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周培公暗示康熙立襁褓中的胤礽为太子,康熙为什么瞬间言听计从了?

青灯问史


《康熙王朝》实属经典,尤其是剧中每个人物的表现以及演员的出色表演,都是现在难以比拟的,剧中也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比如康熙皇后赫舍里难产一集,周公陪暗示康熙立襁褓中的胤礽为太子,康熙只是一个转身就破格立了胤礽为皇太子,有人问到,为何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会对汉人周公陪言听计从?

其实谈不上言听计从,这些康熙都知道,只是周公陪做了个暗示而已,倘若是蠢一点的皇帝还不一定听得出来,康熙之所以听了周公陪的意见,这和当时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以及各种复杂的关系所决定的。

其一:政治需求

这应该是立胤礽为皇太子最主要的原因,剧中康熙也表达道“为固国本”,连祖宗立的规矩(在位皇帝不立太子)都被破除,当时的康熙,可谓是内忧外患,外部清军在南部与西部跟叛军交战时不断失利,为此康熙采用熊赐履等汉族大臣的意见,加快满族政权的汉化进程;内部权力争夺,各怀鬼胎,就连立个皇子都还要考虑周全。

立太子也是沿袭了明朝制度,清朝原本是有祖训的,皇帝在位期间不得立太子,但是康熙考虑到立太子有几个好处,一是可以笼络人心,至少可以笼络一边,立胤礽之后,索额图的表现就是很好的说明;二是避免了在自己年老时皇权交接的麻烦,努尔哈赤后的皇太极以及顺治再到自己继位无不充满危机。这样做也算是为了削藩平乱、巩固皇权做准备。

其二:感情因素

康熙皇后赫舍里,因难产而死,胤礽一出生便被立为太子,康熙对赫舍里有愧疚之情,加之康熙本就喜欢赫舍里,爱屋及乌,自然也喜欢胤礽,立胤礽为皇太子也算是为了安慰赫舍里,确实,在康熙宣布的那一刻后,赫舍里含笑而终,事实证明,康熙非常喜欢胤礽,对胤礽的教育非常看重。

每次胤礽进步一些,康熙都会欣喜若狂,康熙即使是忙得不可开交,都还要亲自教胤礽读书、骑射,另外还让大学时张英李光地等人做胤礽的老师,康熙对胤礽寄托了太多的希望,对他的感情绝对是超过其他皇子的。

其三:赫舍里家族的背景

赫舍里是老臣索尼的孙女,当时赫舍里能够鹤立群芳也是有背后家族势力支撑的,另外当时的索额图是赫舍里的三叔,即索尼的第三个儿子,曾和康熙一同扳倒鳌拜,随后成为康熙的心腹大臣,朝中大臣多依附索额图,也就是所谓的“索党”,“索党”的形成和扩散速度非常快,快到康熙难以控制,所以立太子也是形势所迫,拉拢索额图稳定国家才是根本。

以上也是康熙所能想到的,当然周培公也想到了,其实在正史中周培公在康熙的心中并没有如此高的地位,然而在剧中,康熙还为周培公守灵,可见其关系非同寻常。


羽评郡主


康熙立襁褓中的胤礽为太子就是为了收买皇后赫舍里氏家族,确保大清王朝千秋万代。

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家族显赫,她爷是四位辅政大臣之一索尼,索尼的三儿子索额图助康熙将祸乱朝纲,图谋乱政的鳌拜一网打尽,随后成为康熙的心腹大臣,朝中大臣多依附索额图,也就是所谓的“索党”。

索额图世袭一等公,收台湾;沙俄勘定边界,签订《尼布楚条约》;随康熙亲征噶尔丹;裁撤“三藩”等重大事件中运筹帷幄,发挥了重大作用,被誉为“本朝第一功臣”。

扳倒鳌拜,康熙亲政,不顾众臣反对,决意裁撤三藩。圣旨一下,朝局动荡,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横扫南方半壁江山,与朝廷军队隔长江对峙,西边王辅臣携兵马自重,待价而沽,北边察哈尔蒙古的叛军逼近北京,海上的郑氏家族已经拔锚起航,西藏的达赖喇嘛蠢蠢欲动。

