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數學虛幻小說,也是介紹四維概念的數學普及讀物,還是一部諷刺小說

这是一本数学虚幻小说,也是介绍四维概念的数学普及读物,还是一部讽刺小说

这是一本数学虚幻小说,也是介绍四维概念的数学普及读物,还是一部讽刺小说

這本書就是頂頂大名的《平面國》,它的英文名是 Flatland。該書的中譯本有好幾個版本,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2013年大連理工出版社的版本。今天我們將為大家分享香港大學數學系蕭文強教授為該譯本寫的弁言(即序言,音 bian),相信對於第一次瞭解該書的讀者是一篇很好的指南。2007年該書被改編成了一部30分鐘的影片,還有人將其製作成了中文字幕,視頻地址如下,大家可自行觀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301061/

譯本弁言

第一次認識“方先生”(A Square)是在四十年前,當時我剛自研究生院畢業,留在美國教書。獨居異鄉,教書及做研究之外,別的時間多用來看書。看的書種類頗雜,其中一本便是Edwin Abbott Abbott的小說 Flatland: A Romance of Many Dimensions。

这是一本数学虚幻小说,也是介绍四维概念的数学普及读物,还是一部讽刺小说

《平面國》英文原版封面,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那個時候我只覺得小說很好看,雖然並沒有完全看明白作者所用的老式英語。書寫成於19世紀後期,乃英國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時代。根據有些文學評論家的說法,作者還特意仿效16世紀英國伊麗莎白一世女王(Queen Elizabeth Ⅰ)時代的英語。事實上,作者本人是一位研究英國16世紀文豪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文學作品的專家。

在過去十年間,我在香港大學開了一門數學通識課,名為“數學:文化的傳承”。每年的課都用了至少兩節談到數學與文學, Flatland 被用作其中一個討論題材。為了教書,我不只是把書重讀,也兼讀了一些評論文章,包括好些該書出版時(1884年)的評論文章。兩年前內子動了把該書翻譯成中文的念頭,我從旁協助,也就把書仔細重讀一遍,體會亦更深。尤其有兩本由數學家撰寫的註疏本互相參照,讀來更有興味。

原書的副標題“一個多維的傳奇故事”語帶雙關,足見作者的精心安排。作者喜歡用雙關語與讀者玩文字遊戲,不時引用英國某些文學作品的語句,稍作修改以符合他的用意。最初閱讀時我固然無從察覺這些微妙之處,即使後來再讀多遍,也要讀了註疏本才得知。例如,開首他把書的作者稱為“方先生”,我初讀時只理解為一個正方形的居民介紹他的世界和自述他的經歷,後來才曉得原來名字已暗藏玄機,是雙關的,“A平方(兩次)”即AA,也就是作者本人的名字Abbott Abbott的縮寫!

為什麼是“多維”的傳奇故事呢?固然書的內容講述一個三維世界的居民(“圓球先生”)進入二維世界,企圖拓寬二維世界居民(特別是“方先生”)對空間的認識,這兒的“多維”的確是指數學名詞的“維” (Dimension)。但讀畢全書,我們便知道作者在書中討論了不少主題,而且本書不僅是數學虛幻小說,也是介紹四維概念的數學普及讀物,又是針砭當時英國階級社會的諷刺小說,還是倡議女權的先鋒作品,甚至有些評論家認為它是一篇宗教靈性寓言小說。總而言之,“多維”可以看作日常用語的“多面觀”,小說包括好幾方面的敘述和討論,其用意頗深且廣,有待有心的讀者慢慢仔細玩味。

虛幻(Fantasy)、諷刺(Satire)、寓言(Allegory)兼備的小說中外都有不少。英國17世紀有John Bunyan的 The Pilgrim's Progress :from This World to That Which Is to Come(《天路歷程》),18世紀有Jonathan Swift的Gulliver's Travels(《格列佛遊記》)。中國16世紀有明代吳承恩的《西遊記》,19世紀有清代李汝珍的《鏡花緣》。所有這些虛幻小說的主人公總是以訪客身份到了一些奇幻之境,說出他們的歷險故事。 Flatland 的手法有些特別,主人公是住在奇幻之境的居民,訪客來自他方(是我們熟悉的三維世界),主人公講述他如何感受到來自三維世界的訪客的奇妙之旅。

