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由來典故是什麼?起源是哪個朝代?

素人c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清明節是華夏民族最重要的節日,關於清明節由來的傳說,主要是說春秋時候介子推割肉獻君的故事,不論故事真假,作為二十四節氣的清明節就流傳下來了。故事是說春秋時晉文公流亡,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又餓又累,眼看無法支撐了,這時候他的臣子介子推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為晉文公煮湯,晉文公當時非常感激介子推,可是等到晉文公東山再起,又回覆他的權利的時候他卻忘記分封介子。介子推很是傷心,就和老母隱居高山,晉文公得知後追悔莫及,火燒綿山以尋找,事後卻發現介子推揹著老母死在一顆老枯樹下,並留下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當天定為寒食節。寒食節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清明節。


一年一清明,一歲一相思

中華民族民德厚重純樸,掃墓祭祖便是這一文化意識的凝結與昇華。藉助年復一年、家族傳承的儀式重演,藉此抒發了家族傳續延綿的家國情懷。基於此,中華民族的文化便有了人文情感與生命延續的厚度。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清明節除了掃墓外,也繼承了上巳節的上巳郊遊,趁著清明放假,大家踏青出遊,正是煙花三月,草長鶯飛,追思先人,不忘生者。


慎終追遠又清明

作為承續了兩千多年曆史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明文化在時間的積澱中不斷更新、昇華;而當代人在銘記、傳承傳統的同時,也賦予清明節更多時代內涵與現代活力。


胤樸文學


清明節的由來,是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晉國晉文公年代。

當時由於爭奪王位,公子重耳被趕出來晉國,介子推等大臣不離不棄,跟隨重耳流亡。一次,重耳在飯時,感覺很可口好吃,很快就吃完了。重耳吃出來野菜是用肉燉的,就問,那來的肉。有人告訴他是介子推把大腿上的肉割了一塊給他吃。重耳感動流下了眼淚。

後來,重耳結束了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回國繼位,史稱晉文公。

晉文公繼位後,大賞和他一起流亡的大臣們。唯獨沒有介子推。等他想起來時,介子推已經不知去向。原來,介子推不貪圖權勢,揹著老母親上了綿山隱居起來了。晉文公親自去找介子推,想請他下山,介子推躲開了。晉文公就命人放火燒山,想逼介子推下山來。可是,介子推沒有下山,人們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了他和母親的屍體。並留下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長清明”,晉文公傷心不已,下令介子推去世的這一天為寒食節,家家戶戶不可生火做飯,只能吃涼食。

第二年,晉文公去祭奠介子推,發現當時那了柳樹又復活了長出了新芽,就賜名為“清明柳”。該改寒食節後的一天為清明節。

幾千年來的傳承,清明節不光是祭祖的節日,也有踏青,插柳的內涵了!




路遙lgy


古人有詩曰: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的來歷,起源於春秋時代的晉國。


華夏民族有個非常好的傳統,就是不忘祖先。有事沒事都要對天地祖先進行有形無形的祭拜。翻開遠古流傳典籍,這部分內容佔了很大一部分。比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之些重要節日,更是源遠流長,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清明節是華夏民族最重要的節日,傳說春秋時候,晉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的不幸生活。重耳本是晉國公子,因他家裡爭晉王室正位,殺得雞飛狗跳,他不敢回去。就在外面流亡。他在路上時有五個賢能之人跟著,一旦在諸侯國安定下來,就有美女環繞,過著玉衣錦衣的生活。但是,他流亡在路上時,大多數有上頓沒下頓。有次餓得實在不行,就向鄉民要吃的,鄉民就裝了一碗土送給重耳,重耳氣得要死,不是趙衰勸住,重耳就殺了鄉民。


流亡路上有回實在沒東西可吃了。重耳手下有個介子推,不忍看到主子落難,就割了一塊大腿肉為重耳(晉文公)煮湯,晉文公當時非常感激介子推,發誓發達後要與之同享富貴。等到重耳奪位當上晉文公之後,他分封了所有跟隨他流亡的人,卻忘記分封介子推。介子推以為這不公平,又不好開口說。自以為失望於君主,結果鬱鬱不樂,非常自傷,不久就揹著老母親,離開故鄉,跑到深山隱居起來。晉文公得知介子推有怨言,深為自己的失誤後悔,就派人去尋找,但找不到,就下今火燒綿山,想把介子推燒出來。大火過後,卻發現介子推抱著老母一起被燒死在一顆老樹樁下,並留有石銘一塊,上書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重耳嗟嘆不止。隆重安葬了介子推。並把這座山改為介山。


中國的每個節日都是有來歷的。比如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屈原先生的。中國人的踏青節,又源於漢朝的漢惠帝,他誤走了乃父寢廟的神道,被叔孫通知道後,折衷一下,就月夜出遊賞櫻桃,因為這時櫻桃盛開,春意盎然。宮中把這節目一洩出去,長安中仕女就結伴出遊尋春。這就是上巳節的由來。而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都與祭祀,敬天畏地思念先人有關。以至流傳而被如今發揚光大。這實在是一大幸事盛事。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劉一千五


典故介子推,春秋晉國內。

多讀書大益,知識滿書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