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嫡庶觀念真有電視劇演的那麼嚴重嗎?

猴格大人


嫡庶觀念,是中國的一大傳統,為的是解決眾子之間對於財產的爭奪。而嫡庶觀念的產生與宗法制緊密聯繫在一起,宗法制是古代貴族憑藉血緣關係對族人進行統轄管理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它在商朝後期已經存在,到周朝變得更為典型和系統。在百姓家裡便家裡的嫡子繼承家業的,其他庶子只能分得一點,而且嫡子的地位遠高於庶子。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印證嫡庶有別。我們都知道袁術袁紹是兩兄弟,可他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袁術就非常瞧不起袁紹,因為袁術是嫡次子,袁紹是庶子,可見嫡庶觀念的影響力有多深。再舉個例子,也是個姓袁的名人,那便是袁世凱,他是個庶子,所以他在袁家的地位就不高,因為好事都是給嫡子。而且袁世凱的母親死後也不能入葬祖墳,因為她只是個小妾,不是正妻。當時袁世凱是名震四方的人,可是他母親還是在家族中沒有地位。


通過這兩個例子,電視劇中的嫡庶觀念不是憑空想象的,而是在社會中實實在在存在的東西,並且社會中的嫡庶觀念是很濃厚的,嫡子地位遠高於庶子。當然這種方法也有好處,可以使兒子之間減少鬥爭,因為東西都規定留給了嫡子,庶子就不必要與嫡子爭奪。無論是古代社會,還是當今社會,嫡庶觀念依舊存在,即老大的地位高於其他兒子,老大比其他兒子有更多的利益。


歷史百家爭鳴


比電視劇上的,要嚴重得多。

離我們比較近的明清,對小妾實在是太好了,以至於我們有了一種錯覺,小妾是有一定地位的。

尤其是《紅樓夢》裡面那個嬌杏,嫁給了賈雨村做妾,但是賈雨村的正妻卻染病身亡。從而被扶正,最後更是成了誥命夫人。

在明清的一些小說裡,時不時的就能看到,某小妾被扶正。這給了人們一種錯覺,小妾在機緣巧合之下,是能變成正室的。

但是這種情況,也就在宋朝及以後,可能會發生。

而且大多,是在商人的家庭。如果官員的小妾被扶立為正室,那怕是要成為同時代人的笑柄了。

唐朝及以前,是貴族政治。這種情況下,妾的地位,可想而知。畢竟人家都要去娶“五姓女”,妾不比奴婢好多少。哪怕就是正妻亡故了,位置一直空在那裡,小妾也沒有任何翻身的機會。

小妾的地位非常低

甚至家裡的主人願意,隨時可以把小妾賣掉。

小妾的一切,包括性命,都不屬於自己,都是主人家的。

就連自己生的兒子,都不屬於自己,要管正房叫娘。比如說《紅樓夢》裡的探春,一直管王夫人叫娘,而管他的生母,叫姨娘。

尤其是宋朝之前,妻子的地位比丈夫低不了多少,想整治小妾,真的是手到擒來。小妾要是有了逾矩的想法,怕是要死的更快了。

小妾唯一的出路,就是生一個兒子,或者女兒。將來能有個奉養,不然真的要悽悽慘慘了。

喜歡就關注唄:侃砍歷史。我是馬砍,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侃砍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古代嫡庶觀念還是非常強的。

大家可以看看紅樓夢,嫡出的兒子賈寶玉和庶出的兒子賈環,地位簡直有天壤之別。

賈寶玉基本就是內定的榮國府繼承人,即便他行為怪異,不愛讀書,性格軟弱,留戀女色,不走正道。

相比起來,賈環比較愛學習,也不那麼喜歡女人,但仍然沒有什麼資格繼承家業。

其實,中華文化圈的國家都是如此。

朝鮮古代庶出的孩子,甚至不能稱自己的貴族父親叫做爸爸,只能喊“大人”。

為什麼差別如此之大,原因有2:

第一,妾的地位低下。

在古代,妾基本是生育工具和洩慾工具,並沒有什麼地位。

比如紅樓夢裡面的趙姨娘,為榮國府當家賈政生了2個孩子,不亞於嫡妻王夫人。

然而,趙姨娘的地位很低,連八竿子打不著且輩分很低的王熙鳳,也能將她罵的狗血噴頭。

這種人生的兒子,只有一種情況下才會被比較重視,就是嫡妻沒有生育。

如果嫡妻有孩子,那麼庶出的孩子就沒機會。

第二,妾的關係低下

古代婚姻很多是政治和經濟,因為不是自由戀愛。

這種婚姻強調門當戶對,通常嫡妻的家庭和丈夫差不多。

兩家結合,對雙方都有很大幫助。

不過,妾的社會關係就差了。她們說白了很多就是女僕,家庭也都是僕人或者底層市民。

在重視門第的古代,妾和他的兒子因為這些背景,導致被人瞧不起,也失去了繼承權。


薩沙


這可比電視裡嚴重的多了!妻子是明媒正娶的,在家在外都得尊稱一聲“夫人”包括自己的老公都一樣,所以才有相敬如賓這一說!妾就不一樣了,只是一個洩慾和生育的工具罷了!據我瞭解妾入門不能走正門,就一頂轎子從後門抬進來!妾也分貴妾,偏房,副房,陪房(甄嬛傳裡的頌芝就屬於)通房,外室,侍妾!像通房,侍妾,外室這些人的地位有的都沒有夫人和嫡女身邊丫鬟的身份高,只不過比普通丫鬟多點工資賞錢而已!雖然妾也分等級的,但是她們每天早晚都要給正妻請安問好,終身不得穿紅,而且她們就算見了夫人生的孩子和她們的孩子都要行禮,尊稱一聲少爺小姐的!她們生的孩子也不能叫她們母親的!


韓賓家的老三


末代皇帝溥儀寫的《我的前半生》裡,有這麼一個橋段:說是溥儀繼位之後,光緒的老婆裕隆太后,就成了紫禁城裡的老大,皇宮裡的所有人,都要唯她馬首是瞻。

就如同慈禧控制光緒一樣,裕隆皇太后也想牢牢地控制溥儀。然而,裕隆皇太后並沒有那麼好的命,在清帝遜位之後沒幾年,丫就嗝屁歸西了。


裕隆之死,並沒有讓溥儀覺得自己自由了,因為此時的他不過是個小小子,在他之上還有別的貨色。裕隆死後,各種牛鬼蛇神紛紛出來,想要當紫禁城的家,其中就包括同治和光緒的妃子。

是的,你沒有看錯,同治都死了幾十年了,他的妃子們仍然出來刷存在感。到溥儀繼位時,同治和光緒還有四位妃子在世;儘管裕隆死的時候已是民國,這四位妃子仍然堅持要給自己一個名分。

在北洋政府的主持之下,這四位妃子終於有了自己的身份:太妃。與過去慣例不同的是,這些太妃們竟然妄圖干預皇帝的生活,而且她們最後還真的得逞了!這不是造孽嘛!

得虧那時的溥儀年幼無知,對皇室的家法並不是特別熟悉。於是,這幫太妃便真把自己當回事兒了,還特麼讓小皇帝稱呼自己為額娘,每天都要去請安。

要知道,根據清朝的禮法,這些妃子就是皇上身邊最下等的存在,即便皇帝死了,新皇帝仍然可以不把她們當做一回事。若不是清朝有了前所未有之變局,哪能輪得到她們出來上躥下跳?

按照嫡庶關係,這些所謂的太妃,就是最末等的存在。然而清朝已是風燭殘年,也就顧不得這些禮法了,太妃們也就趁機佔便宜,成了溥儀的乾媽。

四個太妃之首,就是端康太妃。這些妃子們和裕隆太后一樣,都是見識過慈禧太后淫威的,自然對她的那一套了如指掌。如今她們熬資歷終於混出頭了,還不對著小皇帝指手畫腳?

終於有一天,端康太妃做了一件非常過分的事情,她把溥儀非常敬重的御醫趕跑了。14歲的溥儀知道後,大怒!於是,跑到端康太妃的住處,大聲罵到:

“她是什麼人?不過是個妃。本朝歷代從來沒有皇帝管妃叫額孃的!嫡庶之分要不要?如果不要,怎麼溥傑不管王爺的側福晉叫一聲呢?憑什麼我就得叫她,還要聽她的呢……”

此時不同以往,若是擱過去,皇上直接廢了太妃,也是情理之中。然而此時的大清國早特麼完了,端康太妃自然也就不尿他這壺。於是,她就開發了女人固有神通“一哭二鬧三上吊”,大鬧紫禁城。

端康太妃胡鬧的結果,自然引起了溥儀親生父母的注意。太妃把溥儀爹媽叫過來之後,又是一通告狀,並要求溥儀賠禮道歉。溥儀爹媽雖然身份尊貴,相對於太妃,他們也只是庶民,只好逼著溥儀道歉。


溥儀爹媽在回去之後,越想越憋屈,最後溥儀的親媽竟然自殺了。

溥儀的母親的自殺,一下子將端康太妃嚇蒙了。不管怎麼說,那也是皇帝的親生母親,自己什麼斤兩,心裡還是有那麼幾分B數的。於是,蠻橫的端康太妃一下子就慫了,自此再也不敢幹涉皇帝的生活。

通過末代皇帝的一個小小生活片段,我們至少可以知道:即便你是皇帝的親媽,只要你沒有被前任皇帝上過,你就是個庶人。那些妃子們照樣打壓你!

