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我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青年?背後的思考引人深省

長大後我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青年?背後的思考引人深省

北野武

日本導演北野武曾經抱怨如今的日本年輕人不求上進,一天只為了餐廳打折卷而奔走,不像他年輕的時候,需要任何東西都要像狼一樣拼搶。

我不認同狼性,但也鄙視羔羊。人即為人,何苦要將自己比作畜生一類呢?

然而在生活與工作中,人們又不得不常常做出一些畜生的姿態,因為世間用兩條腿行走的不盡然全是人,與野獸為舞,自然要用出野獸的姿態來才好使。只是長此以往,人這種生物,就越來越少了。

太宰治在《人間失格》中描繪了這樣一個人物:主人公葉藏為了迎合環境而不斷的退讓妥協,最終遺忘了自我,喪失了做人的資格。這部半自傳性質的作品,現實的讓人看後脊背發涼,寫完這部書後,作者終於殺死了自己。

產生這樣作品的原因固然有日本戰後環境的特殊因素,但是人類共有的屈從心態是不可否認的。這無關乎於時間與地域,是自人類誕生之初,就很可能存在的。

當然,如今的我們與日本還是有很大的不同,雖然會出現同樣的症狀,但究其病因還是有所差異。

日本青年人是受限於階級固化,而喪失了拼搏的動力。而我們的青年更像是在追逐獵物中迷失了方向。

權利、金錢、名譽,就好像是拴在毛驢眼前的胡蘿蔔,看似唾手可得,實在咫尺天涯。

那麼毛驢要怎樣才能吃到胡蘿蔔呢?其一,跪下,讓趕毛驢的人將胡蘿蔔拿下來放進嘴裡,再掛上新的胡蘿蔔,循環往復,直到毛驢再跪下的時候;其二,撞死,毛驢撒開蹄子奔向石壁,砰的一聲,胡蘿蔔掉在地上,如果運氣好,毛驢死前是可以吃到的。

這可能是一則會引來罵聲的比喻,但是,如果您已經將自己代入進了上面的環境中,設身處地的在想:如果我是毛驢,我該如何的時候,那麼您就已經開始“失格”了。

長大後我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青年?背後的思考引人深省

生存與比較讓我們倍感壓力

這種“失格”很大程度上來自於生存與比較。

首先是生存,作為“人”而生存遠比作為“獸”而生存困難的多,孟子認為,"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這即是儒家有名的“四端”。

孟子認為這“四端”是人之為人,禽獸之為禽獸的原因所在。如果套用孟子的理論,放在當下的中國青年人身上,為人者又有幾何?半人已是不易了。

然後是比較,如果周遭從沒有可以吃到胡蘿蔔的,那這胡蘿蔔吃不吃也就放在那裡了,或許有毒也說不定。奈何,總會有吃到的,而且吃的志得意滿,鬥志昂揚。

長大後我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青年?背後的思考引人深省

用下跪來解決問題

所以沒有吃到的便盡皆瘋了。這其中自然有跑累了跪下的,因為跪下而嚐到了甜頭,日後時常跪跪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當然一直跪著,恐有被當做廢物宰殺的危險)。至於撞死的那些,大都也是隻看到他們死前吃進胡蘿蔔時的滿足,至於是不是真死了,是不需關心的。

“生存”與“比較”迫使我們的青年被帶入了這“毛驢”的怪圈。更可悲的是,當做“毛驢”做久了,突然有個人跑來告訴你,你原來不是驢,是人,並拿了面鏡子給你看,猜猜,那時候叫出來的是驢聲還是人聲?

可能會有人說,上文的種種說辭是在與當下所提倡的“奮鬥”精神相悖,其實並不是,這裡只是想闡明“野獸”的奮鬥與“人類”的奮鬥是不一樣的。

胡蘿蔔可以是權利、金錢、名譽,當然也可以是夢想、家庭、情感。“禽獸”之流是沒有後者可談的。我們所追逐的決定了我們是作為什麼而追逐。“禽獸”的追逐是沒有盡頭且貪婪的,因此總會陷入疲憊與瘋狂。

從“失格”中走回來,作為人來生活、奮鬥,就會懂得取捨和退讓,就不會只關心胡蘿蔔好不好吃,而會看到周圍那吃到胡蘿蔔的是人還是驢子。

做此文的原因是因為最近一則“男青年逆行被扣,因為壓力大向交警下跪”的新聞所感。視頻中的青年是現下很多青年的縮影,然而,生活的艱辛從古至今皆是如此,當下青年應該以何種姿態面對這些艱辛是至關重要的。

作為禽獸而跪下一時,恐怕會一直跪下去,作為人而挺直腰板,或許有時會彎一彎,但終歸會直回來,人與禽獸之別大抵如此。

長大後我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青年?背後的思考引人深省

作為青年,該當何為,自有公論

最後要說的是,對於我們的青年絕不能一言蔽之,佼佼者有之,失格者亦有, 只是在此希望所有青年都能作為堂堂正正的人前進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