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首领张洛行是怎样死的?

秉烛读春秋


1852年张乐行于皖北雉河集(今涡阳西北)一带起义,聚众万余人,随后攻入河南。转战于安徽,山东,江苏和湖北交界地区,人员也发展到了10多万人。

1855年,张乐行在安徽亳州正式成为大汉明王,总盟主,总旗头。清王定安《求阙斋弟子记》,……贼尤善用长矛,巨者逾两丈。我军以枪炮轰击,贼马闻枪声腾扑愈猛,瞬息已逼阵,枪不得再施。又喜以一步夹一骑团阵滚进,官军以此益畏之。

从清朝人记载可以看出,捻军拥有相当强的实力。善于使用骑兵和巨型长矛作战。攻克河南永城等地。1853年,太平军北伐进入黄河、淮河流域,捻党纷起响应,捻军5万余人转战于皖、豫、鲁、苏、鄂交界地区,歼灭清军和地主武装,形成十余支相对独立的队伍,使队伍迅速发展至十余万人。

1855年七八月间,张乐行在安徽亳州雉河集(今涡阳)召集各路捻军首领会盟,会议推举张乐行为盟主,称“大汉明王”,宣布信条,制定《行军条例》,分设黄、白、红、黑、蓝五色旗,五色总旗各设总旗头。

后来张乐行成为太平天国沃王,配合陈玉成作战。陈玉成被捕后,张乐行在1863年在安徽北部被僧格林沁的3万大军堵住。本来,张乐行从不与清军精锐主力进行正面决战。但是,这一次妻子杜氏鼓励说:“好盟主,你拥众百万不敢一战,有何面目立于世间!”

最后,张乐行贸然与清军决战,遭到僧格林沁重炮和骑兵联合绞杀,20万大军,就剩下20多人,最后张乐行被捕。据龚洤《耕余琐闻》记载,沃王张乐行,被执送清营,在安徽毫州被寸磔,同时被杀的有其子张喜及义子王琬儿。妻子杜氏被做木马死。剐刑时,血肉模糊中,张乐行依旧能够张开眼睛细看刀子在自己身上宰割。作者感慨地写道:“痛苦若不知,贼心之不易,即死如此。”


深度军事


张乐行,字洛行,别名老乐,安徽雉河集(今安徽涡阳)人,清末捻军著名领袖,出身于地主家庭,为人慷慨仗义,多结交亡命不法之徒,类似于《水浒传》中晁盖一般的人物。捻军中的“捻”字,在淮北方言中是“一股一伙”的意思,捻党是起源于淮北的一个地下民间组织,淮北地区自古民风剽悍,尚武好斗,一言不合便喜欢用鸟枪大刀招呼,械斗和仇杀成为常事。因而加入捻党成为势单力孤、报仇雪恨者的共同选择,清末道咸年间,捻党乘机大举起事,张乐行便是其中之一。1851年,张乐行因与河南永城一带的地主团练武装“老牛会”有仇,乘势而起展开厮杀。张乐行的族人在走私私盐时,回程途中顺手牵羊偷了数百只永城当地人的羊,尝到甜头的张氏族人得了便宜还卖乖,再次偷羊时,被当地“老牛会”的人抓个正着,把十八个人立时送进县城监狱。张乐行为人仗义,马上纠结大批人马杀入永城劫狱,一时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各地捻党见老乐如此仗义有胆,纷纷前来依附。

1852年11月,张乐行与冯金标、张凤山等十八股捻首在雉河集歃血为盟,张乐行被推举为盟主,史称“十八铺聚义”,很快成为淝河、涡河流域最大的武装势力。清政府派漕运总督周天爵和袁甲三到安徽剿捻,清军的到来致使捻党成员遭受重创。张乐行见势不妙,急忙向清政府投降,配合清军打击其他捻军,攻灭了安徽定远号称“陆王”的陆遐龄部三万余人。只因清政府无钱发饷,不得不把招安的捻党尽数遣散,张乐行被迫“下岗”,回到雉河集老家。1853年9月,太平军派出北伐军,途经江苏、安徽、河南等省一路北上,当地捻党借势复起,张乐行重扯大旗,加入造反行列,与安徽、河南各地捻军联合,势力范围遍及苏、鲁、豫、皖四省。清廷震惊,派袁甲三代替周天爵专办剿捻事务,袁甲三颇有才干,他率部连战连捷,俘杀了捻军“四大天王”当中的马和尚、陆老凤、江邦位等人,还招降了李士林部捻军数万人。但由于捻军一向贯彻落实“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的作战方针,袁甲三一时也没有办法彻底肃清。

