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彰顯新時代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擔當

西安網訊: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往今來,任何一個大國的發展歷程,既是經濟總量、軍事力量等硬實力提高的過程,也是價值觀念、思想文化等軟實力提高的進程。習近平治國理政新理念對國家文化軟實力有著這樣的戰略思考:“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最高層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一個民族精氣神的凝聚。”“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係‘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當今世界正處在新一輪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代。伴隨著中國走近世界舞臺中心的腳步不斷加快,中國的文化自信心與日俱增,國家文化軟實力日益贏得國際矚目,世界越來越希望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創新包容的開放型世界經濟等中國倡議和理念,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認同;中國製度和發展模式成為許多國家研究、學習和借鑑的焦點;中國傳統文化香飄海外,在世界各地綻放魅力,受到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們的喜愛;學習中國語言文化的海外人士越來越多,中文逐漸成為全球化語境下的一門必修課……

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城市作支撐。正如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倫敦,美國崛起後的紐約,第三次技術革命的硅谷,以及中國改革開放後的深圳、上海浦東新區。一個有遠大追求的城市,應當樹立穩固的國家意識,把城市發展納入國家發展大格局,思考如何在新時代更好地為國家服務,承擔使命,贏得賦能。作為最能體現絲路精神的國家中心城市,陝西西安主動肩負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的使命,以強健中華文化內核為依託,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統文化,弘揚絲路精神,深化文旅融合,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貢獻了西安智慧與力量。

實施“文化+”戰略,夯實城市根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在西安。西安是中華文明的根脈城市、世界著名古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歷史文化名城。位於西安藍田的華胥陵,是中華民族始祖母華胥氏的陵寢所在,也是全球華人的祖根所在。在西安崛起的西周、秦、漢、唐等王朝,創造了中國乃至人類歷史的一個又一個文明高峰。西安及其周邊的灃京、鎬京遺址,秦咸陽城、阿房宮、漢長安城、唐大明宮、明城牆等,以及70多座帝王陵,是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文化遺產。

西安對國家的使命感自古有之。歷史上的西安長期被賦予國家文化軟實力擔當。西安是人類文明交往之路——古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和策源地,是沿亞歐大陸橋上重要的中心城市、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華文化傳播的核心區,代表了中華文明開放包容、融匯創新、生生不息的文化內涵。唐長安是中國歷史上最大、最開放的城市,是真正的國際化大都市,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唐王朝延續近300年,融合了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在內的多種文化,以唐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了整個東方乃至世界。西安作為最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城市形象,早已烙印在絲路沿線不同地域族群的記憶之中。

進入新時代,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偉大進程,在更廣闊的領域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振國家文化軟實力更是西安義不容辭的責任。西安積極貫徹落實陝西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五新”戰略任務和市第十三次黨代會“著力彰顯文化特色,加快建設絲路文化高地”部署要求,堅定文化自信,大力實施“文化+”戰略,文化建設進入黃金期、增效期。

為守護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財富,西安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2014年,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成功聯合申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西安的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大雁塔、小雁塔、興教寺塔5處遺產點入選世界文化遺產,西安的世界文化遺產數量從原來的1處(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增加至6處。西安城牆南門區域綜合改造工程創新性地破解了文物保護、風貌展示和文化建設、生態建設等系列難題,使西安城牆煥發出新的活力,成為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城市融合發展的典範案例,被評為全國曆史文化名城建設重大示範工程。

西安積極打造文化旅遊萬億級大產業,推動文化資源優勢向文化產業優勢轉化,建成一批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培育骨幹文化企業,形成一批新的增長點、增長極和增長帶,打造一批中華文化旅遊新地標,文化產業呈現出穩步增長的良好態勢。例如,大唐西市集團依託絲綢之路豐厚的文化資源,持續釋放大唐西市文化產業的良好發展勢頭和絲綢之路國際總商會的高端平臺效應,以商貿互通帶動人文交流,探索出“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新模式。加快建設“博物館之城”,博物館達131座,文物保護立法走在全國前列。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傾力打造“書香之城”“音樂之城”,市民群眾文化獲得感顯著提升。

深化文旅融合,提質城市吸引力

2018年文化和旅遊部的組建開啟了文化和旅遊業融合發展的新時期。文化和旅遊部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和旅遊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新發展理念要求,大力推進旅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圍繞滿足人民群眾旅遊消費需求,不斷深化文旅融合,不斷豐富旅遊產品供給。據文化和旅遊部消息,今年將繼續推進國家文化公園試點建設,重點打造長城、大運河、長征三個主題的國家文化公園。

