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一些缸内的水为什么600年不结冰?

婲瓣


中国历史非常的悠久,文化底藴也非常的深厚,而这些珍贵的历史和文化能够传承下来,除了靠一些古书籍之外,还会借助一些文物、古建筑的方式流传下来,迄今为止中国最具有标志性的古建筑应该要数故宫了,故宫为明清时期皇帝生活居住的地方,可以用富丽堂皇来形容它。

故宫是中国最为标致的建筑,在这些建筑当中隐藏着许许多多的谜题和神秘,同时也藴含着很多古代工匠们的智慧,不管是清宫剧里还是现实中的故宫里,很多宫殿里都会放置一些铜制的鎏金大水缸,这些大水缸做工精细,彰显着皇室的气派与尊贵,同时提升了故宫整体的美观程度。


这些水缸在明朝就开始铸造,明代的水缸多是铁质的方形水缸,但容易生锈腐蚀,很难保证水缸的安全稳定性,到了清代经过改良和加工就铸造了很多的圆形铜制的鎏金水缸。

这些鎏金大水缸中的水600多年来从未结过冰,这个现象说起来可能让人难以相信,但这却是一个事实,很多人都知道故宫的饮用水其实都不是宫里的井水,而是从外面打来的泉水,那么这些水缸里的水到底是起什么作用的呢?


其实这些水缸的用处就是为了防火,里面储存的水是着火时为了应急用的,相当于现在的消防栓。

要知道故宫这个庞大的建筑群基本都是木质结构,木头的燃点是很低的,一旦一座宫殿发生火灾,附近的宫殿都要受到牵连,形成一遍汪洋火海,若不能及时将火情止住,整个紫禁城说不定就会化为灰烬。

因此就需要大量的水来保证出现火情时能及时的扑灭,故宫里面有300余口大水缸,这些水缸储水量及其之大,每一尊能储水3000多升,被后世称为“门海”,这些“门海”被制作得如此之大,也只是为了火灾来临时,水缸里的储水量能足够的扑灭大火。


北京的冬季气候干燥,是火灾的高发期,因此随时都要准备着充足的水源,然而北京的冬季寒冷气温极低放置在外面的水缸里的水就容易结冰,而一旦结了冰就无水可用,万一发生火灾那该怎么办,所以朝廷的管事太监就必须做好防冻工作。

当时的人们想出了一种办法,他们会在水缸的外侧放置一些保暖设施,在天气极寒的情况下,还会让太监和宫女在水缸下面生火,以此来保证水缸里的水不会结冰。


每一口大缸都放置在一个带有方形缺口的石质基座之上,基座的方形缺口就相当于民间火炕的灶眼,太监们在这个基座之内生好炭火,通过这个灶眼来添加柴火。

太监们介绍通过这种方法加热水温而不至于结冰,确保冬季也有足够的水,即便有火灾也能轻松的扑灭,这种方法一直延用了600多年,使得故宫这座宏伟的建筑完整的保存下来。


这种原始的方法有效地保障了故宫的安全,虽然做法比较简单,但是就当时的那种生产水平和意识水平来说,能想到这样有效的方法,也足以让我们敬佩古人的智慧。




遗产君


看了很多回答,竟然没有一个对这个问题提出疑问的,北京、冬天,故宫的水缸不结冰你信吗?其实并不是缸内的水不结冰,而是古人的智慧。

故宫一共有308口大缸,为何如此之多?

