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都城在長安,為什麼楊廣開鑿大運河要從北京開始?

中國歷史研究所


開鑿大運河一直是隋煬帝身上一個比較大的爭議點,用“罪在當代利在千秋”來形容似乎是比較合理的。但必須要明確的一點是,隋煬帝時期開鑿疏通的大運河並不是我們通常熟知的京杭大運河,當然京杭大運河確實是在隋朝大運河的基礎上開鑿疏通來的,就如同隋朝的大運河也是在過去幾個朝代的勞動成果基礎上得來的一樣。不過,無論如何,北京並不是大運河的起點。

現在的北京地區在隋煬帝時期就是涿郡,涿郡這一稱謂遠比不上後來的幽州。

下面四姑娘就來說一說隋煬帝時期的大運河,隋煬帝時期的運河開鑿是在舊有水渠的基礎上加上自然河流疏通得到的。

楊廣在繼位的第二年即大業元年開始下令開通通濟渠。自洛陽西苑開始,將谷水和洛水引到黃河,之後還有汴水入泗水,再到達淮河。實際就是連接了洛陽到淮河畔的泗州,這一段是由皇甫議徵發河南、淮北諸郡百餘萬民眾疏通完成的。

之後就是邗溝(山陽瀆)的疏通,當時是徵發了淮南十餘萬的民眾來疏通這條水渠,連接了楚州到揚州地區。疏通的水渠寬度是四十步,水渠旁是御道,栽植柳樹。

再往南的一段在大業六年繼續疏通,這次疏通的是江南河,連接京口(江蘇鎮江)到餘杭(杭州)地區。全長800餘里,寬度達到了十餘丈。

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構成了運河的南段,這段運河在當時最主要的作用是將南方的糧食運送到兩京地區。

隋煬帝下令疏通的北段運河即永濟渠,大業四年的正月就開始疏通這一水渠,當時徵發了河北諸郡五百餘萬民眾,男丁不夠了,就婦女頂上。這一水渠的疏通是最困難的,歷時最長,耗資最多。將沁水向南引入黃河,而往北通到涿郡(北京),於大業五年竣工。也就是說涿郡是永濟渠的終端,而不是所謂的開端。

永濟渠的開通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僅保證了東北稅收的順利收繳,最重要的是,永濟渠一竣工,隋煬帝在第二年就開始了征討高句麗的計劃,徵發了大量的民眾來造船、運送糧食,然後廣徵天下之兵,不論遠近,一律到涿郡集合。隋煬帝更是在大業七年乘著龍舟從洛陽到達涿郡視察。不過準備充足、耗兵達到百萬之眾的第一次東征卻華麗麗的失敗了,更令隋煬帝想不到的是,這還只是他失敗的開端而已,之後還有亡國在等著他。

所以,永濟渠的主要作用在於軍事意義上,即通過永濟渠,帝國的糧食和士兵能夠最迅速的到達東北地區,為攻打高句麗做準備。當然這條水渠的政治作用也是很大的,比如在全國範圍內誇耀帝國的實力,畢竟隋朝結束了之前數百年的分裂期,終於實現了統一,必要的誇耀也是政治的重要部分。

綜上,隋煬帝時期疏通的運河主要分為南北兩段:南段由洛陽連到了餘杭地區,北段由洛陽連到了涿郡地區。而涿郡(北京)僅僅是北段的終點,並不是起點。


蕭曉四姑娘


京杭大運河南起餘杭即杭州,北到涿郡約為現在的北京,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至今仍在發揮作用。大運河的修建貫通隋朝居功至大,但真正形成為京杭大運河的是在元朝,元朝開通了山東泗水至衛河段,和大都至通州段,前推歷史淵源,大運河的建設還可追溯到春秋時期,最重要的修建貫通雖然發生在隋朝,但當時並不是從北京開始修建。