京畿重地“朱三太子”杨起隆设下展美人计,欲用毒酒除掉康熙,吴三桂儿子吴应熊策动宫内太监造反,一时间内忧外患,让康熙焦头乱额,一度产生退位想法。

恰逢此时皇后赫舍里九死一生为康熙生下嫡子胤礽,生命垂危。康熙匆匆赶来,赫舍里已无法言语,一双凤目圆睁,似有心愿未了。周培公见状挺身而出:

“皇上,当前外有三藩反叛,内有逆贼作乱,可谓非常之时。今日皇上又得一阿哥,加上大阿哥胤禔已有两位皇子,臣请皇上选择其中一位立为太子,布告天下,以示大清繁荣昌盛,源远流长。”

听完周培公所奏,康熙恍然大悟,康熙当机为刚刚诞生的皇子取名为胤礽,即刻颁旨立为皇太子。康熙言犹未毕,赫舍里身子一动,缓缓吐出一口气来,含笑而逝……

康熙深知,此时内有奸细,外有强兵,册立太子后国有储君,自己如有不测国家根本不会丧失,一心对外,不会因为国本问题而产生争论。

结发之妻赫舍里皇后与自己共渡鳌拜专权的困难岁月,又是为自己生子难产而死,康熙的内心极度的悲伤,所以胤礽是他与赫舍里皇后的感情的化身,同时胤礽本具备嫡子的身份,按照汉族政权的规矩册本应立胤礽为太子。

当时索额图位列朝阁之中,掌管着兵部,并自撤藩伊始,索额图就明确反对,主张是与吴三桂谈判,甚至可以划江而治,甚至在得知吴三桂叛乱时,企图用明珠、周培公等人的项上人头平息吴三桂的怒火。

作为赫舍里家族和康熙联系的纽带,此时赫舍里皇后去逝,索额图唯恐自己在朝堂之上的地位会因为“三藩之乱”而被周培公等人取代,更怕就此失去康熙的信任。

册立胤礽为皇太子,有索额图家族血缘的太子将来就是大清的皇帝了,此时两大家族家就是命运共同体,所以索额图改变了原来的政治立场,由主和转向主战,支持皇帝其实就是等于支持自己的外孙,正是由于索额图家族的全力支持,康熙的平三藩战略才得以实现。

千古一帝之称岂是白来的吗?康熙可了见了兔子都未必撒鹰的主!


美丽青春您真痘


胤礽是康熙的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生下胤礽的时候发生难产,结果因为医疗条件所限,保全了胤礽,而其母亲赫舍里却死了。

赫舍里的娘家可不简单,爷爷是康熙四位辅政大臣之一索尼,父亲则是索尼的儿子索额图,显赫的家族背景是赫舍里登上皇后的先决条件。当然,有史料证明,康熙帝与这位赫舍里的感情也十分不错。

周培公,在正史里面只是一个微末小吏,但是在《康熙王朝》里摇身一变成为康熙的重要汉臣,轻率几千家奴,灭了吴三桂的大功臣,后被康熙贬驻盛京。这位汉臣是吸汉文化长大的人,对封建王朝的权术政治思想看得透透的,大清已经立国多年,从皇太极之后就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对于明朝的政治体制几乎是全盘接受。

康熙自小聪明,当然也是受汉文化侵染很重的一位皇帝,对于帝王权术玩弄得一套一套的。

所以,当赫舍里死不闭眼的时候,周培公却暗示康熙,立胤礽为太子。这么重大的决定,连基本的讨论和程序都没有,且关乎国本的重大事宜,康熙为什么瞬间就言听计从了呢?这不得不说明,康熙与周培公之间是有着某种默契,或者是说康熙在国本问题上早就有深思熟虑的考虑,为什么这么说呢?

