦支撑了14年。


从战术上:

一战之后、德国遭遇到了巨大的失败、巴黎和会上德国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德国从那时起心里就一直埋着报复的种子、可谓是卧薪尝胆。二战前德国对自身军事战术进行了巨大的改革、 形成了以机械化部队为主的机动作战、闪电战的模式。

而法国在一战战生活、在巴黎和会上得到了巨大的好处、再没有驱使他们战斗的动力了。 整个法国的军事思想改为了防守型战术、修建了自认为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 偏安一隅。 在军事改革上也进步迟缓。 实际上法国的军事装备研究一直都是领先德国的、 法国是第一个在坦克上安装炮台的国家。



然而研究出来新的装备却没有研究新的战法。 单兵作战能力再强也抵不过协同作战。 反而在法国投降后、 法国经过多年努力的研究成果白白被德国捡了便宜。

从国家战略纵深上。

一战之后、各国军队都开始机械化、尤其德国机械化更强、 军队的推进速度与一站时的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法国不像苏联有广袤无垠的土地。

法国是一个以平原为主的国家、非常适合机械化部队推进。

当德国的坦克冲破法国的防线以后、一路平推、 短短一个月就把法国推了大半。

法国在战前也意识到这样的问题、 所以修建了马奇诺房间。目的就是为了层层阻隔将来可能来自德国的进攻。以强大的防线抵消没有战略纵深的劣势。法国的计划是这样:战争开启后、马奇诺防线充当第一条屏障、阻碍敌人进攻、为国内集结军队反功创造时间。

然而德国人的精明与法国人的天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法国自认为北部的山脉地形是天然屏障、机械化部队无法经过。并且有比利时在中间作为屏障。所以在马奇诺防线并没有修建到北部。

结果德国未经宣战、突击比利时、只用了16天比利时投降、德国的装甲部队出人意料的从北部山脉长驱直入、开进法国平原。 庞大的马奇诺防线成为摆设、没有阻挡住德国一步。

当德国的机械化军队开进法国平原以后、迅速的瓦解了法国高层的抵抗意志。法国高层不愿意用人命的代价打城市战、消耗战。 就直接宣布投降了。 仅有部分海外殖民地、听从戴高乐在英国建立的临时政府、继续抵抗。

法国国内几百万军队全部放下武器自己走进了战俘营。


实事历史大家谈



海明威在《太阳照常升起》(1926)中使用了“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巨大损毁,尤其是人力和心理上的巨大损毁,对法国人的国民士气影响巨大。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直接丧失了其成年男子的10.5%,可能大家并不觉得这个数字很多,但考虑到这仅仅是战场上丧命的成年男子,还没有算上战场上致残的人,以及在后方因粮食短缺和营养不良等因素导致的平民死亡。法国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死亡的人数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与这种巨大的伤亡相联系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巨大的社会创伤。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纪之交在欧洲流行的那种乐观情绪为悲观主义所取代,爱国主义者们成为了“迷惘的一代”。某种意义上,在“二十年危机”其间的法国,从来就没有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创伤与痛苦中恢复过来。当然这种社会创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各国都存在,但却是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来。有些人觉得只有军事力量才会让文明在混乱与不人道的世界中得到保护,例如德国。而有些人则认为民族主义及其相关观念煽动起第一次世界大战这种残酷的战争,所以和平主义越来越在他们中间受欢迎,例如英法等国。当然,“二十年危机”期间也是幻灭和愤世嫉俗的时代,虚无主义在这一阶段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在他们看来,战争预示着世界末日。