明成祖朱棣在登基之后,于1406年开始修建紫禁城,即现在的故宫,故宫的主体都是砖木结构,这意味着这个举世闻名的建筑是极其容易着火的,据记载,紫禁城在建成后不久,就遭到雷击起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被烧成废墟,之后再次重建。

但是这次重建之后,宫中增设了308口大缸,其主要目的就是贮水,防止紫禁城再次起火,因为皇宫内虽然有井水,但是受制于距离以及时间上等因素,最后还是将水预先倒入缸内,这样才能及时救火。

据说太和殿两侧的4口鎏金铜缸每个能装3吨水,被称为“四大金刚”,以上也就是这些铜铁缸的来历,但是为何会有人提出缸内的水600年不结冰?因为这个增设这些缸时古人的做法有关。

故宫的冬天时极其寒冷的,这些缸内又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水,然而到第二天清晨,水是肯定会结冰的,只是故宫有专门负责管理的人,他们会在缸的底部燃烧柴火,以此升温,这样缸内的水自然就不会结冰。

有人说在缸的底部烧火,不是每个缸都坐落在地面的吗?

其实不然,,我们可以通过故宫的导游牌标注来看,这个牌子里面写的清清楚楚,故宫的缸600多年不曾结冰的原因。

首先这写缸的底部是坐落在圆形的石阶上,圆形石阶有一侧有空,可以放炭,气温低时,太监或者宫女在缸底部烧炭,加温之后,水一直处于常温状态,自然不会结冰,古人在增设缸的时候就已经想到冬季结冰的问题,确实让人敬佩。

其次故宫中有人负责,每年在冬季来临,大概是十月至第二年的二月份,这段时间会在缸外套上棉套,并加上盖子,这样也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结冰,所以并非缸内的水不会结冰,而是认为因素导致缸内的水不结冰。

时至今日,宫中安设的308口大缸,其中鎏金铜缸18口,也叫太平缸,有铜制和铁制,铁制缸为明朝铸造,鎏金铜缸为清朝铸造,分别放置太和殿、保和殿、乾清门的两侧。《奏销档》记载,鎏金铜缸每口约重1696公斤。


羽评郡主


故宫,它几乎就是中国古代建筑业的巅峰之作,大到布局的气势,小到细节的设计,都能看到古代能工巧匠们的良苦用心,而在故宫里随处可见的那些大缸,就蕴藏着令今天的人都佩服不已的小秘密。

这些缸,都是铜制的,外面镀金,重达几吨,里面可以放上几千升的水,摆在宫殿前,非常气派。

当然,它们可不仅仅是放着给人观赏的,它们的重大作用是—消防设施。

也许你会一愣?这缸里的水不就是给人喝的么,笔者小时候,1980年代,当时自来水虽然已经通了,但经常会停水,所以家里就有大小2个水缸,专门储水,遇到停水的时候,就用缸里的水。

但故宫这缸里的水确实不是给人喝的,这宫里头,喝的水都是从附近山上采集的泉水。

在建造故宫的时候,那时可没有混凝土,也不兴什么石头建筑,所以故宫里都是木质建筑,而北方的冬天不仅寒冷,还特别干燥,一旦遇上个火星,那可能燃起的就是冲天大火,所以,明清皇家特别怕火灾,当然还有闪电引发的火灾,明清两朝仅记录在案的火灾就有50多起,尤其是大的火灾,往往烧完之后,修复工作要花费数年射甚至一二十年。

因为这些缸的容量特别大,一般都能储存数千升的水,这些缸在清代中期还有300多口,他们矗立在各个宫殿前,为各处宫殿保驾护航。

而当初在设计这些缸的时候,能工巧匠们就想办法,保证这些缸里的水永远不会结冰,尤其是在火灾隐患最严重的隆冬季节。

首先,在这些缸的下面都有一个汉白玉石基座,这基座里面有比较大的空间,通过一个方形的孔洞与外面连接。

到了小雪季节,太监们就会缸的周围套上一件特制的棉被,然后盖上重重的缸盖,同时,太监们在汉白玉石基座里面放入炭火,并要随时注意添加,以保证炭火在整个冬天都不会灭,当然,炭火的量把握的很好,只会保证缸里有一定的温度,但又不至于把水烧开。

在这样的双重保险下,故宫这些缸里的人,在整个冬天都不会结冰,而且这些缸都有专门的太监去打理,经常会来看看这些缸的情况,以保证不会结冰。

这种工作要一直持续到第二年春天的惊蛰,到了惊蛰这一天,太监们就撤去棉被和炭火,此时北方也已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天气已经暖和了。

