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震華《權力結構與文化認同——唐宋之際的文武關係(875~1063)》

*轉自九色鹿RuruDeer

內容簡介

本書從描述文官與武官政治權力自唐末至北宋中期的消長過程入手,分析導致雙方在文化認同上由模糊轉變為嚴重對立的因素。權力爭奪是導致文、武官之間關係緊張的主因。為了爭取君主的重視,文士將武人描述為貪婪無知,而強調自身具有學養、道德的重要性。隨著文官權力自後周、北宋逐步擴張,文士對武官的歧視日益加深,並透過制度的規範,阻止文、武官身份的轉換。文、武官對立因而成為宋代政治上無解的難題。

书讯 | 方震华《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唐宋之际的文武关系(875~1063)》 | 201904-09(总第904期)

作者方震華,現任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出版時間 2019年4月

中文版序言

博士論文致謝辭

緒論

第一章 文武分途的序曲

唐代前期的“文武合一”

安史之亂後文官與武官的互動

第二章 武人權勢的擴張(875-950)

黃巢之亂與中央權威的崩解

新王朝的建立與合法化

重建唐室的努力

戰亂時代的再臨

第三章 文武關係的轉變(875-950)

武官的雙重形象

文臣的地位與形象

文治傳統的延續

第四章 文治政府的復興(951-997)

統一帝國的恢復

文臣權力與地位的增長

外患威脅與武官的政治舞臺

第五章 文臣的全面性勝利(998-1063)

綏靖政策與和平再臨

武人權勢的沒落

不容挑戰的文官優勢

第六章 文武對立的深化

文武身份的二元對立

文官與武官的制度性區分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才兼文武的追求——唐代後期士人的軍事參與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這句出自《左傳》的文字指出,國家的主要政務可分為與禮儀相關的“文”,以及與戰爭相關的“武”。不過,儘管這兩個領域的發展,對於一個理想政府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但要同時在“文”“武”兩方面取得均衡的成就,並非易事。帝制中國的各個王朝,有時會傾向在其中一方扮演較為重要的角色。比方說,宋朝(960~1276)以其高度發展的士人文化而被稱頌,然卻因其在戰場上的拙劣表現而備受批評。這讓宋朝政府與先前的五個短命王朝形成鮮明對比,因為五代時期的政府多受軍人掌控。即使將宋朝與漢、唐相比,此特徵依舊鮮明。儘管漢、唐政府在絕大多數的時候,都是由文臣官僚來管理,不過這兩個王朝在文治與軍事上的成就都受到後世史家的頌揚。宋代政治精英對於文治的推崇勝過軍事,顯示了對國家治理抱有異於前代的理念。這一發展不僅是研究宋代歷史的核心主題,同時也與如何理解帝制中國息息相關。

宋代政府的文治傾向源於從唐至宋的政治結構轉變。從政治演進的角度來看,唐宋之際的歷史可以被區分為幾個時段。從公元618年到755年,在一個強大中央政府的領導下,唐帝國在文、武兩方面都取得了可觀的成就。發生於755年至763年間的安史之亂終結唐朝的黃金時代,此後的一個多世紀中,唐中央政府努力與跋扈的藩鎮將領以及強大的遊牧族群鬥爭,以求維繫其權威和政權。儘管受制於內、外兩方的壓力,唐廷仍維繫著大部分統治區域的穩定與文化發展,直到875年。從875年至950年,唐朝因為缺乏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而陷入分裂。在公元9世紀的最後二十五年,一連串的叛亂給予唐廷致命一擊,各地軍閥建立獨立政權,併為了擴張領地而相互激戰。接續在唐代之後的四個政權,僅能統治北部中國,且一直處於跋扈的藩鎮,以及強大的契丹帶來的嚴峻威脅之下。這些政權無力維持和平,也無法在疆域內進行有效統治。然而,自951年開始,強大的中央政府重新在北部中國出現,有效改善了政治上的失序問題。從951年到1004年,重新統一中國的努力由後周發動,併為北宋所接續,再次將中國整合為一統帝國。在統一的過程中,宋廷也與契丹發生戰爭。1004年締結宋遼澶淵之盟,終止了宋廷與少數民族政權的戰事,也使宋廷放棄恢復漢、唐疆域的努力。因此,從1004年到1063年,在真宗與仁宗的領導下,宋朝政府將其主要注意力轉移到學術與經濟發展上。武臣因為缺乏展現才能的舞臺,失去了影響力。在仁宗朝之後,政治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隨著改革運動於1069年的展開,整個政府陷入嚴重的黨爭,直到“靖康之難”發生。