歷代建都看重地形山川,基本都以長安及周邊為首選之地,隋朝沿北周之制,初期定都大興城。(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而之前,隨著五胡亂華南北朝時期的出現,士族遷移衣冠南渡,江南地方得到很大程度的開發,農業上墾田面積日益增多,耕作技術改進,牛耕普遍推行,糞肥種植也在推廣,農田產量增加,麥、菽等北方作物開始在江南種植。農榮俱榮,其他經濟也隨之發展,南朝蕭梁時的都城建康,已擁有一百多萬人口,是各地農產業、手工業品的集散地,城內外的貿易市場十多個,來往船隻成千上萬。


經濟繁榮發展是一方面,之前諸多政權賴長江地勢進行割據,都有不錯的發展週期,從地形上看,江南多丘陵平原和水道,地形上呈南高北低之勢,還擁有長江和錢塘江兩大水系,從政治上看,必須側重加以控制,以免再出現割據政權。隋原都城大興城,往東的道路不夠暢通,渭水河道彎曲多泥沙,漕運困難。經考察後,楊廣看重洛陽 “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陸通”,決定遷都洛陽,進行一系列的建都前建都後的準備及完善工作,修建南北大運河就是其中重要一項。(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605年,隋煬帝楊廣徵發“河南、淮北諸郡民前後百餘萬”開通濟渠,疏浚鴻溝和汴河兩水。又開通邗溝,溝通長江和淮河。608年,再次徵發河北諸郡壯丁百餘萬,開通永濟渠,這一次徵發規模之大超出負荷,男子不夠連婦女也徵用參與建設,南引沁水通黃河,北通涿郡約今北京。永濟渠是隋朝大運河的一環,側重方便國家運輸,如對北方用兵漕運等,三徵高句麗時就起到不小的作用。如果論始終,則應該算是終點,而不是起點,

其中又在605年下令開鑿洛陽到江蘇清江一千公里長的通濟渠,直接溝通黃河與淮河, 610年開鑿江蘇鎮江至浙江杭州長約四百公里的江南運河。(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大運河建成開通後,洛陽與杭州之間可以直通船舶,又可延伸到北方。洛陽由此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人口過百萬,富商數萬家。隋煬帝曾經從江都乘龍舟沿運河北上,帶著船隊和人馬,水陸兼程,最後抵達涿郡,全程四千多里,僅用了五十多天。至此,隋朝的漕運臻於極點,但由於耗費大量國力,勞民傷財,由此埋下了亡國的種子。


南方鵬


首先,要明白當時隋朝北方國防面對的各種勢力。北京在隋朝時是涿郡的治所。涿郡的東北方,依次是奚、室韋、契丹、靺鞨等附屬國。在契丹以東,靺鞨、室韋以南即是桀驁不馴的高句麗。此外,隋朝還面臨著一個草原帝國——突厥。好在,隋文帝採用大臣長孫晟的“交遠攻近、離強合弱”計謀離間了東、西突厥。隋煬帝即位後,距離隋朝最近的東突厥已經表示臣服,而西突厥的勢力還遠在阿爾泰山以西,與隋朝發生大規模衝突的幾率很小。故而,隋煬帝認為對北方威脅最大當屬高麗。

隋朝時高句麗疆域圖

題外話:612年隋煬帝沒壓住高句麗,645年唐太宗也沒壓住高句麗。

唐朝初年高句麗疆域圖。

先前,曹魏幽州刺史毌丘儉兩伐高句麗,致使高句麗元氣大傷。同時,毌丘儉還效仿漢朝在新攻佔的高句麗土地上設置了丸都郡、帶方郡、樂浪郡(平壤)。僥倖逃生的高句麗國王此後四十餘年,再也不敢入寇遼東。西晉永嘉之亂後,遼西鮮卑慕容氏開始逐漸將勢力擴張到內地,並將都城設置在薊城。而後,慕容氏不斷地與河北的後趙交戰。於是,遼西鮮卑舊地便被看到希望的高句麗滲透。到了隋朝統一時,高句麗已經將勢力推進到了遼河以東。一時間,塞外的契丹、室韋等族相繼向宗主國隋朝告急。598年,知悉曾與陳朝有過勾結的高句麗頻繁向內地擴張後,隋文帝便調發30萬大軍開始了隋朝歷史上的第一次征討高句麗。到了隋煬帝即位第三年出巡塞外時,在突厥啟民可汗的牙帳中隋煬帝意外地發現了高句麗的使者。隨即,隋煬帝便下達了一道命令——修永濟渠。