因为这些水缸起到的独特作用,所以它们被称为“门海”,比喻缸中的水似海般多,因为可以灭火,所以又被誉为“吉祥缸”。

而这些缸,造价也极其昂贵,根据乾隆年间《奏销档》记载,这些缸里,最昂贵的是鎏金铜缸。高1.2米,直径1.66米,重达1.7吨,制造铜缸的花费是500多两白银,外面镀上的黄金则需要花费100两,总共折合下来,造一口大缸要1500两银子,昂贵地令人咋舌。

当然了,时至今日,这些缸自然失去了灭火的功能,成为纯粹的历史文物矗立在故宫里,但对于古人的聪明才智,我们还是要点个赞。


云中史记


其实这个问题也没有那么悬乎。主要是由三个原因共同引起的,一个是因为水缸足够大,要结冰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么大一口缸想要完全结冰那得冻很久的。

第二个原因则是人为的因素,当时的故宫是紫禁城,属于国家一级防护要地。这水缸的用途是作为储藏消防水在用的,当时的御林军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故宫的防火司,这些人每天都要检查水缸的水是否满了,是否结冰了,这是他们每天的工作。所以一旦发现有水要结冰了,他们就会拿棍棒去搅拌一下,这样水就结不了冰了。

第三个因素,地热的原因。水缸里的水是需要经常换的,这是为了防止水缸里长苔藓。按着当时的规则是每旬清理三次,也就是说每三天就得清理一次,这种清理就是放空水缸里的水,洗缸把那些缸壁上的苔藓等东西清理干净,然后加入新的水,这些水都是从井里打的。井水在冬天的温度大约是在十几度左右,要一下子下降到可以结冰的温度没那么快。


优己


故宫之内总共有300余口容量巨大的金属缸。这些水缸的用途很简单,那便就是平时存满水,用来保证北京紫禁城内的木质结构建筑群走火时及时可以取水救火。那么既然里面是用来盛放普通的水,为何这些水缸能够在零下十几度的冬季、在位置较为靠北的首都北京能够不结冰呢?其实原因十分简单。



为了保证北京故宫内的这些水缸在房屋失火时能够及时的发挥灭火的功能,势必不能允许这些水缸里的水在冬天结冰。而想要在寒冷的冬季,使水缸里的水不结冰的原理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它的温度保持在零度以上。而想要使得北京紫禁城内的水缸的温度保持在零度以上,首先势必要给其加热,再加上一些保温措施防止其热量流失,双管齐下便可以收到效果。


正如今天的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冬季会采取供暖措施来维持室内的温度,使得室内依然能够保持温暖舒适,来保障人们度过严寒的冬天,亦或者广大的农村会在冬天采取烧炭生火取暖的方式一样,北京故宫的这些水缸在冬季来临之时也会给它生火取暖、设置隔热层来保障其内的水温不低于零度。进而保障北京紫禁城的这些水缸在冬季依然能够不结冰。

首先,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北京紫禁城内的这些水缸并非直接坐落在地面上,而是坐落在一圈低矮的圈墙之上。而这个圈墙并非是闭合的,而是在其中一边留了一个豁口。这样在每年冬季到来之后,便由宫中的太监负责在水缸下面生火加热,来保证水缸里的水温度升高。同时冬天还会在水缸的缸壁上裹上一层隔热层。类似于今天冬天给城市景观树木根部绑上一层草垫子一样。同时冬天还会给水缸加上盖子。其目的也是为了防止生火加热后缸内的水因水温流失而结冰。



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的太监们守护着这些水缸,因此北京紫禁城内的水缸从来没有结过冰。这样也保证了在北方干燥的冬天,如此庞大的北京紫禁城木质结构建筑群的安全,及时的制止和扑灭了失火,极大的降低了火灾对北京紫禁城建筑群的影响和破坏。


因此一直到今天,北京故宫博物院尽管早已拥有了更为现代化的消防设施,但是北京故宫博物院依然保留了这些曾经守护过北京紫禁城的水缸,这些曾经就是北京紫禁城的守护神,供来来往往的游人参观,同时感受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所蕴含的智慧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珞珈山的猫


这叫吉祥缸,又叫“门海”,门前有一片海,何愁火灾?由于它的材质有铜有铁,所以又称铜铁缸。除非有人捣鬼,正常的缸内的的确确不会结冰!



