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安姓祖先是誰?

趣觀歷史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視姓氏的國家,很多人見面的第一句話經常是“請問您貴姓?”出門在外,若是能碰到姓氏相同的人,即使再怎麼陌生,也會有一種自然而然的親近之感。可以說,中國的姓氏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而在五千年的歷史歲月中,也誕生了不少姓氏。除最初的漢族姓氏外,現有姓氏中有不少都是由少數民族同化後改姓而來,比如金、肇、蕭、蘭等,此外像獨孤、完顏、慕容等複姓,也大多都是少數民族的漢姓。

▲安息帝國石雕

不過子淵今天要介紹的這個姓氏,其先祖不僅不是漢族,甚至連中國人都不是,而是兩千多年前遷入中原定居的伊朗人。這個姓氏就是安姓。說起這個姓氏,可能南方地區比較少見,知道的人也不多,作為外來姓氏,安姓在北方分佈得更多一些。在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安姓在籍戶口人數有170萬,在外族姓氏之中,安姓已經算是一個大姓了。有意思的是,一些安姓居民的長相依稀能看出高鼻深目的痕跡,和典型的漢人有一定區別。究其根本,還要從二千年前的安息帝國說起。

▲安息帝國疆域示意圖

安息帝國,又名帕提亞帝國,是伊朗地區曾經存在過的一個奴隸制帝國,坐落於絲綢之路的節點之上。漢武帝時期,大漢國力將強、名將輩出,其版圖一度擴張到中亞,在派張騫鑿空西域後,東西方貿易變得十分發達。作為中轉站的安息帝國,很多居民都聽說了大漢王朝,也對大漢富庶安寧的生活心生嚮往。一些人遂前往漢朝進行貿易,最後與當地女子通婚並定居下來,如今的甘肅一帶就是當年這群安息商人的聚居區。

▲漢武帝劉徹劇照

事實上,大漢不僅是對於普通人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就連安息國太子也被大漢吸引,自願放棄繼承的王位,隨後由叔父沃洛加西斯四世繼位,自己則出家為僧,於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7年)前往中原傳教。這一行為更是引發了軒然大波,許多安息民眾和官員隨從跟著太子前往中國,並逐漸融入當地,與當地人來往通婚。在長期的交往過程中,他們也學習漢語,將姓氏統一改為安帕提亞氏,簡稱為安,以紀念故國。比如這位安息國太子,也改名為安清,表字世高。

▲安息帝國宮殿遺址

當然,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安姓人不斷地結婚生子、繁衍生息,居住地也不再僅限於西北一帶,而是慢慢地分佈於中國的大江南北,人口也越來越多。當然,現代漢族安姓中也有極少部分是鮮卑安遲部或唐朝“昭武九姓”後裔,但是大部分都是曾經那些伊朗人的後代,奉安清一支為安氏正宗,郡望為涼州、姑臧,而且在面貌上多少仍能看出細微區別。

▲安氏宗親前往武陟縣安氏宗祠祭祖

可以這麼說,假如各位讀者有認識的安姓朋友,皮膚較白或是五官輪廓比較明顯,那他們很有可能就是伊朗安氏後裔。通過這個故事,再次證明中華文化悠遠深邃,每一姓氏其實都有著悠長曆史和傳奇故事,包含了人類千年的變遷和融合歷史。循著這些姓氏的脈絡,現代人亦可觸摸到整個國家的變遷興衰。

參考文獻:

《史記·大宛列傳》《安氏族譜》


趣觀歷史


我國人口數在1000萬以上的姓氏有22個,使用人數最多的前100個姓 佔全國人口的.84.77%.安姓並不在其中,所以,安姓人數應該不是很多 。 根據第六次也是最近一次人口普查的結果,全國總人口為1370536875人。其中,安姓人口約佔百分之零點一五,也就是約206萬人。數量在百家姓中排第109位。

今日安姓在河北最多,約佔全國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另安徽、河南二省也多安姓,上述三省安姓約佔全國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一。

安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九位的姓氏,安姓來自華夏非常稀少,幾乎不為人所知,可以忽略不計。此姓主要是外來民族。東漢時期小乘佛教傳入中國時期大批姓安佛教徒進入中國,據說來自安息帝國,故姓安。南北朝以來,安姓逐漸多起來的,是粟特人來華姓安的加入。唐朝時期中西亞的昭武九國粟特人來華大多姓安或康,安祿山,原為康氏,是中西亞的“昭武九姓”中康國人的後裔,後改姓安。安祿山母親為突厥人。