“大業四年,春正月乙已,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黃河),北通涿郡。”——《隋書.煬帝紀》

其次,題主所問不正確。隋朝大運河有四個部分——永濟渠、通濟渠、江南河、邗溝。其中,邗溝和通濟渠是隋煬帝即位當年就開始開鑿的。永濟渠為大業四年開鑿,江南河為大業六年開鑿。如此可見,永濟渠涿郡段並不是起點,而是隋朝大運河的終點,其目的就是為了方便快捷地集合軍隊,隨時應對北方各族的襲擊。當然,打擊高句麗是第一目的。另外,修永濟渠一方面是因為水運方便,另一方面也正是因為涿郡地區屢經戰亂,農業荒蕪,隋朝不能在當地徵集足夠的物資補充軍用,不得已依靠南方地區供應。


大福讀史


隋朝大運河的開通是在地方性運河的基礎上形成的,不是楊廣從北京開始挖的,他挖的運河有4條:通濟渠、邗溝、永濟渠、江南運河。

從公元605年開始,楊廣徵用了百萬民夫,先挖通濟渠連接黃河淮河,接著又疏通古邗溝,連接淮河長江,3年後,再次徵民力百萬,挖永濟渠到北京南,2年後打通了江南運河,直抵杭州。至此,大運河全線貫通,全長2700多公里。

楊廣開運河可不是書上說的供自己遊玩用的,是為了加強對南方的統治、溝通南北經濟、加強華北地區的軍事力量,增加南北交流,促進民族融合,還給沿岸的城市帶來了極大的發展,至今還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這也成了後人罵楊廣的暴政之一,但大家都光顧著罵了,忘了該有的功績嗎?唐朝的皮日休也說“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紅黑聖西羅


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本身就是一個錯誤。準確的說他是開鑿了運河。

其實早在春秋末期,吳國開鑿了胥溪、邗溝、黃溝三條運河。自胥溪開鑿完成後,吳人可東自太湖,沿胥溪西上,直到今蕪湖附近後轉入長江,再渡過長江往北沿柵水到巢湖一帶北入淮水。運河並不是隋煬帝的專利,他就像長城一樣,歷朝歷代都有開鑿,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與勞動的結晶。


公元541年7月21日,北周王朝八大柱國之一的楊堅,接受了北周皇帝的禪讓建立隋朝。隋朝的建立,結束了自西晉以來長達400多年以來的戰亂。

隋朝建立後,老百姓過上了太平的日子, 國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從隋前中期的人口增長就看得出楊堅的政治才能:開皇元年(581年)全國戶口462萬戶,到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達到8,907,536戶,46,019,956人。其中在開皇九年(589年)南下平陳增50.0萬,此時的全國戶口700多萬,平均年增長226,708戶。


隨著全國人口數量的增長,都城長安的人口也在急劇的增長。據記載到了隋煬帝大業年間長安的人口達到100萬以上,這樣的大都市解決人口的吃穿用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制魏晉以來實行九品中正制,這也導致了中國長達幾百年以來的官隴門閥制度,這樣的制度嚴重的制約了皇帝的權利。隋煬帝繼位後,為了削弱門閥勢力,集中皇權,大業二年把都城遷到洛陽,洛陽也成為了新興勢力的代表。

自古以來,水上貿易的成本要比陸上貿易的成本低的多。要滿足兩大城市的供應需求,把江南魚米之鄉豐富的物產運到洛陽和長安,就需要一條貫穿南北的河流體系,於是隋煬帝決定開鑿一條連接洛陽貫通揚州和杭州的運河,以解決都城洛陽和長安地區日益增長的城市需求。


從元朝開始,國都變遷到北京,元朝忽必烈下令開鑿了濟州河、會通河、通惠河,開鑿了元朝京杭大運河,直通南北,運河從此由江蘇淮安經宿遷、徐州直上山東抵達北京。至此,誕生了現今意義上的京杭大運河。