书讯 | 方震华《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唐宋之际的文武关系(875~1063)》 | 201904-09(总第904期)

唐·李壽墓壁畫《騎馬儀衛圖》

文、武兩股力量的交互作用,從875年到1063年的這段時間特別重要。當875年以降唐中央權威被地方軍閥摧毀後,武官逐步掌控絕大部分的政治權力,造成文官的失勢。政治的失序導致了統治階層重武的傾向。在中國北方,武人政治一直延續到951年後周王朝建立。為改善數十年來武官對於政權的控制,後周皇帝開始扶植文官的權勢。文人權力與地位的恢復在960年宋朝建立之後取得了迅速的進展,且在仁宗統治的1022年至1063年間達到最高峰。從中央朝廷到地方政府,具備儒學背景的文官幾乎全面取代職業軍人,出掌各個重要的職位。在行政與軍事領域,文官的權力與聲望都壓過了武人同僚。因此,從875年至1063年,武人的權力經歷了一場快速擴張,隨後又猛然緊縮的過程,這在帝制中國的歷史上極為少見。此一過程以及隱身其後的因素,鮮少被深入探討。這是因為研究者習慣聚焦於單一朝代的政治史傳統,因而傾向過度簡化整個過程,狹隘地聚焦在宋代創建者——宋太祖的政策作為上,而不把宋代的政治體制視為建立在先前朝代的基礎之上。

在從唐至宋文武權力劇烈演變的過程裡,文武官員的分途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現代史家如陳寅恪業已指出文武關係在唐代經歷了重大變化。在唐代前期,政治精英傾向於將文武關係視為互補而非對立,因此嘗試兼備文武之才。在唐廷內部,文武官員的區分相對模糊,一個官員的職位經常在文職與武職之間來回更替。但在唐代的後半期,文武之間的區隔逐步擴大。職業武將取代了短期統兵的文臣,掌控了絕大部分的軍隊。相對地,讀書人主要致力於科舉或文學,並以之為獲取政治權力的方式。文武兩端之間的轉換逐漸減少,因此官員的仕宦生涯通常只會待在文官或武官體系。在此情況下,文官與武官很容易形成不同的陣營。文武的分途在唐代以後持續進行。政治傾向上從“重武”到“重文”的轉變,正反映了兩個陣營對政治權力的競逐。

文武官員的分途,也影響到他們與皇帝的關係。由於統兵工作的職業化,在8世紀之後,被長期賦予軍事指揮權的將領,很容易與士兵發展出更緊密的關係。在士兵的支持下,有野心的將領足以挑戰君主的權威。如何有效控制軍隊,遂成為唐代及其後各王朝皇帝維繫其政權的關鍵。相對地,自唐代後半期開始,文臣擁有更多機會在朝廷供職,他們和皇帝變得更為親近,其仕宦生涯與權力地位也與中央權威的消長息息相關。因此,文官大多傾向於擁護皇帝,支持中央集權,壓制跋扈的藩鎮。在政治因素之外,10世紀的皇帝有著多元的文化背景,改變了君臣的互動關係。在文武分途的趨勢下,皇帝、文官與武臣之間的三角關係,構成了從唐至宋政治上主要的變化動力。