大清入主中原,以一占比不足百分之一的少数民族能够统一全中国,统一占比百分之九十的汉族,不可谓没有他的先进之处。而努尔哈赤创建的八旗制度,这种原始的带有民主色彩的政治制度,就是早期女真族能够统一女真各部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皇太极被推举为上女真汗位,随后皇太极建立大清,在意识到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后,皇太极逐渐全盘接受明朝的政治体制,八旗制度这这种冲击下逐渐淡化为议政王会议制度,皇太极死后,由于八旗旗主势力的逐渐强大,逐步影响和威胁到皇权,推举制度在旗主势力的妥协下发生质变,顺治帝福临就是这种妥协的产物,可以说,皇权在势大的八旗旗主面前,变得岌岌可危。这种形势,经历到康熙继位。

如果不解决这样的问题,皇权淡化,八旗势大,八旗就有可能因为争夺权力和地盘,再生战火,生灵涂炭。对于这一点,康熙是再清楚不过,当初,康熙的继位就是在孝庄太后和诸王、大臣在折中的情况下,推翻了顺治打算传位兄弟的计划,将康熙玄烨推上帝位的。

康熙是绝对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的。周培公自然也清楚这一点,皇权要是得不到加强,八旗势力做大,最终政权不稳,就很难控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周培公暗示立胤礽为太子,是很合适宜的,加之胤礽皇后所生,属于嫡出二长子(长子已死),和汉族王朝立皇太子如出一辙,有章可循,对于加强皇权,提升皇权地位有百利而无一害。

康熙此举有效的化解了后嗣皇权与旗主权力的矛盾,并建立起皇权的绝对地位,对于康熙平三藩,收台湾等大有好处。

另外,一个假朱三太子杨起隆三郎香会势力庞大,康熙不是不知道,“太子”之威如此强大,康熙不可能无动于衷。也是因为如此,康熙杀死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以绝后患。在这种思维下,康熙当然也知道,自己建立起太子制度是何等重要,所以,立胤礽为太子,既是他的棋局,也是他强化皇权政治的需要。

至于以后的结果,发生太子胤礽两立两废,九子夺嫡等情况的发生,那是后话。至少,在开始,康熙是这样想的。


青灯问史


康熙立刚出生的胤礽为太子一方面是由于大清面临内忧外患之险境,为固国本和安定民心;另一方面则是安慰因难产而奄奄一息的皇后赫舍里氏,满足她生前的最后一个愿望

传旨,按祖宗家法,坐朝之君不立太子,当此非常之时,朕为固国本,决意建储,立皇子胤礽为皇太子,布告天下,咸使闻之。

赫舍里氏是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索额图的女儿。鳌拜祸乱朝纲,图谋乱政之时,为了让康熙早日亲政,也为了笼络索尼由孝庄太皇太后作主,迎娶赫舍里氏为皇后。

少年康熙却对苏麻喇姑情有所钟,大婚之夜跑到苏麻房中试探她的心意。
只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苏麻喇姑宁死也不愿成为皇上的女人,她的心早已被伍次友占据,即使孝庄以懿旨相加,也拒不从命,宁愿与青灯古佛相伴,了此残生。

扳倒鳌拜之后,康熙决意裁撤三藩。圣旨一下,朝局动荡,三藩蠢蠢欲动,潜伏于京城的钟三郎香会也趁机活动,假扮朱三太子的杨起隆不惜牺牲妹妹紫云,求她施展美人计,用毒酒除掉康熙。