西安緊跟文旅融合新趨勢,以文化賦能旅遊,驅動城市吸引力、影響力不斷提質。《陝西省“十三五”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規劃》明確,構建以西安、延安為兩大中心的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核心區。依託西安國際文化影響力、豐富的旅遊和文化資源,充分發揮各類文化要素和生產要素集聚優勢,圍繞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現代文化、秦嶺文化等五大領域與旅遊深度融合,全方位、深層次推動融合發展。經過幾年的發展,文旅產業成為西安支柱產業,2017年文化產業增加值達587.07億元,佔GDP比重達7.9%。

於2018年春節期間首次推出的“西安年·最中國”系列文旅活動將中國傳統節日打造成文旅“超級IP”,為西安探索文旅融合發展積累了寶貴案例,更為城市助力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作出了表率和示範。“西安年·最中國”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與現代化的表現形式、國際化的敘事手法有機結合,強化了朝氣蓬勃、古今交融、時尚大氣的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形象,有助於講好中國故事,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彰顯文化自信。

據西安市文化和旅遊局統計,2019年春節假日西安共接待遊客1652.39萬人次,同比去年增長30.16%;實現旅遊收入144.78億元,同比去年增長40.35%。旅遊接待人數和旅遊收入均創歷史新高。借力“西安年·最中國”,中國文化在世界舞臺集中亮相,播撒認同的種子。活動期間,“西安年·最中國”活動廣告登陸美國紐約時報廣場納斯達克大屏;Facebook等國際知名社交網站發佈“西安年·最中國”活動盛況,引發海內外多個國家和地區網友的熱議。更有無數海外遊客匯聚西安,體驗地道中國年,感知中國文化。不少遊客表示,從活動中充分感受到西安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激發出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的濃厚興趣。

在數字經濟大潮湧動的今天,千年古都西安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智造”全新生活方式,用數字技術點亮城市新形象。西安推進數字化轉型,廣泛與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各類企業合作,加快科技文創產業合作,加強智慧旅遊供給,促進數字經濟與文旅行業融合發展。例如,西安市政府與阿里巴巴合作,打造“數字中國年”;與騰訊合作,推進“互聯網+”行動,用新科技助力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播。

據瞭解,騰訊“博物官”產品利用AI和3D技術,展現展品的全方面細節,幫助遊客更好地感受展品魅力。騰訊將打造首個以秦時歷史為背景的角色扮演手遊“秦時明月”,將秦時文化融入遊戲場景。騰訊將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共同打造世界領先的數字化展廳。合作還包括徵集QQ表情、打造秦小篆字體,實現博物院的大數據可視化管理等。騰訊還與西安市屬博物館展開智慧化建設合作,並藉助騰訊地圖、QQ等產品打造“尋找長安城”等項目,首期合作機構包括西安博物院、鐘鼓樓博物館等知名博物館。

強化平臺建設,講好中國故事

西安搶抓“一帶一路”核心樞紐城市、國家中心城市等建設機遇,以國際會展、國際友好城市、智庫共同體等平臺為抓手,放大城市影響力,在世界舞臺傳播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一帶一路”建設5年來,西安成功舉辦五屆絲綢之路經濟帶城市圓桌會、兩屆絲綢之路工商領導人(西安)峰會、兩屆世界西商大會、G20婦女會議和農業部長會議、三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兩屆西安國際馬拉松賽以及第3屆中法文化論壇等重大國際活動。歐亞經濟論壇、世界文化旅遊大會會址永久落戶西安,歐亞經濟論壇被確定為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十大平臺之一。還有絲綢之路博覽會、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絲綢之路電影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遺產保護交流合作論壇等一大批絲路人文交流活動落戶西安,為西安與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人文交流創造了平臺,進一步擴大了西安的文化影響力,為世界瞭解中國搭建橋樑。

國際友好城市是各國地方政府間開展各領域友好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是民間交往的重要渠道,在配合國家總體外交、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和國家軟實力建設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5年來,西安肩負“一帶一路”建設使命,以經貿合作、人文交流為牽引,緊緊抓住國家雙向開放發展機遇,重點發展中亞、東南亞、非洲、拉美等地區友好關係,友城全球佈局得到進一步優化提升。目前,共有22個國家在西安設立領事館、簽證中心,國際友好城市達到31個,友好交流城市達到57個,大西安的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撬動友好城市資源能力進一步提高。

