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厦门岛曾经空无一人

清康熙二年(1663年),清军攻打厦门、金门二岛。先是郑成功之子郑经撤走了所有的守军和家眷;接着清军大肆屠戮,把岛上夷为平地,剩下的百姓全部内迁。道光《厦门志》记载说:“冬十月,官军大搜两岛,墟其地而还”“凡庵观庙宇神佛诸像俱被损坏,以为鬼也”。岛上南明之“旧将、残兵、官员、绅士无船可泛海者,或投诚、或逃遁,流离失所,死亡殆尽”,尚有数十万遗民,“多遭兵刃”,活着的被强迁界内。一时间,“男妇系累,童稚成群,若驱犬羊,连日不绝”。当时,清廷与占据台湾的郑成功集团对峙,为了断绝据守海岛的郑军给养渠道,下旨海禁迁界,将东南沿海的居民集体内迁到海岸线30里以内,称迁界。直到 1681年,清廷取消迁界令,百姓得以重返家园。此后近20年的时间里,厦门岛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废墟,民谚称“嘉禾断人种”。厦门的历史像被一把快刀无情腰斩。20年的空白,足以斩断一座城市的过去和未来。所以我们说厦门的最近一次诞生,是1681年。到了民国初年 (1913年),厦鼓人口发展到11万,拥挤在鼓浪屿和厦门岛西南角,两地隔鹭江相望。渔民聚居在沙坡尾和筼筜港附近,岛内大部分地区还是稻田和乡村社会。1949年,厦鼓二岛人口20万,1980年为49万,2009年达到120万。短短一甲子,人口净增百万。一座小城市迅速成长为大城市。

清初,厦门岛曾经空无一人

清廷迁界时,意大利派往中国的传教士利胜往返金门尧、厦门两地照顾遭劫教徒,得以目睹了此项野蛮政策带来的巨大破坏性, 并将其见闻写入书中。依照利胜的记载,清军烧毁了一切, 冲天的大火持续了数周,厦门城甚至三天都不见太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