身怀六甲的皇后遭到冷落,康熙整日出宫渔色,看上了眠月楼的头牌紫云,此举差点使得杨起隆的奸计得逞。幸亏紫云关键时刻良心发现,替康熙喝下了那杯毒酒。

回到宫中的康熙接到广西粮道哈赤塔的奏报,平西王吴三桂斩杀云南巡抚朱国治,公然起兵发动叛乱,康熙痛心疾首,后悔不该轻言撤藩,大清顿时面临前所未有的危险局势。正在布置措施,应对叛乱之际,皇后赫舍里氏因产后出现大出血的症状,性命垂危。康熙匆匆赶来,赫舍里已无法言语,一双凤目圆睁,似有心愿未了。任凭康熙和索额图百般宽慰,赫舍里始终不肯咽气。

见此情状,周培公挺身而出:“皇上,臣知道娘娘的心思!必定是为皇子之事,放心不下。”

皇上,当前外有三藩反叛,内有逆贼作乱,可谓非常之时。今日皇上又得一阿哥,加上大阿哥胤禔已有两位皇子,臣请皇上选择其中一位立为太子,布告天下,以示大清繁荣昌盛,源远流长。

听完周培公所奏,望着不肯咽气的发妻,康熙恍然大悟,见太皇太后没有反对的意思,康熙当机立断,为刚刚诞生的皇子取名为胤礽,即刻颁旨,立胤礽为皇太子。康熙言犹未毕,赫舍里身子一动,缓缓吐出一口气来,顿时合上双目,溘然长逝……


历史茶坊



《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什么要立襁褓中的胤礽为太子呢?其实完全是为了清朝皇的江山稳定,为了自己的皇位稳定,也为了稳定皇后家族的心。


看过《康熙王朝》都知道皇后赫舍里是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当时康熙为了拉拢索尼帮自己除掉鳌拜,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娶了赫舍里为自己的皇后,在大婚后两人朝夕相处时间长了,彼此也越来越了解,康熙对赫舍里的心结也打开了,发现自己的皇后其实是个温柔贤惠很顾大局的女人,两人的感情也越来越深。


自从皇后赫舍里家族的帮助,康熙终于除掉了鳌拜这个绊脚石,得以亲政。亲政后的康熙满血复活,决定有一番作为大干一场,但是当时的朝廷面临的问题就是三藩云南的吴三桂、福建的耿精忠和广东的尚可喜,三位都是手握重兵心照不宣的等待机会自立为王,还有北面的察哈尔也蠢蠢欲动,康熙当时的情况可谓是腹背受敌。


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当时的康熙就如此一般,当时的朝廷众人都不同意康熙平三藩,认为当时的朝廷根基未稳,可是康熙却急功近利,跟平西王吴三桂来了个正面交锋,结果被吴三桂“打脸”。搞得当时的民众人心惶惶,以为战争又要来了,要知道老百姓是最怕打仗的,恰逢此时皇后赫舍里九死一生为康熙生下嫡子胤礽,生命垂危。周培公看着只剩一口气的皇后,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暗示康熙立胤礽为太子。


一,是为了完成皇后的心愿和表示索尼家族的依重。


二,就像康熙听完周培公的建议后为了稳定人心,显得国家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决定立太子。


