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话廉】杭州:节用爱人留青史 视民如伤湖山间

【名城话廉】杭州:节用爱人留青史 视民如伤湖山间

三月的西湖春光明媚,漫步白堤上,只见一行粉桃一行绿柳,色彩分外宜人。朝湖面望去,船影点点,波光粼粼,那湖天一色的景致,让人步履轻捷。远望宝石山更是青葱养眼,那保俶塔仿佛就是杭州的一只手臂,在召引着天下的游人来此踏春寻幽,思古抚今。

从人头攒动的断桥到静寂的石函路,那不过是几分钟的路程,但这里却是西湖的另一番景象,只见那摩崖石壁之上,青苔浓密,暗泉渗涌,那摩崖上各种遒劲的字迹,仿佛就是一个露天的书法展示馆,书写的内容又跟杭州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其中有一面高一米许,宽六到七米的石刻大字很是夺目,它一共有八个字,那就是:“节用爱人,视民如伤。”石刻的左下角似有落款,但已无法看清了。查资料得知“节用爱人”出自《论语》:“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是在说做官的要节约用度,爱护百姓。而“视民如伤”一语则出自《左传·哀公元年》:“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意思是说要让国家好起来,对待百姓要像对待自己身上的伤痛一样,因为自己的身上如有一根小刺刺入,就会寝食难安,寓意帝王和官员要体恤民众的疾苦。

不知道这些摩崖石刻在此存在到底有多少年了,据说是刻于明朝嘉靖年间,那也有四五百年了,千年百年,湖山如故,人间换色,这让人不禁想起明末抗清英雄张苍水在杭州就义之前,大义凛然,面无惧色,抬头望见吴山时,长叹了一句:“好山色!”

不能不感慨啊,这好山色不仅仅是指杭州西湖的自然风光,更是自然风光和人文经典相融相生的那样一种好山色,那就是白居易的最忆是杭州,是苏东坡的欲把西湖比西子,那也是岳飞的仰天长啸、壮怀激烈,那更是于谦的要留清白在人间。

宝石山的名气也许比不上泰山等五岳名山,但是说起世界文化遗产的西湖,杭州人口中一直是习惯将其称为湖山。杭州的好处是在城市的中间有一个西湖,而西湖又被群山所包围,西湖周边的山不高,但即使在山脚下,也有石刻铭文,以训示以劝喻以铭志以传之后世,就如这“节用爱人”和“视民如伤”。而如果去了吴山城隍山,就会想起欧阳修写的《有美堂记》。是的,有美堂一千年前是杭州知州梅挚的寓所,今天整修后的有美堂刻有梅挚的《五瘴说》,全文短短一百二十字,却历数了“仕有五瘴”的弊害,这等于是在给历朝的官员敲响警钟。说实在的,“瘴”这个字并不好看,特别是跟“美”相比,但是历史就是这样,要让好山好水美上千年,必须扫除五瘴六瘴一类的东西。

【名城话廉】杭州:节用爱人留青史 视民如伤湖山间

是啊,一部西湖史,实际就是一部杭州清官廉政史,列数那些青史留名的杭州官员,虽然他们各有建树,影响也大小不一,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能克己廉正,体恤民情,都能以民为本,造福百姓,从而也为百姓所世代铭记。

你看从六公园到少年宫的一处,有一组杭州百姓箪食壶浆送别白居易的塑像,游客们到此每每会驻足拍照,并议论起白居易的功绩来。要知道这雕像绝非虚构,其素材来自大诗人自己的诗作《别州民》:“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由此看出在临别时诗人虽然为西湖兴修水利而颇感自慰,但仍为百姓的负担过重而难过。

特别是苏东坡,他的仕途不顺,屡遭贬谪,但他只将个人得失和感慨放在诗文当中,每到一地,都为当地百姓所想所急。比如他在徐州是防洪筑堤,在杭州是疏浚西湖,在惠州是引泉入城为民所饮,所有这一切就是以民为先,所以今天杭州的老百姓仍把西湖上的那两道堤叫作白堤和苏堤,其实也就是在饮水思源。

更让人深思的是,当年白居易离开杭州时也很想带点东西回去作个纪念。带什么呢?最后传闻他只在天竺山中捡了两块小石子,他认为这两块小石子是“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但即使是这样两块小石头,他也还在扪心自问,如果你一块我一块,那这天竺山不也被掏空了吗?最后他为能以“清白”抵“千金”而略感慰藉,这就是最忆是杭州的白居易。他一生为杭州写了两百多首诗,可以说以一己之力在向世界推介杭州和西湖。这一推介从那时起到现在已经1200年了,并且还将永远持续下去。