1856年正月,各路捻军在雉河集会盟,共推张乐行为大汉盟主,下设军师、司马、先锋等多种官职,并建立了黄、白、黑、红、蓝的“五色总旗”制度,发布告示和《行军条例》,张乐行自领黄旗,自此捻党建立起了比较正式的武装组织“捻军”。1856年二月,清军攻陷捻军老巢雉河集,张乐行率数百人突围,清军将张家祖坟刨尽,焚骨扬灰。1857年春,由于袁甲三攻势凌厉,捻军遭受重创,加上太平军因天京变乱影响,秘密联络捻军,于是张乐行率部南下,与太平军在安徽霍丘会师。张乐行接受太平天国领导,受封为“征北主将”,捻军开始蓄发,改换太平天国旗帜,但捻军只在安徽一带配合太平军行动,即所谓“听封而不听调”。

1857年,由于作战路线与思维不一,张乐行与军师龚德树定计,杀掉了大头目刘永敬和刘天台,使得蓝旗捻军大部离散。

1858年5月,张乐行配合陈玉成、李秀成部缔造了“三河大捷”,使湘军遭受重创,近七千湘军精锐被杀,悍将李续宾兵败自杀。

1860年,张乐行率主力三万余人出征苏北敌后,占领清江浦(今淮阴),被太平天国封为沃王,张乐行定尹家沟为“首都”,雉河集为“陪都”。可惜好景不长,大胜之后,捻军闹起了分裂,大头目李昭寿率部向清将胜保投降,并将所占领的滁州、全椒等地一并献与清军,李昭寿又充当劝降特使,说服好友薛之元等捻军大小头目投降清军。

1861年5月,张乐行与陈玉成部合军十多万人直奔安庆解围,结果救援安庆失利,军师龚德树中炮身死。张乐行见势不妙,率部转战淮北。
1862年初,张乐行部与其他分支捻军重新会合于淮北的颍上,与首鼠两端的苗沛霖合作,攻打颍州(今安徽阜阳),清廷严命河南巡抚郑元善、安徽巡抚李续宜配合胜保作战,步步紧逼,准备一鼓全歼。苗沛霖见势不妙,临阵变卦,掉转枪口攻击捻军,捻军只好分批撤退。清廷又起复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获罪遭贬的僧格林沁,命其率领马队围剿捻军。

1863年3月,清军把捻军压制于雉河集一带。张乐行本想逃逸,其妻杜氏鼓励说:“好盟主,你拥众百万不敢一战,有何面目立于世间!”经此一激,张乐行集合二十余万捻军,在雉河集与僧格林沁等部清军展开决战。结果,捻军大溃,张乐行率二十余从逃出重围,投宿于蒙城西阳集捻军小头目李家英处,被李家英当成“礼物”献给了清将僧格林沁。

1863年4月5日,张乐行在亳州义门集受凌迟而死,时年53岁,与他共同赴难的还有其子张喜和义子王碗儿。其妻杜氏,也在狱中坐木驴而死。


历史茶坊


梳理一下张乐行履历。

据史料记载。张乐行,字洛行,安徽雉河集(现在的涡阳)西北十二里张老家村人,生于1810年(嘉庆十五年)。

1814年(嘉庆十九年)早期捻党首领王妮子、李东山和张乐行的干爹马大振在雉河集一带活动,张乐行也在此度过了其童年。

1833年(道光十三年),张乐行与马大振之女成婚。婚后数年无嗣。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其父病死,次年,其母病死。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张乐行与第二任妻子杜金蝉成婚。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张乐行与杜金蝉得子,取名张喜。