嫡庶之分,可見一斑。


祗樹


真的很嚴重。甚至比電視上演的更嚴重。不論帝王將相還是貧民百姓。

帝王家講究立嫡不立長。貞觀年間,李承乾被廢以後,唐太宗李恪和李治立太子人選中猶豫,但最終還是選擇了排行第九,但是是嫡出的李治。而沒有選擇庶出的李恪,可見嫡出的地位會高很多。

在再比如《紅樓夢》中。賈寶玉是王夫人生的是嫡出,而賈環是趙姨娘所生的是庶出。在大觀園中賈寶玉和賈環的待遇差別可謂是天壤之別。賈寶玉是人人想要奉承的主子。而賈環有時丫頭都可以欺負他,比如說《紅樓夢》第60回,賈環向芳官要薔薇粉,芳官卻騙他,實則給他的是茉莉粉。

趙姨娘知道後,還去找芳官大鬧了一場。這時芳官等小戲子和趙姨娘直接上手掐架,也可見趙姨娘不是正房太太,並不能真正算作主子。

探春是趙姨娘所生,但是從小養在王夫人房裡,地位身份就明顯和賈環不同,大觀園中的丫頭婆子各個都是認這個主子的,

就這幾件小事,古人的嫡庶觀念可見一斑。


海客魚


中國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嫡庶之分呢?大約在商朝就有了,經過周公定禮之後,成為法規定律,才有了流傳千年的嫡庶之分的階級差異。

首先是怎麼分辨誰是嫡誰是庶?這是根據其母親的出身來判斷的。現在人多認為古代都是三妻四妾,這種觀點是根本性的錯誤,我國自古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只有一位,正妻所生的就是嫡子嫡母,其他女人所生的在根據地位的不同再分等級庶生子,奸生子等等。其中特別說明的一點,就是當原配夫人去世,男人再明媒正娶的夫人,也享有正妻的地位,其所生也為嫡子嫡女。


嫡庶確立之後,他們各自享有的社會地位也是不同的。周公定禮的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嫡長子繼承製,以這條為準繩確立法統理統。我國古代因為這條制度發生過很多的正統之爭,如宋英宗時期的濮禮之爭,大家熟知明朝嘉靖時期的大禮儀之爭,都是圍繞嫡長子繼承製發生的。

在春秋時生育技術低下,男性人口都是寶貴資源。這種情況下嫡庶之分不是不可以逾越的,當時私生子也比較多,要是能力強也可以得到超過嫡子的待遇,著名的有春秋趙國的建立者趙襄子,他就是以庶子的身傷繼承家主,最後建立趙國。

到秦漢之後,嫡庶之分就有了嚴格的界限,嫡子得到最優等的待遇,庶子也就比家中奴婢高一等,要是不受家中長輩喜愛,也與奴婢同等了。庶子還好一點,要是庶女就更慘。在宋朝時不受喜愛的皇家庶女,也經常下嫁給富豪商戶,士、農、工、商四等,連皇家庶女也被下嫁最下等商戶,就可見普通人家的庶女是什麼待遇了。


庶子女的母親多為主家買來,或是奴婢之身受寵後提拔為妾室。妾的身份卑微在家中僅作為取悅男主的工具,蘇軾就曾將懷孕的妾室送於他人,然而不管悲哀與否,合理與否,這便是我國千年以來的社會規則倫理。


老闆再創業


妻妾成群那是有錢人和貴族的做法,中國自古重男輕女,男多女少是常態,有錢人妻妾多了,必然導致平民更多光棍漢。

周朝時周王和諸侯有多位妻妾。正妻一位,每位正妻又來親友團(一般是親妹妹或堂妹)三位,稱滕妾,滕妾的地位低於妻但是高於妾。士大夫也能娶妾但是數量少。後面的朝代,貴族妻妾的數量跟其爵位和官職掛鉤的,官小了或沒當官的只能娶一位或兩個妾。當然很多姬妾是沒有名份的,稱外室,跟如今的二奶三奶差不多。沒有名份的姬妾地位小於妾,因為妻和妾都是經過手續和儀式迎娶的。


羅玉鳳


傳統社會,從整體來說,嫡庶觀念是被社會普遍認可的,比如所熟知的嫡長子繼承製,無論先秦時期,還是在明清時期,這一制度始終存在。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多個。