紫禁城内建筑富丽堂皇,恢宏有势。但是它有三大重大缺点,

  1. 木质结构
  2. 没有避雷针
  3. 建筑相连

所以紫禁城总是失火,一旦失火,损失惨重。若是救火不及时,烧毁的就是一片。可以说紫禁城就是一部火灾史,大火小火不断,偶尔遭受雷击,修修补补又被烧毁……



第一次火灾发生在朱棣一朝,明紫禁城刚修好不久,一道雷电下天,前三大殿之首奉天殿致火,火势蔓延到华盖殿、谨身殿,三大殿无一不被烧毁。

那时雷电属超自然现象,朱棣本就是借助靖难上位,这下更狼狈了,有些人进言主张迁都回南京……朱棣忙下诏。

第二次,惊雷起火,三大殿又被毁,这一年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7年)。



第三次,熙和门起火,火势迅速蔓延,三大殿又被毁。

吉祥缸储水救火,所以,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平常时候,将吉祥缸蓄满水,以备不时之需,常放置在庭院中,大殿前。



据记载,故宫有308口大小缸,而现存234口。分鎏金铜、铜、铁三类!鎏金铜缸目前剩18口,分设在乾清门、保和殿、太和殿前两旁。

所谓鎏金铜,便是在铜缸外层镀金。这类缸造价昂贵,主要是镀金费银两,所花至少1500两白银。阳光一照耀,金光灿灿,尽显皇家的威仪。



夏季时,只需保证有人照看,及时添水。而冬季也是有应对措施的。

  1. 缸口上盖
  2. 缸身套棉套
  3. 缸底有由石头垒成的小灶台,只将一侧可活动的石头挪动,便可烧黑炭。


所以吉祥缸是不会结冰的。

然而人为管理不是有疏忽么?从某方面来说,吉祥缸充满着一定的不确定性。


史小二记


最早建都北京的是元世祖忽必烈,明成祖朱棣从他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夺得皇位后,从南京迁都北京,仿南京古都建造了紫禁城。

故宫是紫禁城内的皇宫,历明、清两朝600余年,数次修缮;特别是明末清初的战乱年代,故宫遭劫,清朝立国后,进行了全面修缮。如今所见故宫,多为清朝建筑。

置于故宫内的铜铸鎏金水缸,毫无疑问是配置的消防设施。据悉,水缸里的水600年不曾结冰。有人说是奇迹,有人说是神助。

不过,本人认为,如果这个传说属实的话,并非奇迹,也非神助,而是采用了科学的方法。

其一,很可能是太监们在水中掺进了食盐。正常情况下纯净水的凝固点(冰点)为0℃,当加进适当比例的食盐(氯化钠)后,变成了氯化钠水溶液,其凝固点可以降低到-10℃以下。这和医院里用的生理盐水不易结冰是一个道理,也是冰雪天气为防滑撒盐化冰是一样的道理。

其二,铜铸鎏金水缸,内部表面十分光滑,可以增加水的表面张力;另外,铜质容器容易产生共振。这两种情况也是造成水不易结冰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明末崇祯年间,据说有一个地球的小冰河时期,如果不是上述科学方法,水不结冰是难以想像的,那就只能视为神秘现象了。

究竟有没有神秘现象?有一桩事很耐人寻味:八年抗日战争期间,黄河反常地没有出现一次冰封,客观上阻止了侵华日军机械化部队快速方便的渡河作战。也算是天佑中华吧?!