此时的淮北,地处捻军活动前夜,张乐行也在伺机起义。后会同族侄张宗禹经过串捻活动,把各地的捻子都联系起来了。

1852年(咸丰二年),皖北饥荒,张乐行和龚德聚集捻众万人,以雉河集为基地,进行武装抗清。他先是率人去黄河北岸贩卖私盐,杀了盐巡,砸了盐卡。后返回雉河集,率万余捻众去永城劫杨曾等十八人出狱。永城劫狱成为张乐行正式起兵前一次大的武装活动。本年十一月,永城、亳州、蒙城、凤台、宿州等地的十八人结捻,号称"十八铺",拥戴张乐行为总领袖,在蒙城、亳州地区进行抗清活动。

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占领南京。此时的淮北捻党已呈强大洪流,张乐行派捻党向永城进发,战胜清军四万余人,河南巡抚陆应糓连忙向朝廷上奏,轰轰烈烈的捻军起义就此揭幕。六月间,张乐行的捻军在皖北沿淮至亳州等地,到处义旗招展,捻众纷纷跃起,迎接太平军北上。张乐行在雉河集举行了响应起义,揭开了其捻军的战斗生活。

1853年(咸丰三年)十月,蒙城、亳州各部捻军在张乐行领导下,乘侩子手周天爵在颍州王市集吐血死去之机,”合五十八股为一捻“,

1854年(咸丰四年)三年,苏天福率捻众于毫州起义,后占永城,夏邑王贯三等同皖北捻军联合,人数增至几千人。六月,苏天福率毫州捻军近万人,向永城、酂阳一带进攻,八月在会亭集击败清军,缴获大量枪炮。

这一年,张天乐在毫州义门集收孤儿王宛儿为义子,在张的培养下,成为捻军的少年英雄,其十四岁时,与张乐行一道为捻军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1855年(咸丰五年)一月,皖北捻军由龚德率领攻入河南夏邑,与王冠三捻军联合。本年六月,黄河决口,致鲁西南、皖北、苏北多地受灾,各地流民纷纷加入捻军。到七月,会盟条件基本成熟。各路捻军在雉河集举行会议,公推张乐行为大汉盟主,分为黄、红、白、黑、蓝五旗,之下还有五色镶边旗和八卦旗、水花旗。各旗各有统领。张乐行盟主兼任黄旗主,龚德军师兼任白旗主,侯士伟红旗主,苏天福黑旗主,王贯三蓝旗主。张乐行虽然在不少地方学习太平天国,但是没有像太平天国那样称皇封王。总的来说,这次会盟是捻军走向成熟的标志。此后,历经数役,捻军已发展至“精骑数千,骑突往来,日跑数千里,众号数十万”。

1856年(咸丰六年)三月,张乐行率捻军向怀远进攻,击毙参将福坤、游击柏云章、都司冉广兴、守备朱介福等大小清军将领后,乘胜返回蒙城。在怀远失败后,清廷极为恼火,命英桂赴皖、豫界围剿捻军,六月十九日,清军窜入雉河集,洗劫捻军根据地,八月二十四日,捻军重新夺回雉河集。

1857年(咸丰七年)一月,张乐行与龚德率大部捻军猛攻蒙城、毫州,经怀元继续向淮南进发,重新占领三河尖。三月,自三河尖围攻霍丘,击败八百清军,派员迎接太平军。与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部在六安、霍丘交界处会师。

在与太平军联合后,张乐行的捻军接受太平天国的封号,但是“听封不听调”,仍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有自己独立作战地区和领导系统。这也表明了他联合作战的决心,同时也不依附于太平军,更不是太平军。

1858年(咸丰八年),张乐行率数万捻军由太康转移至扶沟吕潭,至周口,焚烧敌营。又派张宗禹率捻军去河南援助,体现出其运动战的思想。

面对捻军、太平军的联合,清廷派胜保率兵赴援固始予以围剿。为了粉碎胜保断绝捻军粮弹的阴谋,短期整顿后,张乐行派韩奇峰前往正阳关驻守,他与龚德率主力捻军转移至霍丘。由于长期转战,这些大部分出身北方的捻军士兵水土不服,到霍丘后,病患增多,眷恋家乡雉河集,思念北归。少数不坚定分子主张散伙,以蓝旗刘永敬、刘天才叔侄为首的坚持要将自己的蓝旗队伍拉回雉河集。其一则反对与太平军联合,二则反对南下作战。在说服教育后,二刘仍然不思悔改,不服从命令,为了稳住军心,张乐行采纳了龚德的意见,将二刘杀掉,但也引起了蓝旗捻军的骚动,散伙北归,有的甚至投敌。这次分裂,造成了捻军不可弥补的损失。

