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明招暗定”式的竞标,如今剧情反转,承包人们的机会来了

近段时间,小编和一些手上项目不饱满或处于空档期的工程承包人们在探讨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获取项目的渠道和方法?其中提到,积极参与甲方自行组织的公开招标,慢慢获得更多市场机会和更多甲方的认知认可。

一些承包人们立马嗤之以鼻,并泼了不少冷水:“做工程,没关系哪行,甲方忽悠一堆乙方投标实质就是套路价格,然后作为和内定的承包人洽谈的依据和砝码,对于一些不明觉厉,充满希望的投标人来说,都会沦为炮灰的!”

不可否认,工程行业在相当长一个时期,由于本身环境的复杂特点,利益链的错综,利润的丰厚,无法避免成为一块炙手可热的肥肉,从项目发包阶段,借助招投标,滋生了不少腐败的现象造成了竞标的不公平秩序,从而导致让大家“谈标色变”,第一反应参加投标是不是去当“炮灰”?

1. 关系的维护更需要公平来化解

对于主要采取自主招标形式进行货比三家的房地产项目来说,大多民营企业自有资金或募资投资建设,具有灵活变通的操作和潜在的人为因素,也是工程承包人疑虑最多的。

开发商是个依靠资源整合,综合协调管理来实现自己的建造目标并转化为产品销售获得收益的。这一系列的环节要想有条不紊的推进,非一己之力能行,借助各方的实力、资源和关系,是甲方立足之本。

那么问题来了,各个环节都需要借力,与此同时,合作共赢是甲方发展的关键,一个成功的开发商不是停留在一两个关系户层面上的,让每个人分的一杯羹,互惠互利,那是理想状态,但实际操作如何平衡各方,这个矛盾如何不失里子,又不失面子?

通俗来说,项目的建造直至完成销售的方方面面,得罪哪一个关系都是致命的!不说冠冕堂皇的理由,就从平衡关系上,让项目回归公平,通过公开招投标,回归竞争,大家相安无事,愉快的玩耍。

2.同业竞争,无处可藏

这个最常见的就是政府投资或国有控股投资项目的强制性公开招标活动中,由于是第三方政府平台操作,不直接涉及甲乙,流程透明正规,实际投标人担心的猫腻,即便发生内鬼,也会广大投标人揪出来。

你要知道,但凡利润诱人的项目招标时,报名投标的人绝对是“人山人海,红旗招展”,中标的只有一个啊!这报名参加投标也是有成本的:大标的话,现场勘察耗费,专业人员预算服务工时费用、文本费等等,投入了这么多,没中上?

那可不能自认倒霉,还是有信心的怎么就被毙了呢?查!同行是冤家,这点可以非常放心,流程中有的监管机制甭想钻空子,没有的暗箱小动作挖地三尺也被挖出来,阻挡别人发财机会,不举报你举报谁?!

现在媒体渠道的便捷,你认为的不透风,可能分分钟被人曝光。一句不恰当的比喻就是如今民间反腐的力量已完全不可忽视!隔墙有耳,不是老话,暗箱操作的存活机会越来越小。

3.甲方的生存压力,倒逼上游的优质供给质量

作为发包人的甲方,也是受市场竞争和政策环境变化波动,要想获得一方份额和满意的利润,不但要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更要倒逼优质资源的引进,上下游形成一股合力才能让自己更有竞争力。

照顾到关系而忽略品质、价格、实力,最终破坏了自己口碑,降低自身竞争力这账就是呆帐了。

现在明白了为啥推荐多参与公开招标拿项目,并不是一件坏事了吧?工程发包单位公平择优选取合作伙伴,打造优质优价的项目产品是他们自己无法回避的发展需要,猫腻的套路已被市场规则慢慢在刷新,自动修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