西安自古人文薈萃,英才輩出,倉頡、老子、司馬遷、張騫、玄奘、李白、杜甫等一大批思想家、史學家、外交家、文學家生長或長期生活於西安,用思想和智慧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演進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新時代,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在國際話語體系塑造中發揮著關鍵作用。西安孕育產生了“智庫共同體”理念,將集智庫合力,再現西安“千年智慧之都”的繁盛景象。2018年9月27日,絲綢之路智庫峰會在西安大唐西市開幕,由國聲智庫聯合主辦單位、承辦單位和支持單位共同發起成立的“絲綢之路智庫共同體”在峰會上啟動。“絲綢之路智庫共同體”是國內首個致力於“一帶一路”建設的智庫共同體組織,將充分發揮全球化資源配置能力,聚集高端智力人才、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和知識服務業人才,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切實可行、接地氣、可操作、見實效的諮詢意見和政策建議,為地方政府突破發展瓶頸、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軟硬結合,打造“一帶一路”核心樞紐城市

2019年陝西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大力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走深走實。”2018年,陝西“三個經濟”發展在鐵路、公路、民航、能源通道建設、自貿區建設、會展經濟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具有標誌性意義的是,2018年全年,中歐班列“長安號”國際貨運班列開行1235列,重載率、貨運量和實載開行量均位居全國第一。

“長安號”跨越式發展對西安乃至國家經濟實力和文化軟實力釋放出雙輪驅動效應。“長安號”自2013年開行首列至今,已經構建起了連接中亞、輻射歐洲腹地的黃金物流乾線,為中國商品出口歐亞、歐亞產品進入中國開闢一條安全、高效、便捷的國際進出口貿易大通道。在共建“一帶一路”的歷史機遇下,古絲綢之路萬商彙集的勝景正在重現。

如今,“長安號”已開行西安至哈薩克斯坦、漢堡、阿拉木圖、莫斯科、華沙等11條主幹線,覆蓋了中亞和歐洲44個國家和地區,向東、向南通過海鐵聯運常態化開行了西安至天津、青島、上海、寧波、深圳等國際班列,輻射日韓,向南推進了和廣西等地區的合作,打通了與東南亞的通道,打造區域商貿中心。

這趟貫通歐亞的“絲路使者”,不僅帶動了經貿往來,更是人文、信息交流的大通道。“長安號”通到哪兒,人文交流就走到哪,中國的發展紅利和文化影響力就延伸到哪兒。“長安號”從以西安為核心樞紐,從東到西跨越亞歐大陸,一場歷經上萬公里的國際鐵路大運輸、一次輾轉多國的人文大旅行,展現了東西方的多樣文化和風土人情,呈現了一條現代版的絲綢之路。暢通經濟帶,共享發展紅利。“長安號”展現出“絲路新紐帶”背後的大時代以及中國實力如何造福沿線各國人民。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國聲智庫名譽主任李國強認為,2018年“長安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績,對全國中歐班列的發展具有典型意義,應對“長安號”5年來的開行工作進行總結、梳理,形成可推廣可借鑑的經驗。“長安號”是“一帶一路”核心區建設的重要抓手,能夠帶動大西安、大關中乃至更大範圍的發展,對於我國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具有示範和引領作用。國聲智庫長期關注“長安號”運營狀況,圍繞“長安號”大平臺及聯盟建設成立專項課題,推動各方力量開展研究。李國強建議,應吸收黃河金三角地區、關中平原城市群地區、我國東部省區市、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等多方力量加入平臺及聯盟建設,並整合西安現有的歐亞經濟聯盟、國際友好城市、絲綢之路國際總商會等優勢資源,搭建更廣泛的平臺,使“長安號”成為推動“一帶一路”經貿往來和絲路沿線產業經濟區發展的利器,共享發展紅利。

國聲智庫執行主任徐蘊峰認為,文化是西安最獨特的戰略資源,蘊含著支撐城市未來發展的巨大潛力。西安應思考,在大唐盛世的千年之後,21世紀的大西安如何在新時代持續釋放吸引力,肩負起重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歷史使命?在這個方面,英國倫敦的經驗值得借鑑。經過近幾個世紀的發展,倫敦經歷了一個從昔日的帝國之都向今日的世界城市的轉變過程,國際多元文化中心、創意城市建設構成了倫敦城市軟實力的核心。在全球化時代,“一帶一路”背景下,西安應積極與倫敦開展對話交流,深化金融、教育、旅遊、創意產業、文化遺產等合作,為西安的城市建設注入成熟的國際化力量。

徐蘊峰表示,今年是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一帶一路”綜合改革開放試驗區建設的開局之年,應始終突出絲路城市特徵,明確大西安為“一帶一路”核心樞紐城市的新定位,進一步發揮古絲綢之路起點城市的文化引領優勢,構建絲路文化高地,形成“一帶一路”對外交往中心,建設代表國家形象、支撐“一帶一路”、具有顯著國際影響力的國家中心城市。(作者 國聲智庫執行主任 徐蘊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