张乐行捻军与陈玉成太平军联合后,互相配合,取得了多次胜利。1858年(咸丰八年)十月,清军李续宾分三路向三河进攻,陈玉成率太平军自江浦来援,张乐行率捻军自庐州来援,激烈战斗,打死清军参将彭友胜,游击邹玉堂,据记载,此役消灭清军近六千人。

1858年(咸丰八年)秋,李兆寿投清,此后,在他影响下又有多名将领决定投敌。为了制止投敌风,张乐行与太平军联合进攻定远,扭转了投敌逆流,但捻军分裂已经不可挽回。

1859年(咸丰九年)十二月,张乐行、龚德率捻军与太平军陈玉成联合进攻太湖,打死清军副都统衔协领西林布哈尔库,参将吴明亮。

1861年(咸丰十一年)三月,张乐行派龚德率捻军一部配合太平军向湖北进攻,在罗田松子关,与清军成大吉部作战,龚德骑马冲阵,不幸中炮身亡。龚德的牺牲对张乐行是个沉重打击,失去了得力军师和助手。特别是安庆失守后,江北战场越来越小,捻军在淮南也处于孤立之势。张乐行决定北上,进驻颍上,这也标志着捻军和太平军在淮河流域长达四年的合作局面已经结束。

在到达颍上后,张乐行又同太平军马融和、苗沛霖部联合进攻颍州(今天的阜阳),虽然张乐行做了充分准备,但因马融和的太平军西征,苗沛霖叛变,导致此役失败。张乐行带着妻子、儿子、义子及捻军将士返回了雉河集。此后,太平军陈玉成也被苗沛霖诱擒囚于清军大营。押解北京途中,张乐行欲施救但未成功,陈被害于豫东延津。

张乐行返回雉河集前,淮北的捻军实力还是比较强的。1862年(同治元年)八月,清廷派僧格林沁任剿捻钦差。1863年(同治二年)三月,张乐行派张宗禹率部出击,进援河南陈大㵙部,自己退驻宿州,于符离集受阻,又折回雉河集,而这时清军已集结在雉河集附近,各路捻军在原野上迎敌,三月十九日,两万多捻军将士殉难,多位将领战死。张乐行带二十余人冲出重围,二十三日夜,投宿至西阳集原捻军首领李家英处,但此时李早已投敌,张乐行并未察觉。

李在秘密报告清军杨瑞英后,张乐行被逮至清军僧格林沁大营,张乐行及其子、义子面对清军利诱不为所动。1863年三月二十四日,张乐行及其子、义子被杀害于毫州义门集附近的周长营。张乐行时年五十三岁,两子均十四岁。张乐行就义后,其妻杜金蝉等人皆被杀害。


史说新传



满清晚期,在长江以北皖、苏、鲁、豫四省部分地区活跃着一支反清农民武装—捻军,自1853年起事,历时长达十五年、以机动灵活的骑兵为主,纵横驰骋于皖、豫、鲁、苏、鄂、陕、晋、直(冀)八省,兵力最高时达到二十余万众。


其首领张乐行,字洛行,乳名香儿,安徽涡阳人。张洛行出身豪绅地主家庭,年轻时,为人豪爽,广交朋友,好打抱不平,道光初年,张乐行开糟坊、粮行、赌局,又结党贩运私盐做“盐趟主”,难免与地面官府豪强发生矛盾,激愤之下,聚众起事,吸收广大贫苦农民加入,队伍规模不断扩大。


咸丰七年(1857年),张乐行率军接受太平天国的领导,被封为征北主将并配合太平军取得三河大捷,又出征苏北成功占领清江浦,因功被封为沃王。同治二年(1863年)二月,张乐行在攻打颍州府失利后,因叛徒出卖,被清军捕获,并送往僧格林沁大营。最后清廷下令将张洛行父子和他的妻子杜金婵凌迟处死。

据记载,张洛行总共被剐一千多刀,最终头颅也被割以示众,死的极其惨烈,而其本人承受酷刑,面不改色,不失为一位英雄豪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