《知否》劇照(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刪)電視劇《知否》中為什麼只提到盛家長房、四房、五房三房子孫,是因為這三房是嫡支,也即長房、四房、五房最早三兄弟一定是王妃或者繼妃所出,同樣,侯府爵位也只在長房三兄弟之間承襲。

其一,嫡庶之分是由生母的地位決定的,所以這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正妻的保護。傳統社會,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但是在歷朝歷代,均對妻進行保護,嚴禁妾的地位超越妻,制定嚴格的法律。

再者,從根本上來說,是因為嫡庶身份上的差別伴隨著的是利益的分配。傳統社會強調的是多子多福,兒子多了,繼承人的選擇就是很頭疼的問題,如果主觀選擇,勢必會因視角不同產生分歧,比如以賢、仁等作為標準,可能好幾個兒子都符合這個標準,所以乾脆以先天條件為定,先選妻生的孩子,再選妾生的孩子,有多人時就按照年齡順序。

此外,從宗族角度來說,嫡庶還是區分宗族大宗、小宗的標誌之一。也正是因為夾雜在宗族之中,所以在宗族發展興盛的傳統社會,嫡庶之分也就成為社會的一種普遍觀念。

當然,如果具體來說,肯定有個別事件或者個別朝代並不是那麼重視嫡庶觀念。


楚邾


我來嘗試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要說古代人的嫡庶觀念可不僅僅是個觀念,嫡長繼承製是古代社會重要的禮法,很多時候是寫進法律裡的,不容侵犯!

我國的夏商時期有父死子繼也有兄終弟及,嫡長繼承製從西周就開始正式的實行,而且父死子繼大於兄終弟及。也就是正妻的長子有絕對的繼承權,正是這一點決定了古代社會的嫡庶觀念。對於老百姓來說,嫡長子可以繼承家產,對於皇親國戚、有世襲官爵的家庭,嫡長子可以繼承爵位和財產,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古代朝代中,只有元朝(誰勢力大誰當皇帝)和清朝(前期大家商量後來理論選賢)不實行嫡長繼承製。當然也不是說其他的兒子沒機會,如果無嫡長子,那就立庶長子,反正得是歲數最大的。如圖:

這種制度現在看來似乎沒啥科學道理,但在古代,卻是一種有效的解決繼承問題的方法,因為判斷直接:誰是大老婆的長子,誰來繼承。如果按家長的喜好,那豈不是更扯,如果選賢,畢竟賢能這東西短期內不好判斷,如果家長早死,那就是一場爭鬥。

舉幾個例子吧,漢武帝劉徹當太子之前,漢景帝劉啟是先提拔了王氏當皇后,然後在立劉徹當太子,這樣名正言順,同理還有武則天,當時的武昭儀獨寵於唐高宗,但仍要努力爬上皇后寶座,這樣她的孩子才有機會未來登基,明太祖朱元璋在長子死後,立了皇長孫繼位。而歷史上廢長立幼導致悲劇的事兒就更多了,例如,趙武靈王在兩個兒子之間搖擺,隋文帝楊堅立了老二,都造成了嚴重的問題。

有人也說清朝不用嫡長,也享國很久啊。其實。入關前,後金不懂漢人禮法,皇太極是眾人推舉的,可以服眾;而順治福臨是豪格與多爾袞之間妥協的產物,自然也沒問題。入關後,康熙玄燁只能說是上天的選擇了(得了天花都沒死),這樣的幾率畢竟太小了,在往後大家都知道的九王爭位,對康熙朝是極大的消耗(其實康熙是喜歡自己的太子的,不然不能兩立兩廢);雍正時,無嫡子,長子二子早夭,三子被廢,位置留給了最年長的弘曆(當然也是最優秀的);乾隆後,清朝的運氣就沒那麼好了,嘉慶顒琰雖是第十五子繼位,主要是當時兄弟們要不不爭氣要不早死(大名鼎鼎的五阿哥永琪20多就死了);道光旻寧是大清國唯一的嫡長子繼位的;咸豐奕詝同樣是活著的最年長皇子;同治載淳是唯一的皇子,沒別的選擇,而之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因為清朝沒有這種宗法制,同治早死無子,慈禧為了繼續掌權,立了載淳的堂弟載湉,也就是光緒帝。大清帝國最後的半個世紀,都掌握在女人的手裡,問題是這個女人是個出色的權謀家,而不是一個出的的政治家。

當然,有時候不得不信“氣數”這個很玄幻的詞,很多王朝走向衰敗的開始都是由子嗣不旺引發的,就像東漢,漢章帝劉炟後,皇帝都是小孩子,連後嗣都沒有,權利掌握在外戚或宦官手裡,繼位的都是小孩子,惡性循環,週而復始,嫡長繼承製也都成了空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