《新五代史》沙陀、薩葛、安慶三部落,即粟特之不同音譯。到宋朝安姓人口出現高峰,達14萬。現在的安姓雖大多來自外族,但時間久遠,現在根據民族識別確定的56個民族已經沒有那些古族,故大多已經報漢族。所以現在姓安的報漢族的佔絕大多數,另外至少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有安姓。

朝鮮或韓國的安姓,也應是上邊說的來自安息帝國或昭武九國粟特人等後裔,因這些從中原又因戰爭等原因而遷居到朝鮮半島。

滿族的安姓歷史非常悠久,早在基本相當中原的唐朝是渤海國,渤海國時期就有安姓。滿族老姓包括:安佳氏、額勒赫氏、納喇氏、昂剛氏、安雅拉氏、安吉爾氏、阿爾班氏(上述的大部分姓氏加入八旗的錫伯族也有。),以及從達斡爾族加入滿族的阿爾丹氏。與契丹最近的民族奚族中一部分加入滿族也有姓安的。蒙古族中也有安姓,元代宰相安童(1248-1293)是蒙古大將木華黎(1170-1223)的玄孫,姓扎剌兒氏。後代有的以祖先的名的第一字為姓。蒙古成吉思汗六弟別勒古臺後裔諸部一部分改漢姓安為氏。因蒙古人有加入滿洲八旗或蒙古八旗的,所以也有來源蒙古而加入滿洲的安姓。

滿族的安姓還有幾種變更而來的:滿州鑲蘭旗人覺爾氏察氏改安費揚古(本為名,後取第一音節為姓)、鑲黃旗人多拉爾氏改為安祿、鑲正紅旗姓紅喇氏改安達立、鑲正旗旗人姓瓜爾改安珠瑚,居黑龍江地方的滿八旗姓氏改安達拉。


滿族文化網


安姓主要來自布哈拉的粟特人。其他回答中,有說安姓主要來自安息帝國的,我完全不能同意。安姓主要來源是來自中亞河中地區的布哈拉的粟特人,布哈拉也叫不花拉。

安這個姓氏,在秦漢時期,很稀少,主要是在南北朝以來,逐漸多起來的,而這正是粟特人大規模來華經商並定居的時代。

說安姓來自安息帝國的,刨根到底,多半與東漢時期小乘佛教傳入中國時期大批姓安的和尚有關係。

佛教是在東漢時期從西域傳入中國的。在佛教入華的早期,從西域來的胡人發揮了重大作用,因為漢人最初是不信這種外來宗教的,一直到東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慢慢中國化以後,才有漢人做和尚的。

早期的胡僧包括四類,分別是姓安的和尚,姓康的和尚、姓支的和尚和姓竺的和尚。姓支的和尚的老家沒有疑問,他們來自吐火羅盆地,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的阿姆河流域,那裡當時是貴霜帝國,而貴霜帝國是大月氏人建立的,所以他們就姓支了。他們屬於大乘佛教。姓竺的和尚來自印度,當時叫天竺,這點也沒有疑問。姓康的和尚來自粟特地區的撒馬爾罕,在布哈拉以東,這點有不同意見,有人主張來自康居,但稍加分析就清楚了,康居是一個位於哈薩克丘陵的遊牧民族,文化落後,也不太可能信佛教,而撒馬爾罕是一個發達的城邦,大師出自撒馬爾罕的可能性大得多,姓康的和尚都是小乘佛教的。

問題就是姓安的和尚了,史料記載安姓和尚來自安息帝國,其中最著名的一個是東漢末期來華的安世高。

據說,安世高是安息帝國的太子,在其父死後,他將王位讓給叔叔,自己卻看破紅塵出家為僧。在漢桓帝初年,大概就是147年附近,安世高來到中國。安世高是第一個大規模翻譯佛經的和尚,也給中國培養了很多佛教人士,當然,他們都是胡人。

安世高的佛學成就確實不小,但是,他說自己本是安息帝國太子,將王位讓與乃叔,這根本就不可能。從公元100年到150年之間,安息帝國正處於最為混亂的分裂時期。105年左右,皇帝帕科羅斯二世死去,帝國分裂,最終是他的弟弟奧斯洛斯一世控制了西部,選房親戚沃洛吉西斯三世控制了東部。後來到了129年前後,西部的奧斯洛斯一世去世,他的弟弟米特拉達梯三世繼位。到了140年前後,米特拉達梯三世戰死,沃洛吉西斯三世一度控制了全局,但很快又爆發內亂。在147年,米特拉達梯三世的兒子沃洛吉西斯四世卻突然鹹魚翻身,統一了帝國。可以看出,這段時間內,安息帝國的皇位有過兩次兄終弟及,分別是105年奧斯洛斯一世接替哥哥帕科羅斯二世,以及129年米特拉達梯三世接替哥哥奧斯洛斯一世。對147年來到中國的安世高而言,105年似乎太早了,129年比較合適。安世高會是奧斯洛斯一世的兒子嗎,他將本屬於自己的皇位讓給了叔叔米特拉達梯三世?