本朝的族制是坐朝皇帝不立太子,但是非常之时朕为了巩固国本,决定建储,立皇子胤礽为皇太子。

小八戒愚论


应该要从正史解答才完整。其一,太子无德,两立两废,赫舍里九泉之下有知会作何想。赫舍里留下的这个皇子,也是康熙皇帝唯一的嫡子,康熙皇帝对他百般宠爱,把自己对赫舍里的感情全部也是全部倾注在这个孩子身上。公开册立胤礽为皇太子。这在清朝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康熙对太子胤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为他制订了周详的培养计划。在太子很小的时候,康熙就亲自教他读书。胤礽当然也没有让他的父皇失望,无资过人的他在各方面都表现优异。随着胤礽的不断成熟,康熙皇帝给他的特权也越来越大。他让胤礽和江南士绅们频繁交往,示意胤礽和外国传教士相互往来,并且安排朝廷重臣索额图做胤礽的指导老师。索额图是皇后赫舍里的叔叔(不是电视剧所说的父亲),胤礽的叔祖父,索额图在铲除鳌拜和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此时已经成为康熙皇帝的左膀右臂。索额图认为康熙交给自己的任务是尽快把太子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皇帝,他利用各种机会提升太子的地位,帮太子树立权威。他又主持制订了一整套的太子仪制,授太子的衣服一律使用黄色,几乎与皇帝相同,康熙皇帝反对吗?皇帝这些并没有表示反对。在康熙皇帝的宠爱纵容和身边大臣的帮助怂恿下,胤礽变得越来越嚣张和暴戾。他开始大肆扩充自己的势力,到处索要贿赂。他经常随意打骂自己的奴仆和随从,连王公大臣也不放在眼里,平郡王,和贝勒们都遭受过他的亲手鞭打。还有等等的坏事做尽。这已经是封建社会中不可容忍的超越行为。康熙皇帝对胤礽的所作所为都有所耳闻,他开始对这个太子感到担忧和不满。康熙四十年(17o1),康熙将索额图以《议论国事,结党妄行》的罪名拘禁,株连逮捕了大批相关人员,希望以此给胤礽敲响警钟!虽然胤礽暂时有所收敛,但是当了三十年太子却还无法继承皇位的他已经失去了耐心,他对康熙皇帝已经产生了深深的怨恨。再加上他的特殊身份,他与其他皇子的关系也很冷漠。康熙皇帝又发现胤礽在夜晚靠近他的帐篷,并且往里面窥视,他怀疑胤礽有心剌杀自己,顿时感到非常难过和愤怒。他不等回到京城,直接在布尔哈苏台行宫中召集群臣宣布废除胤礽的皇太子身份!并且将他拘禁起来。最终,胤礽在51岁那年凄惨地死在了郑家庄。总结:因为赫舍里氏的缘故,康熙皇帝对胤礽寄予厚望,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够执掌大清江山。如果胤礽真的做了皇帝,那么赫舍里皇后可以含笑九泉了。唉!可惜造化弄人,胤礽做了三十多年太子,却被两立两废,最后的结局:在监禁中终老。如此,赫舍里皇后若在地下有没有知道呢?若她知道又会作何感想呢??她只能以泪水洗面,大概只有无尽的遗憾也吧!!!


茹叔敬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周培公是什么人?

能让康熙听从并定是股肱之臣,这个人虽然有功然而却不得善终,也许是他和太子的关系导致的。。。。

清太子爱新觉罗·胤礽,是清朝唯一一位明立的太子,因为清朝老祖宗为了防止皇子和大臣们结党营私都是秘密立太子的。可见康熙是真的喜欢这个儿子。

胤礽从小聪明,并有万千宠爱于一身导致他恃宠而骄。

那么为什么会康熙会喜欢这个儿子呢?

1.母亲仁孝皇后赫舍里氏难产而死,皇帝心有内疚。而且皇后的身份尊贵,其皇亲的势力有助于皇太子巩固权位。

2.怕各旗各自拥立新王,使朝纲崩乱。

3.强化皇权,巩固统治。

4.康熙总结经验,学习明朝的立储制度。从小培育皇太子成为皇帝做好准备。

以上原因就是康熙这么早就拥立胤礽为太子,但是皇帝心思海底针。后来一想又感觉不对,太操之过急,一个襁褓里的娃娃还不知道长大怎么样子就立了。然后又想了下周培公举荐太子是不是别有图谋,将来会不会挟幼帝威胁大清的国运呢?而且他又是平定三潘的功臣。

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是汉人,他是汉人,他是汉人(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康熙虽然表面上满汉都任用,但是心底里对汉人大臣是不信任的。万一他老人家百年后朝政大权落在汉人手里,那老祖宗的基业都毁在他康熙手里。

所以周培公错就错在多管皇家事,皇家的事情哪能容你一个汉人决定,因此呢周培公的死也是必然的。即使周培公的心是坦荡荡的,但是康熙从小在鳌拜手里吃得苦他永远不会忘记,周培公有可能是第二个鳌拜,宁可错杀也不能放过一个威胁清朝政权的人。


