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人半神的开国君主

半人半神的开国君主

凡事开头难!

唐代诗人李白云:“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蜀道难》﹚

蚕丛与鱼凫,是传说中古蜀国的两位开国君主。在李白看来,他俩的事迹已茫昧难详了。

作为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开国事迹同样茫昧难详。学界关于夏代是否存在的争论,即源于此。

据说夏朝的开国君主,一半是神,另一半则是人。在西周文献里,禹是远古的天神;在春秋文献里,禹的业绩除敷土、治水之外,又增添了划分九州的传说;在战国文献里,禹被推崇为社神,即土地神,而在儒家、墨家的著述中,他和尧、舜一道被推崇为传贤不传子的圣王。

以上所述乃是禹作为神的一半;作为人的一半,禹是从西北进入中原地区的一位氏族部落的首领。他和尧、舜一道,由于夏夷两族融合,而成为不同时期部落联盟的共主。他们三位所处的年代正值部落联盟趋向解体的时期。

聚居于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的夏部族建国垂统的历史,迄今尚未发现直接的文字记载,但根据后世文献和古代传说,夏朝的建立经过了长达一百年夏朝建立之前,相传禹率领部族同洪水博斗了13年,才平定肆虐百年的水患,与此同时,夏部族与周边其他部族之间展开了争夺部落联盟首领的频繁战争。

由于禹治水成功和致力于农耕,夏部族的实力增强,从而博得了其他部族的首肯和支持,最终获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地位。

半人半神的开国君主

(大禹治水)

夏禹发动的对南方三苗的战争又取得了胜利,将其赶到丹江与汉水流域,进一步巩固了王权。夷、夏诸族首领皆臣服于夏王朝的统治,成为维护夏朝统治的世袭贵族。

夏朝君主称“后”,如后启、后相、后泄、后发等。《说文》:“后字从口。”韩愈说,君者,出令者也。故禹以夏后命朝。

禹死后,其子继承王位,实行传子不传贤的王位继承制,引起了争夺王位的激烈博奕。

东方偃姓集团首领伯益,首先起而反抗,结果被杀。西方同姓邦国有扈氏不服,也起兵反抗,夏启率兵讨伐。两军激战于甘,有扈氏战败而被剿绝。夏启的政权乃归稳定,正式称为“夏后启”。

以启为首的夏贵族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后,对本部族和邦国实行剥削与压迫,“淫湎康乐”,“好酒耽乐”,田猎无度,很快就达到“万民弗利”的地步。

启在位九年卒,子太康继承王位。太康兄弟五人之间互相争权夺位,陷于分裂混乱的局面,刚刚建立的夏王朝面临分崩离析的处境。

太康死后,子仲康继立。仲康死后,子相立。东夷有穷氏首领后羿,利用夏朝内部的矛盾乘机西进,攻入夏都,“因夏民以代夏政”,取代了夏朝的统治。

后羿自恃善射,四出游猎,“不修民事”,委政于寒浞。寒浞收买人心,培植自己的势力。后羿被族人杀害后,寒浞取代后羿的王位,并占有后羿的妻室。后来,寒浞又攻杀夏后相,并灭掉斟灌氏和斟寻氏。

此时,相妻后缗已怀孕,逃归母家有仍氏,生子少康。少康长大后,当了有仍氏的牧正,管畜牧。寒浞子浇使人去抓少康,少康逃奔有虞氏,当了有虞氏的庖正。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少康,并分给他一成之田、一旅之众。少康站住脚跟后,竭力争取民众,力图恢复夏朝的统治。

就在寒浞取代后羿时,原夏贵族靡得以脱逃,投奔有鬲氏。寒浞灭掉斟灌氏与斟寻氏之后,靡收抚两氏的逃散人众,有了一定的实力。在靡的配合下,少康攻灭寒浞,终于结束了后羿与寒浞长达40年的统治,重建夏朝政权。

半人半神的开国君主

(后羿射日)

从禹传子启到少康重建夏朝,期间经历了三、四代,约一百年以上的时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才得以确立。由此上溯到地缘性部落联盟的形成以及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变,夏朝开国经历了多么曲折而复杂的过程呀!

“盖草昧之世,君由民主,世袭之制未兴,故五帝官天下与三王家天下不同。”﹙刘师培《古政原始论》﹚

《抱朴子·诘鲍》分别描绘了“官天下”与“家天下”两幅不同的图景。

“官天下”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竞不容,无荣无辱;由无蹊径,泽无舟梁。川谷不通,则不相并兼;士众不聚,则不相攻伐。”“势利不萌,祸乱不作;干戈不用,城池不设。”“身无在公之役,家无输调之费。安土乐业,顺天分地。内足衣食之用,外无势利之争。”

到了“家天下”之时,一切都颠倒过来了。“智用巧生,道德既衰,尊卑有序。”“强者凌弱”,“智者诈愚”。“富贵之家,所利重矣。”“见可欲,则真正之心乱;势利陈,则刼夺之涂开。”“有司设则百姓困,奉上厚则下民贫。”故“君臣既立,众慝日滋。”“恐智勇之不用,故厚爵重禄以诱之;恐奸衅之不虞,故严城深池以备之。”“闲之以礼度,整之以刑罚。”

夏朝百年开国史,开启了王权世袭的局面,拉开了中华民族建国垂统的序幕。

夏朝从禹开始,到桀灭亡,共传十四世,四百多年。确切的年代有三说:《竹书纪年》说夏代共计四百七十一年;《纪年》作四百七十二年;《帝系》、《帝王世纪》皆说四百三十二年。

据推算,夏代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约当公元前22至前17世纪。

夏人的活动范围在今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近年来陆续发现的多处文化遗存,与文献记载的夏朝年代、地域大致吻合,意味着夏朝历史开始得到考古学上的印证。不过,确凿的夏文字迄今未发现,仅凭后世之记载。

夏朝是怎样建立的?