可能性很小,幾乎為零。因為上述兩次兄終弟及都發生在安息帝國西部。安息帝國是一個主要信奉瑣羅亞斯德教的國家,密特拉教、摩尼教、基督教和猶太教也有一定的市場。相對於這些宗教而言,安世高所信奉的2世紀的小乘佛教完全沒有什麼競爭力可言,太原始了。安息帝國皇室皈依小乘佛教,怎麼看怎麼都荒唐不稽。而且,安息帝國即便真的有佛教,那也更可能在東部靠近貴霜帝國和印度的地區流傳,想在靠近羅馬、希臘、埃及的西部打開局面,難度大的有些超乎想象。所以,安世高不可能是奧斯洛斯一世的兒子。

那麼,有沒有這種可能,安世高不是皇太子,而是一個東部的藩屬國、諸侯國的王子?這種可能性還是有的。但我仍然認為,安息帝國的佛教土壤很貧瘠,這樣的土壤很難培養出一位得到後世中國佛教全面推崇的佛教一代宗師。至少在考古方面,在伊朗還沒有什麼重大的2世紀的佛教遺存被發現過。

另外,《魏書·安同傳》記載,北魏早期重臣安同,他的祖先就是安世高,但是,《魏書》卻說安世高不是和尚,而是安息帝國派到東漢做人質的王子。此安世高與彼安世高,一個是質子,一個是和尚,不知道是否是同一個人的不同傳說。因為考慮到這個安世高有後代,他就不會是和尚。但即便如此,這個記載仍然很不靠譜。首先,《後漢書》沒有記載安息帝國曾經向東漢政府派遣過人質。第二,東漢對西域的控制很有限,遠不能與西漢相提並論,東漢只能控制南疆的城邦諸國,對帕米爾高原以西的影響力微乎其微,即便是南疆城邦也是三通三絕,控制的時間很短。安息帝國向東漢派出王子做人質,根本沒有道理,東漢能幫上安息帝國什麼忙呢?所以,這條記載不可靠,很可能根本就是安同這廝為了自抬身價胡編出來的。

所以,以安世高為代表的姓安的和尚,根本不可能是安息帝國來客,而是布哈拉人。安同也不可能是安息帝國人,他來自遼東,歷史上,在遼東和幽州,有大量的粟特商人來此經商和逗留,安同很可能也就是一個普通的粟特人之後,而姓安的粟特人全部來自布哈拉。

布哈拉,中國古代稱之為安國,屬於粟特城邦,歷史極其悠久和輝煌。粟特人,是東伊朗人的一支,從北朝以降,說到胡人,基本都是在說粟特人、吐火羅人或者南疆土著。粟特人生活在阿姆河流域,在今日的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主要分佈在阿姆河的“支流”澤拉夫善河流域及其周邊的大小綠洲中,他們有發達的城邦和鄉村。粟特人的城邦眾多,包括康國、安國、東安國、西安國、何國、米國、東曹國、曹國、西曹國、石國、史國等。

這些國名,實際都是根據他們國家本名的個別音節翻譯而來的。康國,即撒馬爾罕,安國,即布哈拉,何國,即屈霜膩迦,米國,即弭秣賀,東曹國,即蘇對沙那,曹國,即劫布呾那,西曹國,即瑟底痕,東安國,即喝捍,西安國,即伐地或者戊地,也叫畢國,這些國家都在澤拉夫善河流域。石國,即赭石,就是塔什干,史國,即渴石,也叫羯霜那,這兩個都不在澤拉夫善河流域,石國在北,史國在南。其中,最大的國家是康國,也就是撒馬爾罕,安國、石國等次之。

