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二胡的這些知識你知道嗎?

二胡又名“胡琴”,唐代已出現,稱“奚琴"”,宋代稱“嵇琴”。一般認為今之胡琴由奚琴發展而來,現已成為我國獨具魅力的拉絃樂器。它既適宜表現深沉、悲悽的內容,也能描寫氣勢壯觀的意境。

二胡是中華民族樂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樂器(擦絃樂器)之一。唐朝便出現胡琴一詞,當時將西方、北方各民族稱為胡人,胡琴為西方、北方民族傳入樂器的通稱。至元朝之後,明清時期,胡琴成為擦絃樂器的通稱。

關於二胡的這些知識你知道嗎?


意境深遠的《二泉映月》、催人淚下的《江河水》、思緒如潮的《三門峽暢想曲》、宏偉壯麗的《長城隨想》協奏曲等,都是其優秀的代表性曲目。本世紀十年代,二胡能發展成為獨奏樂器,和華彥鈞(阿炳)、劉天華的貢獻是分不開的。通過許多名家的革新,二胡成為一種最重要的獨奏樂器和大型合奏樂隊中的絃樂聲部重要樂器。

二胡形制為琴筒木製,筒一端蒙以蟒皮,張兩根金屬弦,定弦內外弦相隔純五度,一般為內弦定d1,外弦定a1,其演奏手法十分豐富,左手有揉弦(吟音)、泛音、顫音、滑音、撥絃等;右手有連弓、分弓、頓弓、跳弓、顫弓、飛弓、撥奏等。二胡一般定弦為d1、a1,有效音域達三至四個八度。

二胡 - 歷史

二胡始於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最早發源於我國古代北部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那時叫“奚琴”。宋朝學者陳蜴在《樂書》中記載“奚琴本胡樂也……”唐代詩人岑參所載“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的詩句,說明胡琴在唐代已開始流傳,而且是中西方拉絃樂器和彈拔樂器的總稱。

到了宋代,又將胡琴取名為“嵇琴”。宋代末學者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這樣記載: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宋代大學者沈括在《補筆談·樂律》中記載:“熙寧中,宮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進酒而一弦絕,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終其曲。”說明在北宋時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徐衍為皇帝大臣們演奏“嵇琴”時,斷了一根弦,仍然用另一根弦奏完曲.沒有嫻熟的技藝是做不到的。後來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又記載“馬尾胡琴隨漢東,曲聲猶自怨單于。彎弓莫射去中雁,歸雁如今不寄出。”說明在北宋時已有了馬尾的胡琴。

元朝《元史·禮樂志》所載“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顧龍首,二絃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進一步闡述了胡琴的製作原理。

到了明清時代,胡琴已傳遍大江南北,始成為民間戲曲伴奏和樂器合奏的主要演奏樂器。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為二胡。半個多世紀以來,二胡演奏水平已進入旺盛時期。劉天華先生是現代派的始祖,他借鑑了西方樂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膽、科學地將二胡定位為五個把位,從而充擴了二胡的音域範圍,豐富了表現力,確立了新的藝術內涵。由此,二胡從民間伴奏中脫穎出來,成為獨特的獨奏樂器,也為以後走進大雅之堂的音樂廳和音樂院校奠定了基礎。

新中國成立以後,民族、民間音樂發展很快,為了大力發掘民間藝人的藝術珍寶,華彥鈞、劉北茂等民間藝人的二胡樂曲經過整理被灌成唱片,使二胡演奏藝術如雨後春筍迅猛發展起來。

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先後湧現了張銳、張韶、王乙等為代表的一批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在他們的影響下,又培養出了新的二胡演奏家閔惠芬、王國潼等。二胡作曲家劉文金的《長城隨想曲》等將二胡的性能超常發揮,並刻意創新,使二胡煥發出新的生機和異彩。

二胡 - 起源

據《中國文化史三百題》提供資料,宋代是外來樂器與中原文化融合發展的第二階段。宋元明清時期,隨著戲曲、曲藝的發展,民間樂器隨著“勾欄”“瓦舍”的興起而發展了自己的伴奏樂器。其中最主要的樂器是源自蒙古、西域的馬尾胡琴(又稱二絃琴),經與前朝留下的嵇琴、軋箏融合,創制出新穎的胡琴。這一樂器充分標誌中國弓弦樂器走向成熟。後來,由於地方戲唱腔風格需要,胡琴又逐漸分化,出現配合秦腔、豫劇需要的板胡,京劇、漢劇需要的京胡、京二胡,河南墜子需要的墜胡,廣東粵劇需要的高胡,潮劇需要的椰胡,湖南花鼓用的大筒,蒙古說唱用的四胡,川劇用的蓋板子,河南越調用的四弦,福建莆田戲用的枕頭琴,侗戲用的牛腿琴,壯劇用的馬骨琴,晉劇用的二股弦等等弓弦樂器。所以,二胡實際上是這眾多的弓弦樂器中的一種,它的得名遠遠後於胡琴。所以說“二胡”始於唐朝是不準確的,應該說“胡琴”始於唐朝。

