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的溝通,70%是情緒,30%是內容


兩個人的溝通,70%是情緒,30%是內容


我們總說遇到問題要多溝通多交流,不少朋友就抱怨:不是我不想溝通,是他根本就不想面對問題,懶得和我說事。

還有人說,沒用的,如果溝通能解決問題的話,長舌婦們早就拯救世界了。

為什麼那麼多人對語言溝通失去了信心?

因為溝通無效,說了白說,不如不說。

其實兩個人的溝通,70%是情緒,30%才是內容。

會說話的人,能把話說到對方心裡去,無非是打通了對方情緒那一關,讓他願意聽,說的話才有效果。


兩個人的溝通,70%是情緒,30%是內容


溝通不是說服

當一段談話,對方是牴觸的,那麼你說什麼,他都聽不進去。

最常見的無效溝通就是“說服型”溝通。

莎莎是一個整理收納諮詢師,很愛整潔,把家裡收拾得僅僅有條,偏偏老公李輝是個隨性的人,倒也說不上邋遢,只是在家務方面不符合莎莎的要求。

莎莎常常提醒李輝:

  • 洗碗,不只是洗碗,要順帶著收拾廚房,把鍋碗瓢盆歸位,把檯面上的水漬和油汙擦掉;
  • 疊衣服,不同衣服有不同的疊法,便於收納,下次穿的時候也一目瞭然;
  • 用不著的東西趕緊扔掉,不要放在家裡佔位置。

但李輝只是聽聽,很少按莎莎說的做。

兩個人就像媽媽和青春期的孩子一樣,一個說你這樣是不行的,另一個基本不聽,煩了關上書房門非暴力不抵抗,任莎莎怎麼說,總之他不接招。

夫妻雙方的溝通,往往是一場權力之爭,爭奪權力的方式和表現不同,但他們想讓對方接受的無非是:我更正確,你要聽我的,你不聽我的就是故意惹我生氣。

在這場權力鬥爭中,激發了雙方的負面情緒,沒有贏家。帶著說服的態度出口的話,對方厭煩都來不及,怎麼會聽?


兩個人的溝通,70%是情緒,30%是內容


溝通有兩個層面,一個是內容層面,也就是你說的實質性東西,另一個是關係層面,就是我倆關係如何,是不是站在一起的。

要想讓對方聽你內容層面的話,就先得理順關係層面,這就像他的心有兩扇門,第一扇門關乎情緒,他的情緒良好,願意打開這扇門,他願意聽你說話,你才能進到第二扇門,說實質性的內容。

聽起來讓人排斥的話,首先激起的是對方的負面情緒,對方不願意聽,在關係層面上,對話就失敗了,說多少都白搭。

只有他願意打開第一扇門,來聽你說話的內容,溝通才能有效果。

溝通,最重要的不是說服對方,而是理解對方;不是告訴對方我是對的,而是告訴對方,我願意接受你的想法,體諒你的感受,對方才有可能接受你提的建議和意見。


兩個人的溝通,70%是情緒,30%是內容


溝通不是發洩個人情緒

另一類常見的因為聽者情緒上不接受,溝通失敗的情況是,

“傾倒心靈垃圾”型溝通。

有人說出來的話全是個人的負面情緒,像是在倒出心裡的垃圾,給聽者的感受是,自己簡直就是一個“垃圾回收站”。

比如:

  • 話癆,越扯越遠,一不小心翻起舊賬;
  • 抱怨,一肚子氣,越說越氣,天下人誰都負了TA;
  • 撒氣,說話只是為了發洩情緒,口不擇言,弄得別人很受傷。

朋友的鄰居毛麗婆媳關係不好,經常在家吵到雞飛狗跳,還一有機會就拉著朋友給評理,長此以往,朋友不堪其擾。

那些引起爭吵的事情,和大多數家庭一樣,婆婆給孩子穿多了,毛麗不同意;毛麗和老公吵架,婆婆不管對錯,向著兒子;婆婆不體諒毛麗工作辛苦,反而挑剔她起床晚,家務做得少。

開始的時候,朋友都幫著她分析矛盾,想辦法解決,但後來發現,沒必要,毛麗並沒有想解決問題,她要的,只是找個人吐槽、傾吐心裡的不快而已。

朋友覺得自己的好心都白費了,還搭進去大把的時間聽雞零狗碎,毛麗的負面情緒,傳染給了朋友,讓她的情緒也很不好。


兩個人的溝通,70%是情緒,30%是內容


“傾倒心靈垃圾”型溝通,發洩了自己的情緒,給對方造成困擾,讓聽的人很不舒服,即使朋友能理解鄰居的處境,也無法在屢次被當做“垃圾桶”之後,還能平靜地聽她訴說。

這樣的溝通,只是說話人逞口舌之快,完全不顧聽者的情緒,阻隔了溝通對象70%的情緒部分,另外30%的吐槽內容也只會讓人反感。


兩個人的溝通,70%是情緒,30%是內容


避免過度溝通

過度溝通是個啥?

你記得《大話西遊》裡唐僧的經典臺詞麼:“你想要啊?悟空,你要是想要的話你就說嘛,你不說我怎麼知道你想要呢,雖然你很有誠意地看著我,可是你還是要跟我說你想要的。你真的想要嗎?那你就拿去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難道你真的想要嗎?……”

唐僧這樣說話,就是過度溝通,電影雖然誇張了點,但卻是我們身邊很多人正在使用的一種溝通方式,他們不斷地溝通,反覆地溝通,甚至要求實時溝通,說著車軲轆話,卻毫無用處。

既浪費時間,又消磨耐性,聽者的情緒好不了,溝通怎麼能有效?

《溝通的藝術》裡寫的,“消極的溝通越多,帶來的消極結果也只會更多。”

的確,那麼過度的積極溝通,是不是就好呢?

並不是。


兩個人的溝通,70%是情緒,30%是內容


太多正向思考的刺激,可能導致我們壓抑自己的情緒。

想想那些愛打雞血的晨會吧,每天正能量的話換著花樣說。長此以往,效果如何呢?

對於業績較好的人可能有用激勵作用,而對於自身能力不足的人呢?他本身血槽已空,面對“要對自己有信心”、“凡事正向思考”等等話語,他心情更低落,他的大腦在告訴自己:騙誰呢?我就是不行,是個墊底的好嗎?說一萬遍我最棒也改變不了現實。

而且當他們聽到太多正能量的話,往往會覺得自己根本不屬於這個集體,沒人體會自己的痛苦,還會有一種“我太差勁,真的做不到”的自我否定。

人一旦有了這種負面情緒,越多的激勵反而效果越差。激勵也要適可而止,過度了同樣讓人情緒不適。

過度溝通,需要人壓著性子聽話,激起了人內心的逆反情緒,說話的內容也會讓人排斥。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

而要達到一致和通暢,前提就是雙方情緒良好、願意進行互動。

美國著名女企業家瑪麗·凱·阿什在對待員工問題時,做法是“先表揚、後批評、再表揚”,也就是說無論批評什麼事情,她都把值得表揚的事情放在批評的前後說。

她這一做法非常有效,即使她批評人,氣氛也是友好的,員工願意聽她說話,能接受她的批評,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員工帶著鼓勵的話離開,心裡感受到老闆的關心,激勵自己更努力工作。

這是說話的藝術,在讓對方情緒層面順暢後,內容層面的溝通就事半功倍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