夏朝是在地缘性的部落联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夏部落相传乃黄帝的后裔,戎人,故夏禹又称“戎禹”。据推测,夏后氏最早是从西北河套一带,沿黄河南下到今河南西部的。南下的戎人有十二个氏族,夏后氏是其中一个。

夏部族南迁之后,由游牧或半游牧生活逐渐演变为农耕定居生活。与此同时,夏部族在与当地原有的氏族部落融合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部落内部农业、手工业、畜牧业的分工,而且发展了各部落之间的分工、交换关系,从而加速了氏族制向奴隶制过渡的进程。

夏部族进入中原地区后,逐渐同夷人部落和羌人部落结成新的部落联盟。这种部落联盟已经超越原来的血缘界限,按地域互相结合在一起,逐渐成为氏族组织向国家机构过渡的一种形态。

治理洪水,加快了向国家过渡的步伐,最终促成了中原地区国家的形成。

地球的历史划分为代、纪、世等单位。人类是在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的初期出现的。更新世又称冰期。距今最近的一次冰川作用在约2–2.5百万年前达到极限。接着,距今1万年前,又进入全新世。

“地质学家提供的一些证据,表明在更新世和全新世早期华北沿海地区﹙即黄河下游﹚大概常遭水灾,主要是没有很好地开辟水道。这就使河北南部、山东北部、河南东部,即太行山以东广大地区,布满了许多与黄河直接或间接相连的湖泊和小河。地质学家的一种理论认为,这是由于黄河水主要来源于喜马拉雅山在更新世时堆积起来的冰川的溶化,无论降雨与否,几乎每年夏季都要泛滥,进入历史时期后也是如此。”﹙李济《安阳》﹚

据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考证,沿京汉线与陇海线的邯郸–武功间,至少有三处,距今四五千年间发现了洪水的遗迹:一是邯郸,二是洛阳,三是武功﹙浒西庄、赵家来﹚。

出洛阳城往西下一个大坡到涧河之沟,此地的龙山文化,沟下早,沟上晚;沟下是洪水前,沟上是洪水后。从沟下搬到沟上,是五千年以后的事。

武功浒西庄在下边,赵家来在上边,时间与涧河之沟上下对应。

山西襄汾陶寺,是迄今中原地区发现唯一较早近似社会分化达到国家﹙古国﹚规模的大遗址。绝对年代距今4500年前后,与尧、舜、禹时期大致吻合。

据后世文献记载:“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孟子·滕文公上》﹚“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荡天。”﹙《尚书·尧典》﹚“帝尧之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史记·五帝本纪》﹚“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诗经·商颂·长发》﹚

后世把治水的功绩归于禹一个人名下,其实不然。

“河肆其暴,人尽其力,先民与水患决斗,非止一人一时一地;而古史简略,禹乃独尸其功,以致为人所疑欤!古往今来,集某项事业之大成者,非必出于一手。正如一将之成名,基于千万之枯骨;至于禹之治水,亦云然也。”﹙参见陈登原《中国文化史》﹚

先民治理洪水对历史的贡献,至少有两点:一是因水患而巧器渐作。据《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之治水,陆行乘车,水行乘船,山行乘檋,泥行乘撬。”禹乘坐的交通工具无疑出于先民之手。

二是治水者之足迹寖广,而国情之调查亦起。《尚书·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划分土地的疆域,踏遍高山砍削树木作为路标,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当然不是禹一个人所能承担的。

治理洪水,迫切需要打破各国边界组织起来。《史记·五帝本纪》前半篇没有关于洪水的记载,后半篇一分为二,尧舜时代有洪水、治水,但没有治水成功的记载,夏禹冶水成功了。

苏秉琦把中国国家的起源问题概括为发展阶段的三部曲和发展模式的三类型。

古国—方国—帝国为发展阶段的三部曲;原生型—次生型—续生型为发展模式的三类型。古国指高于部落以上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古国时代以后是方国时代。与古国相比,方国已是比较成熟、比较发达的国家形态。古代中国在距今四千年前发展到方国阶段。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手中,是方国的主要标志。夏部族就是在治水的过程中成为方国,从而为帝国的出现做了准备。﹙参见《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夏朝建立了由六卿统领的统治机构和军队,还修筑城郭以保卫王室贵族。同时还制定刑法,修建监狱,以镇压奴隶与平民的反抗。“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禹刑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刑法。

“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尚书·吕刑》﹚

意思是说,苗民不遵守法令,夏朝用刑罚加以约束,并制定了五种酷刑以为常法。

“夏后氏五十而贡。”夏朝每户授田五十亩,参照数年中的平均数作为征收贡赋的依据。

其他部族也要定期向夏后纳贡,即“禹贡九州”。据《左传》记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枚,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

与商相比,夏人只有家天下的观念,还没有国家的观念,商人始有这种观念,其国家机构中才出现分职的官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