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荒山荒田,如何开发利用?

秋韵378


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经在湖南娄底、怀化呆过几年,那边农村多是山区,农民对荒山地的利用非常好。主要栽种柑桔树,家家户户都种,漫山遍野全是各种柑桔树,鹅蛋柑、冰糖柑、黄帝柑、沙糖桔等,因为对柑桔树不太懂,有些也叫不上来名字。到了收获季节,家家户户都堆积如山,因为太多可能未即时卖出去,路边都堆放着烂了的桔柑。当时价格比较低,但年收入可上万元。每到冬季年老村民都自发上山继续寻找旮旯角角再种上一株树苗,以期日后能多收入果子。还有一些地方利用荒山种植茶树、板栗、杮子、油茶树等。特别是油茶树茶子榨出来的油相当贵,那时候向当地农民买茶油十几元一斤。

我老家属丘陵地区,这些山头不似北方的山头那样寸草不生,海拔多在3-400米,既使到了冬天也长满了各种杂草和灌木林。有些在集体生产时开有集体农场或园艺场,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就荒掉了。也有很少的地方开发山头种上了各种果树,还有一些收入,但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久而久之也就不了了之。

到2000年后,有一些资金雄厚的人出资开发荒山,在老家有两个。一个是从浙江过来的人,把整个村的荒山全部承包,签了三十年合同,按每亩200元/年付钱,付了一年的钱后,开始进场砍树,准备大干,结果后来就没下文了。

另外一个人承包了好几个大而平坦的山头,过去都是集体时的园艺场,估计总亩数几千上万亩了。我的姑父当时家住其中一个山头,他被长年聘请一边做看守一边帮人种地。据姑父讲,那些承包的土地全部用于种辣椒,只种子一年就花去10万元。因为老家人都吃辣椒,市场需求量相当大。几年之后,辣椒大王也销声匿迹,那些山头再也无人承包了,至今一直荒着。

后来与一位同学聊天,知道他居然也承包了一个山头在种辣椒,我想太过跟风可能也是这位辣椒大王失败的原因。另外因为是山头虽海拔不高,但罕有人迹,故而交通不便造成生产成本高也是失败的另一个原因。

老家后来在地方政府统一安排下栽种了一批沙田柚,家家户户都栽,产果后家家户户堆放了很多,可是没有销路,大部分烂在地里,几年后村民全部挖了烧柴。

农村的荒山荒田如何开发利用?

这里记录一些有关荒山荒田开发利用失败和成功的见闻,以之参考。从上面几例,作如下总结:

1.开发荒山荒田前期投资大,既然着手开发,就要做好心里准备,以免半途而废。比如土地的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机械设备,修路,苗木投入,基肥投入等等。

2.摸准市场需求,不能前期投入种植成功了,却因为市场这块而功亏一匮。无论种植或养殖都是一个资金和技术的问题,而市场才是最终决定开发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阆人侃农事


承包农村三荒(即荒山、荒地和荒田)是今后一段时期农村的热门话题,这些原本被人们利用的资源,由于种种原因而搁荒了,这是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要重新开发利用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这些搁荒的地块都是有户主的,只不过是因为先前利用不当,收益甚微所以被人抛弃,这就要有一个承包转让合同的问题。再是承包后适宜做什么最有前景的问题,这就必须搞好市场考察,最好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为主,把产品做大做优做强,这样才更有市场竟争力。或者钻市场空档,引进一些本地稀缺的农副产品品种种植或特种畜禽养殖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惠"的经营理念,打出品牌效应,千万不要随大流搞重复开发的老路子。三是要有超前思维,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不要急功近利,要循遂渐进,稳打稳扎,这样才能成功。


进士河神


你提的这个,我们附近的村已不存在,过去的荒地荒滩,早己改良成水浇的良田。粮价目前偏低,但农民仍然积极种田,虽然收入少了,也没发生丢荒弃田现象。

荒山可以植树,即使不能果香飘万里,也可一目尽收绿。

荒滩可以经过开垦改良,即使不能变为米粮川,也许能成放牧养殖好基地。

创造就是财富,创业非常之难,只要人人努力,才会有美丽明天!



李增喜3


造经济林,比如核桃树,花椒树,第一响应国家绿水青山的政策,第二可以自负应亏,





古城狄道


千年荒地无人耕,耕起来有人爭,奉劝那些勤劳的人,最好不要去开荒,尤其是现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