一夫82


大故宫博物院是中华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明珠,它是明清二十四位皇帝工作生活居所,其一砖一瓦都透着帝王威严气息,都透着古代能工巧匠的奇思妙想,都透着沧桑历史痕迹。

大故宫是我们去北京必游之地,我们在细细体味故宫这道历史文化盛宴时,眼花缭乱间也许会忽略每座宫殿前矗立的水缸,那可不是普通的水缸,它是故宫的吉祥缸,又称门海。据说缸中的水六百年来都未结过冰,那它在北京冬季滴水成冰的季节,为何不结冰呢?且听有书君为你娓娓道来。

一,吉祥缸的妙用。

故宫自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开始修建,到清朝灭亡历四百年时间,几乎每七年就会发生一次火灾。其实我们从故宫房屋构造分析一下,就可知故宫比民间房屋失火率更高的原因。

首先故宫房屋的木质结构极易失火蔓延,更要命的是故宫房屋较寻常之房更为高大宽阔,完全以柱梁承重,墙壁只起辅助支撑作用,因而如果柱梁失火折断,整座大殿就会垮塌。

其次故宫建筑较周围房屋高,更容易遭雷击失火。故宫建成第二年,三大殿之首的太和殿就遭雷击失火,又引燃其后的中和殿、保和殿一并烧毁,自此十九年后三大殿才全部完成修复工作。虽然后来到了清朝时期,故宫房屋安装了一些避雷设施,可终是科学技术落后,无法完全避免雷击失火。

再次紫禁城中人员众多,不说蓄意纵火,就是无意失手发生火灾概率极高。就如康熙年间,六位御膳房的太监失手引发火灾,火灾从膳房烧起竟然绵延到了太和殿,一次小失误酿成了大事故。

由上可见,故宫最怕火灾,也就是古人常说的走水。我们说了这么多故宫火灾历史,当然是与吉祥缸有关喽,大家也许没想到这些吉祥缸就是故宫的消防池,其作用亦如我们今日摆放备用的灭火器。紫禁城中的饮用水都是由城外山上拉来的泉水,而吉祥缸中的水则是储蓄的紫禁城中的井水,以备突发火灾不时之需不是供人饮用。

明朝故宫火灾频发,到了清朝故宫火灾频率明显减少,也许就与吉祥缸数量增多有关吧,小水缸担负故宫防火大用场。

二,吉祥缸不结冰的奥秘。

皇家气派毕竟不同寻常,简单的消防蓄水缸都做工精美,就连名字都不同凡响。

门海犹如门前海洋,以水克火带给紫禁城吉祥。

明朝时期的吉祥缸数量较少,都以铁铸成,到了清朝吉祥缸材质大多用铜铸造,亦有少数再外镀一层鎏金,两侧还有精美绝伦的兽首吊环,自带一种美观大气。

也许有人禁不住会问,吉祥缸再精美其实际用途亦是为了消灾防火。冬季取暖用火纷繁,最是天干物燥易发生火灾的季节,吉祥缸中水应保证不结冰,才能发挥其功效。不过缸内的水不结冰与缸的材质应该没有关系吧?

确实如此,吉祥缸材质只是彰显帝王身份气势起到美观修饰作用。

就如鎏金吉祥缸只能陈列于故宫中轴线三大殿处,而东西六宫嫔妃处只能用铜缸或铁缸。

由此可见陈列故宫各处的吉祥缸材质与数量都有严格定制,不能有任何僭越之处。

紫禁城日常处处皆有明文规定,就如故宫内吉祥缸使用事宜,亦归内务府统一严格管理,每处的吉祥缸都有专人负责值班。

每天清晨小太监就从井中汲水,为吉祥缸添水或换水,以确保缸中水质结净无异味。

我们别小看这一缸水,吉祥缸腹大口小,一缸能容3000升水呢,尤其是摆在三大殿前的鎏金缸容水量更大。

如果真遇火灾,几缸水足以应急之用,为后续救援留足缓冲时间。

每年一到农历十月份小雪季节,北京天气开始滴水成冰了,内务府首先会给吉祥缸覆上缸盖,然后再为缸体套上一层棉被,其实就如我们冬季给水管或是树木裹上稻草麦秸一个道理。

其次吉祥缸也不是直接放在地上的,它们或是缸底垫有石子留有空隙,或是蹲在汉白玉石底座上留有空堂,小太监每天都要把炭火盆放入空堂中,日夜值班保证炭火盆日夜不熄,将缸中水升温以保证水不结冰。