二胡 - 構造與功能

二胡的構造比較簡單,由琴筒、琴桿、琴皮、絃軸、琴絃、弓杆、千斤(千金)、琴碼和弓毛等組成的,另外還有松香等附屬物。

二胡構件由九個主要部分組成,其功能分別介紹如下:

一、琴筒是二胡的共鳴箱,琴桿是支撐琴絃、按指操作的重要支柱。

琴筒

琴筒是二胡的共鳴筒,多用紅木、紫檀或烏木製成,也有用花梨木或竹子做的,七十年代並開始使用低發泡(ABS)材料模壓成型。其形狀主要為六方形,長13 釐米,前口直徑(對邊)8.8 釐米。有些地區則製成圓形或八方形。筒腰略細,筒後口敞口或裝置開有各種式樣花孔的音窗。琴筒起擴大和渲染琴絃振動的作用。

琴皮

琴筒前口蒙皮,叫琴皮,也叫琴膜,它是二胡發聲的重要裝置。普及式二胡為蛇皮,中高檔二胡多為蟒皮。蛇皮鱗紋細密,紋路排列規則,並富有韌性,但質地較薄。音質易受氣候、室溫等因素的影響。蟒皮鱗紋粗而平整,色彩對比協調,厚度適宜而有彈性,不易受蟲蛀,發育共鳴較好。蟒皮又以肛門一帶地方的最為理想,這個地方的蟒皮適應性廣、發音渾厚圓潤,並且性能穩定。新買的二胡無論是蛇皮的還是蟒皮的,發音往往空而帶沙,並且把位上下端的音量懸殊較大。這是琴皮振動還不夠協調的緣故,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拉奏後,琴皮的振動才有可能逐漸變為常態。

琴桿

琴桿也叫“琴柱”,是支撐琴絃、供按弦操作的重要支柱,全長 81 釐米,直徑約為0.55寸。頂端為琴頭,上部裝有兩個絃軸,下端插入琴筒。琴頭呈彎脖形,也有雕刻成龍頭或其他形狀的。衡量一把二胡的發音純淨與否與琴桿材料的選擇有很大關係,通常把紅木視為上品,烏木的也不錯,其它木材的就要遜色一等了。選擇時除了要仔細辨別琴桿的製作材料外,還要兼顧到質地緊密,木射線細密而均勻,無節、無疤,無明顯裂痕,有一定光亮度等。

二、琴軸用來調節二胡的音高

二胡的定弦音高主要是靠琴軸來調節。琴軸的類型有銅軫和木軫。琴軸就是與琴桿相互垂直那兩個猶如圓錐體的部件,木質,前端細小,有一穿弦小孔,中間漸大,後端最大。軸後段外表刻有若干直條瓣紋,軸須加飾,用多層骨質與木質片粘合。它們與琴筒相對,上面的一個叫內琴軸,拴內弦,朝下的一個叫外琴軸,拴外弦。內外琴軸相距約為0.26尺。外琴軸距琴筒一般為1.45尺,這是二胡區別於大胡、中胡、高胡、板胡、京胡等"同族"樂器的顯著標志之一。

傳統的琴軸是一個整體,內外琴軸分別橫插在琴桿上方指定的圓孔內,相應的琴絃直接纏繞在"出口"一端的末梢上。這種琴軸調絃的活動範圍大,並能儲存多餘的琴絃線段,有利於琴絃的充分利用。但這種琴軸對材料的選擇較為考究,多用黃楊木或黃檀木製成,與琴桿的接觸面既要嚴密合縫,又要保持必要的鬆動,否則不是匿藏著松弦跑音的隱患,就是操作不自然。 

六十年代初,二胡開始裝置螺絲絃軸(又稱直行銅軸),外觀上既保持了原來的民族形式,又克服了擰轉費力、容易跑弦和日久損裂琴桿的缺點。如今市上出售的中高檔二胡,其琴軸多為機械螺旋軸。

三、千金用於扣住琴絃

琴桿上扣住琴絃的那個裝置叫千金,千金一般是用銅絲或鉛絲製成"S"形的鉤,再用絲絃或其它線繩套住這鉤的一端並系在琴桿上,也有用絲絃、尼龍線或布條、皮條等直接把琴絃拴在琴桿上的。後面這種形式的千金其音質不夠十分理想,因為內外弦被擠壓得太近,使琴絃的充分振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牽制,不注意還易發生"碰弦"的現象。

千金不可系得太長,也不可系得太短,合適程度要看演奏者指頭的長短和琴桿的粗細。也就是說,指頭長,琴桿細可將千金適當的放鬆一點;指頭短、琴桿粗就酌情繫緊一點。一般來說,琴絃距琴桿的寬度掌握到0.7寸左右較為適宜。千金在琴桿上的位置應求得大體固定,不可經常的移上移下。