鲁尔危机期间,法军进入鲁尔埃森,鲁尔危机后,法国权势和意志一蹶不振


具体来说,法国的有识之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就已经认识到法国已经承受不起再一次的与德国的这种总体性战争,因此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目标是让德国不再成为法国的威胁,因此采取了很多方式想要彻底削弱、甚至肢解德国,但我们都知道,法国的目的基本上没有达到,因此法国只能采取以赔款的方式尽力压榨德国,延缓德国的崛起来给法国换取喘息之机,但随着鲁尔危机,法国的这一企图也宣告破灭,法国也从此权势和意志都一蹶不振。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开始转而寻求集体安全机制来保证法国的安全,但洛迦诺会议通过的《洛迦诺公约》不但没有达成法国孜孜以求的集体安全体制,反而削弱了法国的安全位置,使得法国自身安全都要依靠英国和意大利的保证。而《洛迦诺公约》也表明法国已经完全放弃独立的外交政策,某种意义上,对德的畏惧情绪、因根本找不到任何有效的战略出路而带来的疲惫不堪,以及在面对德国时处于弱者的幻想使得法国只能萎靡不振的尾随英国。《洛迦诺公约》订立后不久开始建造的马奇诺防线典型的体现了法国的萎靡不振。而1929年到1933年的大危机对法国的打击使得法国的瘫痪从国民士气领域蔓延到了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战略等几乎所有方面。本身法国就已经是列强中相对比较落后的国家,大萧条使得法国外贸锐减、币值频跌、生产凋敝,整个国民经济都处于一种持续瓦解式的崩溃状态。而经济问题反映到社会领域则是社会的严重分裂和政治瘫痪。政坛斗争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变得越来越激烈,甚至一度走到了内战边缘。这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由于外交失败造成的巨大精神损失之外,法国社会由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打击、政治动荡和社会分裂已经处于士气崩溃的边缘了。


德国外长古斯塔夫·斯特莱斯曼、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和法国外长阿里斯蒂德·白里安在洛迦诺会议期间


同样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巨大人力损毁,使得法国丧失了一代人中几乎最有创造力的那群人,这导致在“二十年危机”期间,法国军界、政界、商界等都充斥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老人”们的身影,这些“老人”们,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是经验丰富,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则是保守到麻木不仁的地步。法国败亡后在英国组建流亡政府的戴高乐将军,本身可以说是装甲战的先驱之一,但在法国军界,其思想却并不被主流接受,连组建一支实验性的装甲部队,都难之有难。而把持着法国军界主要职务的那些“老人”们,其战略战术思想,还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堑壕战时期,完全无视“二十年危机”期间,战略战术思想的迅猛变革。某种意义上,马奇诺防线既是法国人国民士气崩溃的象征,同时也是法国军界这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旧”战略战术思维的产物,完全是一种消极防御的思想在作祟。


马奇诺防线


说到底,法国在“二十年危机”期间,国民士气处于一种完全崩溃的状态,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其外交只剩下一个原则,那就是依赖英国,而恰恰在遏制德国的扩张这个对法国安全而言,至关紧要的问题上,英国是不可靠的;而在军事上,法国已经将其全部希望都寄托在马奇诺防线这一消极防御的产物上,某种意义上,马奇诺防线已经成为了法国人心中最后的防线。因此当1940年5月10日对法国发起进攻,并绕过马奇诺防线,使得马奇诺防线丧失其功能后,法国彻底崩溃,在短短四十天内沦陷大片领土,最终空有几百万军队却迅速败亡,于6月22日与纳粹德国签订停战协议,法国败亡。


1940年4月至6月的西线战场



hording


二战刚开始法国就迅速沦陷,主要原因有以上几点:

(一)领导层老迈无能

(二)指挥体系繁杂僵化

(三)军事理念滞后,高层仍沉浸在一战的胜利中。

(四)战术呆板,机械防御,完全寄希望于“马奇诺防线”,而德军则“攻其所不守”,穿越阿登森林长驱直入所向披糜。

(五)军队编制仍以步兵为主体,未能发挥坦克的威力。

(六)一开战便丧失制空权,法军在德国航空兵和装甲兵夹击之下节节败退。


天若有情55876466


原因无他,唯“军事思想僵化、战役战术思想落后”而已,当然一场战争胜负的原因是复杂的,牵扯到各种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以及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要素。但是,法国二战的迅速溃败,在其与兵力规模与军队战备与当时德国不相上下,甚至略占上风的情况下,更显出军事思想的重要性。很多人,一谈起当年的战争就把“锅”甩在马奇诺防线上,甚至很多军事专家谈起固定防线作战也嗤之以鼻,但是我们应该更理性的看待这个问题。美国五星上将布莱德雷曾作出如下评价:“固定防线可以挡住我们的攻击并分散我们的兵力,于是敌人也就可以有时间来组成其预备队并发动反击。采取这样的方式作为机动预备队的屏障时,一道要塞化的固定防线价值可相当于许多个师。不过,若无机动预备队则固定防线也就会变得毫无用处。仅由于此种机动预备队的缺乏,所以马其诺防线才对法国陆军变成了一座陷阱”。由此可以看出,马奇诺防线也是因为法军的僵化军事思想,才落得千古骂名。

既然马奇诺防线不能为法军的溃败背黑锅,那么法国军队为何放着被马奇诺防线解放的“机动兵力”不加以灵活运用,且将自己的机动兵力以最快的速度葬送了呢?这应该是德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施里芬计划”给法军留下的阴影太过巨大,以至于法国的指挥官们都认为德军会再次翻版施里芬计划;然而他们显然忘记了,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任何时候都需要向前看,而德国就恰恰出了一个“向前看的指挥官”曼施坦因,给出了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方案,这一下子就让法国人悲剧了。

上图为实际操作中的“一战德军施里芬计划”,理想状态中的施里芬计划,应该是实施规模空前的“右翼大包抄”横扫法国,然而实际战争中,德军右翼力量被削弱了,导致德军部队的大包抄变成了右翼向下平推,越战越疲惫,最后止步马恩河,挽救了一战法国。

基于一战的经验,法军指挥官认为,如果大战爆发,就必须以最快速度进军比利时,一来战线推进至比利时结合马其诺防线可以缩短战线,二来就是战场放在比利时,就可以避免法国北部惨遭蹂躏,反正被蹂躏的是比利时,法国又不损失什么。所以法国就制定了“法军右翼依托马其诺防线死守,左翼则迅速推进至比利时,且推进的越远越好。这样一来,如果德军继续复制一战的施里芬计划,德军右翼大规模从比利时推进包抄法国,将会形成一个“比利时粉碎机”,法军左翼和德军右翼大规模在比利时境内对撞,恐怕这场战争就会变成一个旷日持久的消耗战,说不定法国会获得那么一丝胜利的曙光。

可惜德国的曼施坦因并不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其提出的A集团军计划要求,将德军优势兵力及决定性的装甲力量配属A集团军,快速突破英法联军的薄弱点(比利时南部和色当地区),然后将在比利时境内的英法联军同后方割裂阻断,一举包围联军主力;而英法联军也超乎想象的“配合”,庞大的联军部队一头扎进比利时,然后面对后方包围的德国军团,想再掉头已经相当困难,而此时法国境内也已经无法拼凑出像样的部队去解救被包围在比利时的联军。

其实在比利时与德国人硬碰硬的法国军团,其实技术装备和作战力并不算是太差,只不过由于战略失误,当巨大的兵团被包围在比利时后,军队掉头会造成巨大的混乱,而德军的突破包围也给法军造成了巨大的心里压力,难免惊慌失措。所以法国败的如此迅速,主要应归咎于战略失误,本来右手马其诺防线,左手机动军团,攻防结合,一手好牌,然则遇到德国人的战略,其左手的机动部队机动性越,就往比利时口袋里钻的越快,失败的结局也就来的越快。


卫青点兵


没有好的女人去指挥。法国这个浪漫情怀的国家注定打仗不行,男人没有血性,欺负弱小的国家,一碰到硬茬子就不行了,


阏52790039


没有优秀的领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