尼采讲历史


首先我们得知道爱新觉罗·胤礽是康熙和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这也就意味着,胤礽是嫡子,虽然前有承祜作为嫡长子,但是承祜仅两岁就染病夭折了;所以胤礽算不上嫡长子,但是却是嫡长子的地位,在古代立嫡不立庶的规则下,胤礽相当于有百分之八十的几率继承大统。

换言,胤礽就算可以继承大统,康熙也没必要那么早就立一个襁褓中的孩子为太子呀,为什么康熙如此迫切呢?这时候就要提一下周培公了,他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当孝诚仁皇后难产生下胤礽,仅剩一口气时,周培公有暗示过康熙立太子之事。在这种紧急关头根本来不及讨论,可其中的利弊康熙早已清楚的。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有强大的政治背景,她的爷爷是四位辅政大臣之一索尼,父亲是索额图,在康熙帝继位之初,擅权的鳌拜就是被索额图辅佐擒拿一网打尽的,所以足以见得皇后的父亲后来会多么深受康熙的信任。皇后为自己生子危在旦夕,岳父辅佐江山等着交代,为了清朝百年的安定,康熙只能做出立胤礽为太子的决定。


小丸子的好奇心roll


当时也是由于情况特殊,而形势也是十分的紧急严峻。可以说,当时的玄烨是处在风口浪尖的紧要关头当中,也是考验他政治智慧及魄力的关键时刻。立太子,也是当时政治环境的需要,三藩作乱,国家正处于用兵平叛之际,在战时立太子就是为了以防不测,而立胤礽为太子也是为了拉拢索额图家族,因为当时的索额图是反对用兵的,他的主张是与吴三桂谈判,甚至可以划江而治,但当皇帝立了他外孙为太子后,那么就完全是两回事了,因为有他家族血缘的太子将来就是大清的皇帝了,此时爱新觉罗家族与其家族可以讲是属于命运共同体了,因此索额图也改变了原来的政治立场,由主和转向主战,支持皇帝其实就是等于支持自己的外孙,正是由于索额图家族的全力支持,康熙的平三藩战略才得以实现,所以事实上,以玄烨的政治智慧不用周培公提点,他也会这样做的。


用户历史


《康熙王朝》中,周培公暗示康熙皇帝册封刚刚出生的胤礽为太子,最为直接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朝廷在内忧外患时期必须为防不测而有所准备,其二,不能因为立嗣问题在这个特殊时期引发朝廷的动荡。

尽管远离“三藩之乱”的前线,而此时的康熙并不能说是绝对的安全。

吴三桂自起兵一来,连同一起叛乱的尚可喜和耿精忠,一时间横扫南方半壁江山,与朝廷军队隔长江对峙,而与此同时,在京畿重地“朱三太子”杨起隆又伙同在京的吴三桂儿子吴应熊策动宫内太监造反,一时间内忧外患,让康熙大为震惊与羞愧,甚至产生了退位的想法。而在西边,王辅臣携陕西兵马自重,待价而沽,北边又是察哈尔蒙古的叛军不断向北京逼近,海上的郑氏家族已经拔锚起航,而西藏的达赖喇嘛和蒙古其他部落也在蠢蠢欲动。

尽管康熙在孝庄太后和群臣的劝谏下,重振信心,放弃了退位和退居东北的想法,但是此时的时局对于康熙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内有奸细,外有强兵,国家周围也是强敌环伺,在这样的情况下,周培公提议册立太子就是为防康熙在动乱的时局中有所不测,而不至于因为国无君主而陷入更大的不利境地。

