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树叶凋零枯枝瘦?

东方火炬1


虽然此上联出的一般,但如果下联对的好,可于平淡无奇中产生奇效。本人谨以一句古诗对之:

上联:树叶凋零枯枝瘦

下联:草色遥看近却无

上联太过萧杀之气,枯枝败叶,毫无生气,给人以没有希望和未来的感觉。下联如果顺着再对,只能使人更加焦虑和忧郁。下联写“草色遥看”是“有”的,但近看,却又“无”。既承接了上联的时令,又让人在万木萧萧的季节里,看到万物已经慢慢苏醒的希望!

正因上联太过平淡萧瑟,所以用“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的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中的一句“草色遥看近却无”对之,自然可以提高整联的意境。韩诗全文如下: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刘易宁的一片大海


呵呵,路遇853人已对过的联题,欣赏了友们各自的佳作,同时还看到了以联题存在“问题”所提出的一些评论或建议,就此本人也说点个人的想法,各抒己见吧!

在平台既往的“对对联”当中,我们确实是有不少联题给人感觉是“乱出”和“乱套”的。一些联题作者连起码的上、下联都没弄懂,就给大家抛出联题让人去应对。出的联题本来就属于下联,只因作者错当上联还要大家对下联,反之亦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出联题人本身并不懂得对联的“基本要求”、“用字技巧”、“逻辑关系”、“修辞手法”、“艺术格调”等知识,发布出来的联题让人匪夷所思,哭笑不得,尴尬不已,并引出了不少的异议。坦率说,本人不认为本联题是属于上述这些的,没见到本联题存在什么违反联律的原则性问题: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才叫“失替”、“失律”、“病联”?假如评论者本身对这个概念是模糊的,那就难免会草率和武断的给别人下定论,甚至还是不恰当的定论。联题“树叶凋零枯枝瘦”,韵律“仄仄平平平平仄”。虽然单从联题的韵律看,作者确实没有按照七字上联的一般常见或通常韵律规则“平平仄仄平平仄”或“平仄平仄平平仄”去做,但不能因此就断定联题是存在“失律”、“失替”、“病联”等问题。对联之所以十分讲究韵律,说白了就是要给人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单纯的平仄声韵调节得好坏,只涉及对联韵律的美感好坏,却不能以此作为衡量或认定对联“失律”、“失替”、“病联”标准和依据。何况七字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或“平仄平仄平平”,也仅仅只是一个“常见”或“通常”的平仄韵律规则,非是绝对的铁律,当然就可以允许“不常见”的,或是“不通常”的平仄韵律的使用和存在,本联题即是如此。

其次,由于联题是一条单句,不是一副完整的对联。假如我们把一副完整对联韵律要求的概念,用来作为只针对“对联”的上联或下联单句是否“失律”、“病联”的单纯评断依据,其本身就存在对“失律”、“病联”概念的误解!所谓“失律”或称“失对”,是指上下联整体或部分完全不符合“对仗”规则,完全“失对”的不能称其为对联,部分“失律”的称之为“病联”。由此不能看出“失律”或“失替”或“病联”都发生在整副对联“对仗”的前提之下。本联题就是一个上联单句,何来“病联”之说?判断对联单句是否“失律”,其实是有评定标准的:一是属于上联单句的尾字要仄声,即“仄收”;二是属于下联单句的尾字要平声,即“平收”;三是上联单句末尾三字不可以都是仄声,即“三仄尾”或“尾三仄”,下联单句末尾三字不可以都是平声,即“三平尾”或“尾三平”;四是对联单句不可以全句中只有一个仄声字,即“犯孤仄”,或全句是下联的除句脚是平声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即“犯孤平”。我们可以对照一下单句的联题是否违反了上述四项的单句规则呢?很明白,显然没有哦!因此,所谓联题“失律”何以见得?所谓“病联”又从何谈起呢?……

无庸讳言,本人虽也觉得本联题单句中平仄声单字交替使用的调节不是很好,平声字多了一点,但不认为联题就是所谓“失律”、“病联”。平仄固然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之一,倘若我们把只是常见或通常的对联平仄规则变成绝对化,教条化和机械化的去对对联,也未必代表就是真学问的!就像本题联,尽管单句韵律调节欠佳,但并不违反对联单句的规则,本人还是能够接受的,至少比起那些乱出的联题来,本联题还算是不错的了!无论是谁出联题,只要作者的联题单句不违反上述四项规则,本人都会接受并给予支持,鼓励友们创作吧!求全责备不利于大家的创作热情,简单的评论也大可不必把所谓的“联题失律、病联问题”上升到捍卫国学的高度上去感叹哦!不多说了,本人也试一个下联:

上联:树叶凋零枯枝瘦,韵律:仄仄平平平平仄

下联:山花复绽翠草丰。韵律:平平仄仄仄仄平

呵呵,上、下联的两个单句中均没有出现“犯孤仄”、“犯孤平”、“犯尾三仄”、“犯尾三平”,整副对联的对仗也均是平仄相对、字数相当、意思相关的,真的不知道所谓联题“失律”在哪儿了,“病联”病在了何处?也许是本人才疏学浅吧!……

谢谢!