由於8世紀中期以後的文官與武官關注並從事不同的事務,因而發展出截然有別的工作風格與價值體系。因此,文武官不僅擁有不同的頭銜或職位,也對國家發展、道德行為與政治結構有相異的看法。舉例來說,文官著重道德領導在治國上的功能,並質疑軍事行動的必要性;而武官則堅持軍事力量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對禮樂儀式的實質功能感到懷疑。基於不同的價值體系,文武官員開始形成相互區隔的文化認同,這反映在他們相互的批評中。文官認為將領們既殘忍又粗魯,武官則批評文官膽小且無能。文武官員之間的文化差異,也隨著政治權力的重新配置而有所改變。當政治情勢改變時,文武官員會進行自我角色的調整,藉以保持在政府中的特權和地位。角色的改變進而影響他們的價值系統,因為新的政治角色會使官員面臨過去所不熟悉的課題,迫使他們學習新的知識技能以應付變局。當文官、武將試圖獲得新的能力時,其文化傾向也就跟著改變。例如,當武官們在10世紀將其影響力擴展到軍事之外時,他們開始研讀經史,以求駕馭行政管理,因而產生“文儒化”的現象。出於同樣的理由,當文官得以統率軍隊或參與軍事決策時,他們也重新考慮兵學研讀及學習武藝的價值。職是之故,跟隨著政治發展的進程,文武官員身上也產生顯著的文化轉變。

文武官員的不同價值體系,導致他們在仕宦發展上漸趨分化。嚮往政治權力的人往往要先在文職與武職二者中擇一作為生涯目標,而其選擇將會決定他們所要具有的能力與知識。由於訓練與能力的不同,文士與武人在社會上也分化成兩個相區隔的團體。在承平時期,武人缺乏展示其才能的舞臺,文職因而吸引了絕大多數社會精英的注意力。在此情況下,武官與軍人的地位就下降了。相對地,在戰亂動盪的時代,武職就會變得更有吸引力,即便是文士也可能想要去從事軍事工作。文武權力的演進,決定了文士與武人階層的組成。另外,文士以及武人的背景,則傳達出文臣或武將的文化傾向與道德形象。

书讯 | 方震华《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唐宋之际的文武关系(875~1063)》 | 201904-09(总第904期)

唐·李壽墓壁畫《步行儀衛圖》

帝制中國文武官員的區分,先由政治因素形成,再因文化因素而強化,使其繁雜而難以理解;而官僚體系與制度的演變又使得問題更加複雜。到了唐代,中國官僚業已發展成一個龐大且複雜的組織。一個官員總是擁有數個頭銜,分別表示他的職務、位階、薪資及特權。由於部分官員只是擁有虛銜而不是擁有實際行政職務,用來表示官員在官僚體制中位置的頭銜,往往與他們的實際職務毫無關係。在宋代,這樣的頭銜被稱作“官”。通過“官”的稱號,官員被分為兩個階序系統,一個提供給文臣,另一個給武臣。實際從事政府日常運作的官員,擁有另外一個表示其職掌與責任的頭銜,一般稱作“差遣”。擁有“文官”的官員通常會承擔與文事相關的“差遣”,就如同擁有“武官”的官員去承擔與軍事相關的“差遣”。不過,有些職掌無論是帶“文官”或“武官”頭銜的官員都可以承擔。一個官員的“官”也可以由武轉文,即便他依舊承擔的是相同的差遣。因此文官與武官的區別,並不完全與他們或文或武的職權一致。當代學者對這個複雜的官僚組織已有討論,也分析了其特質。然而,他們沒能解釋文武官員源自“官位”而分離現象背後的政治與文化因素,此乃理解宋代文武分途的關鍵。顯然,官僚機構的新發展與文武勢力的分流趨勢密切相關,而區分文武官員的明確制度規範則進一步加強了雙方隔離的程度,最終使得文武的分離難以扭轉。

自875年至1063年,政治、文化與制度的糾結,造成文武官的分途,且在兩個陣營之間製造緊張,甚至是敵對的情緒。唐代前期將文武視為互補元素的精神已一去不復返。儘管如此,部分文士還是反覆提起“才兼文武”的傳統,且以此為理想。由於雙方的分離,文武官員開始競逐權力,進而導致政府的政策方針在文武兩端之間遊移,鮮少能維持其平衡。從政治結構、文化認同,以及制度發展的角度著手,本書嘗試分析這個複雜的議題。為了追索這個問題的源頭,我的研究將始於文武分途的發端——唐代前期的歷史。

整理:石石 排版:Claire 審核:李麗麗 宋榮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