而作为接受儒家传统教育出身的周培公而言,“有嫡立嫡”的想法是根深蒂固的,而这也是为了减少因为国本问题而产生的内耗。

所以,胤礽为康熙的正宫皇后赫舍里氏所生,是当之无愧的嫡子,被册立为太子是理所应当的。尽管此时的大阿哥已经出生多年,正在茁壮成长,还有明珠的庇护,但是大阿哥终归为慧妃所生,身份、地位远不及赫舍里皇后及其身后的整个家族,胤礽必然是立嗣的第一选择,这一点于情于理都能在朝堂之上站住脚,不管是满洲贵族还是汉族士大夫阶层都不会产生异议。

而康熙下旨册立胤礽为太子,确定下来这个名分,既是为自己找到了接班人,避免了自己不测之后的国家根本的丧失,也是能将所有的矛盾放在对抗外地之上,而不是因为国本问题而产生争论。

所以,周培公正是因为这两点考量才暗示康熙册立刚刚出生的胤礽为太子,尽管索额图之前妄图杀掉支持扯藩的周培公以平息吴三桂的反意,而看到周培公在最关键的时刻支持自己的外孙为嗣时,不仅向周培公道歉,还用下跪的方式来感谢周培公。


对于康熙而言,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周培公的建议,一方面是因为他与赫舍里皇后极为身后的感情,另一方面,此时的他也需要以此稳定住索额图,拉拢索额图继续支持自己。

康熙对于周培公的立胤礽为太子的建议可以说是毫不犹豫的答应了,除了康熙也有着周培公一样的对于国家根本和皇权永续的考虑外,就是对赫舍里皇后与整个赫舍里家族的考量。

作为康熙的结发妻子,赫舍里皇后陪着康熙渡过了鳌拜专权的困难岁月,并且在扳倒鳌拜集团的过程中,赫舍里家族的索尼和索额图是立下大功的,不管是康熙对于赫舍里皇后的夫妻情分,还是处于对赫舍里家族的感激,赫舍里皇后在这个时候都在康熙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所以,当康熙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妻子去世的时候,自己的内心是极度的悲伤,并且对于胤礽这个他与赫舍里皇后所生的皇子,也因为寄托了他与赫舍里皇后的感情而格外看重,再加上胤礽本具备嫡子的身份,所以康熙才会不顾大清朝祖制和传统,按照汉族政权的规矩册立胤礽为太子。

与此同时,康熙如此不假思索的就册立太子,也说明康熙一直就有册立赫舍里皇后的子嗣作为接班人的想法和打算,只是因为三藩之乱的爆发和赫舍里皇后的难产而死,不得已只能将这个想法提前在胤礽身上付诸实施了。

而册立胤礽为太子的另一个目的,就是稳住胤礽的姥爷索额图。

索额图自康熙筹备着“扯藩”开始,就一直站在了反对派阵营,与明珠、陈廷敬、周培公等主张“扯藩”的大臣死磕,甚至在得知吴三桂叛乱时,企图用明珠、周培公等人的项上人头平息吴三桂的怒火。索额图这样做既是为了给自己找回面子,同时担心自己在朝堂之上的地位会因为“三藩之乱”而被周培公等人取代,更为重要的是,索额图有可能就此失去康熙的信任,毕竟赫舍里皇后的去世使得赫舍里家族失去了与康熙皇帝最为重要的牵绊,这个时候的索额图必然会有其他的心思和想法。

而此时的康熙册立胤礽为太子,就是要打消索额图的这种想法,让胤礽成为康熙与赫舍里家族新的链接,同时也成为了赫舍里家族新的利益代言人,而索额图也瞬间明白,康熙没有因为“三藩之乱”而记恨自己,同时也没有因为自己之前的判断失误而影响整个赫舍里家族在康熙心中的地位,必然是感恩戴德。

毕竟,索额图太重要了,索额图位列朝阁之中,又掌管着兵部,与明珠这样的后起之秀不同的是,赫舍里家族的势力自索尼时代开始已经遍布朝野,打赢与三藩的战争,还是要继续依靠索额图。

所以,册立胤礽为皇太子,成为了当时形势发展的必然也是康熙必须要做出的决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