也許這又是作者的精心安排,為介紹四維世界鋪路。從三維世界看二維世界,對我們來說毫無困難,就如同書中的“方先生”看一維世界毫無困難一般。但明白了低一維世界的居民如何感受到來自高一維世界的訪客的奇妙之旅,我們便能較好地明白四維甚至更高維的世界是什麼模樣。值得注意的一件事是,四維世界在19世紀後期的西歐,並沒有侷限於數學範疇,在一般文化界亦頗受注意,是個流行的話題。就連與此有關的幾何課題,如四維時空、非歐幾何,也不時在文學作品中出現,例如Herbert George Wells的 The Time Machine(《時間機器》)講述穿梭時空的經過,又例如Fyodor Dostoyevsky的The Brothers Karamazov(《卡拉馬佐夫兄弟》)引用了當時的新興事物——雙曲型幾何——做宗教討論,可見數學在當時並非只限於數學家的討論。

反過來,19世紀西歐的數學家也留意文學作品。有名的英國數學家James Joseph Sylvester曾經移居美國,1883年回到英國牛津大學擔任講座教授,過了不久Flatland便面世。他曾向另一位有名的英國數學家Arthur Cayley推薦該書,認為大學生應該人手一本,以便更好地瞭解高維空間。有人甚至推測第一則評論該書的文章(刊於The Oxford Magazine,1884年11月5日號)雖然不具名,卻是Sylvester的手筆。

Sylvester早於1869年12月便在一個著名演講(文本後刊於 Nature)中提出

數學的推廣及抽象不應只侷限於可觀察的事物(雖然那也是十分重要的),更在於可想象(Conceivable)的概念,例如高維幾何便非不可想象的概念。過了將近150年後,今天我們對三維以至四維空間並不感到詫異,既然可以向左走、向右走,便可以向前走、向後走,又可以向上走、向下走。還有沒有再多的另一個“方向”呢?懂物理的人會說:可以想象向過去走、向未來走,也就是物理學的四維時空了。其實從純數學的角度看,我們並不需要依賴可觀察的事物(雖然時間並非容易捉摸的可觀察事物,例如在可觀察的範圍內,為何時間只能前進而不可後退呢?),只要事物變化的自由度有多少,我們便可以把情況表示為多少維空間的點。這樣看來,在書中第19章“方先生”對“圓球先生”的提問是完全合理而且是不難回答的,只是,那一步的思想飛躍需要開放的襟懷和廣闊的眼光。

这是一本数学虚幻小说,也是介绍四维概念的数学普及读物,还是一部讽刺小说

《平面國》作者 Edwin Abbott Abbott(1838-1926),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作者Edwin Abbott Abbott是位頗富色彩的人物,是一位教會的會吏和牧師,也當了一所著名中學(City of London School)的校長25年。同時他又是一位神學研究者,一位研究莎士比亞文學作品的專家,一位古典文學(指拉丁文和希臘文)學者,著作甚豐,不下五十種。作者在中學的成績很好,畢業時獲取獎學金進入劍橋大學攻讀古典文學,曾獲古典文學優越成績的獎章。他的數學成績也不俗,在著名的劍橋大學數學考試中排名前列。(雖然他不專修數學,但他在中學受過的數學訓練,令他滿有信心報考著名的劍橋大學數學考試。這也解釋了為何他寫作Flatland時,對數學概念表述得如此清晰。)從劍橋大學畢業後,他在兩所中學任教了幾年,1865年回到中學母校當上校長,是少有的年輕校長,只有26歲。但他的用心與魄力贏得了學校同仁的敬佩,把學校變成一所非常出色的中學。他親自執教,是眾多學生心目中的良師。1889年,他反對學校董事會削弱古典文學的教學,為了維護古典文學在課程中的地位而不惜辭職,但答應翌年才離任,以便學校董事會找到新校長。由此可見其擇善固執、敢於反抗又盡忠職守、以學生為重的性格。

作者思想開明,不帶偏見,在當時的社會與宗教氛圍下,是位敢言敢做的改革派分子,既對他自己學校的課程做出改革,也大力幫助女性爭取權益。在Flatland中他處處觸及這些話題。初時有些讀者看不透,還以為作者是蔑視女性的人!不知道是否因為這個緣故,作者在世時被外界稱許的眾多著作之中竟然缺了 Flatland這本書,這本書甚至鮮為人知。然而,百年後,Abbott的五十多種著作已經很少被提及,倒是Flatland卻成了他的傳世之作!