有些初學者喜歡拉高音,把千金一個勁的往下移。這樣的"高音"音質很差,不但不利於運指的全面訓練,而且有損於正常音高觀念的培養。一般來說,千金應固定在距琴馬1.3尺左右的位置上較為適宜。

四、琴馬是聯結琴皮琴絃的樞紐

琴馬雖小,但它卻是聯結琴皮琴絃的樞紐。它的作用是把弦的振動傳導到蟒皮上。因此,琴馬的選料、形狀以及在琴皮上的安放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二胡的音質。

為了求得二胡聲音的改善,發音沙啞的二胡採用紙馬(即用牛皮紙或其它硬紙捲成嚴實的筒狀),聲音就要顯得柔和一些:發音沉悶的二胡改用竹馬,就可使聲音變得較為響亮,適合演奏活潑輕快的曲調;發音單調的二胡採用金屬彈簧馬,就可使發音變得較有共鳴。

此外,象高粱秸稈、火柴籤、鉛筆(最好將筆芯抽掉)等材料製作的琴馬也能改善一些二胡的音質,但中高檔二胡還是宜用特製的木馬,木馬是用松節木做的,音色淳厚柔美,失真度小。另外還有鋼絲馬,但使用很少。

如果是自己製作琴馬,要注意到它的特有形狀.不宜過長、過短、過高、過矮,因為這樣都不利於琴皮振動的性能發揮。雖說一些發音沙啞的二胡,適當增長琴馬,音質還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音量卻大為削弱了。一般來說,琴馬長約0.4寸,高約0.25寸較為適宜。如果是竹製或木製琴馬,當中最好挖空成拱橋形。

五、弓子用於拉奏二胡

弓子由弓杆和弓毛構成,全長76 釐米,弓杆是支撐弓毛的支架,長度2.4尺,用江葦竹(又名幼竹)製作,兩端烘烤出彎來,繫上馬尾,竹子粗的一端在弓的尾部,馬尾夾置於兩弦之間,用以摩擦琴絃發音。

弓毛多為馬尾,也有用尼龍絲仿製的。有些簡易二胡是用尼龍線來代替弓毛,這種音響效果較差。

衡量弓毛能否經久耐磨,主要看弓毛是否排列得整齊平展,長度一致,粗細均勻。好的弓毛要求無斷頭、無纖柔、無蓬亂纏絞等。選擇弓杆要注意長度符合標準,還要兼顧到質地堅實、老化、粗細協調、勻稱、中段不呈弧形,與弓毛相互平行等情況。這樣的弓子彈性適中,操縱順手,易於控制。

有的初學者把京胡的弓子拿來換在二胡上,這是不合適的。京胡弓子一般都較短,在二胡上拉奏沒有迴旋餘地,是不符合二胡演奏需要的。

現在市面上出售的中高檔二胡的弓子多為鬆緊調節弓,它是在持弓一端裝有機械螺旋裝置,可根據演奏需要把弓毛調節到合適的鬆緊程度。但不可調得過鬆過緊,過鬆使弓子失去了應有的彈性,不易於操作;過緊則發音生硬,缺乏含蓄內在的成份,同時還容易使弓杆變形。

二胡的聲源來自於琴絃的振動。

過去二胡大多用絲絃,由於絲絃具有伸縮性大、壽命短、發音不夠清越細膩等缺點,它已逐漸被鋼弦所淘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鋼絲絃使用日益普遍。配套的二胡鋼弦應是一粗一細,粗的一根稱作內弦(也叫老弦),細的一根稱作外弦(也叫子弦)。內外弦分別系在相應的琴軸上,一般是先上內弦,再上外弦。選購琴絃一定要注意配套,不可兩根弦都為內弦或外弦,弦徑也不可懸差過大,更不可用其它彈撥樂器的琴絃來代替二胡弦。

內外弦採用同樣粗細的,就會產生兩弦張力不平衡,發音不協調,靈敏度差的問題;內外弦粗細比例過於懸殊。就會產生音色不統一,影響按指的問題;用彈撥樂器的琴絃來代替二胡弦,發音空而沉悶,失真度大,完全不符二胡的發音需要。

七、松香的作用是增大弓毛對琴絃的摩擦

松香的作用是增大弓毛對琴絃的摩擦。以經過提煉的透明色塊狀松香為最好,油松上分泌凝固成的天然結晶松脂也可代用。

民間流行的打松香方法是:事先將一竹片劈一裂縫,接著把松香夾於當中。然後用火點燃竹片,使松香燙化後滴在琴筒上。這種方法稱為"燙香"。燙香對於拉奏雖然較為方便、省事,但有礙於某些運弓技法的性能發揮,同時琴筒琴皮也顯得不夠清潔。

現在較為普遍流行的是"擦香",擦香即用松香直接在弓毛上來回的反覆擦拭。這樣擦一次松香後至少能拉一個鐘頭。實踐證明,剛"擦香"後奏出的琴聲並不十分理想,要在拉奏兩三分鐘後琴聲才逐漸轉為常態,擦香時,用力不可太重,以免擦斷弓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