【名城话廉】杭州:节用爱人留青史 视民如伤湖山间

还有那一位兴修海塘,治理潮患的钱镠王,今天的南山路西湖边既有钱镠王祠,又有钱王射潮的雕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和他的子孙审时度势,保境安民,让人民过上了太平的生活。钱镠王在杭州的传说故事很多,其中有这样一则特别感人的,那就是他在高位上还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传闻因为钱镠王喜欢吃鱼,曾命西湖渔民每日都要向王府缴纳数斤鱼,名曰“使宅鱼”。诗人罗隐知道后,借为钱镠的《蟠溪垂钓图》题诗的机会,作诗道:“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意思是说如果姜太公来到西湖垂钓,也得每天给钱镠送鱼,这显然是在讽谏钱镠。钱镠听了后突然醒悟,他不但不怒,反而下令取消了“使宅鱼”。

而更为重要的是,传说钱镠王留下了一部《钱氏家训》,其核心思想就是要讲究修身养性,要心存忠孝,爱兵恤民。这家训不仅是钱氏家族人才辈出的传家宝,更是杭州和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还有人人传诵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他在61岁时在杭州任知州,其中有两件事情给人印象深刻:一件是他上任时杭州恰逢灾年,他想了不少办法来赈灾,而其一就是利用西湖风光和佛国梵音引导和鼓励人们来游览西湖。这跟之前当政者的思路截然不同,之前认为在荒灾之年游览西湖是浪费奢靡行为,而范仲淹则认为让有钱人来游湖拜佛反倒能拉动消费,可见范公的忧乐观也是辩证的。还有一件事是他的同僚和好友看他年老颇有退隐之意时,劝他在西湖边造个别墅什么的,却被他一口拒绝了,范仲淹认为西湖是天下人的西湖,他是不会去跟老百姓争利的。今天来看这样的官员的确是言行一致的,因为范仲淹曾在越州知州的任上专门写过《清白堂记》一文,以记自己的清白之志。

说起为官的清白,在杭说杭,自然要提到那个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西湖南线的三台山至今仍有于谦祠堂和于谦墓等,供人凭吊追思。于谦的人生最好地诠释了廉洁奉公的品德,其中有两个细节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一是当时不少官员赴京上朝不说要给达官要人赠金送银,至少也要带一些地方土产去联络感情,但于谦偏偏是空着两手去的。二是于谦最后被诬入狱时,已经官至兵部尚书,但是最后搜家时才从家里搜出一堆书来,根本没有什么财产。于谦为什么能做到如此清廉,这是跟他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分不开的,后世曾把岳飞、于谦和张苍水称之为“西湖三杰”,而于谦本人在生前就已经有一个梦想,即他死后要伴着岳飞,这也有诗为证:“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新祠一座无?”

是啊,杭州的每一片土地都写着清廉的诗篇,湖边的每一块青砖都刻有美好的传说。青山有幸埋忠骨,西湖惟留清风篇。当今天我们在杭州的湖山间徜徉,在欣赏湖光山色之时,其实更多地是在追寻从古至今的一种人间正气,它代有传承,时有创新,它就是历史和现实的交融,是人文和风景的交响,是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当代体现,也就是张苍水心心念念的西子湖头有我师。(作者:孙昌建 杭州市纪委监委驻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纪检监察组对此文亦有贡献)

视频链接:

链接:

于谦与“两袖清风”

【名城话廉】杭州:节用爱人留青史 视民如伤湖山间

明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你不向上司献金玉,就带上点土特产吧!如绢帕、蘑菇、线香之类的。”于谦听罢仰面大笑,然后潇洒地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入京》诗以明志: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名城话廉】杭州:节用爱人留青史 视民如伤湖山间


其意为:绢帕、蘑菇、线香这些东西本是供百姓享用的,可是贪官污吏搜刮去了讨好上司,它们反而给百姓带来了灾难。所以我什么也不带,只带两袖清风去朝见天子,免得老百姓在后面指戳脊背,被人说长道短。这首诗嘲讽了当时官场的歪风,表现了于谦为官清廉、不愿同流合污的铮铮风骨。这首诗写成后远近传诵,成为一时佳话,“两袖清风”的成语由此而来。


(本文刊载于2019年第7期《中国纪检监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