翻譯 Flatland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不單是因為書中所用的老式英語,也是因為作者注入的多面觀思想。該書出版後不久,著名的文學科學評論期刊 The Athenaeum(1884年11月15日號)對它有這樣的評語:

“這本離奇幽默的書……似乎含有某種用意,但那究竟是什麼卻難以找出來。”

馮友蘭在他的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1948年出版,有趙復三的中譯本《中國哲學簡史》)中說到了要旨:

“任何翻譯的文字,說到底,只是一種解釋。當我們把《老子》書中的一句話譯成英文時,我們是在按照自己的理解來闡述它的含義。譯文通常只能表達一種含義,而原文卻可能還有其他層次的含義。原文是提示性質的,譯文則不可能做到這一點。於是,原文中的豐富含義,在翻譯過程中大部分丟失了。”

他指的是中譯英,顯然英譯中也會出現同樣的問題。不過,對於不習慣閱讀英文原著的讀者,有中譯本總比沒有好。或者,由此引起讀者的興趣去閱讀原著,仔細思考玩味,各人有各人的領會,便更佳矣。

我讀畢全書,感到特別強烈的信息是作者毫不留情地揭示人類的愚昧無知、思想封閉、企圖以權力壓制真理的粗暴行為。證諸我們周圍正在發生的事情,令人不無感觸,使人懷疑盲目迫害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是否是多數人的本性,抑或是權力的腐蝕?(剛開始寫作這篇弁言之際,傳來捷克共和國前總統、詩人、劇作家、文人政治家、思想家、人權分子Vaclav Havel逝世的消息。這一方面使人哀傷,另一方面也使我們從這位以人性為本的偉人的逝世所帶來的懷念中得到啟示。Havel說的“真話與愛心必將戰勝謊言與仇恨”正是“無權力者的權力”,在黑暗中是個希望。)

Flatland中用了末尾5章講述“方先生”如何解放思想,不囿於一己之見,接受自己的世界以外“天外有天”。作者巧妙地以“方先生”夢見一維世界國王的經歷來對比“方先生”初遇“圓球先生”時的愚昧,後來更巧妙地藉助“圓球先生”拒絕接受高維世界這個概念的強烈反應,重複“方先生”之前的封閉無知,以諷刺三維世界居民的同等愚昧!

我們常常自以為高人一等,嘲弄別人的封閉無知,卻不知道自己其實也同樣封閉無知。因此,我們必須時常提醒自己:要虛懷若谷,要包容別人。結尾時作者還添加一筆,介紹了零維空間居民之“目中無人”,雖然自我感覺良好,卻令外人覺得他很可憐!這令我想起古希臘哲人的一個譬喻:我們的知識猶如一個圓,處於未知的平面中,每當知識增多,圓便增大,但圓周也越長,觸及的未知成分也越多。所以,知識越多的人,越知道自己無知。學無止境,其樂無窮,我們倒不必像日耳曼傳說中的浮士德(Faust)那樣,為了擔憂“生也有涯,知也無涯”而把自己的靈魂出賣給魔鬼了!

蕭文強

2011年12月於香港

譯本弁言(續)

內子鳳潔翻譯了Edwin Abbott Abbott成書於1884年的小說《平面國》,經由九章出版社(中國臺灣)及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分別於2012年2月及2013年1月出版。其實,譯書的念頭早便形成,內子於2008年已經動手翻譯,當時得到好友孫文先先生大力支持,應允由他的九章出版社出版。差不多同時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的劉新彥編輯到訪,晤談間大家提及《平面國》一書,她對此書亦大感興趣,促成了後來與九章出版社共同出版《平面國》中文譯本這回事。之後,新彥數度來函,告訴我們該書頗受讀者歡迎,因而多次重印,銷量不差。一本面世超過一百年的小說仍然如此受讀者歡迎,實在令我們詫異不已,不禁竊喜當初把書譯成中文介紹給更多讀者是個正確決定,看來投放的時間和精力是很值得的。