弥勒佛241769465


树叶凋零枯枝瘦,此上联基本是写深秋或者初冬景色无疑。深秋季节,秋风飒飒,百花失色,百草枯黄。无边落叶萧萧下,天寒地凉万木枯。秋景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吟诗作赋,题联写画的天然绝佳素材。楼主本联也在其列。

意境不算不错,只是按对联格律要求,平仄明显不符对联规则。如果是平常在家闲来无事,三朋四友随意做个文字游戏,也无伤大雅,无关痛恙。也或茶余饭后,街头巷尾,聊天嬉戏,曲苑杂谈也无可厚非。只不过你是出联之人,身份高贵,非同寻常,你既出联,就应该掌握中国数千传统对联文化的浅规则吧,平仄对仗这最简单的要求都不晓得,可偏偏要出些病联让大家来应对。不知是何居心。

出联者应当好为人师,应对者犹如学生。先生是一知半解之人,那学生就算再有才,都会被你带上邪路,你这样做是害人害己,遭溅中华对联文化,当然我这样说会引起许多人的不满激愤,但做为炎黄子孙的一份子,任可人都有义务和责任传承好咱们的优秀对联文化,如果违背中国传统文化的宗旨,任性妄为,将错就错。那我们既对不住老祖宗,更对不起咱们的子孫后代,将成为历史的罪人啊!

本联:树叶凋零枯枝瘦

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再作解释已经没啥必要了。如果将第六字换成仄韵,一切便因刃而解了。试将"枝″字改为"草"。不但合韵合律,而且比原联意境更宽广大气些许。虽算不得上品佳作,起码不是病联了。

上联:树叶凋零枯草瘦

下联:山花绝迹夕阳斜【应秋景】

上联:树叶凋零枯草瘦

下联:江花烂漫柳枝垂【应春景】

上联:树叶凋零枯草瘦

下联:雪花漫舞素梅寒【应冬景】

上联:树叶凋零枯草瘦

下联:荷花谢落藕节肥【应秋景】

上联:树叶凋零枯草瘦

下联:菏塘煮沸燥蝉狂【应夏景】


秀才品诗词


题主出句:树叶凋零枯枝瘦,

本句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此为上联,但平仄欠妥,其中"枝"字为平声,但按仄声起仄声收的标准格式"枝"字位置应为仄声。若按此作为上联,不予改动的话,我拟以下联对之:

树叶凋零枯枝瘦;

竹林繁茂笋節肥。

若可以改动的话,则可把"枝"字換成"茎"字,或把"枯枝"二字换成"枝茎"

二字。因题主所出上联的意境是描写冬天或深秋之景色,寒风凉冽,四野萧瑟,树木枯萎,树叶凋零,树之枝干,枝茎枯瘦斑驳,一片蒼凉的景色。故我取此景对上,如下:

树叶凋零枝茎瘦:

黄花冷落抱香残。

对句取黄花之"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之意。

谢题主。


滄海一声笑0541


出句是:树叶凋零枯枝瘦。

检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解其意:秋风萧瑟,气象萧条,树叶纷落,感觉树枝都变瘦了。

分析特点:凋零枯廋全是形容,枝叶都从属于树。

由其平仄可知虽然是七言,但不是律句。通过以上判断,我大概有两种思路。

一种是近对,即沿着这个意思写秋天景象人物,补全或者延续。

如:

树叶凋零枯枝廋,

花丛散乱傲菊芳。

又如:

树叶凋零枯枝廋,

雁声寥落老翅低。

再如:

树叶凋零枯枝廋,

衣衫落拓蹇驴疲。

前两个是景,后一个是故事。

另一种是隔对,就是离着比较远,比如你这是秋天,那么我就写春天,你写树叶枯枝我就写高楼大厦之类。

如:

树叶凋零枯枝廋,

花丛繁盛暗香浮。

又如:

树叶凋零枯枝廋,

诗心矫健彩笔横。

再如:

树叶凋零枯枝廋,

渔歌清越春水长。

手机打字,大概就这样子,欢迎批评指正。



风云散士


虽说“树叶凋零枯枝瘦”在对联里按格律平仄来说为病联,但是,如题主改为“树叶凋零枯草瘦”也并非好联。

树叶凋落了,枝干属实是比较瘦的。带叶的树枝看起来很是饱满,一旦树叶被秋风扫落,剩下干树枝必然显瘦。

因此,“树叶凋零枯枝瘦”虽然说是病联,但还是比较合理的。如题主改为“树叶凋零枯草瘦”虽然格律上合理,可字面上就不合理了。

树叶凋零与枯草虽说能显现秋末初冬的景色,但与“瘦”有何关系呢?“草”无论秋风怎么吹,就算草变黄了,变枯了,径还是径,叶仍然是叶,根本没有“瘦”的迹象。

所以说:“树叶凋零枯草瘦”这句联改的更是病的不轻啊!

其实,“树叶凋零枯枝瘦”确实是一句病联,先不论格律的平仄,单说“枯”字就不妥,枯的解释很明显,有“腐烂”的意思,秋风扫掉落叶🍂,树枝是不会枯的,也不会烂,只能是呈现出干树枝而已(其实,这种现象只能出现在我国的北方和东北而已,绝大部分南方还是没有“秋风扫落叶”这种现象的)。

因此说:就算不以格律平仄说此联,从字面上说也是病联。

笔者不善对联,只想针对该联略做改动,使之从格律和字面上稍微贴切一些。

可否改为“树叶凋零枝干瘦”为妥?这就应对了“仄仄平平平仄仄”的格律,从字面上看也比较合理一些(只是笔者的谬论,望网友们多多指正)。


用户891449724641


现在时代文字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你用什么理由说他不合格,以方言还是平水韵,还是词林正韵,还是普通话,十四部,还是十六韵,还是现在十八,十九韵,我听说古代还有几部,他们立行数据不等,既然立行数据不等,平仄和音就不等,怎么去平判别人对错,唯一平判诗词,对联好坏标准,只有用词性才是理由,天能对地,有能对上无,少能对上多,这样既美观大方,含义深刻,合不合律就是好联好对,若巧合而成合律!就是绝句绝联!萝卜和白菜,你念重点轻点,这个文字符号仍然代表萝卜白菜,东西南北人,外国语,他们发音不同,但这个符号仍然是萝卜和白菜!难道这点,你们这些格律专家,难道不清楚么!有什么理由说他不合规则!


蓝天白云126978817


上联:树叶凋零枯枝瘦。

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下联:荷丛茂盛藕段肥。类推远对

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

或者 秋风荡水骇浪宽。应景近对

我就爱看高手打架,因为能长学问。说实话四连仄在对联和律诗中确实是违和的,但也分用什么观点去看。李白是诗家之大成者,他有时也用拗句,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第一句如果说是平起仄收式首字不入韵,那么第二句怎么算?平仄根本对不上。怎么回事呢?唐朝以前格律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人们习惯上叫古诗,而自唐起人们逐渐讲求格律并自觉遵守这一规范,因此许多人管它叫唐诗或者叫近体诗。那么以前就不叫诗了吗?不是,叫古诗只是不在律诗范围内。对联也是这意思,李白可以效法古人用唐人身份写古体诗,那我们为什么就不可以写古联呢?

那么什么是古诗呢?就是它不受律诗的五大要素限制,即:平仄、押韵、对仗、粘对、篇幅(篇幅是指每句字数、每句句式、每首行数)。换个说法就是古诗可以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混一起写而且允许奇行数,其间的对仗、押韵没严格规定,这在律诗中是绝对不允许的。


荷角停蜓


文:漂流的亚特兰蒂斯,喜欢请点关注,谢谢!



题主所提供的上联,尽显一幅秋意萧瑟景象。古有自古逢秋悲寂寥,而秋向来就是文人骚客诗词中的常客,可供参考的资料比较多,这里给出四个下联,以供参考。


其一:


上句:树叶凋零枯枝瘦

下句:秋风萧瑟秋草黄

其二


上句:树叶凋零枯枝瘦

下句:秋风萧瑟古道凉

其三


上句:树叶凋零枯枝瘦

下句:秋风萧瑟天气凉


此联并非出自我手,而是出自曹丕的燕歌行二首·其一中的前两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这句与题主的上联颇为对仗,所以拿出来以供诸位参详。

其四


上句:树叶凋零枯枝瘦

下句:芳草萋萋谷稻香


至于好与不好,那就请诸位品评,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下联和评论!


漂流的亚特兰蒂斯


树叶凋零枯枝瘦,

鲜花怒放色泽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