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的“寒食節”有什麼來歷?通常會吃哪些美食?

那蛋黃的幽旋律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這是一首唐詩——《寒食》。

寒食節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準動火,除非有極個別特別的需要。


這個節日是為紀念春秋時候的介子推而設立的。

介子推是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姬重耳的賢臣。

晉國當時發生內亂,姬重耳帶領自己的家將從晉國跑到國外躲避,一逃就是19年。介子推就是這些家將其中之一。

有一年,姬重耳一眾人逃到衛國。有一個家將叫著“頭須”的,再也無法忍受這種逃難生活,心一橫帶著姬重耳的全部補給跑路了。然後大家找當地人討飯又被羞辱了一頓。姬重耳又累又餓、加上急火攻心,結果就昏倒了。

介子推眼看姬重耳小命不保,立刻到山上採摘了新鮮野菜,又用利刃將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做完準備工作,介子推就用野菜和自己身上割下來的肉做了一份肉湯給姬重耳服下。這才救了姬重耳。

這就是著名的典故——“割股奉君”。


姬重耳得救並知道實情之後,當時向介子推發誓將來一定厚待於他。

後來姬重耳平定內亂、坐上了國君之位。結果他大封功臣,獨獨把介子推給忘了。

此時見到大功告成的介子推也就不聲不響地掛冠而去了。

經人提醒,姬重耳才如夢初醒,火急火燎地到處尋找介子推。後來,晉文公在綿山打聽到介子推的線索,就派人請介子推接受自己豐厚的俸祿。介子推本來無心向富貴,於是帶著自己的母親躲進了綿山。

姬重耳於是就命人放火燒綿山,想把介子推給逼出來。

可是介子推也是個倔脾氣,自己和老母親寧願燒死也不出來。結果就真被燒死了。

介子推死後,全天下的人感念他的高風亮節,將故事發生的地方改名字為“介休”,將燒死介子推的那一天設立了“寒食節”來世世代代紀念。


因為介子推是被燒死的,所以寒食節絕對不允許生火做飯。

後來由於寒食節和清明節隔的太近,就合併成同一個追思故人的節日。

寒食節由於不能動火,那麼傳統意義上節日美食都是以冷食為主。


我們這邊吃青團、五彩糯米飯和饊子等等。

也有吃艾草染色的清明果的。

我覺得這些東西多麼美味談不上。在這個莊重的節日裡,大魚大肉肯定不太合適,吃素雅一點更能表達我們追慕前賢的心情吧!


桂圈兒


Hello,大家好,我是喜歡美食、熱愛烹飪、鑽研廚藝的小廚阿騫,這是我關於美食的第193條原創回答,我們今天來說說清明節前的“寒食節”的來歷與美食吧~!

說起清明節,不得不提一個人,那就是春秋時期“割股奉君”的賢士----介子推;以及介子推隱居之地----介休綿山(又稱介山);也避不開說一個地方,那就是我的家鄉,“中國清明(寒食)文化之鄉”----山西省介休市(介休就是取“介休之於此”之意)。

<strong>

寒食節,又稱“百五節”、“禁菸節”、“冷節”,“一百五”是冬至過後的第105天。這一天,家家戶戶不開火做飯,皆吃冷食,故名“寒食”。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流亡之時,顛沛流離,飢寒交迫,有一天實在餓得不行了,眾大臣都毫無辦法。這時,介子推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了一塊肉,煮給公子重耳吃,這就是著名的“割股奉君”。後來,重耳得勢,勵精圖治,成了一代有名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開始封賞流亡之時追隨左右的大臣,偏偏就忘記了那個“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介子推就帶著老母親隱居到了介休的綿山之上。晉文公想起介子推的恩情,到綿山請介子推出山為官,介子推避而不見。為了逼迫介子推出山,晉文公下令燒山,介子推揹著老母親一同被燒死在一棵柳樹之下。為了紀念忠義之士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在每年的這一天,家家戶戶不準生火做飯,都吃冷的食物。

寒食節作為一個大的節日,在中國歷史上流傳了很久,後來因為與清明節差距只有一兩天而漸漸融合在一起。現在人們已經不怎麼過這個節日,但是寒食節的很多習俗都在清明節的時候繼續。在我看來“寒食節”,是統治者為了提倡“忠君”思想的一個政治手段,其流傳之廣以及流傳之久也少不了統治者的作用在裡邊。“寒食節”不是消失了,在我們老家,以及很多地方還是有清明節前一天吃冷食的習慣,只是不作為一個節日單列出來,已經和清明節一起來度過罷了。