譯書的緣起和對英文原本及作者的介紹,在“譯本弁言”中說了不少,也就不再在這兒添加什麼了。但另一方面,新彥帶來這個令人鼓舞的消息,也使我們更加兢兢業業。因為在譯書過程中,我們不時覺得書的某些內容不易理解,畢竟該書寫成於19世紀後期,當時的英文行文用字與今有別。雖經一番努力鑽研,我們還是擔心譯得不好,甚至擔心譯錯了。

2016年4月新彥再度來函提及再版《平面國》中文譯本的事宜,並且提出兩項新建議:其一是把英文原本與中文譯本合為一冊,方便讀者對照閱讀;其二是添加一章數學味道較濃的“伴讀”,方便一些讀者隨自己喜愛,進一步神遊於高維數學世界。新彥還問我可否著手寫這篇“伴讀”。

我與內子商量後,覺得第一項建議並非不可以做,但如果意在增強英文的閱讀及寫作能力的話,則收效不大,因為如前所述,19世紀後期的英文行文用字與今有別。不過,若能增強讀者對英文原本的瞭解,也是好事,不妨出版一箇中英文合本。至於第二 項建議,我是有興趣嘗試的,但短期內恐怕不能完成。同時,我們也趁這個再版《平面國》的機會提出一個建議,就是把中文譯本重新審視一遍,儘可能改進譯文,做出修訂。尤其是如果出版中英文合本,更應下這番工夫。以前好些語句是意譯而已,還不肯定意思有沒有錯譯,如今需要花工夫重譯,務求意思與文字皆貼近英文原本。內子在2016年10月著手這項修訂譯本工作,至翌年1月中旬竣工,交回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編輯部處理。很可惜,“伴讀”的寫作進展卻遠遠落後。只怪本人疏懶,沒有坐言起行,拖了一段時日後,又因2016年12月眼部需要動手術,接著的幾個月更不能動筆了,也就把“伴讀”的寫作計劃擱在一旁。

《平面國》中文譯本出版後不久,我閱讀了劉慈欣的著名史詩式科幻小說“三體”三部曲(又名“地球往事”三部曲):《三體》、《黑暗森林》和《死神永生》(2006年至2010年出版)。《死神永生》描述了兩幕情景,叫我不禁想起《平面國》,加深了我嘗試撰寫“伴讀”的念頭。其中一幕是描述地球人無意中發現四維世界,並且進入四維世界探索,有點類似《平面國》的“方先生”從二維世界進入三維世界的驚訝體驗。另一幕是整個太陽系被另一外星文明“二維化”的悲慘結局。在作者的描述中,萬物被從三維世界壓縮成二維世界,過程悲壯而悽豔,轉眼間整個太陽系的絕大部分文明灰飛煙滅,劫後餘生的倖存者奔向宇宙的遠方。未來的命運如何,留待讀者仔細品味。

幸得新彥體諒,到了2018年9月她又來函重提再版《平面國》的計劃,並且同意分作兩個階段進行。首先出版中文譯本的修訂本,與英文原本合成一冊。待他日完成了“伴讀”,可以加到中文譯本的修訂本中。她想得如此周到,使我們十分感激!謹成此“譯本弁言(續)”,既向讀者交待,也好向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編輯部表達謝意。

蕭文強

2018年10月於香港

☞點擊購買《平面國》紙質圖書

- 作者 -

这是一本数学虚幻小说,也是介绍四维概念的数学普及读物,还是一部讽刺小说

蕭文強,香港大學數學系退休教授,著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數學普及著作,如《心中有數》、《數學證明》和《波利亞計數定理》。

《平面國》譯者陳鳳潔為香港中文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兼任教師。

这是一本数学虚幻小说,也是介绍四维概念的数学普及读物,还是一部讽刺小说

傳播數學,普及大眾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歡迎把我們推薦給你身邊的朋友

这是一本数学虚幻小说,也是介绍四维概念的数学普及读物,还是一部讽刺小说

▼▼▼點擊閱讀原文發現更多好玩的數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