中國古代史書中,粟特人的上述城邦,外加上費爾幹納盆地的拔汗那國,以及花剌子模(唐朝稱為火尋、貨利習彌),被統稱為昭武九姓,粟特人也就被稱為九姓胡人。他們都是東伊朗人。新舊唐書中,都說這些國家的城主姓昭武,來自於祁連山腳下,屬於大月氏人的後代。但是,這種記載是極其不準確的,粟特人不可能來自祁連山,這種說法所反映的應該是粟特城邦曾經被大月氏人所建立的貴霜帝國控制國,城主與大月氏人有過聯姻,因此有大月氏血統而已。確實,粟特諸國雖然文明發達,但是國力弱小,戰鬥力非常菜,歷史上長期被周邊大國輪番控制,南邊的貴霜,西邊的波斯,北邊的康居,以及後來的突厥和阿拉伯帝國,都曾經長期控制粟特城邦。不過,這種控制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名義上的控制,粟特城邦向周邊大國稱臣納貢,但實際上高度自治,周邊大國派來的官員也只是監督而已,粟特城邦的日常活動自主管理,那些官員才懶得自找麻煩。

粟特人最大的本事,就是經商。所以,粟特男人成年之後,無不重利輕別離,五湖四海到處經商遊蕩,他們是聯通絲綢之路最最重要的商人團體。其中大量的粟特商人在不同時期來到了中國。特別是北朝、隋朝和唐朝時期,大量的粟特商人足跡遍佈中國各地,甚至能走到朝鮮半島上去,在吐魯番、河西走廊、長安、洛陽、靈州、幷州、幽州等地,都有大量的粟特人定居點,甚至有大量粟特商人乾脆加入中國國籍,世代留在中國不走了。

除了商人之外,還有粟特奴隸與和尚。那些奴隸多半是被匈奴、柔然、突厥等遊牧民族抓捕擄掠而來的,比如五胡亂華中的羯族,實際就是被擄掠到中國的粟特胡人自發組團形成的一個團體;唐朝時期突厥治下也有大量粟特胡人奴隸,他們被整理成部落,跟著突厥混,投降唐朝後被安置在鄂爾多斯,唐朝還專門設立了魯、麗、含、塞、依、契等六個州,總稱為六胡州,專門管理九姓胡人。不過後來六州胡人反叛,唐朝撤銷六州,將胡人餘孽分別安置在內地廣大地區,也有的胡人融入了後來的沙陀人,組成沙陀三部落中的兩個部落,安慶部和索葛部。

既然來到中國,為了方便,就要有個中國名字,於是來華的粟特人,取漢名時都以家鄉所在的城邦為姓,姓康安何米曹石史。其實,這大概是受中國風俗和伊朗風俗共同影響的結果。伊朗文化圈的人多從家鄉或者部落名稱幻化出自己的姓氏,如霍梅尼、魯哈尼、拉夫桑賈尼、西斯塔尼之類的,這些姓都是從家鄉或者部落名字來的,不過有的用的是大地方的名字,比如城邦或者國名,有的用的是小地方的名字,比如村莊名字。不僅波斯人如此,波斯文化圈的都這樣。比如,波斯文劃圈中的伊拉克,曾經有一條好漢,叫做薩達姆·侯賽因·阿卜杜勒-馬吉德·提克里提,通常簡稱薩達姆,這廝名叫薩達姆,侯賽因是他爹的名字,阿卜杜勒-馬吉德是他爺爺的名字,提克里提就是他的家鄉提克里特變化而來的。再比如,代數學的創始人阿爾·花剌子米,就是花剌子模人,也是波斯文劃圈,《突厥語大詞典》的作者馬哈茂德·喀什噶裡,是喀什噶爾人,當時也是波斯文劃圈。再比如,波斯文化圈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莫拉維,他生於阿富汗巴爾赫,所以姓巴爾希,但他是羅馬裔波斯人,所以,他最通用的名字是莫拉維·賈拉魯丁·魯米。

粟特也屬於波斯文劃圈,所以,他們可能也有類似的習俗,比如來華的布哈拉人其實都姓布哈拉裡或者布哈拉尼,來華的撒馬爾罕人都姓撒馬爾罕迪。為適應中國的環境,他們紛紛將姓氏漢化,都將布哈拉裡漢化為安,都將撒馬爾罕迪漢化為康。所以,來華的布哈拉人都姓安,撒馬爾罕人都姓康,塔什干人都姓石,沙赫裡薩布茲人都姓史,片治肯特人都姓米。於是,這樣一來,粟特人為中國貢獻了大量的姓氏,其中,有的姓氏漢人早就有了,比如曹、何、石、史等,但有的姓氏是粟特人原創的,最典型的就是康姓、安姓和米姓。從此以後,基本所有姓康的、姓安的、姓米的,都是粟特人的後裔。雖然有很多姓康的喜歡把自己祖先追溯到衛康叔,很多姓米的喜歡說自己祖上是楚國的羋姓簡化改過來,很多姓安的喜歡把自己的祖先說成秦代仙人安期生,但這全都是假的,他們就是粟特後人。