双重保暖措施确保吉祥缸内水不结冰,以备故宫万一走水临时应急之用。

小太监的这项工作亦要等到来年惊蛰节气,春暖花开冰雪消融时才会停止,这就是故宫吉祥缸中水数百年不结冰的奥妙了。

我们不得不叹服古人在科技水平有限情况下的聪明才智,不得不叹服他们对防火免灾防患于未然的重视程度。

其实,我们在观热剧《延禧攻略》,富察皇后的嫡子七阿哥之死一幕时,就可从中了解吉祥缸的秘密。

纯妃想害死七阿哥,就是买通了长春宫的小太监,令其在室内炭盆中使用容易爆火花的菊花炭,引燃帷幔引发火灾,同时令小太监故意熄灭吉祥缸下炭盆,使吉祥缸中水结冰,无法应急救火。

远水救不了近火,再从别处调来水源救火早晚了三春,七阿哥早已葬身火海。看着乾隆夫妇声嘶力竭的斥问,“缸中水怎么会结冰呢?”。

虽说这只是宫斗剧中的一幕阴险活剧,可是从循迹历史的剧情中,就可以粗窥吉祥缸的用途与不结冰之谜,只要用心观剧亦可以涨知识呦。

随着科技进步,今日故宫博物院吉祥缸消防灭火作用尽失,只余修饰美观之用,彰显悠悠故宫曾经的辉煌。

可是历史不只有辉煌,历尽岁月沧桑的故宫吉祥缸,尤其是鎏金吉祥缸上斑驳划痕,亦在无言诉说着经历的屈辱悲凉,提醒着我们勿忘八国强盗疯狂掠夺故宫珍宝之殇。

今日我们再赴故宫游览,除欣赏古代艺术结晶,更要缅怀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惟愿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我们的历史文化瑰宝源远流长。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大家都知道,踏破璀璨的历史长空,瞭望星辉里斑驳的流光闪烁,千年的风霜,冻结了多少英雄传说,那古今横贯的天地长线,串联着生命最初的力量,带给人惊奇,带给人追忆,那历史的浩繁画卷,是永不老去的心灵天宇。作为古代建筑的一种经典,故宫是一种标志,在这座建筑中,隐藏了许多的谜团,一度让人疑惑不解。很多地方体现着工匠的独特匠心,一些表面上看上去平淡无奇的设计,其实内在往往充满着让人叹为观止的惊奇。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些宫殿前摆放的水缸用途都是什么,水缸中的水并不是用来饮用的,而是用来灭火的储备,也就是古代的“消防措施”,就像我们现在看每个商场或者电影院中都摆放着消防栓,就是为了能在发生火灾时有所应对,古人在那个时候也是有强烈的消防意识的,只不过那时的科技还没有现在这样发达而已。

其实在故宫的众多宫殿当中,大多都会放置一些铜制的鎏金大水缸。这些水缸除了储水以外,还显示着皇室的气派与尊贵,让人惊叹的同时又提升了整体的美观程度。很多人不清楚的是,这些水缸当中的水,600多年来从未结过冰,这个现象说出来可能让人难以相信,但这却是一个事实。很多人都知道,故宫的饮用水其实都不是宫里的井水,而是从外边打来的泉水,那么这些水缸的作用是什么呢?