即使到了明、清兩代均建都北京,仍然對元朝大運河進行了擴建。

隋煬帝楊廣開鑿的應該是隋代運河。

更多見解,敬請關注,期待您的留言和轉發。


葉子寫實


隋煬帝所開鑿的大運河,並不是以當時的幽州城(今北京)作為起點的,很多朋友僅僅看一張隋代大運河河道示意圖,都容易誤以為隋代大運河是一條以幽州城為運輸的北端起點,其實這是相當錯誤的。

隋煬帝所開鑿的隋代大運河,要分兩段來看,一段是黃河以南呈【東南-西北】走向的【南河段】,這條【南河段】是為了將東南沿線的財賦糧草轉運到隋朝兩京(長安、洛陽)而把舊有運河相互接通而形成的,這條【南河段】的運輸起點是杭州、終點是長安、洛陽。

黃河以北的隋朝大運河【北河段】是隋煬帝為了征討東北割據政權高句麗而開鑿的軍糧轉運專用通道,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把蒐集到長安、洛陽兩京的糧食運往幽州大本營,進而供給隋煬帝三徵高句麗的遠征軍的。這條【北河段】的運輸起點是洛陽、重點是幽州(今北京)。

【隋朝大運河】並不像【元朝大運河】那樣還承擔著南北交通的任務,【隋運河】其實更多地承擔了官糧、軍糧的南糧北運任務,幽州城(今北京)只是隋朝大運河的北段終點,並不構成一個起點,所以並不能說楊廣開鑿大運河是從今北京開始的,只能說楊廣開鑿的大運河最終一直修到了幽州(今北京)。

【下圖為大運河無錫段】

如果您覺得本文對您確有幫助的話,一定要點贊支持哦

如果您有獨到的見解,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哦

如果您喜歡寒鯤的文字,歡迎動動手指點擊回答上方的寒鯤頭像,賞個關注哦


寒鯤


605年開始開鑿的大運河,是隋煬帝楊廣的傑作。主觀上首先是軍事意義,其次是政治意義。客觀上具有社會與經濟及文化意義。

當時來說,中國北方的突厥處於強盛之際,隋朝惹不起。東北的高麗人也構成威脅。征服高麗是中國中原王朝的夢想。楊廣要立不世之功,就要拿下半島。而帝國東部是發動戰爭的首要前沿地帶。從政治上講,中國南北因為南北朝的長期分裂,南北的文化與經濟聯繫缺乏應有的融合著力點。而楊廣因為統帥大軍平陳,對南朝文化特別推崇。運河建成後,客觀上,促進了南北互通與經濟和商業交往。同時對保障兩京(長安——洛陽)經濟供給創造條件。

在運河申遺過程中,各地——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的考古調查獲得豐碩成果。不但有許多精美的隋唐文物,還有許多重要遺址,表明,運河確實對南北經濟往來與社會文化融合做出貢獻。

順便提一次,秦始皇與隋煬帝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勤奮最具開拓創造精神的政治家。在批判他們的強力壓制與剝削的同時,對他們在促進國防建設與社會發展、文化交流的積極作用,應給與肯定。


文物陳列策劃設計樑子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96a47be13f8f1b2af09cae5848392841\


中華第一古都長安


洛陽隋唐大運河博物館是官方博物館,不是某一個人的認知能代替的,隋唐大運河是以洛陽為中心,因為大運河是把全國富庶地區的物資運到都城洛陽的!你說以北京為中心是明清時候的事了,驢唇不對馬嘴!隋朝是隋煬帝楊廣開鑿的大運河,楊廣已經把都城遷到洛陽了!你的問題時間上對不上,應該是都城在洛陽,開鑿了隋唐大運河,到元明清後都城在北京,開鑿了京杭大運河!你這問題問的本身就是個錯誤!


神都第一閒人


煬帝登基就把都城遷到洛陽了,洛陽是正都。所以開挖運河的中心樞紐站在洛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