其實,不僅僅是姓氏的簡單漢化,很多粟特人的名字讀起來也都怪怪的,其實也是其粟特名字的簡化音譯。比如,唐朝有個著名的姓安的,叫做安祿山。祿山是什麼意思呢?是他的胡語名字的音譯,他的胡語名字叫做“軋犖山”(ya luo shan),據說是外族戰神的名字。其實,沒那麼神秘,軋犖山,就是亞歷山大,這個所謂的外族戰神,就是馬其頓帝國的亞歷山大三世大帝。在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帶著希臘人東征,曾經打到過粟特地區,所以粟特人留下了關於亞歷山大的故事和傳說。安祿山的名字就得名於此,比如他本名可能叫做亞歷山大·布哈拉裡之類的,漢化為安祿山。

至此,毫無疑問了,安姓的主要來源就是安國的粟特人,也就是布哈拉人。布哈拉與撒馬爾罕是中亞河中粟特地區的雙子星座,二者都是中亞久負盛名的古都,距離相近,文化一致,如同中國的長安與洛陽。近在咫尺的撒馬爾罕人大量信奉小乘佛教,一河之隔的吐火羅也信佛教,布哈拉沒有理由不信佛教。而且當時的包括撒馬爾罕、布哈拉在內的粟特地區,確實很多人是信佛教的。所以安世高也必定是布哈拉人。


龍豹雞


安姓,是中國舊百家姓排名第79位的大姓。對於安姓的起源一直眾說紛紜,有好多個起源說法,總結來說也就是一種說法是源於中華本源,一種就是說來自外國。

有的認為源於昭武(今甘肅)九姓,出自唐朝時期中西亞的昭武九國,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唐朝時期有外邦“昭武九姓”,以原國名“安國”為氏留居中原,後省文簡化為安氏。

也有的認為西亞安息國(古帕提亞帝國,今伊朗),其王族後代皆以國名為姓氏,稱安帕提亞氏。到了漢朝時期,漢武帝劉徹派博望侯張騫出使西域抵達安息國以後,中國與安息國開始有了往來。在安清的後裔子孫、以及當時隨同太子安清一同入漢的侍從隨員們,皆以原國名的漢譯名稱為姓氏,稱安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安氏正宗。有相當一部分安氏族人多尊奉安清為得姓始祖。

當然很多人肯定更認同出自華夏族原有姓氏,不過我個人比較傾向後者,怎麼說呢,歷史依據更足一點吧,而且大學的時候很多新疆、甘肅那邊的同學的確是姓安的,在我家鄉這邊是很少見的。純屬個人觀點勿噴哈。


正喜百家姓


一般認為安姓姓氏來源有二:

其一源自複姓安國,始祖侯氏,西漢高祖劉邦封其為安國君,後裔遂以安國為姓,如漢武帝時期的安國少季,後裔逐漸將複姓簡化為安姓;

其二源自西域胡國,即昭武九姓中的安國,於唐時內附,唐高祖李治曾於原安國地置安息州,子孫遂以安國為姓氏,後亦簡化為安姓,如唐初人安金藏。

上述是常見的兩種安姓的來源,還有第三種來源,即古蘇祿國(現今菲律賓部分地區)東王后裔:

古蘇祿國是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酋長國,國內有東王、西王、峒王三王,以東王為主,明永樂年間,在蘇祿國東王的帶領下前往中國朝貢,停留近一個月始返,東王巴都葛叭答剌在行經今山東德州時病逝,遂葬於此,長子都馬含繼承東王爵位,遂使團回國,東王妃及次子溫哈剌、三子安都魯等則留居中國,為東王守陵,溫哈剌、安都魯遂定居中國,子孫以溫、安為姓,在今山東德州仍有安姓後裔。


楚邾


1.出自華夏,秦朝就有一位叫安期生,方士領頭人。

2.出自安息國,安息王子放棄王位,帶領隨從來到洛陽,專心佛事,那個時候佛教徒還沒那麼多規矩。

3.出自昭武九姓,本是月氏,所以基本都是胡人。


用戶3181724005340


安祿山祖籍叫胡人。在今遼寧朝陽縣,勝利鄉。舊時叫米里營子。


551266


出自“姬"。黃帝次孫名“安",後自立“安息國",後有“安國"。以人名定國名,又以國名取姓,所以,安姓的祖先應該是黃帝。謝謝!


nn901212


最早的安姓是夏啟三弟的後裔。日本現存有安氏家譜。這只是其中一支。


忽悠接著忽悠1234567


是西域十國的招武九姓的史,安,康等九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