古代人們寒食節,都要禁火、吃冷食、踏青、祭祖、打鞦韆、蹴鞠、放風箏、插柳、植樹等,和現在清明節的習俗大致相同。

關於寒食節的美食

現在,我們清明節經常吃的食物,就是寒食節要吃的美食了。寒食節一般吃冷食,山西很多地方關於寒食節的風俗都比較濃厚。

子推燕

在老家介休,“燕”與“念”是同音的,子推燕讀起來就是“子推念”,念念不忘介子推之意。用柳條穿起來,掛在門楣上面,有祈福之意。


蛇盤兔

山西人祭祀的時候除了大魚大肉,少不了各式的花饃,饃做成“蛇盤兔”的樣子,取自“蛇盤兔,代代富”之意。

子福<strong>


晉南很多地方,要做子福,也是求多子多福之意。

青糰子

江南地區要吃青團,用艾草或者雀麥草的汁和麵,包上餡料蒸熟。

潤菜餅<strong>


福建泉州廈門地區要吃潤菜餅。

雞蛋

北方地區大部分要吃雞蛋。

<strong>寒食節由原先的禁火寒食,演變到以掃墓、祭祖為主,又到現在的“旅遊小高峰”,人們在這萬物復甦的時節,親近自然、緬懷先祖,植樹造林,護林防火。是歷史的造就,也是中國人傳統的繼承~!

【小貼士】

清明節出來走走吧,不要窩在家裡,呼吸呼吸新鮮空氣,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朝氣,享受陽光~!

我是阿騫,地道的山西介休漢子,歡迎大家來“清明(寒食)文化之鄉”來遊玩做客。我每天都會分享一些美食的做法以及小技巧哦,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感謝大家的支持~!@Famer許


Famer許


現在寒食節已經基本被清明取代,和上巳節一樣消逝了,各地的時間可能稍有不同,基本在清明前一兩日。

古代文獻記載為了紀念晉文公時的介子推。文公流亡時餓了,介子曾割自己的大腿肉給文公吃,文公復國後,介子沒要封賞,帶著母親歸隱。文公為逼介子出山,聽了燒山的主意,導致介子被燒死。文公為了表示懺悔,晉文公,下令在這一天所有人不準生火做飯。

寒食節吃什麼:南北有所不同。北方有以麵粉做成的蒸餅,加上一些紅棗,捏成燕子狀的“子推燕”;有梗米和麥芽糖作出的醴酪。南方主要有油炸成的金黃色環餅;有棗泥或豆沙為餡料的蒸食青白團子;也有各種凍肉、鴨蛋、糕點和冷粥等食品。


五金道人


清明是個隆重的祭祖節日,唐代杜牧《清明》詩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抒發了清明悲傷的感觸。

清明是農曆三月的一個節氣,因為此時正值暮春天氣明朗,空氣潔淨,故名“清明”。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清明這一天民間出現了禁火寒食,掃墓祭祖等一系列風俗活動,清明漸漸演變成了一個節日清明節。

人們在這一天不但有禁火寒食、掃墓祭祖等習俗,還要進行踏青、盪鞦韆、插柳等娛樂活動。在清明節前的一兩天,還有一個節日叫“寒食節”《荊楚歲時記》說去冬至一百五曰,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這個節又稱為“百五節”,或“冷節”。在這一天,民間有禁火”、“寒食”的習俗,即不生火做飯,只吃事先準備好的冷食。

與寒食節寒食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饊子是一種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麵為主料。饊子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能夠供給人體所需的足夠能量,它的主要營養成分是脂肪及碳水化合物,屬高熱量,高油脂類食物,不宜多食。

此外,還有青團,青團也叫清明果艾餈,通常是用艾草,糯米粉,大米粉麥澱粉,白砂糖,色拉油,豆沙餡製作而成。糯米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鈣、磷、鐵、B族維生素等,營養豐富。中醫認為味甘性平,能溫暖脾胃、補益中氣,對中氣虛脾胃者有很好的補益作用。但是由於糯米中所含澱粉為鏈澱粉,在腸胃中難以消化水解,所以老年人和小都不宜吃得太多。艾草不但讓青團呈現出漂亮的綠,同時也有預防感冒,調理氣血祛除寒溼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