当然,这些“门海”之所以制作的如此之大,也正是为了火灾来临时,水缸里的储水量是足够的。由于故宫当中大多都是木质结构的建筑,一旦发生火灾,引起的效应是连锁性的。若不能及时将火情止住,整个宫殿说不定都要被烧光。而这些门海,就是最好的消防措施。

总而言之,北京的冬天极其寒冷,小编作为地地道道的北方人知道这一状况。地面不结冰都很奇怪,更何况这么一大缸的水了。但是这一水缸作为防火装置,在当时人们看来。如果在寒冷的冬季故宫起了火,那么恰在此时水缸内的水已经结冰了,所以为了避免这一状况的出现,当然就不会轻易让水缸内的水结冰呀。


Vesisen


是死水到了零度以下都会结冰,不结冰的水不是什么正经水,那有点反物理学不是?

等等,你们家锅里的水能结冰不?

可我们家锅里的水是烧着的开水嘛。

对喽,故宫大缸里的水,也是可以用来烧的,你见过正在烧的水能结冰不?是冰也能给烧化了!

下面有请我们的当事人——故宫里的大缸,它不会说两句,我来给介绍介绍。


故宫里院落里摆放的大缸,有两个别致的名字,叫做“门海”,也叫做“吉祥缸”。分铜缸和铁缸两种,继续再按材质做分类的话,还能分成三类,分别是“镀金海”铜缸、青铜缸和铁缸三类。

一直到清代的中期,故宫内的“吉祥缸”还剩有308口,现如今只剩下了108口。分布在后宫的东西长街和每一处大一点的院落里,三大殿门前总共摆放了18口“镀金海”大铜缸,它们是清朝时期内务府营造司制作的,外层全部鎏金,每口大铜缸都耗费了100两黄金,里面的黄铜重量接近三吨半,当年单缸的制作成本折合现在的人民币就有六十万,全部加起来超过了一千万!


这些大缸是用来干嘛的?

当然是跟民间的同行兄弟性质一样,是用来盛水的,不过这水可不是用来喝的,而是用来储存着防火的。这也正是它被称作“门海”的用意,大海一来,什么火苗还不赶紧乖乖的歇了?

故宫宫殿都是木质结构,具有强烈的防火需求,这也是从历来的一次次火灾中得到的经验教训,从明朝永乐后期开始设计造型,除了消防功能,它们还有“镇宅”的作用。另外,按五行之说,“金生水,水生财”,也能讨上一个吉祥聚财的好彩头。乾隆年间,又另行铸造了十八口大黄铜缸,御赐金灿灿的“黄马褂”。


北京城的冬天那是出了名的冷,还动不动赶上小冰河期,紫禁城里的人都受不了,院里的水岂能不结冰?真要是上了冻,万一有点紧急火情,横不能拿一大冰坨子灭火吧?

没关系,说是大缸,其实它们也都自带大锅的先进功能,奥妙就在底座上,每口大缸都有一个石制底座,底座中间是空的,外面预留一个方形孔洞,随时可以通过孔洞向里面塞木炭,点燃木炭后,这些燃烧产生的热量不足以让里面的水烧的直咕嘟,但完全可以保证不结冰。

每年的农历小雪节气,紫禁城里的太监们就开始一年一度的例行工作,给每口大缸套上棉被,盖紧缸盖。然后就把木炭放进底座里引燃,不停的往里续碳 ,让里面保持小火闷烧的状态,一直到来年的惊蛰节气,才能把里面的灶膛清空。


我们今天看到故宫三大殿门口的“镀金海”大铜缸,它们的“黄马褂”大部分被刮走了,这正是当年八国联军干的好事。还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当年的八国联军不认识金和铜的区别,错把黄铜当黄金,人家根本没那么傻好不好?每口大缸外面都鎏有百两黄金,傻子才不刮呐!

抗战后期,故宫不得不违心的响应日本占领当局的“献金”运动,被日本人征用了66口铜缸、1尊铜炮和91座铜灯亭,以及其它的一吨铜品,以资日本制作战争武器的军用目的。


现在故宫里的大铜缸,早已经不需要存储水了,它们有了新的作用——存钱罐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